书城励志舌尖上的力量:口才制胜的艺术与技巧
17121200000001

第1章 良好谈吐,做个会说话的“应酬达人”(1)

序言

在日常的应酬中,同样的一句话,会说话的人能够将这句话用一种类似于婉转的语言艺术表达出来,既让人听得舒服,还能让自己的语言魅力在听者的赞许中加分,让人折服、令人倾倒。这就是良好的表达艺术给人们带来的语言魅力。良好的谈吐不但是一种说话的能力,更是一种说话的艺术和智慧。

谈话时要恰当地使用词汇

戴尔·卡耐基曾说过:“用对了词汇,不仅能打动人心,更能带出行动。而行动的结果展现出的便是另一种人生。”

通常,我们在说话的时候如果用对了词汇,就能叫人笑,治疗人的心病,带给人希望;倘若是用错了词汇,就会使人不快,刺伤人的心,带给人失望。同样地,借着所用的恰当“词汇”,可以让别人了解我们崇高的心志和由衷的愿望。

马克·吐温曾经说过:“恰当地用字极具威力,每当我们用对了词汇……我们的精神和肉体都会有很大的转变,就在电光石火之间。”

历史上许多伟大人物就是因为善于运用词汇的力量,大大地激励了当时的人们,才使他们决心跟随着这些伟大的人物,最终塑造出了今天的世界。

美国《独立宣言》的主要执笔者之一的帕特里克·亨利站在十三州代表之前慷慨激昂地说道:“我不知道其他的人要怎么做。但就我而言,不自由,毋宁死。”这句话激发了几代美国人的决心,誓要推翻长久以来骑在他们头上的苛政,结果形成了燎原之火,美利坚合众国由此诞生。

戴尔·卡耐基在一次演讲时说道:“当我们今天得以享受到充分的自由时,不要忘了《独立宣言》。虽然那没有几句话,却是两百多年来所给予我们每个人的保障。同样地,当我们这些年致力于种族平等时,不要忘了那也是因为某些词汇的组合而激发出来的行动所致。请问,谁能忘记马丁·路德·金博士打动人心的那一次演讲,他说道:‘我有一个梦,期望有一天这个国家能真的站立起来,信守它立国的原则和精神……’”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正处于风雨飘摇之际,有一个人的话激起了英国全民抵抗纳粹的决心。最终,他们以无比的勇气挺过了最艰苦的时刻,打破了希特勒部队所向无敌的神话。那个人就是丘吉尔。

许多人都知道,人类的历史就是由那些具有威力的话所写成的。然而,却很少有人知道,那些伟人们所拥有的语言力量,也能够在我们的身上找到。强大的语言能改变我们的情绪、振奋我们的意志,使我们有胆量面对一切挑战,使人生过得更加丰富。

在生活中,时时选择使用积极性的词汇,最能振奋我们的情绪;反之,若是使用了消极的词汇,就必然会使我们自暴自弃。因此,我们务必要重视使用词汇的重要性。这做起来并不难,只要你能聪明而用心地选择便行了。

若一个人拥有的词汇有限,那么他就只能够体验到有限的情绪;反之,若是一个人拥有丰富的词汇,那就有如手中握着一个可以调出多种颜色的调色盘,可以尽情地挥洒和丰富自己的人生,不仅能够吸引别人,更能使自己感到活力和振奋。

因此,我们学会使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是非常有用的。

形象生动的语言能把无形变成有形、把概括变成具体、把枯燥变成生动,从而能大大吸引听众的注意力。形象化的语言能让听众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都一起参加接收活动,大大增强了语言的感染力。此外,它也是构成其他语言风格的基本手段。

为了今后我们能够有形象生动的语言,需要注意如下几点:

第一,选用有色彩、有形象的语词。色彩词和形象词可将听觉形象转化为视觉形象,而视觉形象留给他人的印象往往比听觉形象留下的印象更深刻。

第二,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这些修辞手法可以用浅显通俗的事物或道理来说明比较复杂、抽象的事物或深奥难懂的道理。

第三,要注意寓理于事,将深刻的道理寓于具体事实之中。那种干巴巴的说教,往往会使听者乏味。要学会善于运用生动典型的事例阐明事理,增强语言的魅力。

生活中,一个会讲话的人,他会让自己说的话像一种影像浮映在听者眼前;不会讲话的人,只能笨拙地利用模糊平淡而无声无色的一些东西把别人催眠入睡。

懂得科学适度地发音

语音是人们表情达意的手段,是相互联系的重要媒介。法国艺术家泰纳曾经说:“人们的喜怒哀乐,一切骚扰不宁、起伏不定的情绪,甚至最微妙的波动、最隐蔽的心情都能用声音直接表达出来,而且表达有力、细致、正确、无与伦比。”这句话充分说明了语音素质的重要作用。因此,口才训练的第一步应从语音开始。

人类没有单独的发音器官,而是使用呼吸器官、消化器官作为自己的发音器官。当我们说话时,横在呼出气流通路上的两条声带,就会迅速地一开一闭,把稳定的气流切成一连串的喷流,从而转换为一种听得见的蜂音。舌、唇、腭等器官的移动,不断改变声道的声学性质,将蜂音变成能够区别的语音,通过人体胸腔、咽喉、鼻塞和口腔组成的共鸣器放大,从而发出声音。那么,怎样进行发音训练呢?有如下几点建议。

第一,呼吸练习。气息是声音的动力来源,我们正常的说话是在呼气而不是在吸气时进行的。在做公开朗诵、演讲时,我们明显需要有比平时更强的呼吸循环。发音时的正确呼吸方法,应当采用胸腹联合式呼吸法,即通过横膈膜的收缩和放松进行呼吸,它介于腹式呼吸和胸式呼吸之间。具体做法是:

吸气时,小腹向内收缩,大腹、胸和腰部同时扩张。这种扩张不是单纯向前、向上挺胸,还要向左右撑开,感觉到腰带渐紧,后腰有向后撑开的力量。呼气时,小腹要一直收住,使胸部、腰部在努力控制之下,将气慢慢散出,切忌一下子把气放出来。

这种呼吸方法可以使肺部充满气息,为发音提供充足的“气”;同时,小腹向内收缩,胸腔扩展,以小腹、后腰和后胸为支撑,为发音提供了充足的力,使发出的声音洪亮致远。

采用胸腹联合式呼吸法进行口语表达时,应注意以下几点:呼吸时,尽量做到自然轻松,吸入的气息量要适中,切忌吸得过深或过浅;充分利用讲话过程中存在的自然停顿进行换气,不要在讲完每一段或每一层次后才大呼大吸;只有挺胸抬头、肩背舒展时,才能使胸腹处于良好的呼吸状态。

第二,声带练习。人们在正常说话时,声带频率范围在60~350赫兹之间,或者略大于两个八度音,偶尔也用更高的频率。声带振动的频率,决定了发音的音响、音高和音色。每个人除了先天声带条件之外,在后天进行正确的声带训练和保护,也能够有效地改变声带条件,提高语音素质。

发音时,声带犹如赛跑前的韧带,需要做准备活动。方法是:声带放松,用匀缓的气流轻轻地拂动它,发出细小的抖动声,像小孩撒娇生气时,喉咙里发出的那种声音。这种声音像气泡一样,是一个一个颤抖出来的。

声带练习的方法很多,最基本的方法是:吸足一口气,身体放松,张开或者闭合嘴,由自己的最低音向最高音发出“啊”的连续声响,可以做高低音连续变化起伏。这种练习最好放在早晨空气清新时进行。

在演讲等大场合的口语表达中,发音需要自然轻松,要处理好停顿、控制好音量,使声带松紧有节。尤其不可有意使用过高的嗓音,以免声带负担过重,使声音变得嘶哑。在整个口语表达过程中,不宜喝过量、过烫、过冷的水。用少量温水润润喉咙,有利于保护声带。

第三,共鸣练习。声带产生的音量只占讲话音量的5%,其他95%的音量,则要通过胸腔、咽喉、鼻窦和口腔所组成的共鸣器放大得来。共鸣器官的合理运用,可以使声音变得圆润、优美动听,从而大大提高发音的质量。

扩大口腔、咽腔共鸣的训练方法是:首先,下巴稍微向后、向下移,但不要太开;其次,提嚼肌——脸上嚼肌(面皮)向两边斜上方提起,似放松微笑状态;然后,挺软腭——软腭向上挺住,张口急吸气,发鸭叫声,使口腔形成一个圆筒,否则,声音发暗、发扁;最后,像老虎龇牙咧嘴一样,大张合训练的同时,发“啊”的声音。

鼻腔、胸腔共鸣的训练方法是:学牛叫;用“哼哼”音哼歌;用鼻音带出字;做扩胸运动的同时,发尽量高亢的声音和尽量低沉的声音。

第四,读句练习。它的目的是训练讲话时语句流畅、干净利落、出口成章。有些人口语表达时语句阻塞、拖泥带水、重复啰唆,其原因除了思路不清、反应迟钝外,就是嘴巴不灵、舌头不巧,缺乏严格的口齿训练。为了训练口齿,可选择一些有难度的语言片断,进行快读训练。练习时,要求做到词句不增不减、不重不断,由慢到快,读得连贯、流畅、自然。

学会用眼睛交流

在人的面部表情中,最传神、最微妙、最动人、最有魅力的莫过于眼神。在人类的肢体语言当中,眼神最能表达情感、沟通心灵。千变万化的眼神,能够表露出人们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因此,在与人交谈时,要善于同别人进行目光接触和交流。这不仅是一种礼貌,还有助于谈话的持续不断和顺畅进行。

眼睛具有反映人的深层心理的特殊功能。专家研究表明,眼神实际上是指瞳孔的变化行为。瞳孔受中枢神经的控制,如实地反映大脑正在进行的一切活动。当瞳孔放大时,传达的是诸如爱、喜欢、兴奋、愉快等正面信息;当瞳孔缩小时,传达的则是诸如消沉、戒备、厌烦、愤怒等负面信息。眼睛能够显示出人的喜怒哀乐、爱憎好恶等思想情绪的存在和变化。也就是说,眼神和谈话之间有一种同步效应,眼神总是忠实地反映出说话的真正含义。

在交谈过程中,“目光语”的运用是一种重要的礼仪行为。目光,主要用来表示对对方的亲切友好和关注的态度,并营造出良好的交谈气氛。通常,人们会根据交谈双方关系的不同,来区别凝视的部位、角度的不同以及时间的长短。

首先,凝视的部位。

(1)亲密凝视。眼神通常集中在对方眼睛和胸部以上这个三角区域,这往往是亲人或恋人之间使用的一种凝视行为。

(2)公务凝视。眼神的焦点落于对方两眼和额头中部之间的三角区域,这通常是为公事而打交道的两者之间的凝视行为。

(3)社交凝视。眼睛看着对方脸上的两眼到嘴唇之间的三角区域,这是人们在社交场合所运用的一种凝视行为,这种凝视行为能够营造出一种“社交气氛”。

其次,注视角度的问题。

注视的角度能够反映出你对对方的态度,因此不可轻视这个问题。在公共场合与人交谈时,应该采用正视、平视、仰视、环视(有多人在场时),而不应该采用斜视、扫视、俯视甚至“无视”。仰视能够表示崇拜和尊敬之意;正视、平视、环视则能够体现出公平、平等和自信;而俯视虽然也包含有爱护、宽容的意思,但用错地方,就会让人产生轻视、傲慢的感觉;扫视、斜视、漠视和无视都是严重的不礼貌行为。

再次,注视时间长短的问题。

在跟人打交道的时候,若你注视对方的时间很短或基本不看对方,不管你的主观动机如何,都会让对方产生一种被轻视、被冷落的感觉,从而引起对方的反感。这类人不懂得眼神在交流中的重要作用,往往不是低着头看地板或盯着对方的脚,就是“顾左右而言他”。其实,这样会严重地影响交流。因为,在谈话中,不愿进行目光接触的人,往往会给人一种企图掩饰或隐藏什么的感觉;目光接触时间很短、眼神闪烁不定的人,会让人觉得他精神不稳定或性格不诚实;而几乎不看对方的人,则会被认为是怯懦和缺乏自信心的人。

当然,在交谈时,也不应该走向另一个极端,那就是长时间地盯着对方。英国人体语言学家莫里斯曾经说过:“眼对眼的凝视只发生于强烈的爱或恨之时,因为大多数人在一般场合中都不习惯于被人直视。”长时间地凝视有一种蔑视和威慑的作用,有经验的警察、法官常常利用这种手段来迫使罪犯招供。因此,在一般社交场合,不宜使用长时间注视。同时,长时间地注视,特别是对异性目不转睛地注视,还有就是对初识者反复地上下打量,也都是很不礼貌的行为。

在人际交往中,注视时间的长短,往往取决于双方关系的亲疏和你对对方重视的程度。

在和熟人、故交或比较重视的对象交谈时,注视对方的时间要长一点。而在与陌生人的交谈中,则不应该直视对方,而应首先平视对方一眼,然后自然地转视他人或四周,避免形成相互对视;再看对方时,以散点柔视为佳,目光要柔和、亲切、坦诚、真挚,不要以探询的目光逼视对方,也不能使用那种“一眼看穿”式的眼神,同时还要报以微笑、点头、问候或握手,以迅速地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

在这一过程中,眼神不要保持“始终如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