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经方合方辨治疑难杂病
16363600000015

第15章 《伤寒杂病论》方(14)

尚某,女,67岁。4年前甲状腺部位出现结节,声音嘶哑,淋巴结肿大,经检查诊断为甲状腺结节,近因病症加重前来诊治。刻诊:甲状腺结节,声音嘶哑,因情绪异常加重,淋巴结肿大,心悸,夜间心痛,耳枕部和肩部疼痛,腰酸,神疲乏力,手足不温,焦虑,口淡不渴,舌质暗淡瘀紫,苔薄白,脉沉涩。辨为心肾阳虚、气郁血瘀证,治当温补心肾、活血化瘀。给予茯苓四逆汤、四逆散与蛭虻归草汤合方:茯苓12g,红参3g,生附子5g,炙甘草6g,柴胡12g,枳实12g,白芍12g,干姜5g,水蛭6g,虻虫3g,当归15g,牛膝24g,琥珀(冲服)3g。6剂(水煎服,每剂药第一次水煎50分钟,第二次煎25分钟,合并每次药液),每日1剂,每日3服。二诊:心悸好转,以前方6剂。三诊:夜间心痛减轻,以前方6剂。四诊:腰酸好转,以前方6剂。五诊:声音嘶哑略有好转,以前方6剂。六诊:情绪转佳,以前方治疗6剂。之后,以前方因病症变化并酌情加减用药80余剂,除甲状腺仍有轻微结节外,其余症状均解除。为了巩固疗效,以前方变汤剂为散剂,每次6g,每日3服,治疗6个月,病情稳定。随访1年,一切尚好。

【用方提示】根据手足不温、腰酸、苔薄白辨为肾阳虚,再根据心悸、心痛辨为心阳虚,因夜间心痛、舌质暗淡瘀紫、脉沉涩辨为瘀血,以此辨为心肾阳虚、气郁血瘀证。方以茯苓四逆汤补益心肾、温阳散寒;四逆散疏肝理气解郁;以蛭虻归草汤破血逐瘀;加牛膝益肾活血,琥珀重镇安神。方药相互为用,以奏其效。

失眠

失眠属于睡眠障碍,是多种原因引起的入睡困难、睡眠深度或频度过短、早醒及睡眠质量差的一种常见病。

【导读】根据失眠的病变证机是阳虚,治以茯苓四逆汤温阳益气;又因病变证机有夹热,故与栀子豉汤合方治之。

蒋某,女,47岁。有10余年失眠病史,虽服用中西药,可未能达到远期治疗目的,近因失眠加重前来诊治。刻诊:失眠(每日睡眠不足4小时)多梦,心烦急躁,面色较暗,手足不温,倦怠乏力,心神恍惚,口干欲饮热水,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弱。辨为阳虚夹热、心神躁动证,治当温阳散寒,兼以益气。给予茯苓四逆汤与栀子豉汤合方加味:茯苓24g,红参6g,生川乌10g,干姜10g,栀子15g,淡豆豉10g,白术10g,龙骨15g,牡蛎15g,炙甘草12g。6剂,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3服。二诊:手足较前温和,以前方6剂。三诊:睡眠达4小时,以前方6剂。四诊:多梦减少,以前方6剂。五诊:心烦急躁基本解除,以前方6剂。六诊:睡眠达6小时,以前方6剂。之后,为了巩固疗效,以前方变汤剂为散剂,每次3g,每日3服,治疗2个月。随访1年,一切尚好。

【用方提示】根据失眠、苔薄白辨为阳虚不守、神明躁动;再根据倦怠乏力、心神恍惚辨为气虚;因口干欲饮水,舌质淡红辨为阳虚夹热,以此辨为阳虚夹热、心神躁动证。方以茯苓四逆汤益气壮阳、摄纳心神;以栀子豉汤清透郁热;加白术健脾益气,龙骨、牡蛎重镇潜阳安神。方药相互为用,以奏其效。

茯苓泽泻汤合方

茯苓泽泻汤由“茯苓半斤(24g),泽泻四两(12g),甘草二两(6g),桂枝二两(6g),白术三两(9g),生姜四两(12g)”所组成,是益气温阳利饮的基本代表方,主治寒饮侵扰证。

慢性支气管炎

【导读】根据慢性支气管炎的病变证机是肺脾虚弱、痰湿内盛;治以茯苓泽泻汤益气渗利痰湿;又因痰湿偏于寒,故与苓甘五味姜辛汤合方治之。

梁某,男,58岁。有多年慢性支气管炎病史,虽服用中西药,可咳喘还是反复发作,近因症状加重前来诊治。刻诊:咳嗽,气喘,痰多清稀色白,胸闷,不思饮食,食则腹胀,倦怠乏力,手足不温,舌质淡,苔白腻,脉沉弱。辨为脾肺虚弱、痰湿蕴结证,治当健脾益肺、渗利痰湿。给予茯苓泽泻汤与苓甘五味姜辛汤合方加味:茯苓24g,泽泻12g,桂枝6g,白术10g,生姜12g,干姜10g,细辛10g,五味子12g,红参10g,白芥子10g,蛤蚧1对,炙甘草10g。6剂,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3服。二诊:气喘好转,痰量减少,以前方6剂。三诊:气喘明显缓解,咳嗽减轻,以前方6剂。四诊:痰多基本消除,饮食转佳,以前方6剂。五诊:咳嗽、气喘基本消除,以前方6剂。六诊:诸症趋于缓和,以前方6剂。之后,以前方变汤剂为散剂,每次6g,每日3服,治疗3个月。随访1年,一切尚好。

【用方提示】根据气喘、倦怠乏力辨为肺气虚;再根据痰多清稀色白、苔白腻辨为痰湿;因不思饮食、食则腹胀辨为脾虚,以此辨为脾肺虚弱、痰湿蕴结证。方以茯苓泽泻汤健脾益肺、渗利痰湿;以苓甘五味姜辛汤温肺散寒、益肺化饮;加红参补益脾肺,蛤蚧纳气定喘,白芥子温肺化痰。方药相互为用,以奏其效。

附子粳米汤合方

附子粳米汤由“附子炮、一枚(5g),半夏半升(12g),甘草一两(3g),大枣十枚,粳米半升(12g)”所组成,是治疗寒饮证的基本代表方,可辨治一切寒饮郁结证,临证应用且不可将其局限于脾胃。

胃及十二指肠溃疡

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是指位于胃及十二指肠壁的局部性圆形或椭圆形的缺损性病变。

【导读】附子粳米汤是治疗脾胃寒饮证的基础代表方,又因疼痛比较重,故与芍药甘草汤合方,缓急止痛。又根据附子与乌头为同属,半夏反乌头(附子)。笔者结合多年临床诊治用药配伍体会,发现附子配半夏治疗脾胃寒饮证,具有良好的温阳降逆化饮作用。

杨某,男,46岁。有慢性胃炎病史,在2年前出现剧烈胃痛,经胃镜检查诊断为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经中西医治疗,疼痛明显缓解,可病情还是反复发作,近因胃痛发作频繁前来诊治。刻诊:胃痛剧烈,自觉腹中寒气走窜,食凉或因寒诱发,大便溏泄且胶结不爽,舌质淡,苔薄白滑,脉沉略紧。辨为脾胃寒饮证,治当温阳散寒、化饮降逆。以附子粳米汤与芍药甘草汤合方加味:附子5g,姜半夏12g,茯苓15g,大枣10枚,粳米12g,吴茱萸10g,花椒6g,白芍24g,炙甘草3g。6剂,水煎服,每日3服。二诊:胃痛减轻,以前方6剂。三诊:腹中寒气走窜消失,胃痛大减,以前方6剂。四诊:诸症基本解除,以前方6剂。之后,为了巩固疗效,以前方又治疗12剂。随访1年,一切正常。

【用方提示】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曰:“腹中寒气,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附子粳米汤主之。”再根据病症表现胃痛剧烈,自觉腹中寒气走窜,食凉或因寒诱发,颇似“腹中寒气,雷鸣切痛”,以此而选用附子粳米汤。方中附子温阳散寒,姜半夏醒脾燥湿,茯苓健脾渗湿,吴茱萸温阳暖胃,花椒温中止痛,白芍缓急止痛;大枣、粳米补益中气,炙甘草益气和中,并调和诸药。方药相互为用,以奏其效。

附子泻心汤合方

附子泻心汤由“大黄二两(6g),黄连一两(3g),黄芩一两(3g),附子炮、去皮、破、别煮取汁、一枚(5g)”所组成,是温阳泻热的重要代表方,可辨治寒热夹杂证。临证可根据病变寒热主次而酌情调整方药用量,以使方药用量能切中病变证机。

牙龈炎

牙龈炎是指牙龈龈缘和龈乳头充血、浸润、渗出的炎症病变。根据牙龈炎临床表现分为急性牙龈炎与慢性牙龈炎,而中医辨治慢性牙龈炎具有明显优势与特色。

【导读】根据牙龈炎的病变证机既有热又有寒,选用附子泻心汤既能泻热又能散寒,仅用附子泻心汤主治寒热夹杂则力量薄弱,故又与栀子干姜汤合方治之。

马某,男,42岁。近4年来几乎是日日牙痛,时轻时重,疼痛时服用西药或中药得以缓解,但没有达到治疗目的,近因牙痛加重前来诊治。刻诊:牙痛因食凉食热加甚,牙龈红肿伴有轻微出血,口干不欲饮水,畏寒怕冷,舌质红,苔薄黄,脉虚弱。辨为郁热阳虚证,治当清热泻火,兼顾阳气。给予附子泻心汤与栀子干姜汤合方加味:大黄6g,黄连10g,黄芩10g,附子5g,栀子14g、干姜6g,补骨脂12g,细辛10g,红参6g,炙甘草6g。6剂,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3服。二诊:牙痛明显减轻,不再怕冷,以前方6剂。三诊:牙痛止,以前方6剂。四诊:为了巩固疗效,以前方12剂。随访1年,一切尚好。

【用方提示】根据牙龈红肿、舌质红、苔薄黄辨为热;再根据口干不欲饮水、畏寒怕冷辨为寒;因乏力、脉虚弱辨为夹气虚,以此辨为郁热阳虚证。方以附子泻心汤既清热泻火又温阳散寒;以栀子干姜汤增强附子泻心汤清热温阳;加补骨脂温阳补虚,细辛温阳通络止痛,红参、炙甘草兼治病久体虚。

附子汤合方

附子汤由“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二枚(10g),茯苓三两(9g),人参二两(6g),白术四两(12g),芍药三两(9g)”所组成,是温阳益气祛湿的重要基础方,可辨治一切寒湿证。既可辨治骨节寒湿证,又可辨治肌肉寒湿证,更可辨治孕妇夹寒湿证。

慢性盆腔炎

慢性盆腔炎是指女性内生殖器官、周围结缔组织及盆腔腹膜发生的慢性炎症。

【导读】根据慢性盆腔炎的病变证机是寒湿,治以附子汤;又因病变证机有瘀血,故与失笑散合方;更因病变证机有湿热,故与三妙丸合方治之。

谢某,女,36岁。有7年慢性盆腔炎病史,经常服用中西药,可未能有效控制症状,近因病症加重前来诊治。刻诊:小腹及腰骶疼痛如针刺,畏寒怕冷,月经周期紊乱,带下量多色白,心胸烦热,口渴喜饮热水,舌质红夹瘀紫,苔薄黄,脉沉涩。辨为寒湿瘀血夹热证,治当散寒除湿、活血化瘀,兼清郁热。给予附子汤、失笑散与三妙丸合方加味:附子10g,茯苓10g,人参6g,白术12g,白芍10g,五灵脂12g,蒲黄12g,黄柏12g,苍术18g,川牛膝6g,吴茱萸6g,赤芍15g。6剂,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3服。二诊:疼痛略有减轻,以前方6剂。三诊:口渴基本解除,以前方6剂。四诊:带下明显减少,以前方6剂。五诊:畏寒止,以前方6剂。六诊:诸症基本解除,以前方6剂。之后,为了巩固治疗效果,以前方变汤剂为散剂,每次6g,每日3服,治疗2个月。随访1年,一切正常。

【用方提示】根据畏寒怕冷、带下量多色白辨为寒湿,再根据疼痛如针刺、脉沉涩辨为瘀血,因舌质红、苔薄黄辨为夹热,以此辨为寒湿瘀血夹热证。方以附子汤温阳散寒除湿;失笑散活血化瘀止痛;三妙丸清热燥湿、强健筋骨;加吴茱萸温阳散寒燥湿,赤芍凉血散瘀,兼清郁热。方药相互为用,以奏其效。

干姜附子汤合方

干姜附子汤由“干姜一两(3g),附子生用、去皮、切八片、一枚(5g)”所组成,是温阳散寒的基础方,可辨治一切寒证,临证应用应重视随证加味用药,以此才能提高治疗效果。

乳腺炎

乳腺炎是指乳腺的化脓性感染,是哺乳期妇女比较常见病症之一。根据其临床表现分为急性乳腺炎和慢性乳腺炎。

【导读】根据乳腺炎的病变证机是寒凝,治以干姜附子汤散寒;又因病变证机有瘀血,故与蛭虻归草汤合方;更因病变证机有热毒蕴结,故与五味消毒饮合方治之。

郜某,女,33岁。5年前在哺乳期出现急性乳腺炎,当时口服及静脉滴注西药,症状表现得到有效控制,可半月后又复发,自此而演变为慢性乳腺炎,期间虽服用中西药,但均未取得预期治疗目的,近因病症加重前来诊治。刻诊:乳房红肿灼热,夜间痛甚如针刺,触摸乳房有波动感,口渴喜饮热水,手足不温,畏寒怕冷,舌质淡红瘀紫,苔薄黄,脉沉涩。辨为寒瘀夹热毒证,治当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兼以散寒。可选用干姜附子汤、蛭虻归草汤与五味消毒饮合方:金银花30g,野菊花10g,蒲公英10g,紫花地丁10g,紫背天葵子10g,水蛭6g,虻虫3g,当归12g,干姜3g,生附子5g,牡丹皮12g,炙甘草6g。6剂,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3服。二诊:乳房红肿灼热明显减轻,以前方6剂。三诊:手足转温、畏寒怕冷消除,以前方6剂。四诊:诸症基本解除,以前方6剂。五诊:诸症悉除,以前方6剂。之后,为了巩固治疗效果,以前方治疗12剂。随访2年,一切正常。

【用方提示】根据乳房红肿灼热、苔薄黄辨为热毒;再根据疼痛如针刺、脉沉涩辨为瘀血;因舌质淡红夹瘀紫、手足不温辨为夹寒;又因口渴喜饮热水辨为热夹寒,以此辨为寒瘀夹热毒证。方以五味消毒饮清热解毒、消痈止痛;以蛭虻归草汤破血逐瘀、消肿止痛;以干姜附子汤温阳散寒、通经止痛,兼防寒药伤阳;加牡丹皮活血消肿止痛。方药相互为用,以奏其效。

干姜人参半夏丸合方

干姜人参半夏丸由“干姜、人参各一两(3g),半夏二两(6g)”所组成,是健脾益气、温中降逆的基础方,主治脾胃虚寒饮逆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