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万民节日:庙会(文化之美)
16065200000004

第4章 文化内涵

庙会与神话传说的关系极为密切。原始神话主要反映中原地区氏族社会的生活,包括天地起源、人类诞生、文化发展和图腾崇拜等内容。

庙会文化是我国民族大众文化的一部分,它是一种极其复杂、古老而又新鲜的社会文化现象,它既是宗教的,又是世俗的,充分反映了人民群众长期积淀形成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心理态势。它世代延续、传承和发展,历久不衰。

(一)祭祀及传说

庙会祭祀的神仙种类繁多。

一是祖先崇拜对象,如天地人三皇、伏羲、女娲。

三皇之称,初见于《周礼·春官·外史》。其名传说不一。《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公元前221年,即秦始皇二十六年,李斯说古代有三皇,是天皇、地皇、泰皇,其中泰皇最贵。

伏羲,中华民族人文始祖,是我国古籍中记载的最早的王,所处时代约为新石器时代早期。他根据天地万物的变化,发明创造了八卦,成了我国古文字的发端,也结束了“结绳纪事”的历史。他又结绳为网,用来捕鸟打猎,并教会了人们渔猎的方法。发明了瑟,创作了《驾辨》曲子。

伏羲的活动,标志着中华文明的起始,也留下了大量关于伏羲的神话传说。

女娲是中华民族的上古之神,人首蛇身,为伏羲之妹,风姓。起初以泥土造人,创造人类社会并建立婚姻制度。而后世间天塌地陷,于是熔彩石以补天,斩龟足以撑天。

女娲的地位,有时在三皇之上,有时在三皇之内,有时在三皇之下。据说原因有三:一、神话传说中女娲化生万物,地位非常高,在三皇之上;二、传说中,伏羲、女娲既为兄妹又为夫妻,均为一家人,列入三皇时有时两个人都选中,有时只选一人作为代表,具在三皇之中;三、尚书在经书中的显赫地位,使得它所宣传的伏羲、神农、黄帝三皇观点为大多数人认可,而且女娲所在的是母系社会,之后是父系社会,以男为尊,所以在三皇之下。

二是祭祀龙。中国龙是神奇的,本领很大,它能变长也能变短,能上天也能入海,它还能在天上兴风降雨。

古代人为了祈求风调雨顺、农业丰收,就把美好的愿望寄托在龙的身上。古时候,人们在龙王庙祭龙求雨的现象非常普遍。现在一些山区还有龙王庙。

三是属于道家的地方性动植物神祗。如河北石家庄所辖地区的长仙,即蛇仙、胡仙,即狐仙、兰草神等。

此外,还有以历代功臣、地方人物被当作神仙的。关帝自不必说,再如晋州唐代宰相魏征、宋代杨家将等。

四是道家的玉皇、王母、太上老君、真武大帝、王灵官、天地水三官、火神、文昌、奎星、吕洞宾等。

在河北的苍岩山、挂云山庙会上都有玉皇,一些寺院也有玉皇。

苍岩山庙会在石家庄一带影响很大,届时,方圆百八十公里的善男信女纷纷赶来参会,香客们摩肩接踵。苍岩山庙会节目精彩,使得苍岩山庙会成为热闹非凡的盛会。

旧时庙会,以敬香许愿、还愿为主。井陉境内分四个区轮流值班,每年各区香客将苍山圣母接回,于庙会初一日,将圣母用銮驾送至景庄,再由景庄开始逐村演驾,直至苍岩山下。

銮驾是一顶八抬殿式敞轿。演驾开始前,将三皇姑的銮驾请到景庄街心,上供焚香祭拜。接着,三声地动山摇的铁炮响过,宣告开始起驾。

銮驾队伍阵容庞大。马子由有一定威望及武功的人担任,其右手持五公斤麻绳鞭,左手操三尖两刃刀,左挥刀,右甩鞭,于队伍前开道。驾前全副执事,鸣道锣、龙虎旗,“肃静”“回避”牌排列两侧,轻重乐队吹吹打打。接着是抬供品的人员、童男童女和銮驾,由四大金刚护卫;后面依次为颠皇杠、耍狮子、舞长龙、扭拉花等节目,最后是社火。

演驾队伍浩浩荡荡,途经村庄皆夹道相迎。銮驾一到,路旁众人就地跪拜,恭送过村。銮驾到苍岩山下胡家滩村口,又放三声大炮,苍岩山福庆寺内众僧徒恭候在山门口。在简短的接驾仪式后,马子头前飞岩走壁,在苍岩山一尺多宽的悬崖边的围墙上快跑三个来回,方才完成使命,最后再把銮驾护送至山上的公主祠内。

这时,各表演队在苍岩山的山门前拉开场面,进行表演。在整个庙会期间,各村的花会、武术等表演队都在此尽兴表演。

在诸信奉中,最著名的就是三皇姑,她是千手千眼佛,在山西中东部、河北中西部影响巨大,其传说流传极广,被塑造一个反抗父权皇权、弃恶从善的女性典型。

三皇姑的传说早在隋朝时期,就变得人人皆知。三皇姑,为兴林国国王妙庄王的三女儿妙善,人称三皇姑。妙善喜欢修行,曾出家在白雀庵为尼。因妙庄王逼迫其还俗,而火烧白雀庵,致使数百名尼姑身亡。

妙善于是乘白虎远走苍岩山修行,后因父王得怪病,即人面疮,需用亲生女儿的手和眼作药引子,三皇姑便舍出自己的手和眼为父王治病。

妙庄王病愈后,想把三皇姑封为全手全眼菩萨,为其建造庙宇,更塑金身,由于过分激动,竟说成“千手千眼”。

妙庄王本是天神下界,真龙天子都是“金口玉言”,一句“千手千眼”,传达圣旨给修筑者,于是建造庙宇时就给三皇姑的金身多出许多手眼,手里又长眼,即为如今的“千手千眼”菩萨。

白雀庵,位于河北省南和县白佛村北,有邢清公路从村内通过。如今在遗址基础上重新修建了大雄宝殿等建筑,是河北最大的女道场。

特别是农历四月初四、九月二十五的两个庙会,香客遍及河北、山西、河南等省,会期长达半月左右。

吕洞宾祭祀信仰在全国各地也很普遍。在河北邯郸的吕仙祠,每年有四个传统庙会,即农历正月初十、三月十五、四月十一和十月十三。

规模最大的要算农历四月十一的庙会,民间传说这个会是“遇神仙会”。据说,四月十四是吕洞宾的诞辰,八仙中的其他神仙会提前几天来给吕洞宾拜寿,他们会扮成凡人来到人间,谁要是运气好的话,遇到真仙被点化了,没准也能成仙。或是有个病、灾的,求求神仙也就都好了。

所以,每年这个时候,北至保定,南至河南新乡,东至山东聊城,西至山西长治,四省数十县、市都有香客赶过来。庙会期间,集市上打扇鼓的,舞龙舞狮的,还有做各种买卖的,真是热闹非凡。

传说有一年的四月十一庙会,各地的香客来此赶会,好不热闹。这时,从远处走来一个要饭的老头,穿的破破烂烂,胳膊腿上长的都是脓疮,还淌着脓水,又臭又脏。可是他自己还挺美,乐颠颠地边走边唱,周围的人们都嫌他臭,唯恐避之不及。

这时,路边有个卖竹帘的,他把竹帘子摞得老高,并不时地高声吆喝着:“便宜了,便宜了!”可是无论他怎么叫卖,就是没人买。

那个要饭的老头走到卖竹帘的附近,也不知是怎么回事,突然一头栽倒在地。卖帘子的一见,急忙跑过来把老头搀了起来,顾不上呛鼻的臭气,也不在意脓水蹭得哪都是,就把老人扶到自己的摊上,让他躺在竹帘上休息,并端来一碗水喂给他喝。

谁知老头刚一喝完,他竟然一跳而起,口里说道;“好了,好了。”这让卖帘子的一下子目瞪口呆,心想:怎么这么一会儿就好了?只见要饭的老头一颠一颠地走进了人群,不见了。

这时,人们都围过来看热闹,突然有人喊道:“神仙显灵了,神仙显灵,快看!”只见这人拿起一张竹帘,竹帘中间赫然出现一幅韩湘子吹萧图:韩湘子吹着仙乐,衣衫随风飘动,呼之欲出。再看竟然张张帘子都有。人们这才恍然大悟,原来那个叫花子就是八仙之一的韩湘子。

有人说:“把这竹帘挂在家里,肯定能驱邪避害,我买一个。”只见大家纷纷掏钱来买,不到一刻钟的工夫,一摞竹帘子就全都卖光了。

当然,最高兴的还是这个卖帘子的,自己不仅赚了钱,而且还万分难得地碰到了神仙!消息不胫而走,人们都说卖帘子的人真是好心有好报。

这虽是个传说,但是却表达了人民积德行善的心理欲求。

(二)求神习俗

庙会一经开场,八方来拜,敬神上香,祈愿还愿。这是围绕庙和所祭之神而展开的活动,是传统庙会的主题。

庙会上的善男信女各有所求。其中之一就是求子嗣。祈子活动带有巫术意味,其最典型地反映了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这是由我国农业社会的性质决定的。

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人们的生存环境基本上没有发生改变,子孙后代的繁衍成为千百年来的头等大事。所以,祈子这种远古的巫术形式,便会附着于各种集会形式展现出来。

庙会期间恰值阳春三月,正是踏青旅游的好时节。坐落在河北省涉县境内的娲皇宫,每逢庙会,热闹异常。这里是奉祀女娲的华夏祖庙,其山崖上的北齐摩崖刻经,是我国著名的摩崖刻经群。

由于娲皇宫古迹和庙会名声远扬,因此冀、晋、鲁、豫四省结合部一带前来赶庙会、旅游观光的人很多。

在民间,婆母、丈夫平时对媳妇管束得很紧,一般不得出门,但到娲皇宫庙会时,街坊几个妇女结伴赶庙会,却是允许的。因此,赶娲皇宫庙会可以说是妇女的节日。

妇女们求子嗣的方式主要是吃子山、拴娃娃和借种等。

吃子山,亦称吃土。旧时庙会前,管庙人在娲皇像前摆放一些泥娃娃,求子的妇女多在婆婆或嫂嫂的陪伴下前来,如想生男孩,在泥娃娃生殖器上抠一小块泥巴吃下去,此即吃子山。此习俗与女娲抟土造人传说有关,为该庙会所独有。

拴娃娃,就是在娲皇像前,按照自己生男生女的愿望,用红线绳套在一个娃娃的脖颈上,往布施箱中放些钱,用红布把娃娃包起来揣在怀里,或者放在篮子里,叫着自己起的名字,不回头地往家走。到家后放在柜里或适当位置。这叫拴娃娃。

日后如真的按愿望生育后,连同拴来的娃娃,自己再买或做,到娲皇宫去还愿。不成文的规矩是,生子还两个,生女还一个。没有按愿望生育的,把拴走的娃娃送回来。

生了孩子后,还有到庙里进行戴索与开锁的习俗。拴娃娃并生了子女的母亲,在还愿时还要向看庙道人要根红线绳,给婴儿戴在脖颈上。意思是,孩子从生下来至12岁是一个多灾多难的阶段,需要神灵佑护和看管,即锁住;孩子长到12岁生命力强壮了,就可以开锁,自己成长了。

旧时,求子后得子的人去娲皇宫还愿时,还有在十八盘山道上撒谷种的习俗,表示孩子生下来后,还要在娲皇跟前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另一种说法是,农历三月十五是娲皇的生日,善男信女们自然要来给娲皇送礼过生日。庙会期间,曲曲弯弯的十八盘上,到处可见人们抛撒的小米粒和小饼干。

汉民族传统上把红色视为吉祥色。娲皇宫庙会期间,是摊贩主大卖红布条的好时机。赶庙会的人们大都买上若干红布条,系在自己的上衣扣上,拴在路旁树枝、石碑上,或者带回去给家人,认为这样就能迎来吉祥,解除困厄。

在庙会期间,特别是三月十五夜间,停骖宫和广生宫院内坐满了中老年妇女,她们为给娲皇过生日而彻夜不眠,大有不舍离别之意。她们或者打扇鼓,或者唱经歌,如《开心经》、《娲皇经》等。

庙会期间坐夜时,善男信女们打扇鼓也是一项重要活动。打扇鼓原是巫觋舞蹈,专用于敬神。扇鼓是单面羊皮鼓,因其形似团扇而得名。击鼓的鼓鞭是长约五十公分的藤棍或竹棍儿,上拴几缕彩色布条,像戏曲中的马鞭儿。

打扇鼓人数不限,男女均可,多人可以围圈打,两个人也可以对打。打扇鼓同时还口唱扇鼓经,即唱词。唱腔多是这一带流行的武安平调、落子、上党落子等。

上党落子,是戏曲剧种之一。原名黎城落子,民间也称黎城闹或闹戏,是流行在晋东南地区的戏曲剧种。

上党落子是河北武安落子的一个支流,约在清朝道光年间武安落子流入黎城,后同当地语言,民歌相溶合,逐步发展为具有上党乡土风貌的剧种。

由于在发展过程中,不同的班社分别受到上党梆子和蒲州梆子的影响,因而在清光绪年间,上党落子形成南路、西路两个艺术流派,后两者在艺术上又相互进行借鉴和吸收,风格逐渐统一。

在旧时,少数因婚姻不美满而未生育的妇女,往往利用赶庙会和坐夜这难得的自由机会,和预先约好的婚前情人幽会,倾诉衷肠,有的还野合。这些妇女有的回去后怀孕生育,而她的丈夫却认为是神明送来的娃娃。

坐夜人多的根本原因是,旧时交通不便,当天不能返回。如今交通发达,大多数人能当日返回,坐夜的人也就少了。

实际上,生男生女,神仙是管不了的。庙会求子只是一种美好的心愿和信仰。

赶庙会的人,还有父母为男女婚配求于神、占卜于神。既可求保佑,又可占卜于神仙,决定某桩婚配可否。

太昊陵位于河南省淮阳县,传说是“人祖”伏羲氏,即太昊定都和长眠的地方。每年农历二月二至三月三,都在太昊陵举办“朝祖进香”庙会。

在太昊陵显仁殿东北角的青石台基上,有一个圆空,游人香客称之为“窑”。凡是来太昊陵的游人,尤其是女性,都要用手摸一摸这个“窑”,以祈求子孙兴旺、健康。所以称为“子孙窑”。

相传子孙窑在伏羲氏的时候就有了。伏羲氏有十大功绩,其中一个居功至伟的功绩就是制嫁娶匹配夫妻。其婚配的方法是:每年仲春之月,打破氏族的观念,用“会”的形式,把青年男女召集到一块,会场中央放一块带“窑空”的大石头,男女如果互相有意,就都用手摸一摸窑,说明两人有了感情,愿意成为夫妻,就把婚配固定下来。从此,人类结束了群婚和族内婚的历史。

太昊陵春二月庙会由此延续下来,后来逐步发展成朝祖进香的性质。人们每年二月二至三月三到太昊陵来求神拜祖、祈求伏羲神灵的庇护保佑、祈福儿女子孙兴旺。

求财富也是赶庙会人的愿望之一。每逢庙会,有钱人是要一个大份儿的。有的送一百或几百、上千元;有的送一台大戏;有的为神像披红挂匾,个别的还为之重塑金身。像元氏蟠龙寺、井陉仙台山护国院等,不少庙宇的翻修、恢复,主要是靠有钱人集资办成的。

求长寿也是一些赶庙会人的愿望之一。老人求长寿,或者儿女为老人求健康长寿是比较多的。有的是老人身体不佳,有的是老人一直康健,都可以去神仙保佑,也有的老人求无疾而终,死不受罪。个别的是儿女们为老人求增寿,即各用自己的寿数一年或三年加于老人身上。

还有一些善男信女赶庙会,是为了求病愈、求升官、求全家平安等,不一而足。

(三)娱神活动

一年一度大祀鬼神,是我国农耕文化以来就已普遍出现的现象。庙会活动的中心是:既求神也娱神。

敬神娱神,在于祈求庄稼丰收,不要闹灾荒。祭祀龙王是为了风调雨顺,不遭水旱之苦;祭祀虫王是让它不要闹蝗虫、棉岭虫等灾害,好苗还要如期开花结果。

娱神,成为整个敬祀活动的重要部分。可以说没有娱神活动,就没有庙会。庙会是与文化娱乐有关的节日活动,有各类民间艺人进行表演营生。主要有秦腔戏、扁担戏、相声、双簧、魔术、数来宝、耍中幡、秧歌、高跷等。

在石家庄地区的庙会上,娱神活动主要有打扇鼓、战鼓、花篮舞、吹歌、官伞、扭秧歌、太平车、旱船、跑驴、二鬼摔跤等。

打扇鼓是妇女们喜爱的活动。一般是六人、八人,各个手执铁柄圆形扇鼓,有节奏地摇之,上面铁环发出哗哗声响,旁边还有锣鼓相配。她们边走边转圆圈,边唱经歌。也有的旁边有伴唱。所唱为民歌曲调,通俗易懂,易记易学。

扭秧歌、花篮舞都可以配锣鼓,边跳边唱或有人伴唱。

战鼓是只敲不唱的,全是“铿铿锵锵”的敲击声。鼓、锣、钹三者配合,套路很死,节奏鲜明,雄浑有力。

在石家庄地区,藁城多是大鼓,用汽车或拖拉机拉去。在正定、赵县多是小鼓或两个或四个的中型架子鼓。赵县贤门楼的四面架子鼓,可分可合,老中青,谁都可以来上阵。男子汉们以此为乐。

戏文悦神也时常出现:一是搭台唱戏,早晚两开箱;二是一个或数人对唱河北梆子、丝弦。

比较少见的娱神节目是井陉赵庄岭火神庙会上的抬皇杠。据说抬皇杠节目在全国只有井陉流传,属于一奇。

庙会活动作为一种社会风俗,在千百年中沉淀、凝结出自己特有的文化特性,即感恩祈福、营造祥和,彰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