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用行动代替疑虑,宁愿做了再后悔,也不要因不做而后悔。遇到事情就表现得前怕狼、后怕虎,不仅于事无补,而且会使问题更加严重和复杂;而行动起来则能够快速地解决一切,使自己的心理免受忧虑的摧残。
(9)停止抱怨。抱怨不仅招别人讨厌,而且本身就是一种消极心态,会给我们的心理健康带来极大的危害。相反,“包容”既能赢得他人的尊重,也不会让那些琐事坏了心情。
(10)在一天结束的时候,一定要用乐观幽默的眼光分析一下这一天的生活工作,别把委屈和疑虑丢在过去,而携带着那些积极的心理体验去走未完的路。
一个人的心灵是最需要呵护的,我们一定要守护好自己的心理健康。
9.心理四部曲,快不快乐你说了算
著名专栏作家哈理斯很有感触地讲述过这样一件事情:
一次,他和朋友一起走在回家的路上,经过报摊的时候,朋友停下来,非常礼貌地对报贩说要买一份晚报,但报贩却冷口冷脸,拿起一份报纸就丢给了那位朋友。不过朋友仍然微笑着彬彬有礼地付钱,并很真诚地说了声“谢谢”。
“这家伙态度真差!”他们继续前行时,哈理斯愤愤地说。
谁知,朋友却笑着说道:“他每天晚上都是这样的。”
哈里斯看着朋友那一副看上去似乎心情很好的样子,问道:“难道你不觉得他的态度实在让人很生气吗?你怎么还高兴得起来?”
朋友答道:“你难道不觉得那报贩每天定时的消极态度很有趣吗?再说,我为什么要让他决定我的心情和行为呢?”
一个懂得操纵心理的人是不会让别人来决定自己的心情的,他坚信,自己的快乐和幸福除了自己即使是上帝也不能决定。然而,现实生活中常常会有推销员抱怨说:“工作给我的除了失望就是绝望,它总让我碰到糟糕的客户。”而公司职员则说:“我太生气了,那苛刻的老板总是挑剔我的工作。”经理人会说:“我真命苦,遇到了那么强大的竞争对手。”美女会说:“真愁人,工作压力让我开始变老了。”……显然,他们都是不会控制自己心理的人,有高兴的事就乐,有伤心事就哭。面对自己的心理健康,他们显得很无助,他们认为,自己心情的好坏不是自己决定的。然而,事实真的是如此吗?
著名心理学家、情绪ABC理论的创始者爱利斯认为,让我们产生心理困扰和障碍的关键是我们心里的那些不合理的信念,而对于这些信念我们是有能力进行控制的。
他在情绪ABC理论中阐述说:如果A表示诱发性事件,B表示个体对A事件的信念(即看法、态度和解释),C表示个体对A事件做出的情绪和行为反应;那么大多数人都没有意识到B的存在和影响,因而不具有控制心理状态的能力。相反,如果我们能够合理地调适自己的信念,就能够控制自己的心理状态,成为自己心灵的主人。
人与人之间信念的不同,导致了面对同一件事情,往往会产生两种截然相反的心理体验。比如,两个人同样面对虽然自己付出了努力但仍然没做好的工作,一个人认为:虽然没有成功,但自己获得了经验,同时对自己的能力有了客观而清楚的认识,于是他开始努力弥补自己的不足,并坚信自己下次一定能够成功。而另一个人却认为:我精心准备了这么长时间,这么努力都没有成功,看来我的确是太笨了,太没有用了!由于彼此信念不同,前者满怀希望、信心,依然拥有积极向上的心态,而后者自卑、绝望、伤心,内心痛苦不堪,产生了一定的心理问题。
也就是说,真正决定我们快乐与否的,并不是诱发性事件,而是我们对于诱发性事件的信念。爱利斯用A表示诱发性事件,用B表示个体对诱发性事件的信念,用C表示其心理感受或行为结果。我们可以通过调整自己的信念来控制自己的心理状态,给自己快乐。这就是著名的情绪ABC理论的内容。
心理学家建议,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四部曲来改变自我信念,并且从此快乐起来。
1.停止给自己不快乐的理由
生活中,我们想要拥有好心情,要么是找到让自己快乐的理由,要么是不给自己不快乐的理由。然而不给自己不快乐的理由显然要比找到快乐的理由容易很多。当我们停止给自己找不快乐的理由时,即使在逆境中,我们也不会不快乐。比如享有“宇宙之父”之称的著名物理学家史蒂芬·威廉·霍金高位截瘫,被禁锢在轮椅上40年之久,他却从不认为自己不快乐。他认为自己的大脑还能思考,虽然不方便,但仍然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因此他完全找不到不快乐的理由。
只要停止给自己不快乐的理由,我们就能越来越接近快乐。
2.告诉自己,我要快乐
心理学家指出,只有当一个人积极主动地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才能够做好这件事。对于快乐也是同样的道理,只有当你决定了要快乐的时候,快乐才更有可能降临。千万不要抱有“谁说的人非要快乐不可?”的想法,这是非常消极的,是不主动的。根据心理学中的不值得定律,如果你觉得快乐是可有可无的,那么你往往无法快乐。
3.告诉自己,我很快乐
运动员比赛前或演讲者上台前,即使自己很紧张,他们也会在心里不断地告诉自己“我不紧张”,以此来缓解紧张感。我们在心里树立自己很快乐的信念,表面上是自欺欺人,其实这是一种自我激励的方式。虽然,不能说自己很快乐,自己就真的很快乐了,但是通过这种方式能够降低不稳定系数,使快乐变得更加容易和更具可能性。
4.把快乐放大,把忧伤缩小
试问,如果有满满一大碗毒药和半小杯美酒,你会如何选择呢?相信,每个人都会选择倒掉毒药,好好地、慢慢地品尝美酒。生活中,不如意的事不仅让人伤心难过,而且时常发生。如意的事虽然让人快乐却总是难逢。忧伤和快乐不正像满满一大碗毒药和半小杯美酒吗?既然痛苦难过何不放弃,既然快乐自然要好好品尝、慢慢回味;忘记忧伤,牢记快乐;把忧伤缩小,把快乐放大,当你具有这样的信念的时候,怎么还会觉得自己不快乐呢?
快乐与否是由自己决定的,只要你想快乐,并且建立起自己对于快乐的正面信念,你就会发现快乐原来那么简单。
10.让你拥有良好心理状态的“加减乘除”
近年来,世界各国的医学专家不断向人们发出警告,人类面临的心理危机越来越多,而由心理问题引起的生理疾病也呈大幅度上升趋势;各界人士也开始越来越关注心理状态问题。那么,有没有一种方法能够帮我们应对多种多样的心理问题,从而使良好的心理状态常伴左右呢?专家的建议是:给人生做“加减乘除”。
1.加法:人要有所追求
著名心理学大师亚伯拉罕·马斯洛指出:人类具有五个层次的本能需求,由低到高依次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感情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它们都是属于潜意识层面的,人们本能地追求它们,先追求生理上的满足,接着追求安全感,然后再追求感情……如果这些人类的基本需求得不到满足,心理就会处于一种不平衡状态,甚至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障碍,相反,当它们得到满足的时候,心理则会产生愉悦体验,尤其是自我实现需求得到满足的时候,马斯洛说:“人在自我实现的创造性过程中,会有一种‘高峰体验’,让人欣喜若狂、如痴如醉,这个状态是人的存在的最高、最完美、最和谐的状态。”
2.减法:不要过多地追求名利
生活中,不少人不但有所追求,而且无止境地追求;然而他们却不懂得引导自己去追求高层次的需求,而始终停留在低级层面上。马斯洛认为,当人的某一低级的需求得到适当的满足后,就应该去追求高一级的需求。因为越高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带给人的心理影响越积极;而当低层次的需求得到一定满足后,对它的追求带给人的心理满足会越来越少,呈边际递减趋势,少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甚至会成为人生的一种负累,给我们的身心造成负面影响。因此,对于低层次的需求,我们要学会用减法,不要无限地追求,提醒自己保持低限度的满足就可以了,然后去追求高一级的需求,这样我们才能避免负担、让心理状态更加和谐美好。
著名科普作家高士其就深谙这个道理。他原名叫高仕,但是他将“仕”的单人旁去掉以提醒自己不要过多追求“官”,将“”的金字旁去掉以告诫自己不要过多贪图“钱”;而将人生的追求放在自我实现上,终于在50年里完成了500万字的科普作品的创作,获得了极大的心理满足。
降低对名利的标准,追求那些真正让自己愉悦的东西,我们才能轻松、满足、快乐、自信地去生活。
3.乘法:留一些时间来休息、自省、学习、思考和爱别人
要学会给自己留出一些时间。一个人如果总是不闲着,往往会不知不觉地在周围制造出紧张的氛围,进而累垮了身体,也压垮了心灵。要知道,留出一些时间给自己休息、自省、思考和学习,才能事半功倍,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才能在关键时刻抓住机遇、乘风破浪,才不会让挫折和失败摧残我们的身心。留出一些时间来爱亲人、爱妻子(丈夫)、爱朋友,我们才不会感到孤独,即使当处于困境的时候,也有他们的支持,这是我们人生大厦的坚实基础,是人生乘法的基础。
4.除法:获得幸福的简易法则
著名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有一个关于幸福的公式:幸福程度=目标实现值/目标期望值。也就是说,目标实现值越大,目标期望值越小,那么心理幸福感越强。
生活中,我们不要试图让自己达到高出自己能力太多的目标,因为这会造成人生的目标期望值和实现值反差太大,使人产生自卑、失落等不幸福感。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不能具有远大的理想和宏伟的目标,不过要学会将它细小化、阶段化,一步一步地、一个部分一个部分地去完成它。这样我们才能获得高幸福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心理状态是人对生活的体验,找到正确生活的方式,我们就可以拥有良好的心理状态,而人生的“加减乘除”法就是找到正确生活方式的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