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心中月
15827400000003

第3章 如是明心

首先,我们要搞清楚明心和见性的关系。明心可以解释给你,如果把见性的功夫告诉你,只会让你落个不能见性。明心是理上,见性是功夫上,倘若你的功夫还不够,明师即便告诉你,你也不能见性。古今有许多自称明心见性的大德,实则多为明心之师,而少有见性之师。没有通过功夫上的修炼,永远不可能见性。当初六祖惠能见五祖之前,也只是明心而已,并非有大彻大悟的见性功夫,当五祖半夜三更为他讲《金刚经》,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六祖才彻见佛性,而后又再三打捞,在东华山一带隐修了十五年。

欲见佛性,唯一的路便是修定力。看话头、持咒、诵经、参禅……都是为修定力打基础。明心是通过善知识的开导,而见性必须通过自身的修炼。佛性是空也是有,明心是苦空无常,见性是常乐我净,见性重要,明心更重要,倘若心明得不正不透,见性的功夫也无法达到究竟。

有些人明心不是修来的,是听来的,是别人给的答案。见性是什么样的情形,也是别人讲给他听的。这种人既不能眼见佛性,也不能亲身体会真如,三界未超,生死不能了。

开始的第一步怎么用功?清清楚楚地知道你的每一个起心动念;第二步,远离一切幻相;第三步,明心;第四步,见性;第五步,先天的根本智与后天的后得智合二为一;第六步,过牢关,超三界,了生死,开山做祖度众生。

整个修炼过程都是通过定力来完成,非定不禅,非禅不能证道。定力不仅是在静中修来,更要学会在动中也能保持定力不失(也即学会在动中修定)。修定力的目的是为了在动中使用定力,定中无需定,有定方有正念,有正念方能证道。

都说入道要门是慧,其实入道要门更是定。何谓定?不取境,不舍境,方为定。有定不为境转,即是如来,如来即是智慧之人嘛!下面我们分别来说。

何谓正念?精而不杂为正,醒而不寐为念。意思是说,专修某一法的人,应不夹杂,不间断,心眼清醒而不昏寐,昼夜一如地持续下去。

定力为什么修不起来?大家一听到修定力,总以为盘腿打坐方为修定,修不起来最根本的原因,是我们的习气毛病太多。习气多,则烦恼也多,习气烦恼不除,再好的禅定功夫也没用。

习气不破,纵然见性,也无法超三界。破除习气,还是要借助习气,而不是躲避习气,躲避是压抑,因缘一成熟还是被习气所转。中下根器的人断习气,是靠躲避习气来断,上根器的人是和习气打成一片来断习气。

断除习气烦恼要守戒,守戒方能断习气。超越三界的修行人,无戒可守,无戒可犯;三界内,有戒要守,有戒可犯。三界以内是因果的世界,也即五阴的世界,破五阴(色受想行识)要守戒。之所以有习气烦恼,是因为色身未转变,被物所转。要转物,先守戒;戒清静,习气方破;无习气,定力才稳;有定力,则不再造业;无业力,才不再往返三界。

有人问:“开悟的人应该是有定力,无习气,那他们还发脾气吗?”其实,古来开悟的祖师大德都会发脾气,而且比没开悟的时候发的还要大几十倍,甚至上百倍。不过,他们发脾气和凡夫不同,开悟的人发起脾气来如同狮子吼,百兽闻之皆丧胆,降妖除魔靠的就是这股爆发力;常人闻之,震耳欲聋,妄念顿消;顽固众生闻之,倾刻转变我执。开悟的人前念发脾气,后念又嘻嘻哈哈,绝没有嗔恨心和报复心;柔顺的时候,别人可以骑在他肩上;发起脾气时,则无坚不摧。怒目金刚正是如此。

有人问:“功德福报是何时修来的?”悟前修的是福报,悟时修的是功德,悟后是功德福报同时修,并不是悟后什么都自然具足,而是悟后什么都在修,所以悟后什么都能得。

有人问:“修行的人是不是最怕遇到事情?”这实则是一个错误的认识。事情来时用心做,事情去时不恋它。用心做就是禅,禅即一心不乱,专注一事。一心做万事,万事皆成;万心做一事,一事也不成。锄地放在锄尖上,砍柴放在刀刃上,交友放在真诚上,若能长此以往,即是无事道人。

有人问:“开悟见性后是不是就大功告成了?”其实,见性以后才算走完一半的路程,接着要做的便是继续修定力,借助人、事、物、理来修定力,再借助定力来断除习气烦恼,因为生生世世阿赖耶识里储存的习气烦恼,非明心见性一刹那能彻底清除。业力也即由习气构成,被业力牵引,实际就是被习气牵引。明心见性的人一样会有财色名利的念头,不同的是,前念起,后念觉而已。

所以,明心见性严格来讲还是属于见道位,下一步才是修道位,最后是证道位。理论可以顿悟,事情(功夫)要靠渐修。修功夫的时候,心不住在色声香味触法上,绝不可能入魔境。多数着魔的人,都是因为下意识里喜欢这些,所以才着魔。

心理行为改变了,功夫绝对能够做上去。换句话讲,修行之所以没有进步,唯一的原因就是心理行为没有真正地改变。既然真修行,为什么心理还改变不过来呢?入道要门首先是改变心理行为,其次才是借助某个方法。

为什么明心见性以后才是修行的开始?一个高中生考入大学以后,便成了大学生,为什么还要学习四年,甚至更多年,最后才能获得大学文凭呢?大学在校生和大学毕业生,为什么都叫大学生呢?十年的老教授和刚刚被评上的教授一样吗?当然是有区别的。

我们应该把握以下法则:

不解法身,不算悟道。报化非真佛,也非说法者。真说者,处处在,处处说。未悟者,处处不见,处处未闻。

迷则是八识,悟则如来藏。

念无好坏,住即坏;

起而无住,念自灭。

圣人起念,能破念;

凡夫起念,被念转。

修而不解,邪见多;

解而不修,非真解。

妄起生境,境生妄;

妄是真心,生妙用。

是空非空,乃无住;

是相即有,不住空。

是空若住,空也有;

是有无住,有也空。

空有未生用,实为幻中生;

若是已生用,实为定中出。

妄念息处,是真如;

真如起用,需六根。

妄自本净,何需灭;

若言有灭,是有住。

度生者,生者从未生;度死者,死者从未死。那你在度谁?是自己需要,而不是他人需要。究竟需要什么?需要法报化三身。法有理集,报有悟,应化全凭功德修。

净土者,生者决定生,去者实不去,心中净土,实无来去,来去皆非真,本地风光,原不动。

不随念转,不被境迁,念起即知,就是禅宗所讲的“觉知”。

美与丑、好与坏都是头脑强加的。美与丑、好与坏在不同的国度,不同的历史阶段,都有不同的定论,一旦进入内在的源头,一切都只是一种存在。

有问必答的老师,不是高明的老师。有问必答,学生静虑的功夫永远培养不出来。既不能静虑,智慧也就不可能打开。在教学方面,有时候老师需要现金刚面孔(也即菩萨心肠,金刚面孔),学生才会深思,猛醒。

心里妄想纷纷,杂念重重时如何?觉知不断,何惧它!灵明觉知的出现乃至最后的稳固,靠的就是妄想与杂念的磨练。

念佛,念经,念咒语,心若散乱,念破喉咙也枉然。念起,念灭,念念分明,有念也无念。

种种善法皆是助行,惟有觉照是正行。

青山本不动,白云任去来,念念不停留,念念则自灭。

一本《圆觉》通诸法,无奈世人不愿读。《圆觉经》是修行人必读之经,不明圆觉,不知如何修道,不通愣严,不知如何是道。

绵绵密密,相续不休是何意?绵是细长意,绵绵,是恒而持久意。密是不疏意,密密,是没有前后,无有间断,是一体,不是二体。相续不休,意为连续不止,行如云,流如水。

心是妄,性是空,三藏十二部经皆是对心性的注解。有了分别,对境集起为心,性又是心的根源。心是相,性为体,心性合二为一又生用。实则体、相、用三者是一,不是三。

明妄心,见真性,生死根源顿时空。明者真明,见者真见,明其无形相,见其真性空。体无形相,用之即显。相无定形,动之即是。

明心离相,离相见性,见性相空,相空随缘,随缘无我,无我真空,真空寂寂,寂寂不动,不动如如,如如即佛。

欲明心性,先明六根与六尘。对境心生,即是心性相见,生起者为心,见到者为性。六根六尘即是心性的投影。不明六根,不见性;不知六尘,不见心;根尘若分离,心性也无用。

心性是一,不是二,为明心性方便故,方把心性分为二。心是苗,性为根,无根,也无苗,无苗,不见根,这叫做:顺苗找到根,依根而生苗,根苗原本是一体。

性是生命的根源(苗),和光同尘,此灭,又生彼。生灭仅是现象,根(性)从未生灭。万物之母即是性,逍遥法外,出生入死的还是性。

性为体,心为相,体相合和,便是用。依用为相,才显体,体、相、用不需分。不用,不见心(相),更不能见性(体);处处用,处处见;时时用,时时见。会者,处处会;识者,处处识;不会、不识者,理未通;能会、能识者,还需用功。

心如明镜时,对自己的每一个起心动念都看得清清楚楚,既能看见起心动念,也就意味着能守住自己的心,能守住心,也就做得了主。

起心动念为影子,心如明镜,无影不镜,无镜不影。心性的关系犹如镜与影的关系:镜外无影,影外无镜。佛与魔的关系亦复如是。

但用言说,皆非实义。心性本自空,何来体相用?说有说空,皆你需用。若能识镜遣影,宇宙万物皆我性之现也。

禅宗,至简至易,于日常生活中每件事皆可修禅。一切事物的相用,皆是性的显现,也是六通齐发。禅虽顿悟,更重渐修。今日顿悟,乃因昔日渐修;今日渐修,则明日顿悟。

禅是无声之教,重在落实于日常生活中,若言顿悟,或言慧开,而未能生用者,皆非悟与开。修在事物中,悟在事物中,用在事物中,体现在事物中,乃佛法之精髓也。

成功的人与事,是用事实体现出来,而非靠语言、智慧,或才干……

教不足以论禅,理不足以成功,禅是在用中体现,成功是在落实中干出来的。

善读理者,永不通理,更不通事;善读事者,事不圆通;理事兼读者,方能透彻圆融。

净土弥陀,乃无上禅法,“一心不乱,净念相续”,乃禅之觉照也。净念相续,觉照不失,岂非密宗即生成就?禅净密皆是即生了生死,何有贵贱之分?

先师云:“迷时,法转人;悟时,人转法。”是人修法,非法修人也。人邪,修正法,正法也变成邪法;人正,修邪法,邪法也变成正法。

分别为著,著即有染,染则有生死;无分别为净,净即无著,无著者,即无佛魔——处无相大定中。

无名可为万物。

无体可为万体。

有名有体,是物非道。

佛之一境,非来非去,有来有去者,是妄念所为,心地清净者,自然与佛相应。佛虽现前,实无来去,如天上月,是一,非千万也。心犹水,水清者月自现,千江水清,千江有月,而月实无分身来去。

唯有家里人,方知家中事。

若语门外汉,无疑定遭谤。

未能明心,皆是盲修;未能见性,皆是瞎练;明心方可见性,见性方为始修。学佛之人,待明心见性后,方可断尽习气。

过去圣贤皆是先悟后修。悟是理,修是事;理是顿悟,事是渐修。累世旧习,非悟能消,皆是依悟起修,依修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