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快乐教育学
15553700000002

第2章 进行学习教育,让孩子快乐地汲取知识(1)

每一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快乐、自由、健康、和谐的环境里生活学习,让孩子得到良好的正规的教育。但孩子的学习是任何人不能代替的,没有孩矛的自觉努力,父母的愿望是不可能实现的。

让孩子学得快乐、学得轻松,是至关重要的;与此同时,家长的微笑和欣赏胜过一切。因为孩子毕竟是孩子,在平时的学习中,学习肯定有起伏、有进退。让孩子学会独立的思考与学习,提高学习的效率,孩子的学习成绩才套提高。同时,也不能只让孩子学习不让孩子玩,如果我们不能给孩子一个轻松的氛围,就会给孩子造成很大的压力。所以,试着去激发孩子求知的欲望吧,让孩子在主动想学的状态下,在知识的海洋中快乐地遨游。

激发求知欲,让孩子主动去学习

许多有学习障碍儿童的家长经常抱怨说孩子没有上进心,对批评麻木不仁,学习不主动。其实,几乎没有哪个孩子没有进取心。无论能力如何,儿童无一例外的都有上进的愿望,都希望自己被周围的人承认。

孩子需要的是家长的陪伴,需要的是一个真正尽责、能鼓励他们、对他们有所期许的父母。如果父母经常不在孩子身边,经常不和孩子交流,下班后不是抱着电视机看电视,就是喝酒打牌、唱歌玩乐,那么孩子们是没有办法主动学习的。因为他们失掉了主导的力量,失掉了能够源源不断温暖他、给他期许的太阳,他们又如何能够主动学习呢?为人父母者只要肯尽一点责任,能够时不时地抽出点时间跟孩子一起学习,比如说在一个书房里,爸爸或妈妈在看书学习,那么孩子通常就会自然而然地主动学习。

生活一再证明:求知欲强的孩子,往往都是主动、积极的好孩子。所以,父母纠正孩子的不听话,可以从激发孩子的求知欲人手。

求知欲,就是对知识的学习具有一种内在的渴望,按照我们的话说,就是“爱学”,孩子只有“爱学”,对获得丰富的知识和好的成绩具有一种内在的持续的追求愿望,才可能“学好”,并持续地保持好成绩,作为父母,需要特别重视如何诱发孩子的求知欲。

孩子的天性和需求为诱发求知欲提供了可能,即提供了“有”,所以诱发孩子的求知欲的主要内容是,从天性出发,着重指出“无”的存在,从而让他们感到“该有”并看清“没有”,并且把知识的学习放在知识体系中去理解,让孩子不但知道该知识点,而且知道与该知识点相关的知识,做到“知其然,亦知所以然”,这样就会使新知识很容易被原有知识兼容,在兼容过程中,培养更高的解决问题能力,形成更多求知意识。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这是许多入耳熟能详的一句话。对于刚刚接触人世的孩子来说,有太多的新奇东西需要去认识、了解,如自然科学、人际关系、社会现象……太多的为什么萦绕在他们的脑海中,于是各种稀奇古怪的问题便涌向父母们:“为什么不天天过年?”“天上有多少颗星星?”……面对这些问题,父母们并非都能给出满意的答案,有时我们父母们顾左右而言他,有时甚至呵斥道:“你这孩子,哪儿来那么多的问题啊?”孩子幼小而空旷的心灵,在那个瞬间被失望和委屈填得满满的。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产生的疑惑和问题,作为父母应给予高度重视。这些问题的科学回答将直接关系到孩子的健康成长,甚至决定他们一生的命运。然而,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们的家庭教育却一度步入误区。一些父母喜欢把一些自己认为“有用”的东西强加给孩子,而不注意孩子主动求知的许多问题。一旦回答不上来就转移话题或者斥责孩子,从而挫伤孩子求知的积极性。若长此以往,孩子的求知欲将逐渐被扼杀,发现力和创造力也将会受到破坏。

作为父母,不但不能扼杀孩子的求知欲,相反,还要想尽一切办法激发孩子的求知欲。只有孩子有了强烈的求知欲,才会主动去学习知识。那么,父母应该如何激发孩子的求知欲呢?

孩子的求知欲往往表现出随意性,今天对这个特别喜爱,明天对那个非常热衷,再过两天可能对什么都不感兴趣。为了让孩子的求知欲具有持续性,有的聪明家长掌握了孩子学过哪些知识,然后在与孩子的日常交流中,设法用到这些知识,让孩子体会到所学知识的作用。父母常留心发生在孩子身边的各种事情,尽量用孩子学过的知识向他解释。当孩子经常体会到所学知识的作用后,这些经历往往又能激发他的求知欲。

提问是孩子的求知欲的主要表现,我们来看一下作为父亲的张先生是如何面对孩子的各种问题的。张先生是一位非常会激发孩子求知欲的家长,他是这样做的:

当孩子提出问题之后,张先生从来不消极对待,比如说:“到旁边玩去,没看到爸爸正在忙吗?”更从不无礼反驳,比如说:“你怎么这么蠢呢?”因为张先生知道,这样必然会伤害孩子的求知欲,时间一长,孩子将逐渐对知识失去兴趣。

孩子提出的问题,有的很浅,有的较深,有的特显无知,有的很富有想象力。对待这些问题,张先生都尽快地进行正面回答,如果有时间,他还把它与孩子已掌握的知识或喜爱的事物联系起来。如果出现无法回答或不好回答的问题,他就坦诚地告诉孩子,并尽快向有关专业人员咨询,或通过上网等手段查询,获取答案及回答的方法,再及时反馈给孩子。妥善解决孩子的每一次提问,是张先生对孩子求知欲的最直接的保护。

孩子迷恋恐龙,张先生就经常带他去自然博物馆,或者到图书馆里给他借一些史前动物的画册,当然适当的时候也可以买一些模型玩具,随时在家里上演侏罗纪大战。他从来不对孩子迷恋一些冷僻的知识而失望或担忧,恰恰是这种独一无二的爱好更能够维持得长久。所以,尝试从儿童期开始培养和捕获孩子的兴趣点吧。最简单的做法就是让他尽可能多地接触外界事物,并且给他足够的时间去探索和发现。

学习是辛苦的,玩是快乐的,而孩子是无法意识到苦与乐的辩证关系的。因此,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张先生不像有些家长那样,要求得过于严格、过于严肃,使孩子对学习产生惧怕。一方面,张先生在教孩子的过程中,适当地运用一些近似于游戏的方法。另一方面,在孩子玩的时候,适当地引导他玩一些知识性的内容。比如,当孩子在无意义地乱跑、乱叫时,就建议孩子来个数数游戏、唱歌比赛等,孩子往往同样玩得很快乐。

这么一来,学和玩便有机地结合起来,孩子就在快乐中不断地学到了更多的知识。

总的来说,张先生的做法是值得广大家长朋友学习的,家长朋友一定要认识到求知欲对孩子的重要性,并主动地激发孩子的求知欲,孩子才能想知道更多的东西,在学习中才能表现地更有兴趣和更主动。

给孩子咀嚼的时间,要速度,更要质量

有些家长抱怨孩子的学习速度太慢,一味地让孩子多做题,加强学习的强度。但是,家长应该知道学习也是需要时间的,应该给孩子一些消化的时间,使孩子能真正掌握所学习的知识,要追求速度,更要追求质量。

也就是说,要提高孩子的学习效率。

在孩子学习问题上,家长总是不遗余力、尽心尽力,却常常因认识不清而陷入误区,结果事与愿违。许多孩子学习能力差,往往是因为他们本身存在着学习能力障碍问题。大多数家长并不完全了解孩子的实际情况,不知道采取科学的方法来排除这些障碍,反而更加限制孩子的娱乐时间,整天逼着孩子学习。往往促使孩子一看到书本就头疼,一提到学习就心虚气短,故意磨磨蹭蹭,甚至产生了厌学的不良情绪。别看孩子一天到晚都坐在书桌前,实际上根本没有学进去。许多家长在孩子的学习问题上存在误区,下面是教育孩子的几个误区,看看您是否在无意间也走进了这样的误区呢?

误区一:用外在条件刺激孩子学习

王女士开服装店,给售货员定薪水时采取多劳多得的方式:卖的服装越多,收入越高。回家教育女儿,她也用这套办法。她经常对女儿说:“作业做完,让你看动画片。”“考试拿第一,奖励你200元钱……”可女儿总是有办法偷偷看电视,学习成绩一直没有起色。

在此,不妨举一个例子来看这种做法是否是可行的。一个老心理学家住在一楼,门外经常有小孩扔瓶子玩,吵得他睡不着觉。一天,他对孩子们说,谁用瓶子砸到对面的一个脸盆,就给他1块钱。孩子们很踊跃。第二天,他说砸中一次只有o.5元,孩子们想想也不错,就接着玩。第三天砸中一次只有o.3元……最后砸中一次只有o.1元,孩子们觉得很不划算,就再也不到他家门口玩了。

同样道理,本来孩子对学习是有兴趣的,但家长的行为将孩子的内在兴趣转化成了外在刺激,并不断强化这些刺激,使孩子逐渐形成了为外在刺激而学习的心理。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被刺激次数的增多,孩子对这种刺激的反应自然越来越低,学习缺乏动力,学习效率也就越来越低了。

误区二:用时间衡量孩子学习

刘师傅是个司机,每次回家看到孩子在学习,他就满心欢喜,仿佛读书的不是儿子而是他自己;如果看到孩子在玩,心里就不舒服,觉得孩子不用功。

很多家庭都有这种情形:孩子半个小时做完了作业,想出去玩,家长说不行,一个早上才做半小时的作业,再做10题。不一会儿,孩子又做完了,家长说再加写一篇文章。结果一个早上孩子都在做作业。第二天,作业量还是一样多,但孩子一个早上都在做作业,因为他知道,即使早做完了也仍然不能玩,还会被多加作业量,不如慢慢做。

学习不是搬砖头,不是说时间长了,总能多搬几块的。学习讲究的是效率。家长的这种做法,反映出家长自身缺乏“效率”观念,延长了孩子的学习时间,却降低了学习效率,导致孩子养成拖拉的不良习惯。学习是人的一种本能,每一个孩子都是天生的成功学习者,是不当的教育方式摧残了这种本能。

误区三:孩子学得越多、开始得越早越好

小刘的儿子1岁开始认字,3岁能够读报、背诗,5岁就能解答简单的算术题了,邻居们说他将来一定是北大、清华的料。上小学后,儿子的成绩在班里遥遥领先,但小刘并不满足,还请老师为儿子补习。到了中学,儿子经常迟到早退,成绩一落千丈,最后连一所普通大学都没考上。

有人曾做过实验,将一对双胞胎婴儿中的一个挑出来,训练他爬楼梯。

结果发现,这个先学爬楼梯的婴儿不过先会爬了几天,另一个未经训练的孩子,长到一定阶段照样也会爬楼梯,二者在智力和体能上都没有明显的差异。可见,人有其成长和发展的规律。

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也一样。花费时间和金钱,为孩子的教育提前推波助澜,并不能真正让孩子变得更加聪明。不少孩子在接受学校课堂教育前,已经在课外接触过这些知识了,认为学校学的东西是炒冷饭,索然无味,而实际上,他们却又一知半解。家长的这种“善意”,使孩子吃上了教育的“夹生饭”,不但不能提高孩子的学习效率,还容易导致孩子产生厌学情绪,对孩子的成长不利。

误区四:别人会的,我的孩子也要学会

佳佳是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平时除了正常的课堂学习外,父母亲还让她参加了各种培训班:周一、周三晚上学习奥数;周二、周五参加英语培训;周六上午学钢琴;周日学画画……一次英语课上,妈妈从窗外看到女儿困得趴在桌上睡着了,非常心痛,但一想到女儿生长在一个竞争如此激烈的社会,只能狠心坚持。

家长希望儿女成龙成凤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兴趣爱好和发展潜力。在接受不适合的教育时,孩子在心理上普遍趋向于被动和应付,并不能真正理解或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这会导致孩子在学习时表现出焦虑、退缩、畏惧等情绪。学习效率很低,非但不经济,有时还会导致孩子养成注意力不集中、粗心大意、做事磨蹭等不良习惯。

从这些例子我们可以看出,每个孩子的情况都是不同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学习方法,不能一味地追求学习的时间和学习的数量,真正讲究的是孩子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家长应该想办法提高孩子的学习效率,而不是只让孩子不停地学习或多做题。孩子的学习效率高了,学习的东西自然就多了,还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去做一些课外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