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三国演义(青少年四大名著)
15547700000001

第1章 前言

《三国演义》,原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又名《三国志演义》,是一部长篇历史演义小说,也是中国古代长篇章回体小说的开山之作。它的流传范围、影响程度,都可谓是中国古代历史小说中独一无二的。

《三国演义》以东汉末年为历史背景,以刘备关羽张飞三兄弟、诸葛亮、东汉、曹魏、蜀汉及东吴六大路线为中心,讲述了东汉末年黄巾起义至魏、蜀、吴三国鼎立,到西晋统一为终结的军事、政治斗争。文字浅显、人物形象刻画深刻、情节曲折、结构宏大。这部作品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1、它成功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智谋过人的诸葛亮、一身是胆的赵云、义重如山的关羽、爽直粗犷的张飞、仁义宽厚的刘备、阴险狡诈的曹操、老谋深算的司马懿、才高量窄的周瑜个个都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2、它长于描写战争。全书共写大小战争上百次,从单枪匹马的厮杀,到千军万马的混战;从战场上的斗智斗勇,到营帐里的用计设谋,写得有虚有实、有详有略,各具特色。

3、它的语言精练畅达,笔法富于变化,将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和庞杂众多的人物组织得完整严密,叙述得有条不紊、前后呼应,彼此关联,环环紧扣,层层推进。

《三国演义》是一本充满智慧的书,它的魅力无须赘言。为了使青少年读者更好地阅读经典,我们精心对原著进行了改编,既保留了原著的精髓,又照顾到了青少年读者的阅读心理。除此之外,本书与其他版本最大的不同在于,我们对其中出现的历史人物和历史知识作了精彩的注释,这些注释精准到位、简明扼要,是青少年读者阅读古典小说不可或缺的辅助工具。衷心希望广大青少年朋友能够从中领略到中国古典文学的艺术魅力,走进这座神奇瑰丽的文学殿堂。

编者

作者简介:

《三国演义》,原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又名《三国志演义》,是一部长篇历史演义小说,也是中国古代长篇章回体小说的开山之作。它的流传范围、影响程度,都可谓是中国古代历史小说中独一无二的。

罗贯中(约1330原1400年),汉族,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他是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

罗贯中生于元末明初的封建王朝时代。作为与“倡优”、“妓艺”为伍的戏曲平话作家,当时被视为勾栏瓦舍的下九流,正史不可能为他写经作传。唯一可看到的是一位明代无名氏编著的一本小册子《录鬼簿续编》,上写罗贯中,太原人,号湖海散人。与人寡合,乐府隐语,极为清新。与余为忘年交,遭时多故,天各一方。至正甲辰复会,别来又六十余年,竟不知其所终。”罗贯中的一生著作颇丰,主要作品有:剧本《赵太祖龙虎风云会》、《忠正孝子连环谏》、《三平章死哭蜚虎子》;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粉妆楼》、代表作《三国演义》等。

写作背景:

《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中国小说由短篇发展至长篇的原因与说书有关。宋代讲故事的风气盛行,说书成为一种职业,说书人喜欢拿古代人物的故事作为题材来敷演,而陈寿《三国志》里面的人物众多,事件纷繁,正是撰写故事的最好素材。三国故事某些零星片段原来在民间也已流传,加上说书人长期取材,内容越来越丰富,人物形象越来越饱满,最后由许多独立的故事逐渐组合而成长篇巨著。这些各自孤立的故事在社会上经过长时间口耳相传,最后得以加工、集合成书,成为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这是一种了不起的集体创造,与由单一作者撰写完成的小说在形态上有所不同。

内容梗概:

东汉末年,朝政腐败,天下大乱,黄巾起义爆发。在镇压黄巾起义过程中,涌现出一批割据一方、拥兵自重的豪强,他们为了各自利益而相互混战。

涿县人氏刘备乃是汉室宗亲,为人宽厚,素有大志。一天,他偶遇关羽、张飞,三人性情相投、一见如故,遂结拜为异姓兄弟,聚集关中勇士500多人,参与镇压黄巾军。之后,朝廷论功行赏,刘备得县尉一职。

但刘备性情耿直,遭人诬陷,无奈辞官投奔代州刘恢。汉灵帝死后,董卓掌握朝政大权,挟持献帝,张扬跋扈。百官痛恨董卓,司徒王允利用貂蝉、吕布巧施连环计,除掉董卓。此后,东汉政权更加混乱,各地军阀纷纷崛起。曹操迎奉汉献帝至许都,“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歼灭了吕布、袁绍、张绣等地方割据势力,统一了北方。与此同时,孙策、孙权兄弟也占据江东一带,成为名副其实的江东霸主。

此时,身为汉室宗亲的刘备却四处辗转,始终没有确立势力范围。

后来,在徐庶的推荐下,刘备三顾茅庐,请出素有“卧龙先生”之称的诸葛亮,辅佐自己“光复汉室”,这才使局面得以改观。不久,曹操挥军南下,想扫清江南,统一中原。诸葛亮看准时机,提出“联吴抗曹”的主张。随后,孙刘联军在赤壁之战中大败曹军。曹操退回北方,刘备也借机在荆州站稳了脚跟。至此,三国鼎立的局面初步形成。

随后,三方战事更为频繁。先是孙权乘刘备和曹操交战之际,派兵偷袭荆州,关羽败走麦城,被孙权所杀。不久,曹操病死,其子曹丕即魏王位。公元220年,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立为帝,改元黄初,定国号为“魏”。第二年,刘备也在西川称帝,国号为“汉”,史称“蜀汉”。随后,为了替关羽报仇,刘备亲率大军征伐江东。孙权任命陆逊为大都督,率军阻击刘备。陆逊用计火烧蜀军连营七百里,刘备大败,退回白帝城,不久就病死了。公元222年,孙权在江东称帝,国号为“吴”。三国鼎立的局面正式形成。刘备临终前将太子刘禅托付给诸葛亮,诸葛亮竭力辅佐刘禅,曾六出祁山伐魏,但均以失败告终。他自己也因为积劳成疾,病死于五丈原军中。自此,蜀国国力日渐衰微。魏将司马懿深有谋略,渐独揽大权,曹魏名存实亡。不久,司马昭兴兵伐蜀,刘禅不战而降,蜀汉灭亡。司马昭死后,其子司马炎继位,建立西晋,魏国灭亡。随后,西晋大军直逼江东,吴主孙皓投降,东吴灭亡。至此,三国归晋,天下统一。

作品赏析:

《三国演义》是一部以描写封建统治集团之间的斗争为内容的长篇小说,它对封建社会的历史面貌(不局限于三国时期)和封建统治阶级的本质特征都有比较细致的描绘,生动地揭示了封建统治阶级各政治集团之间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丑恶关系。小说着力塑造的曹操形象具有很高的典型意义,在他身上作者概括进了历史上剥削阶级代表人物自私、残忍、虚伪、奸诈等基本特征。

《三国演义》描写不同统治集团之间的关系,以军事斗争为主。它长于描写战争,侧重于表现每次战争的特定条件、环境、双方力量的对比,以及战略战术的运用等决定战争胜负的诸种因素,尤其注重于战争指导者主观指导正确与否对战争胜负的决定意义。

《三国演义》通过不同人物的塑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群众的爱憎感情、道德观念和理想愿望。书中所表现的德治仁政、圣君贤相的社会理想,也符合长期战乱中人民渴望过安定生活的要求。小说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在战乱中人民群众所遭受的深重苦难。“尊刘抑曹”是《三国演义》的基本思想倾向,其中既包含了封建正统思想,也曲折地反映了在整个成书过程中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民族思想。小说还表现了忠、孝、节、义等封建伦理观念及迷信思想。

《三国演义》在艺术上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情节曲折生动,引人入胜;塑造了曹操、诸葛亮、刘备、关羽、张飞、赵云等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艺术结构既宏伟而又严密;小说的语言“文不甚深,言不甚俗”,具有独特的风格。它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典范。

人物列表:

曹操、曹丕、曹叡、曹芳、曹髦、曹奂、曹昂、曹彰、曹植、曹熊、曹霖、曹冲、司马懿、司马昭、司马炎、夏侯惇、夏侯渊、夏侯霸、曹洪、曹仁、荀彧、荀攸、郭嘉、贾诩、程昱、许攸、杨修、陈珪、陈登、蒋干、嵇康、应瑒、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刘桢、弥横、钟繇、陈群、张辽、张郃、许褚、徐晃、于禁、典韦、乐进、李典、郭淮、庞德、张绣、公孙瓒、郝昭、吕旷、吕翔、张鲁、左慈、蔡瑁、邓艾、钟会、崔琰、邯郸淳、皇甫谧、马钧、吉平、刘晔、毛玠、任峻、董昭、公孙康、荀悦、荀勖、荀顗、荀爽、王肃、王弼、华歆、阮藉、辛毗、枣祗、杜夔、郑浑、朱士行、王濬、张允、文聘、满宠、曹真、曹休、王朗、夏侯懋、王双、曹爽、丁谧、毋丘俭、文钦、诸葛诞、贾充、司马师、蒋济、徐质、恒范、卫瓘、繁钦、吴质、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庞统、赵子龙、马超、黄忠、魏延、孟获、法正、马良、马谡、姜维、蒋琬、费祎、马岱、杨仪、王平、孙乾、刘禅、孙坚、孙策、孙权、孙亮、孙休、孙皓、周瑜、鲁肃、吕蒙、陆逊、张昭、诸葛谨、诸葛恪、黄盖、阚泽、甘宁、太史慈、丁奉、韩当、程普、张纮、徐盛、周泰、蒋钦、顾雍、凌统、孙静、乔国老、于吉、祖茂、陆绩、张温、潘璋、吕范、陈式、周善、步骘、朱然、虞翻、马忠、赵咨、孙桓、朱桓、全琮、孙峻、孙懋、于诠、汉灵帝、汉少帝、汉献帝、袁绍、袁术、王允、马腾、陶谦、孔融、审配、丁原、董卓、李儒、吕布、李傕、刘表、刘璋、刘焉、张任、卢植、庞德公、水镜先生、黄承彦、崔州平、石广元、孟公威、徐庶、蔡邕、蔡琰、貂蝉、张仲景、刘徽、华佗、陈宫、颜良、文丑、华雄、张松、陈宫、田丰、沮授、袁谭、袁颐、袁尚、郭汜、张让、蹇硕、何进、刘恢、刘虞、董承、韩馥、朱儁、张邈、黄祖、刘琦、伊籍、管辂、公孙渊、张角、张宝、张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