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世界未解之谜全记录
15509400000005

第5章 神秘的西夏王陵

矗立于非洲沙漠的圾及金字塔一直被看作人类古文明之谜。

无独有偶,近年来的在世界的东方也发现了一处神秘的古代辉煌建筑与之对应,它就是中国西部贺兰山下荒漠中的被誉为“东方金字塔”的西夏王陵建筑群。

此后,考古人员对这一充满谜团的文明进行了一番又一番的探究,旨在破译它的秘密,并希望找到当年突然消失的西夏文明。西夏是中国十一世纪以党项族为主体建立的封建王朝,曾创造过辉煌灿烂的文化。鼎盛时期,其疆域“东尽黄河,西界玉门,南接萧关,北控大漠”,面积近百万平方公里,是当时西北地区的一个军事强国,与宋、辽鼎足而立。开国皇帝李元昊更是一个强悍的君主,在当时,敌国的人们提到他的名字总会不寒而栗。西夏享国189年,先后传十主,并创造了异常璀璨的文明。西夏建国前夕,李元昊便让大臣野利仁荣等创造了记录党项族语言的民族文字———蕃文,即后世所谓的西夏文。西夏文的创制对西夏文化的兴盛、佛教的传播、文学的繁荣、印刷术的进步都有着直接的影响。作为中国20多种民族古文字之一,西夏文为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增添了异彩。西夏的统治者提倡儒学,在所辖各地兴建学府,甚至参照汉族乐制修成新的乐书,名为“鼎新律”。西夏大力弘扬佛教,境内僧人众多,寺庙林立,前后花费50多年时间,用西夏文翻译了3600余卷《大藏经》,堪称稀世珍品。西夏中国历史上可谓是显赫一时,但成吉思汗的崛起造成了西夏的灭国之灾。成吉思汗意欲统一中国,并首先把矛头指向了西夏。

在此后的22年间,蒙古先后6次伐夏,其中成吉思汗4次亲征。锐不可挡的蒙古铁骑横扫亚欧大陆,所向披靡,然而在西夏国门前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顽强抵抗。终于在1227年被蒙古大军包围夏都数月之后,弹尽量绝被迫投降。而因中西夏毒箭而丧命的成吉思汗却留下遗诏必须灭族,所有4岁以上男子全部杀死,并且将大量史籍和文物被毁,元人修史时又唯独没有为西夏编修专史,导致一代王朝被人遗忘。就像古印加文化和玛雅文化的消失一样,中国古代盛极一时的西夏文化在公元13世纪时突然消失,给后人留下了数不清的谜。

西夏国及其文明被披上了神秘的面纱,西夏研究也在世界上被叹为“绝学”。

时间过了700年,随着西夏王陵的发现和发掘,世人才揭开了西夏王朝神秘面纱的一角。西夏王陵的秘密是20世纪70年代由中国军人揭开的。

1972年6月,兰州军区一支部队正在贺兰山泉齐沟一带修筑一个小型军用飞机场。

一天,当几个战士在挖掘工程地基的时候,意外地挖出了十几件陶器,还有一些形状较为规则的方砖。方砖的上面刻有一行行的方块文字,战士们谁也看不懂。报告部队首长后,这一重要情况迅速反映给了宁夏自治区博物馆。博物馆的考古人员赶到了,在对现场保护做了必要的安排之后,遂开始进行挖掘。

10天后,一个古老的墓室得以重见天日。墓室中出土了巧夺天工的工笔壁画,还有一些古代精巧的的工艺品及方砖等陶制品,方砖之上布满了一个个方块文字......经过考古人员仔细的研究和测定,认为这是一个西夏时期的陵墓。而出土的方块字正是今天被人们视作天书一般的西夏文!千年之前,西夏文明突然湮没在茫茫的历史烟尘之中,因而这项规模并不大的挖掘,对考古界人士来说,却无异于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考古人员随即在这片荒凉土地中继续努力以寻求新的发现。事实没有让他们失望——连绵的贺兰山背景中,一片无垠的大漠上托起一个又一个金字塔形高大的黄土建筑,在广阔的西部天空下显得格外雄伟。

当时,考古人员在这里共发现有高大墓冢的陵墓15座,并按调查顺序进行了首次编号。不久,他们终于确定——这些雄伟的陵墓正是西夏皇家陵墓。

人们做梦也不会想到,西夏王陵竟然像一头大漠中的睡狮一样,在这里静卧了千年之久!目前,西夏陵园内最为高大的建筑是一座残高二十三米的夯土堆,状如窝窝头。仔细观察,它的形制是八角,上有层层残瓦堆砌,达五层之多。

有的专家推测,在它未破坏前是一座八角五层的实心密檐塔。但对这种陵塔为什么建在陵园内,它起什么作用,很少有人能说得清楚。至于这座陵墓又为什么建在陵园的西北角,学术界各执一词,不见分晓。学术界比较多的一种说法是:高大的陵台摆放在西北端,主要是受党项人原始宗教思想支配所致。西夏人崇尚佛教,佛塔在陵园内不可缺少。

既然佛塔是释迦牟尼埋骨藏灰之所,肉体凡胎就不能埋在塔中,以表示对佛的景仰。但现实生活中的皇帝,为万民的父母,是上天派遣下来管理老百姓的,是天子,把死后的先王埋在塔下也有不恭。西夏人作了两全齐美的处理,移陵台于侧,皇帝的遗体葬在佛塔的旁边,也正好在陵区的中轴线上,正好体现皇帝的权威。西夏王国不光有雄伟高大的“金字塔”,还有一个和埃及金字塔旁边狮身人面像相媲美的精美石雕。

1899年秋天,在西夏王陵考古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抢救性发掘中,一尊人面鸟身、双臂残缺的精美石雕像——迦陵频伽首次出土。“迦陵频伽”是梵语的音译,汉语意译为妙音鸟,它相传是喜马拉雅山上的一种鸟,能发出妙音,后来被佛教引为“极乐世界”之鸟,并被神化成了人身鸟形的形状。

《旧唐书》中曾记载元和六年中亚国家向大唐进贡“迦陵频伽”,当时进贡的应该是真正的鸟。大概是环境变化的原因,后来这种鸟绝迹了,而在喜爱美好事物的人民心中,它成了神奇的鸟,把它记入书里。但这种神鸟的庐山真面目,谁也没有看到。

这次发现的“迦陵频伽”是分模合制,不是一次成形。其整个器形为人头鸟身,双掌合一置于胸前,两手腕各饰一镯,腹部呈蚕节状,两肋和尾部各刻一窄槽,用以插装翅膀和尾翼,腹部以下连接一方形空心基座。翅膀和尾巴单独制成,翅膀大体呈椭圆形,正面印刻羽翅花纹;尾成弓背条状,形似鱼。经专家鉴定,此物就是佛典中所载的迦陵频迦。此次出土的频迦分大小两种,大的为灰陶质,身前倾,作振翅欲飞状。头戴四角高冠,面相丰满圆润,细眉弯曲,尖鼻小口。空心基座正面饰对卷云纹,两侧贴塑鸟腿饰。小的为红陶质,头戴五角花冠,冠面饰连珠,莲花纹。发髻高耸,额发贴于冠沿下,面相丰腴而稍长,双眉弯如新月,凤眼微合下视,眉宇间有“白毫”饰,神态恬静。空心基座两侧印刻鸟腿爪。“迦陵频伽”头面部的雕刻比较细腻,达到了相当的艺术水准。从其鼻棱眉弓看,显然是中亚人头造型,其比敦煌泥塑有更多的西方文化意味。考古界专家认为,“迦陵频伽”可与古埃及金字塔前神秘的狮身人面像和古希腊的残臂维纳斯媲美。凡是参观过西夏王陵的游客,除了充分领略西夏的风格以外,仔细一想,都会觉得有许多问题像谜一样留存于脑海,难以求得解答。问题之一是八座西夏王陵为什么没有损坏?王陵的附属建筑都已毁坏了,但以夯土筑成的王陵主体却巍然独存。

根据年代推算,最早的一座王陵距今约九百年,最晚的一座也超过了七百年,如此漫长的岁月,许多砖石结构的建筑已经由于风雨的侵蚀而倾毁倒塌了,更何况是夯土建筑。

有人认为是王陵周围原有的附属建筑保护了王陵主体,使它免受了风雨的侵袭。可是那些附属建筑有的早已不存,很难说它们起了保护王陵主体的作用。

有人认为王陵在贺兰山东麓,西边的贺兰山就是王陵的一道天然屏障,为它们挡住了西北风的侵袭。可是王陵主体和附属建筑同样都在贺兰山的屏障之下,为什么附属建筑都已毁坏而王陵主体却安然无恙呢?问题之二是王陵上为什么不长草?贺兰山东麓是牧草丰美之地,西夏王陵的周围也多是牧民放牧牛羊的好地方,可是惟独陵墓上寸草不生。

有人说陵墓是夯土筑成的,既坚硬又光滑,所以不会长草。可是石头比泥土更坚硬,只要稍有裂缝,落下草籽,就能长出草来,陵墓难道连一点儿缝隙也没有吗?有人说当年建造陵墓时,所有的泥土都是熏蒸过的,失去了使野草得以生长的养分,所以长不出草来。可是熏蒸的作用能持久到将近千年吗?陵墓上难免有随风刮来带有草籽的浮土,这些浮土是未经熏蒸的,为什么也不长草呢?问题之三是王陵上为什么不落鸟?西北地区人烟比较稀疏,鸟兽比人烟稠密地区相对要多一些,尤其是繁殖力较强的乌鸦和麻雀,遍地皆是。乌鸦落在牛羊背上,落在树上和各种建筑物上。麻雀更是落在一切可以让它们歇脚的地方。可是它们惟独不落在王陵上。

有人认为王陵上光秃秃的,没有什么可吃的东西,所以不落鸟类。可是有些光秃秃的石头或枯树枝上,也没有什么可吃的东西,为什么常会落下一大群乌鸦和麻雀呢?难道鸟类也知道封建帝王具有权威而不敢随便冒犯吗?问题之四是西夏王陵的布局有些令人不解。王陵按照时间顺序或者说帝王的辈分由南向北排列,但是每座王陵的具体位置的安排似乎又在体现着什么事先设计好了的规划。如果从高空俯视,好像是组成了一个什么图形。

有人说那可能是根据八卦图形定的方位,也有人说那是根据风水安排的。

可是最早一个国王的逝世到最后一个国王的逝世,时间相差近两百年,怎能按照八卦来定方位呢?事先谁能估计到西夏王国要传八代王位呢?再说,西夏是党项人建立的政权,党项是古羌族的一支,难道他们也崇拜八卦和相信风水吗?目前我们对西夏王国的历史文化以及风俗民情等还没有充分的研究,知道得还不太多。

也许在西夏的各种文书之中能够找得到关于王陵的具体规划设计,说明为什么要这样安排的理由,也可能在有关的记载中会解答王陵的种种难解之谜。

但是很可惜,目前人们还没有寻找到开启这些谜团的钥匙,只好让王陵守着它的秘密,在沉默中继续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