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遗落的名人往事
15366800000002

第2章 千古一士介子推(2)

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其母曰:“能如是乎?与汝偕隐。”遂隐而死。做吗?我和你一起隐居。”便随同介子推隐居到死去。可见,他的母亲同样是个很了不起的人,介子推能够执著于自己的信念,与母亲的支持是分不开的。

执著于烈焰

这段话大意是,他的母亲说:“为什么也去要求赏赐呢?否则这样贫苦地死去,又能埋怨谁呢?”介子推回答说:“责备这种行为却又效仿它,罪又更加重了啊!况且已经说出了埋怨的话,就不能吃他的俸禄了。”他的母亲说:“也让国君知道这事,怎么样?”回答说:“言语,是身体的纹饰。身体将要隐居了,还用装饰它吗?这样是乞求显贵啊。”他的母亲说:“你能够这样。”

好景不长,一场意想不到的灾难降临到了介子推头上。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与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介子推辞官归隐后不久,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鸣不平,晋公才猛然忆起旧事。一个百废待兴的国家怎么能缺少像介子推这样赤胆忠心的臣子呢?晋公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差人去了几次,介子推就是不肯归朝。于是,晋文公急忙带着大臣来到绵山。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却见大门紧闭,原来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

他们在山间千呼万唤,只能听到空谷回音,却不见介子推出林相见。晋文公深知介子推秉性为人,若是执意躲避,那便真的无计可施。但他为人至孝,是绝对不会让母亲遭遇任何危险的;而且他谙熟山中形势,如果林中起火,一定会背负老母亲出山避火。于是,晋文公无奈之下放火烧山,命人三面举火,只留下一个出口,希望介子推顾念母亲安危,能够走出山林。

一时间风急火烈,大火绵延数百里,滚起蔽天浓烟,却始终不见介子推出现。

火势居然持续三日,焦急的晋文公已经开始后悔自己鲁莽的举动,几次不顾身边大臣的劝阻执意冲进火海寻找介子推母子,但都被拦了下来。火苗逐渐舔净了身边每一寸可以吞噬的草木,心急如焚的晋文公终于摆脱了大臣侍卫,冲向一片焦黑的绵山。绵山如此之大,寻找两个故意避而不见的人谈何容易,搜寻的队伍喊破了嗓子,痛心的文公哭肿了双眼,终于在找寻了几座山丘之后悲痛地发现介子推与母亲抱着一颗烧焦的大柳树,早已葬身火海。这样悲惨的结局,文公始料未及,空留捶胸之痛,悔之晚矣。

悲痛至极的文公已经泣不成声,他无法相信眼前的这一切是自己亲手造成的。介子推母子由于紧紧抱在一起,已经无法分开,甚至已经分辨不出原来的面目,但是还看得出母子二人没有一丝痛苦的表情,似乎还带有微笑,仿佛希望在自己死后这微笑能够安慰文公的悲痛之情。但是,这却只能增加文公的悲哀和悔恨。

面对枯木余烟,文公触景伤情,命随从捡起一块烧剩的木头做成木屐,穿在脚上呼喊介子推:“足下,足下!”哀号声痛彻心扉,响彻林野…… 至今绵山上还留有“哀号坡”,而把自己最尊敬的朋友称为“足下”的习俗也由此延袭下来。

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许久,终于下令安葬介子推母子遗体,但是却意外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的一个柳树树洞里好像有什么东西。文公推开众人,用颤抖的双手掏出里面的东西,仔细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刚刚止住的泪水再一次夺眶而出,面对遍山焦土,文公长呼:“子推,子推!”却只听见空谷回响,他曾经最倚重的臣子再也无法回应主公的呼唤。文公珍重地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

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名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的这一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作为对这位舍生取义的忠诚臣下的纪念和哀悼。

在中国历史上,仅有两位名人享受以节铭记的殊荣:一位是屈原,在每年农历的五月初五,人们划龙舟、吃粽子,祭奠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另一位就是介子推。据民间传说,冒失的晋文公悲痛之余,下令在介之推蒙难的那个月,全国上下家家禁烟火,吃冷食。久而久之,过寒食节和吃冷食便成了固定的习俗。

在今天的绵山附近,有个叫旌介的村子。“旌”就是表彰,“旌介”也就是纪念介子推的意思,这个名字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在这个村子里,人们至今还保留着过寒食节和吃冷食的风俗。每年寒食节,出门在外的人都会风尘仆仆地赶回来,缅怀和祭奠这位两千多年前的传奇人物。

三国时,政府有一段时期曾经下令禁止寒食,但是到南北朝,又恢复了这个传统。这说明民间的传统是禁止不了的,民间文化对介子推的推崇,正反映了百姓对他品质的敬重和赞美。

最初的寒食节为期一个月,由于连吃一个月的冷食极易生病,因此,晋人寒食一月的习俗才逐渐改变。今天,人们通常只在清明的前一天过寒食节。在旌介村,那些实在因为事务繁忙,不能在寒食节期间回家的人们,无论何时回来,家中的老人都要亲手做上一盘叫做“蛇盘兔”的面食。蛇代表君主,兔子代表辅佐君主的大臣,也就是介子推,“蛇盘兔”就是用来纪念忠义之士介子推的。如今,每到寒食节,人们都会到介子推墓前扫墓,献上“蛇盘兔”,并念上几句“蛇盘兔,必定富”,希望国家繁荣富强。

介子推死后第二年,晋文公率领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介子推,以示哀悼。众人行至坟前,见那棵老柳树竟然死而复生,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下一把枝条,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而且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因此,后世的人们都会在寒食节这一天带着冷食,再折上一把杨柳的枝条,一家人扶老携幼,沿着当年介子推上山的道路,来到绵山之上一个叫柏松岭的地方。在这里有一座圆形山丘,当地人把它叫做介公墓,据说它就是当年晋文公命随从收集介子推遗物、依山而建的衣冠冢。

人们把柳枝圈成柳帽,戴在头上,插在介公墓上。绵长的柳枝仿佛绵长的追思,述说着人们亘古难忘的追忆。

介子推是中国历史上以山铭记,以县铭记,以村铭记,以节铭记,以民俗铭记的千古一人。

介子重道义、轻利禄的人生态度,在他逝去后依旧时刻感动并警醒着晋文公。终其一生,晋文公始终勤政清明,励精图治。

公元前 632年,也就是介子推死后4年,晋国在城濮之战中大败楚国,各国相继承认晋文公的霸主地位,晋文公成为继齐桓公之后名副其实的中原霸主。

此后一百多年间,晋文公后继者继续推行晋国霸业,晋国终于成为中原大国。

介子推,一位捐躯烈焰的传奇隐士,成就了一个国家的春秋霸业。介子的怀恋思慕之情。

宋代词人苏轼的《望江南》就是专为介子推所作: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直至清代,诗人傅山仍以诗记之:

传颂于青史

一位生活在两千多年前、生平和行事不断引起争议、受到质疑的人物,却被最广大的百姓以最隆重的方式纪念着,而且世代相传,千年不改,介子推真可谓千古一人了!

历朝历代更是不断有文人墨客、达官显宦,登临题咏,寓兴抒怀,抒发对介子的怜惜敬仰,对君主的怨恨愤懑,全部蕴于胸间,发于笔端。

青松白梧十里迥, 青抵白祠堂幽。晋国园陵迷草木,绵田香火动春秋。名更卖扇传东海,身隐承颜肖故邱。还虑寒山太枯寂,婉客分到牡丹头。

虽然介子推在世时晋文公没有为他加官晋爵,但是却影响不了后世追封,为他树碑立传。三晋时期,人们修建了大量的祠堂庙宇,以祭介子推在天之灵。在介山,至今仍有“思烟台”遗址——传说文公焚林,有百鸦绕烟而噪,它们围在介子推周围,用躯体遮挡烈焰。晋人感动于乌鸦的功德,就在此地筑起一座高台,来纪念这些义禽。宋代天禧元年(1017年),宋真宗诏封介子推为洁惠侯。宋代有《春秋臣传》为介子推立传;民国《介休县志》、雍正《山西通志》也都为介子推立传;胡春霖的《山西名贤辑要》,介子推被收入《廉介类》。

晋文公没有给介子推加官晋爵以示肯定,民间对他的虔诚拜祭也从未依据官职出身,人们推崇的始终是他的高洁品质——割股奉君,蕴含着对国家的忠义赤诚;归隐山林,体现着对功名富贵视若浮云的情操。所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中国士大夫的节操,始于介子推,并由此构筑了中华大丈夫的铮铮铁骨、不屈雄魂!

晋献公专宠骊姬,昏杀太子,祸乱国家;危难之际,成为晋国最后希望的重耳,为介子推等众臣子的牺牲忘我所感动,才奋起图强,终于成就霸业。

可以说,人们对以身赴国难的忠臣贤士的崇敬,更甚于对历代君王的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