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漫画我是曹操,我怕谁(下):一号首长的心理秘密
15366600000001

第1章 血诏事件(1)

贾诩刘晔先来见张绣的谋士贾诩,向他说明了曹操的招安之意。

刘晔贾诩敏锐地认识到,唯有曹操才是这乱世中最值得追随的明主!仅凭他这一份气度,就无人可及。各路诸侯都将成为他的手下败将。

贾诩当即做出了向曹操投降的决定,立刻就去见张绣,述说曹操派刘晔前来招安之事。

绍这道二选一的选择题上,一般人都会选择袁绍而放弃曹操。理由在于:袁绍的实力明显强过曹操,而张绣和曹操又有旧怨在先。

曹操吃了张绣两次苦头,折损了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和猛将典韦,即便是心胸再宽广的人,也会对张绣恨之入骨,但曹操却没有,贾诩深深地被曹操的胸怀气度折服。

我是您的粉丝!

张绣这时袁绍也派使者来拉拢张绣。在曹操和袁贾诩没有回答问题,却先说起了投奔曹操的三大好处。第一,曹操迎侍天子,手上有天子明诏,可以名正言顺号令天下,征讨四方。

你见了袁绍,就说你们亲兄弟俩都不能相容,哪里能够容得下天下的国士呢?

杀呀!

我们不是已经和曹操结了大仇了吗?他怎么肯收留我们呢?

主公不如去投曹操。

赶快回去吧!

袁绍使者但贾诩不等张绣发话,就替他做出了选择。

现在袁强曹弱,先生你毁书叱使,如果惹怒了袁绍,该怎么办呢?

十斤九两!二斤一两!

第二,袁绍兵强马壮,我们这点人马去投奔他,得不到重视。而曹公处于弱势,得到我们必然喜出望外,十分看重。

哈哈,曹公的使者早已到了。

第三,曹操为了显示其称霸天下的胸怀气度,一定能够尽释前嫌,既往不咎。

先生说得有理,但曹公能容我吗?

请将军不要再犹豫了。

张绣再无怀疑,就与贾诩一道,跟着刘晔去许都面见曹操,曹操亲自来迎。

曹公如果还对旧日恩怨耿耿于怀,又怎么会派我前来呢?

纵观曹操这一生,几乎从来没有公开道过歉。他误杀吕伯奢全家,却用“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使天下人负我”这句话来为自己辩护。他勾搭张绣之婶的错误并不算大,但他却当着张绣的面直接道歉。这是为什么呢?

实际上,曹操认为张绣是不会向自己投降的。张绣曾投降过自己,自己却与其婶娘勾搭成奸,令张绣脸上无光,这才再度背反,并令曹操损失了子侄与大将。因此,曹操认为张绣不能也不敢向自己投降。

曹操封张绣为扬武将军,贾诩为执金吾使,双方皆大欢喜。但曹操派出去招安刘表的使者却无功而返。

愧煞我也!

但张绣却诚心来降。这等于给了曹操一个巨大的恩惠。在“互惠原理”的作用下,曹操也就更加愧疚于当年的放浪之举,情不自禁地说出了致歉之语。

这不公平!

我以前的过失,你可不要记在心上啊。

所谓稀释效应,就是指在针对某一问题的相关信息中有意加入一些无关的信息,以此来稀释、掩饰负面相关的信息,以减少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曹操正是用人之际,孔融抓住了这个时机。而他的这次推荐,也使用了被称之为“稀释效应”的心理策略。

孔融和祢衡两人相交甚厚。祢衡称孔融为“仲尼再世”,孔融则称祢衡为“颜回重生”。孔融早就想为祢衡谋个一官半职,但祢衡这个人恃才傲物,目中无人,孔融担心自己把祢衡推荐给曹操后会引来麻烦,也就一直不敢轻举妄动。

我家里住了一个名士,姓祢名衡,极有才学,不过,这个人傲气十足,经常出语伤人。我早想把他推荐给您,只是担心这人冒犯丞相尊严。他曾经和刘表有交情。如果派他前去,一定马到成功。

丞相,我和刘表有几分交情,待我写一封信,您派一个能言善辩之人前去,一定能劝说刘表归顺。

亨利·朱奇尔曾经做过一个实验。

他的题是这样的:蒂姆平均每周课外学习的时间大约是31小时。

那么,谁的学习成绩会更高呢?

稀释效应的应用极广。

比如一位在竞选中给选民留下不良印象的政客,就会通过在竞选广告中加入一些诸如童年小故事、家庭装饰等方面的无关信息,来冲淡那些负面信息的影响。

汤姆平均每周课外学习的时间大约是31小时。汤姆有一个兄弟和两个姐妹。他大约每三个月会去看一次他的祖父母。他曾经约会过一个女朋友。他大约每周打一次台球。

毛笔→墨汁→纸→又比如,我们在为一件说不出口的事情向他人诉求时,也往往绕很大的弯,先扯上很多无关的信息。

大家给出的答案是蒂姆的成绩会更高。但事实上,蒂姆和汤姆花在学习上的时间是一样的。大家之所以会做出这样的选择,是因为那些和汤姆学习无关的信息稀释了他在学习上的努力。

孔融深知祢衡的个性有较大缺陷,就有意识地采用了“稀释效应”。预先声明祢衡虽然才华出众,但个性太过突出。只有这样,如果祢衡激怒了曹操,孔融也可因为声明在先而免受追究。

免责声明才华出众心理感悟:气度决定一个人的成就。

你倒说来听听。

吾手下有数十人,皆当世英雄,何谓无人?

天地虽阔,何无一人也?

个性突出荀彧、荀攸、郭嘉、程昱,机深智远,虽萧何、陈平不及也。张辽、许褚、李典、乐进,勇不可当,虽岑彭、马武不及也。吕虔、满宠为从事,于禁、徐晃为先锋;夏侯惇天下奇才,曹子孝世间福将。安得无人?

曹操当即命人去叫祢衡。祢衡行礼已毕,曹操并没有赐座。这也是曹操故意要试探一下祢衡的做法。

孔融先是高度肯定了祢衡的才学。为了营造一个良好的第一印象,要是一开口就说这人傲气十足,曹操就不会再往下听了。表扬之后再批评。紧接着再讲祢衡与刘表有旧交情。这也是祢衡的砝码之一。

荀彧可使吊丧问疾,荀攸可使看坟守墓,程昱可使关门闭户,郭嘉可使白词念赋,张辽可使击鼓鸣金,许褚可使牧牛放马,乐进可使取状读招,李典可使传书送檄,吕虔可使磨刀铸剑,满宠可使饮酒食糟,于禁可使负版筑墙,徐晃可使屠猪杀狗;夏侯惇称为完体将军,曹子孝呼为要钱太守。其余皆是衣架饭囊、酒桶肉袋耳!

天文地理,无一不通;三教九流,无所不晓;上可以致君为尧、舜,可现在是夏季呀!

你怎么不多穿点?

祢衡为什么会说出这一番惊世骇俗之语?其实,祢衡是一个典型的人格障碍者。所谓人格障碍,是指一种持久的、不可变的、不会因环境而改变的感知、思维或行为模式。

祢衡的人格障碍叫做表演型人格障碍。这类患者总是希望自己是注意力的中心。如果不能成为注意力中心,就会做出一些惊世骇俗的言行举止来强行吸引他人的注意。快看!裸奔!

我是焦点!

下可以配德于孔、颜。胸中隐治国安民之方,岂与俗子共论乎!

这面包看上去比别的小,你成心的吧?

这叫贪污……患者在对外部事物进行判断时,往往感情用事,语出惊人,却缺乏足够的证据来支撑他们的判断。而且,他们往往会对极为细微的小事做出过分的情绪反应。

说到底,祢衡就是一个精神类疾病患者。

而他的这些放浪言行,并不是因为疾病的原因,而是源于他狂妄的本质。这自然也加重了众人对他的反感。

曹操觉得,对于这样的狂妄之徒,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折辱他。你越是想自高身价,得到重用,我偏偏反其道而行之。

我这里早晚朝贺宴享,正好缺少一个击鼓的小吏,我看就让祢衡来担当这一职位吧。

文远住手!

我宰了你!

都是因我惹的祸!

祢衡不过一介布衣,曹操没有给他赐座是可以理解的。但祢衡觉得自己没有受到关注和尊重,他的激烈情绪就此发作。

这个人就是诸葛亮。如果诸葛亮也采用祢衡这样自吹自擂、极尽自夸之能事的方式,还能不能诱引刘备屈身奉迎,三顾茅庐呢?

再说孔融。孔融对人、对社会的认识还是很肤浅的。首先,孔融并不真正了解祢衡。如果他知道祢衡会在曹操面前做出这等狂行,是断然不敢推荐的。

学着点吧。

所以,诸葛亮巧妙地通过了第三方推荐、不情愿卖家、光晕效应等策略成功地包装了自己,一出山就得到了刘备的重用。而祢衡即便真有通天才能,以他这样的方式,永远也得不到曹操的认可。

你们是我是答案应该是否定的。一个通过极端贬低他人,极端自我夸耀的人,在几乎所有的社会形态下都不可能得到认可,甚至都得不到宽容。

谁?谁敢跟我比?

祢衡到底是否具备他自己所称的才能,已经无法考证。但我们可以将他与三国中另一个极善自我包装、自我推广的天才做一个简单对比。

是我!

其次,他并不了解曹操。曹操心胸宽广,你给曹操造成再大的损失,他都有可能原谅你。

但你一旦伤了他的自尊心,他的报复心就会很强烈。而祢衡狠狠地刺痛了曹操的自尊心。

祢衡并没有对当一个击鼓小吏而气恼,对于表演型人格障碍者来说,任何一点微小刺激都会激发其夸大的反应。祢衡决心要更好地展示自己,吸引关注。

这个人素有微名,如果我杀了他,天下人就会说我不能容人。我让他当个鼓吏,就是要杀杀他的锐气!

这等狂妄之徒,丞相为什么不让我一剑杀了他?

原来击鼓的旧吏对祢衡说:“朝贺挝鼓,必换新衣。”

祢衡昂然不顾,穿着一身旧衣服就开始击鼓。

时值朝贺之日,曹操大宴宾客,吩咐鼓吏击鼓助兴。

看来祢衡自傲还是有一定资本的,他击鼓很有水平,击了一个《渔阳三挝》,音节殊妙,座上宾客,无不折服。

庙堂之中,为何这般无礼?!

然后拿出新衣服,慢慢吞吞地一件件穿去,脸上毫无愧色。穿衣完毕,又击鼓三挝。

祢衡早把新衣准备好了,听到了“指示”,祢衡就开始表演了。

大庭广众之下,祢衡将旧衣服一件件脱将下来,一丝不挂地站立。

曹操左右之人,发现了祢衡身穿旧衣,实属大不敬之行。

为什么不更换新衣?赶快换!

祢衡无声无息的举动,再一次地刺痛了曹操的自尊心!

话说到这里,祢衡的用意已经昭然若揭了。他之所以要放浪形骸,就是要引起曹操的关注,要得到曹操的重用。

心理感悟:自吹自擂是最为拙劣的自我包装手段。

但是,祢衡的这一次演出,实在太过惊世骇俗了。曹操左右之人,纷纷劝曹操杀了这个狂人,但曹操没有那样做。

汝不识贤愚,是眼浊也;不读诗书,是口浊也;不纳忠言,是耳浊也;不通古今,是身浊也;不容诸侯,是腹浊也;常怀篡逆,是心浊也!吾乃天下名士,用为鼓吏,是犹阳货轻仲尼,臧仓毁孟子耳!欲成王霸之业,而如此轻人耶?真匹夫也!

你说自己是贞洁之人,那么谁又是污浊之人?

欺君罔上之徒,才是无礼。

我只不过是袒露父母之形,正显贞洁,有何无礼?

但我现在给你一条生路,你替我出使荆州,说服刘表来降,我就任用你为公卿。

曹操为什么不杀祢衡?在对同一事物的处理上,人们总是倾向于采取前后一致的态度。尤其当先前的态度被公之于众后,人们会更为坚定地维护他们先前的判断。

你这是误判!那我也不改!

前一次曹操已经放过了祢衡。这一次,曹操还是要维持原判。因为前一次曹操是为了彰显自己的宽博胸怀而不杀祢衡。

维持原判!

如果这次曹操却因为同样的原因杀了祢衡,就会显得他先前的宽宥是一种沽名钓誉的假象。曹操放过祢衡,反倒是给“宽博”做了一次加法,让曹操的形象更加高大。

曹操心想,我派你到刘表那里去,如果你能说服刘表来降,也是件大好事。如果你惹恼了刘表,刘表就会砍了你的脑袋。这样,人家一对比,就会觉得还是我曹操有容人之量。

祢衡是典型的自我监控能力不足的人。人生活在社会中,为了适应不同的情境,就必须做出相应的自我调适,随身携带不同的面具。

但自我监控能力不足者,不论在任何情境下,不论面对任何人,始终只以一种面貌和姿态示人,从不虑及他人的感受与反应。

刘表和祢衡结识已久,在刘表尚未发达之前,尚能容忍这个朋友的趾高气扬。而现在刘表已经是一方诸侯,很难再接受祢衡睥睨一切的姿态。

祢衡在荆州数次“演出”后,刘表就很不高兴了,心生杀意。

杀人并不难,但杀人前还是要考虑考虑的。第一,祢衡毕竟是曹操派来的官方代表。

杀了祢衡,等于是和曹操撕破了脸面。

第二,刘表必须考虑一下,如果曹操真心想笼络自己,就不该派祢衡这样的使者。所以,派祢衡前来,肯定另有目的。

再说袁绍,听说曹操派使者去招安刘表,急忙也派来使者。刘表更加无法决断,只好召集文武商议。

刘表找到了答案,祢衡数次折辱曹操,现在把这股“祸水”送到我这里,就是想借我的手杀他。

谁说刘表手下没有出色的人才?这个其名不扬的韩嵩的见识绝不比张绣手下的贾诩差。但可惜刘表却是一个优柔寡断的人。

从事中郎将韩嵩进言说:“曹操、袁绍两雄并立,那么就要择其善者而从之。

曹公善能用兵,他一定会先攻打袁绍,再进军江东,如归顺曹公,他必会重待将军,这才是万全之策。”

刘表当然不愿当曹操的“刀”了。

他决定向曹操学习,把“祸水”送到手下大将,镇守江夏的大老粗黄祖那里。

你先去看了再说,我自有高论。

韩嵩看到了这一点,刘表却听不懂其中的奥妙。

韩嵩的政治敏锐度远胜常人。当时,诸侯割据各方,但名义上都是汉室之臣。曹操完全可以借天子的名义,将各诸侯手下的大将谋士封为天子之臣,而起到分化瓦解的作用。

如果我到了京师,曹公借天子之名赐我一官,那么我就成了天子之臣了,在君为君,我就不能为您考量打算了。

请您一定三思。

我正是派你去探听动静后再做决定的。为什么不能派你去呢?

唉,将军,当断不断,必受其害。我韩嵩是一个守节之人。

您的命令,我赴汤蹈火,万死不辞。但是,如果您还是迟疑不定,最好不要派我去。

这个……既然如此,你先到许都去看看曹操的动静,再做商议。

韩嵩出使许都之前,就有言在先。现在只不过是将他的预言变成了现实。韩嵩的这个伏笔埋得非常巧妙,如果没有这个伏笔,今天就小命难保了。

是将军您辜负了我,我没有辜负将军您!

你心怀二意,我要杀了你!

韩嵩本来就看好曹操的发展走向,这次曹操又给了他大实惠。见了刘表,又劝说他归附曹操。

实际上,曹操做的是空头人情,这零陵郡本就在刘表治下,曹操自己是没有资格来任命的。但有了天子,一切就名正言顺了。

韩嵩只好领命前去许都。果然不出他的所料,曹操拜他为侍中,领零陵太守,再又遣回荆州。

曹操插手自己的内部任命,刘表很不高兴。再听到韩嵩对曹操颂扬有加,更是大怒。

您在许都,那里有哪些人物?

原来,祢衡到了江夏之后,黄祖热情地设宴款待祢衡,两个人都喝醉了。韩嵩逃过一劫,但祢衡却没能逃过。有人来报,祢衡已经被黄祖杀死。刘表心里暗笑,询问缘故。

如果杀了韩嵩,那就中了曹操的奸计了。自己没杀祢衡,现在也不该杀韩嵩。韩嵩去许都之前,确实说过曹操惯用的伎俩。将军还是饶他一命吧。

描述一个人目空一切往往会用“目无余子”这个词。但祢衡虽狂,似乎不适用这个词。他目中还是有两个“子”的,不过这个“子”是儿子之意。

大儿孔文举,小儿杨德祖,除了这两人以外,再无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