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现代战争详解
15359900000001

第1章 瓜分中国梦想的破灭(1)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是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6月,英、美、德、法、俄、日、意、奥八个帝国主义国家的联军大举进犯我国,侵占我国天津、北京、直隶、山西等地,以及沙俄霸占我国东北三省的一次大规模帝国主义侵华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遭到了我国人民自发的群众武装——义和团的殊死抵抗,清政府的部分主战派将领也率兵进行了顽强的抗击。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朝统治阶级,为维护其摇摇欲坠的封建统治,既惧怕帝国主义的入侵,更仇视义和团运动,因此对八国联军的入侵,是战,还是和,始则举棋不定,首鼠两端,当战火危及京都特别是她的封建专制统治时,慈禧才被迫“宣战”,但仍旧意在利用义和团抵御洋人,借洋人之手扑灭义和团运动,其间清军并未全面投入战斗,因而战争的准备并不充分,战役和战斗并没有大规模地展开,于是八国联军得以长驱直入。联军攻陷京都时,慈禧太后、光绪帝和亲贵大臣逃往西安,命主和派的奕劻和李鸿章留守京都为全权大臣乞和,最后清政府全盘接受帝国主义的苛刻条件,于1901年9月7日签订了屈辱的《辛丑条约》,使我国蒙受了巨大损失。八国联军除留一部分驻京、津等地外,其余撤兵回国。

联军侵华背景

八国联军侵华是有其历史背景的。19世纪中叶的世界格局是,一方面欧美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致使他们不断向外扩张势力,另一方面清政府的腐败和中国在科学技术方面大大落后于西方,使帝国主义的侵华战争有隙可乘。

1840年的鸦片战争英帝国主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割地、赔款,开放口岸,帝国主义从中得到了巨大利益,中国开始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1856年至1860年又爆发了英法联军的侵华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其间俄、美帝国主义也积极参与英法联军侵华。1858年清政府在第一次大沽口战役中失利,被迫与英法俄美四国签订了《天津条约》。1860年英法联军进占天津,侵入北京,劫掠无数珍宝,火烧圆明园,咸丰帝逃至热河,清政府又被迫签订了《北京条约》,再次割地、赔款,开放口岸,丧权辱国,帝国主义进一步扩张了在中国的势力。

帝国主义列强贪婪的侵华胃口越来越大,1884~1885年又爆发了法国侵华的中法战争。1883年法帝国主义在侵入越南之后,紧接着向中国守军发动进攻,挑起战火。战争初期清军连连失利,1884年5月清政府与法国在天津签订《中法会议简明条款》,8月法军舰队进攻台湾。1885年法军又进犯广西边境,清朝爱国将领冯子材在镇南关和谅山大败法军,刘永福也在临洮重创法军,引起法国政局动荡。但腐败的清政府还是授意主和派李鸿章在天津与法国签订了屈辱的《中法条约》。1884年又爆发了中日甲午海战,该年7月日本趁朝鲜东学党起义,出兵侵占朝鲜,尔后向中国海军发起突然袭击,8月1日正式宣战,9月中国在于壤战役和黄海战役中受挫,10月日军入侵东北,11月攻占大连、旅顺等地,1885年2月攻占威海卫军港,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尽管北洋舰队官兵在海战中英勇作战,视死如归,但由于清廷的腐败和战舰、武器装备的落后,导致最终惨败,李鸿章和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帝国主义列强再次得逞。这一次又一次帝国主义侵华,一次又一次签订屈辱和约,为八国联军侵华准备了条件,终于在1900年爆发了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

提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不能不从战争前爆发的义和团运动谈起。义和团是参战一方重要的军事力量。义和团本名义和拳,原是清朝民间的群众组织“私会”,称之为“义和”,源出于白莲教和八卦教,是离卦教的一个支流。据劳乃宣《义和拳教门源流考》说,因“其教以练习拳棒为由,托言神灵附体,讲道教拳,诡称念诵咒语,能御枪炮”,所以称之为“义和拳”,由此也可知它带有一定的迷信色彩。该教名最早见于清嘉庆十三年(1808)的“上谕”中,它与当时的民间组织“顺刀会”、“虎尾鞭”等会党活动于江南颖川、亳州、徐州和江北河南、山东一带。义和拳曾参加过八卦教首领李文成领导的反清起义,奉行“反清复明”的宗旨。

鸦片战争之后,义和拳一直活动在山东、河南、江苏一带,参加者大多是农民、手工业者、船户和其他民众。从1896年起,德州一带朱红灯领导的义和拳和另一群众组织“大刀会”都参加过反对外国教会势力的斗争,但受到了清政府的残酷镇压。1898年山东巡抚张汝梅曾将义和拳编入乡团之列,于是始有“义和团”之称。1899年义和拳正式更名为义和团,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义和团由山东、河南扩大到了整个直隶,津、京两地声势尤为浩大。清政府极端仇视义和团,斥之为“邪教”,意欲加以取缔,而义和团则针锋相对地在告示中申明大义:“义和团,义者仁也,和者礼也,仁礼和睦乡党,道德为本,务农为业,而遵依佛教。不准公报私仇,以富压贫,依强凌弱,以是为非。”

义和团以村、镇为单位组织,也有大的按县为单位组成,以设拳坛、拳厂、练拳术等方式组织群众,拳民对拳艺十分讲究,研习演练,互有师承。其基层组织为“坛”或“团”,每25人为一团,据《拳事杂记》载:“每传拳法一处,必须招集二十五人,是为一团,每团立团首,一团人之聚散,皆从其令。”也有100多人为一团的,合并各团仍称为团,少者千百人,多者上万人。其最高的组织按《周易》八卦,分为乾、兑、离、震、巽、坎、艮,坤八大团。各团都有教师,称“大师兄”,大师兄均由山东而来,隐名埋姓,行踪也较为诡秘。许多坛厂共同拥戴的首领称为“老师”,打仗时他们负责率领团众。每当临敌之时,则安排许多骨干分担各种职务,并建立旗帜和簿册,首领执黄旗,簿册以红布为之,上记首领及团员姓名、职务,一团之内计有总办、统领、打探、巡营、前敌、催陈及分编哨队等名目。拳民入团后,彼此称“师兄”,地位一律平等。义和团主要为男性,当义和团发展到高峰时,也有女性参加,其名为红灯照、青灯照、黑灯照等。

正宗的义和团有严密的纪律,入团时需申授戒条:“毋贪财,毋好色,毋违父母命,毋犯朝廷法。灭洋人,杀赃官。行于市必俯首,不可左右顾,遇同道则合十。”可见义和团以团结百姓,抵御洋人,反对贪官污吏为其宗旨。义和团团众平时生活十分艰苦,衣食全由自给,每日除演习拳棒而外,三餐为老米咸菜饭,夜里则席地而卧。由于他们本身是贫苦民众,纪律严明,所以很受老百姓欢迎,不少百姓送子入团,因而发展迅猛,声势浩大。而后由清廷组织的所谓“奉旨”义和团与此有所不同。

义和团从其源流和性质来看,不可避免地带有宗教迷信色彩。团众在演练之余,还需画符诵咒,请神附体,传称一百零八天而成,即可刀枪不入,这又不能不说表现出一种愚昧性。限于条件,义和团缺乏军事装备,也不可能重视和进行大规模的军事演练,只能说是半群众团体半军事组织。他们单兵作战血气方刚,无所畏惧,但不过是大刀、长矛而已,杀伤力不大;整体作战,虽能相互支援,但缺乏战略部署,几乎全无兵种配合,因而应战能力很差。

义和团主要的斗争目标是帝国主义列强,因为自鸦片战争以来,清政府屡战屡败,中国面临被瓜分的危机,本来就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中国百姓,又受到洋人的残暴欺凌和杀戮,真可谓生灵涂炭,民不聊生。但是中华民族历来是一个不畏强暴的民族,面对如此社会现实,他们自然把斗争的锋芒指向了洋人。北京的义和团曾揭帖说:“只因四十余年内,中国洋人到处行。三月之中都杀尽,中原不准有洋人,余者逐回外国去,免被割据逞奇能。”天津的义和团则揭帖说:“兵法易,助学拳,要摈鬼子不费难。挑铁道,把线砍,旋即毁坏大轮船。大法国,心胆寒,英吉、俄罗势萧然。”义和团这种仇视洋人的行动,虽然不无盲目排外的情绪,但从根本上来说,无疑是爱国主义的表现,显示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义和团虽然公开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但或明或暗地延续着反清的传统。当时义和团中就流传着各种传说,有一种传说宣称,“西北出了真天子”即“真龙天子”,清廷应该让位于“真龙天子”;还有传说称,慈禧扶乩,问大清是否江山万万年,乩语写道:“可笑胡儿不害羞,何人保你万万秋,但等莲花遍地开,五羊赶你出幽州。”由此可以看出,“扶清”只是他们抵抗洋人暂时的手段,而“反清”和“灭洋”则是他们战略方针和最终目的。因而,自义和团诞生之日起,清廷一直视之为“邪教”或“拳匪”,不时加以镇压。直到八国联军威逼北京,传言令慈禧“归政”之际,慈禧才于6月20日下令“招集义民成团,籍御外侮”,才予以正式承认,并成立由清廷组织和发给粮饷的“奉旨”义和团。于是义和团成为清军的辅助军队——团练。

6月21日慈禧对敌“宣战”之后,任命庄亲王载勋、协办大学士刚毅为统率义和团大臣,步兵左翼总兵英年、署右翼总兵载澜为会办大臣。清廷称义和团自己的首领为团总或团首,受清廷大臣的统领、指挥。但由于在战争中清廷缺乏远见和决心,往往临战指挥不力,义和团一般仍保持自己的独立地位,只有“奉旨”义和团直接受清廷的操纵和指挥。

天津教案前后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导火索是所谓“教案”,即洋教士在中国占领土地,修建教堂,发展教民,借此欺压和奴化中国人民,引起了中国人民的义愤,他们烧毁教堂,杀死洋教士,掀起了以义和团为中坚力量的反抗洋教士的斗争。鸦片战争之后,随着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欧美传教士也乘机涌入中国。中国传统宗教为儒、道两教,东汉时又有佛教自印度传入,于是形成儒、道、佛相对立又相融合的局面达1000多年。洋教士所传为基督教天主教一派和新教一派,中国的旧教虽然长期麻痹着中国民众,但也逐渐暴露出了它的欺骗性,至清朝已显现出了它的软弱无力。而基督教的一套教义不但给尚处于愚昧状态的人们以新鲜感,而且由于它是洋人所传就更具诱惑力,所以洋教士在中国得以找到市场并迅速活跃起来。至19世纪末,到中国的洋教士已达3000多人,发展教徒80多万,仅在山东、直隶、河南、山西等地教堂就达4000多处。

由于传教士随着洋人的坚船利舰和洋枪洋炮而来,所以传教士在中国有着特殊的地位,清廷的《地方官接待教士章程》就规定,传教士的主教晶位与中国省级官员督抚相同,更换主教或节庆之日,中国地方官员应前往致贺,这就使得他们横行霸道,飞扬跋扈合法化。传教士除向教民传教而外,更多的活动是强行霸占中国领土和房屋,欺凌乃至虐杀中国百姓,怂恿包庇教民为非作歹。洋教士的罪恶行径引起大大小小的教案,至1899年已发生与天主教会的冲突600多起,与新教的冲突100多起。

1870年发生的天津教案规模最大,影响深远。1860年英法联军强迫清廷签订《北京条约》后,法国传教士在天津望海楼设立教堂,吸收恶棍入教,拐骗人口,激起民愤。1870年因教会的育婴堂虐死儿童数十名,6月21日天津人民聚众到育婴堂说理,法国领士丰大业往见北洋通商大臣崇厚,公然开枪恫吓,击伤天津知县刘杰随从一人,群众怒不可遏,一拥而上将丰大业打死,焚烧了法、英、美教堂及法国领事馆。事后,法国联合英、俄、德、美、比、西六国向清政府提出“抗议”,并集结各国军舰于大沽口向中国示威。软弱无能的清廷立即派直隶总督曾国藩查办此案,结果将刘杰革职充军,处死爱国群众20人,流放25人,赔款49.7万两白银,并派崇厚去法国赔罪,完全屈服于帝国主义脚下。

天津教案发生后,帝国主义列强及教会势力更加嚣张,中国人民的反教会斗争也愈加高涨,各地教案此起彼伏,甚至发展为有组织的武装斗争,1897年山东巨野教案便是重要标志。德国教会在山东曹州一带唆使教徒欺压民众,引起公愤。11月1日巨野县大刀会和农民在张家庄杀死两名德国传教士,其他各县人民纷纷响应,与教会展开斗争。德国借口教案派军舰侵占觊觎已久的胶州湾,清廷被迫签订《胶澳租界条约》,德国不仅占据了胶州湾,而且享有在山东修筑铁路和开采矿产的特权。同时,山东巡抚李秉衡被革职,并处死了两名所谓“罪犯”,判刑多人,还赔款为德国建教堂三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