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社交口才
15348800000004

第4章 社交语言的形式和原则(4)

张作霖的训话事例还说明,当说话人与说话稿作者不一致时,个性问题应该引起特别的注意。一个文化水平很低的人,大谈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总是显得生硬牵强;一个平时不苟言笑的人,照念充满幽默情趣的演讲词,总是显得不伦不类。说话风格的个性化还应体现为说话中涉及人物的个性,对说话中涉及的人物,不应仅仅只是一种平铺直叙的交待,而应通过细节描写、对话模拟、形态模仿等手法,充分表现人物个性。某些说话无法给听众留下深刻的印象,而听众对说话主题和基本内容又挑不出更多的毛病,其失败原因往往就是缺乏鲜明的个性。可以这样说,缺乏个性,任何人都可以上台照念一通讲话稿,那只能是昙花一现的普通发言。

说话要有幽默感

幽默是说话者与听众建立友好关系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当你说得听众眉开眼笑时,他们也就主动参与了思想交流过程。可以说幽默在说话中有两大作用:建立友好关系和促进思想交流。

运用幽默需要一定的技巧。下面从构成幽默的方法介绍幽默在说话中的运用:

1.故意夸张

夸张是运用丰富的想象,扩大或缩小事物的特征、形象、作用和程度,以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夸张可以构成幽默。

里根曾两次竞选加利福尼亚州州长,两次竞选美国总统,他在竞选演讲中曾这样抨击物价上涨。

夫人们,你们都知道,最近,当你们站在超级市场卖芦笋的柜台前,你们就会感到,吃钞票比吃芦笋还便宜一些。

你们还记得当初你们曾经认为没有什么东西可以代替美元吗?而今天美元却真的几乎代替不了什么东西了!

里根通过夸张美元的贬值,激起选民们对当政者导致物价上涨的不满。

2.正反颠倒

正反颠倒,俗称说反话,也是构成幽默的常用手法。

芦沟桥事变后,陈毅作为中共全权代表,去同国民党谈判,谈判桌上,陈毅说了这样一段话:

有一个问题我很不满意。以前在中央苏区的时候,你们悬赏买我的头,花红由三千涨到五万。朱毛长征以后,由五万降到二百,这不是太瞧不起人了吗?

陈毅表面上是对悬赏价下降有损他的人格表示不满,实际上是痛斥国民党假抗日、真反共的丑恶行径。

3.设置"包袱"

相声中常用设"包袱"、"抖包袱"的手法构成幽默。说话也可以借鉴相声的表演艺术,先设置一个疑问,然后加以解答,通过机智风趣的解答构成幽默。

50年代,周恩来总理在一次中外记者招待会上,与西方记者有如下一段问答:问:"请问总理先生,中国可有妓女?"总理正色回答:"有!"(现场骚动)总理接着说:"在中国的台湾省。"(全场掌声)

西方记者的提问,隐含着对年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权的怀疑和刁难。周恩来总理的回答,首先使中外记者感到吃惊和困惑,继而在幽默的解释中不软不硬地回击了对方。

4.移花接木

当甲、乙环境互换和甲、乙词语互换时,都能造成移花接木的幽默效果。如在报纸上刊登着"一青工游园不慎误人虎口,有关部门提醒游人注意安全"这样一段话,可以算是比较标准的新闻语言,但在姜昆与李文华合说的相声《虎口脱险》里,却是一个掉进动物园老虎山的青年在与老虎相伴时的胡言乱语,惹得听众捧腹大笑。这种幽默效果正是由环境互换所带来的。

四川的浩云在题为《论男子汉》的演讲中,大量运用了"大词小用"这种幽默手法:

我选择了这样一个演讲题目《论男子汉》。(掌声)掌声证明,这是一个真正的时髦问题。(掌声、笑声)广大的女同胞和男同胞,都在积极地做这一时髦的促进者,呼声日起。浪头一天比一天大,标准一天比一天高,要求一天比一天严,大有让所有的年轻男性公民们脱胎换骨、重新做人之势。(笑)刘晓庆说:"作女人难,作一个名女人尤其难。"我说,作男人难,作一个男于汉尤其难也!(笑声,掌声)……而要成为一个男子汉,最能立竿见影的,大概就是所谓的物理方法了:穿一双中跟鞋,增加些海拔高度;(笑)留一撮小胡子,显出些粗犷;着一条牛仔裤,添几分潇洒……

演讲者使用了"时髦"、"脱胎换骨"、"立竿见影"、"海拔高度"等词语,大大增加了演讲的幽默效果。

5、如实陈述

生活中有些可笑之事,不需加工,原样讲述,就能够产生幽默效果。

李燕杰在一次谈学习重要性的演讲中,就运用了如实陈述的幽默手法:

一个机关请我去讲一讲机关的常用文,即怎样写总结、简报、调查报告等,上课时我就当众读了一些文章病句……其中有个是表扬老师傅的:"××师傅从苦水中长大,对党一直十分热爱,长期的耿耿于怀。"再一个:"××同志逝世了,我们全厂同志化悲痛为力量,真叫做穿着孝衣拜天地,悲喜交加。"

李燕杰的如实陈述,激起了听众的满堂笑声。

运用幽默技巧要注意两点:

第一,材料和语言不能庸俗低级;

第二,幽默要紧扣主题,分量适当,切忌喧宾夺主。

说话要善于迂回

说话有时并不直截了当地阐明主题而是采取反证、说反话、先贬后褒等手法,迂回到达主题。在某种情况下,迂回法能够造成峰回路转、恍然大悟的说话效果。

香港作家陈浩泉在小说《选美前后》中描写了"香港小姐"半决赛中的一个场面:主持人向一位参加半决赛的小姐提问:"杨小姐,假如要你在下面的两个人中选择一个做你的终生伴侣,你会选谁呢?这两个人一个是肖邦,一个是希特勒!"杨小姐立即回答:"我会选择希特勒。"杨小姐的回答引起了听众和记者们的骚动。有人提问:"你为什么选择希特勒?"杨小姐从容地回答:"我希望自己能感化希特勒。如果我嫁给希特勒,肯定第二次世界大战不会发生,也不会死那么多人了。"

"嫁给希特勒",谁也不会料到杨小姐会做出如此回答。正当听众震惊之时,"感化希特勒",180°的大逆转又使听众产生了由衷的敬佩和惊叹。

在一次新婚喜宴上,新郎的好朋友应邀发表祝词:"刚才,大家对新郎大加赞赏,但据我所知,新郎并不像你们所说的那样品学兼优。"此言一出,众皆愕然,有人甚至怀疑这位朋友是不是要挑起不愉快的争端了。紧接着,祝词人介绍了新郎如何贪玩、如何疏忽大意的一些轶事。直到结尾时,祝词人才将话锋一转。所幸新郎并没有对可能都是说话者独有的见解和思索。因此,"引用"就成了说话时"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有效技巧。

1、引用的主要类型

引用是人们常用的说话技巧。其形式是灵活多样的,记住原文的可以引用原文,记不住原文的可以引用意思,具体说来,引用的主要类型和方式有如下三种:

(1)原文引用

说话者把要引用的材料一字不改地转述给听众,表现在书面上即是引用材料加上引号。原文引用的材料一般是简短的言论。如某省一位领导人在一次县处级干部会议上作报告:同志们,老百姓是怎样批评我们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的呢?他们有一段顺口溜。"村骗乡,乡骗县,一直骗到国务院。国务院,发文件,一层一层往下念,就是政策不兑现。"(全场大笑)报告人随即利用与会者思维异常活跃的时候,强烈地抨击了干部队伍中存在的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作风。

(2)改造引用

为了简练和便于叙述,演讲者对要引用的材料进行某些归纳、删节和加工。改造引用的材料一般是有情节的事例。如毛泽东在说话时引用"宋江三打祝家庄"的故事。有时,演讲者也对人们所熟知的典故、成语、谚语等进行换意改造引用,以获得某种特殊效果。如把"不学无术"改造成"不学有术";把"人一走,茶就凉"改造成"人一走,茶不凉"等等。

(3)虚拟引用

说话者在不违背生活真实的基础上,虚拟某些言论或事例。如一位语言学家为了说明良好的口才是通过后天锻炼而培养的,就模拟了一些情节和对话:

……但就包括这些人物(指演讲家)在内,也要通过实践锻炼,只不过他把锻炼时间提前了。在幼儿园的时候,他可能就是班长,阿姨进来了,他说:"小朋友坐好啦,阿姨发糖啦!你在于什么呢?背着手等发糖哩!"(笑声)到了小学校,两道三道红杠杠往袖子上一戴,放学时,学生们过马路了,他说:"同学们手拉手,不要慌,赶快走!"你在干什么?拉着别人的手放都不敢放!(笑声)

通过虚拟情节的模拟,惟妙惟肖地说明了高超的说话水平是通过锻炼而获得的。

2、引用的作用与技巧

说话者运用引用,决不是为了炫耀说话的学识,而是为了充分论证和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即为所要阐述的主题服务。早在14多年前,著名文论家刘勰就把引用的主要作用概括为"明理"和"征义"(刘勰《文心雕龙·事类篇》)。

曲啸在一次演讲中,曾这样展开他的论点。

我记得杜勒斯临死前曾说过,他要用管乐吹垮共产党的第三代,改变他们前进的路标。我说,杜勒斯先生,你的预言落空了。

反面论点的引用震动了听众,这比从正面直接进入主题更为有力。

某全国重点大学实行考、教分离改革,大学生们对能否通过考试忧心仲忡。一位教授在考前动员会上这样鼓励他的学生:"同学们,你们要'天王盖地虎'!考试是'地虎',复习就是'天王'。考10道题,我们复习100道。'天王'盖住了'地虎',就没有什么好怕的!"教授引用《智取威虎山》中的"黑话"台词,使同学们在轻松的笑声中解除了思想负担。精妙的引用使语言生辉,蹩脚的引用则使听众倒胃口。运用引用要做到"三要"与"三忌":

(1)要丝丝入扣,忌离题万里

说话要在深刻把握主题的基础上选择引用材料。如果引用材料偏离主题十万八千里,说话者越是声情并茂,越是会增加听众被误导的可能性。

(2)要画龙点睛,忌喧宾夺主

说话者只能在以"我"为主的基础上,安排少量高于"我"但为"我"所用的引用。说话中过多依靠引用,说话者的自我见解和个性特点就受到了排斥,说话者变成了有生命的傀儡。个别说话者喜欢大量引用名人言论和古典诗词,这又有意无意地构成了卖弄学识、哗众取宠的嫌疑。

(3)要标新立异,忌陈词滥调

说话者只有在广泛涉猎的基础上才能推出令听众耳目一新的引用。说话中引用一些平庸、陈旧的材料,反而会冲淡说话的意境。在同一场交谈或辩论中,多个说话者如引用同一材料,最易给听众留下笑柄。如某场演讲先后有七位演讲者引用夏明翰烈士"砍头不要紧"的就义诗,被听众讥讽为"我们的演讲者比国民党刽子手还残忍"。

说话要富有节奏

节奏主要体现为快慢和停顿。说话没有节奏变化就会像催眠曲一样使人昏昏易睡。

说话时应该减速的地方有:需要特别强调的事情;极为严肃的事情;勉强控制的感情;使人感到疑惑的事情;数据、人名、地名等等。

说话时应该加速的地方有:任何人都知道的事情;不太重要的事情;精彩的故事进入高潮时;无法控制的感情等等。

停顿(沉默)是控制节奏,吸引听众注意力,调节现场气氛的重要方法。不懂得沉默的人,就是不懂得说话的人。以下是几个沉默的实例:

美国前总统林肯,善于运用沉默技巧。当林肯说到某项要点时,他往往会倾身向前,直接注视听众达一分钟之久。这种沉默高度集中了听众的注意力,甚至比怒吼更有力量。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爱因斯坦应邀访日。在日本某大学举行的欢迎仪式上,平时不善言词的校长紧张得忘了欢迎词。沉默了很长一段时间后,校长好不容易进出了一句话:"爱因斯坦博士万岁!"全体集会者在焦急的等待之中,被校长那异乎寻常而又发自肺腑的呼喊感动得热烈鼓掌。

教师对沉默的作用体会最深。某大学举办校外公共关系培训班,由于学员素质不一,课堂上经常有人讲小话。一位教授在讲课中,多次依靠适度的停顿来控制课堂纪律。反复多次后,这位教授说了如下一番话:"我与同学们配合默契。同学们说话的时候,我就不说了;同学们不说了,我再接着说。"培训学员在哄堂大笑中,也意识到了自己的不对。此后,课堂上讲小话的人明显减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