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不入心,生命自芳华
和他在一起,矜可平躁可释,一切多余的雕饰的东西都成为不必要的了。
——中央文史馆馆长袁行霈
“我原来为自己定下了一条守则:写的时候不要带刺儿,也不要带气儿,只要实事求是地完全客观地加以叙述。但是,我是一个有感情的活人,写着写着,不禁怒从心中起,泪自眼中流,刺儿也来了,气儿也来了。我没有办法,就这样吧。否则,我只能说谎了。”提到撰写《牛棚杂记》最初的心情时,季老曾经有过这样的话。他在自己的文字中寄托着对人生境遇的感怀,自然会有一种打动人心的力量。
但是,季老在叙述那段往事时并没有完全陷入辛酸的苦涩追忆中,他依然从当年枯燥艰难的生活中发掘着生活的快乐,并热切地希望读者能在这些追忆中有所触动。
季老描述他在南苑劳动时说,白天要劳动一天,晚上只能在一个仓库里睡觉。那时候蚊虫很多,其他人都带了蚊帐和蚊油,他则“孑然一身”,第二天起床,身体上下就被蚊虫咬遍,即使这样,季老也无怨言。他会捕捉生活中为数不多的乐趣:抓野兔、抓蛇,这样的事情给他的生活增添了许多色彩,他也因此快乐了许多。
有一天,正当我们在麦田里背麦捆时,忽然发现了一只小野兔。于是大家都放下手中的活,纷纷追赶兔子。最后,兔子终于被大家擒获。这样一些再小不过的小事,难道不能给平板的生活涂上一点彩色,带来一点快乐吗?
真正的强者和成功者都是懂得苦中作乐的人,季老无疑就是这样的人。生活中的我们,很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麻烦,身处困境仍不忘微笑,懂得苦不入心,才是智者所为。而想做到这一点,就要学会承受苦难,甚至享受苦难。
人在苦难中不仅要学会微笑,还要学会发掘机遇,自我成长,以改变苦难的环境。哪怕你手中只剩下一个柠檬,你也可以做一杯柠檬水。
美国加州有一个快乐的农夫,当他刚买下那片农场的时候非常颓丧,那块地只能生长白杨树及响尾蛇。但他没有怨天尤人,而是想到了一个好主意,一个可以把他所拥有的变成一种资本的好主意。但他的做法却使每一个人都感到吃惊,因为他开始做响尾蛇肉罐头。几年以后,每年大约有两万游客来参观他的响尾蛇农场。他的生意做得非常大,从他养的响尾蛇中取出来的蛇毒被运送到各大药厂做蛇毒的血清;响尾蛇皮以很高的价钱卖出去,做女人的鞋子和皮包;装着响尾蛇肉的罐头送到全世界各地的顾客手里。这个村子现在已改名为加州响尾蛇村,以纪念这位快乐的农夫。
一块只能生长白杨树和响尾蛇的农场,却在这位快乐农夫的经营下生长出了奇迹。其实,不管是怎样的苦难,只要不让苦涩浸染到你的心头,保持着昂扬的姿态,心中便会始终有着甘甜的滋味,即使身在苦难中,也能看到希望和光明。
从而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苦涩也是有价值的。珍珠是痛苦的造化,它是美丽的;五彩的人生之所以缤纷,是因为痛苦的折射;每一次痛苦都意味着一种美的开始,这是痛苦的价值。很多人的成长都是与苦涩相生相伴的,但是很多人都从苦涩中获得了成功,品尝到了甘甜。
霍金,一个举世闻名的科学家,命运的不幸使他丧失了双腿,连一个正常人的生活都不如。然而他有斗志,不甘于落魄,以他顽强的意志,战胜了自己,战胜了世界。
李白,身处蜀地,心却在长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可是又怎能比得上他的仕途波折。他是不羁的,挺胸而立,悠游山水,一挥手,写就了半个盛唐。
文天祥,山河破碎,风雨飘摇,大宋的气数已经尽了!多年的抗金救国,一次次失败,更是让他万分凄凉。即使明知必死,又怎能叛国投敌!于是,他挺身而出,从容就义。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没有经历过痛苦的人,就是一个不完整的人,这样想来,季老当年受过的苦是值得的,只要苦不入心,生命就会因它的锤炼而更加坚韧。经历重重痛苦,跨越千山万水,生活才更完美、更充实,也更有意义。
赤子心:丹心不逝,赋得永久的悔
在逝去的七八十年间,他从乡下走到城里,他从国内去了国外;他既走过阳关大道,也走过独木小桥;他心中既有永久的悔,也有烧成灰也爱国的热血。家庭的温馨,亲情的温暖,故乡的亲切,回忆中俯拾皆是。那些无关国家大事的赤子情怀,片刻也不曾远离他一路行走的身影。
铁血丹心,胸怀天下事
平生爱国,不甘后人,即使把我烧成灰,我也是爱国的!
——季羡林
2005年7月,温家宝总理前往解放军301医院探望季老,并为他祝贺94岁大寿。在交谈中,总理特别提到了季老的一段话:“我一生有两个母亲,一个是生我的那个母亲,一个是我的祖国母亲。”
这是季老常常挂在嘴边,并放在心头的一句话。他有一颗拳拳的赤子之心,他深深地爱着自己的母亲,同样也深深地爱着自己的国家,在他看来,国家与母亲同样重要。季老时常感叹,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爱国情结是一种难以放下的情怀,几千年皆然。
有些人认为,古代很多民族英雄的不屈不挠精神不应称之为“爱国精神”,因为他们在当时所抵御的敌人如今是中华的某个民族,因此沾不上“爱国”的边,只有那些抵抗过现今被我们称作外国的国家侵略,才叫“爱国主义”。这在季老眼里是形而上学的说法,是抹杀古人爱国精神的片面误论。
从蒙恬抵御匈奴,到苏武被匈奴扣押而不屈;从岳飞抵抗金鞑,到文天祥抗蒙;从民族英雄戚继光抗倭,到郑成功逐荷兰殖民者光复台湾;从邓世昌勇撞日军旗舰,到三元里人民抗英;从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到狼牙山五壮士抗日等,这些人都是爱国英雄,他们用自己可歌可泣的人生壮举将中华民族的爱国传统代代相承。
南宋末年,元兵南进,南宋文武官员拥着11岁的端宗皇帝退到广州海面。不久,端宗受惊而死,大家打算各奔前程。大学士陆秀夫挺身而出:“古人只有一旅一戍,还能中兴,现在百官都在,兵有数万,如果天不绝宋,岂有不能成功之理!”
在陆秀夫的坚持下,宋军继续与元军作战。逃亡朝廷最后以崖山作根据地,在粮食断绝多日之后,元兵发起猛攻,崖山的防线最终被攻破。陆秀夫估计已经无法护卫幼帝逃脱,于是他盛装朝服,对幼帝赵昺说“国事至今一败涂地,陛下当为国死,万勿重蹈德佑皇帝的覆辙。德佑皇帝远在大都受辱不堪,陛下不可再受他人凌辱。”说罢,他背起九岁的赵昺,用素白的绸带与自己的身躯紧紧束在一起。为了不做俘虏,陆秀夫背着幼主,毅然跳进海里,壮烈殉国。崖山之战最终以宋军的彻底失败而告终,也宣告了历经320年的宋朝最后灭亡。
陆秀夫是伟大的爱国者,他受命于危难之际,殚精竭虑,试图力挽狂澜,维护大宋江山,可是,南宋朝廷已经是穷途末路,尽管陆秀夫、文天祥等人竭力挽救,但终究无力回天。陆秀夫的努力虽未能重扶正倾之宋室,但其忠心报国的爱国精神可歌可泣。人一生所追求的不仅仅是事功,更有高尚的人格精神,即便事业失败也并不能毁损他的伟大。
中国人的爱国情怀是历久弥坚的,从贾谊的“国而忘家,公而忘私”,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从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到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有谁能抹杀这种伟大的情怀?
爱国精神就像是一股源源不断的动力,而让季老甚为担忧的是,如今这股动力似乎已经呈现出衰退的趋势。当我们不再处于动乱的环境中,当我们不再受到外族的压迫时,安逸的状态让我们的爱国情怀逐渐淡薄,而一些来自国外的文化正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年轻的一代。
在我们国内,至少是在北京,在餐饮业界横冲直撞的是肯德基、麦当劳、比萨饼、加州牛肉面,现在又来了什么澳式快餐。喝的是可口可乐、百事可乐、雪碧等等,统统都是舶来品。我不能说这些东西都不能吃,它们也确实有一些自己的特点,不能一概抹煞。然而这些特点却确实没有什么了不起,比起中国饭菜饮料之博大精深,历史悠久来,简直如小巫见大巫。著名的英籍女作家韩素音坚决不喝可口可乐,我现在已经成了她的忠实信徒……直白地说,现在国内确实弥漫着一种无孔不入的崇洋羡(我不用“媚”字)外的风气。这种风气来源已久,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但是,我们必须正视这种风气的恶劣影响,不能回避。一个失去民族自信心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出息的民族!
季老曾在自己的文章中表达过这样的观点,愤慨之中饱含忧虑和无奈。年轻的一代,又该做怎样的反省呢?“平生爱国,不甘后人,即使把我烧成灰,我也是爱国的!”这句季老的肺腑之言,是否也该成为我们每个人悬于头顶的警钟,以日日催我们奋进。
最是故乡月儿明
月是故乡明,我什么时候能够再看到我故乡的月亮呀!我怅望南天,心飞向故里。
——季羡林
季老年轻时曾去过许多国家,就像他在文章中说的那样:“去过许多国家,也看过许多的月亮。”但无论那里的月亮多圆多亮,也难以让他忘记故乡的那个。
我只在故乡呆了六年,以后就背井离乡,漂泊天涯。在这期间,我曾到过世界上将近三十个国家。我看过许许多多的月亮。但是,看到它们,我立刻就想到我故乡中那个苇坑上面和水中的那个小月亮。
行万里路,仍念故乡情。在季老心中,家永远是最温柔的港湾,而那里的月亮是季老一生难忘的景象。在一篇名为《月是故乡明》的文章中,季老就曾多次感怀对故乡明月的思念。他说无论自己走到哪里,心中都有那份牵挂,那牵挂“在微苦中实在有甜美在。”细细想来,季老对月的思念,实质上是对家乡的留恋,是对亲情的追忆。
陆机北上远赴洛阳的途中曾写过一首言诗:“远游越山川,山川修且广。振策陟崇丘,安辔遵平莽。夕息抱影寐,朝徂衔思往。顿辔倚嵩岩,侧听悲风响。清露坠素辉,明月一何朗。抚枕不能寐,振衣独长想。”
他告别了家乡亲人,时而手握缰绳缓行,时而登马驱策而走,翻过山川与绿野,看着一条条河流从眼前川行而过,却感受着时光的飞逝,怀抱风尘洗礼的苦痛。夜晚,他抱着自己孤零零的影子而眠,清晨露水未去他便又要起身上路。回首间尽是对吴地的思念,再转身前路依旧茫茫。来到高山险路,他本想寻个避风的地方坐坐,耳边却听着在山间罅隙里呼啸的风声,如同哭泣一般。风在哭,他的心也跟着哭泣。当皎洁可爱的月光洒在地上,眼前的石缝里滴落一滴露水,在石头上激起清晰可闻的响动。这样的月亮让陆机辗转难眠,家乡的亲人是否也正披着衣服站在月光下思念自己呢?
中国古诗中有很多表达思乡之情的经典之作,这些诗句中饱含着诗人漂泊之感以及对家乡、对亲人的无尽思念。
人类学大师费孝通先生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在他初次出国时,奶妈偷偷地把一包用红纸裹着的东西塞在了他的箱子底下。后来,她又避了人和费孝通先生说,假如水土不服,老是想家时,可以把红纸包裹着的东西煮一点汤吃。来到国外之后,费孝通先生打开红纸,里面赫然包着一捧家乡的泥土。远游之人,总是会俯身抓一把土,藏在胸口最贴心之处。在异国他乡,这一把土就是他思念的寄托。
从黄土地上走出去的中国人,无论身在何方,都难以割舍对土地的思恋。即便没有触摸过家乡的土壤,血液里依然流淌着祖先那沾着泥土芳香的气息。纵然背井离乡,辗转千里,梦中依然有故土萦绕相伴。弥留之中,最大的愿望莫过于落叶归根,把自己送回家乡。手中的泥土,对他们来说就是家,就是亲人。
那些思乡的愁绪,与其说是对家乡的挂怀,不如说是对家乡亲友的思念。亲情在我们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和地位,它是无私而伟大的。父母给了孩子生命,又把他们培养成人。在这漫长的过程中父母经历了许多艰辛,付出了许多爱。正是因为这种亲情的存在,他们才与父母心血相连,难以分离。
据说,古时南方有一种叫青蚨的虫,如果用母虫的血涂遍81枚铜钱,再取子虫的血涂81枚。涂了以后,如果人们把涂了母虫血的81枚铜钱拿去买东西,把涂了子虫血的钱留在家里,过不了多久,就会发现,花掉的钱很神秘地一个一个地飞回来了。如果反过来,把子钱用掉,母钱留住,用掉的钱也一样不会出错地飞回来。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原来,中国人看到母子相依的天性,像青蚨这种虫也会一样,不管你把母子怎样分开,它们也会想尽办法相会在一起。生前如此,死后也必然如此。
生命之中,总有两个人将我们支撑,总有一种爱让我们心醉,这就是亲情。然而,这一生之中,我们可能无法永远守在他们身边,但要永远将他们放在心头。如果你远离故乡,也要记得那里的月亮,记得那里的亲人,这些都是一生的牵挂。
孝心无价,莫让人去空余憾
当我从北平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待在母亲身边,即使她一个字也不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