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国学养生密码:国学精粹与百姓养生
15197000000004

第4章 儒家经典《论语》中的养生经(2)

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我们不要害怕用脑,因为脑的潜力是惊人的,人的一生,只不过用了脑的20%,还有80%的贮备量。人脑有150亿个神经细胞,一生中也只用了百分之几,所以只要善于开发脑,就不怕脑衰老。脑用得越多,大脑内各种神经细胞之间的联系就越多,形成的条件反射也越多,脑子就更灵活。科学家经常测试,发现勤用脑的人,大脑不易疲劳,脑神经细胞保养良好,尽管年龄增长,却能避免老年性痴呆。而整天无所事事、无所用心的人,不仅智力会下降,而且大脑容易萎缩和早衰。古人主张“博学强记”,“博学”可增强记忆,“强记”又可促进“博学”,二者相辅相成,要想达到这样的目的,关键是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老年人身体机能都在退化,大脑也是如此,如果老年人能够积极有效地参加任何一种需要用脑的娱乐活动,如阅读、猜谜、下棋、打扑克和做手工艺品等,不仅可以延缓大脑衰老,而且可以预防老年性痴呆症的发生。

但是,还要切忌不要过度用脑,过度用脑会加速脑细胞的死亡。人的脑细胞以惊人的速度在消耗着,虽然脑细胞贮备量是很大的,但加速常用脑细胞的死亡,仍然是导致早衰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人的一生中只有150亿个脑细胞,损耗一个就少了一个,因此不要过度用脑。勤用脑与不过度用脑是辩证统一的,“中青年人不能过度用脑,老年人要保持适度用脑”,这是脑养生的总原则。

所以,当你工作、学习之后,如果感到大脑疲惫,可以用手指梳梳头,给大脑做做按摩,这样可使头部毛细血管扩张,加速头部血液循环,营养物质可充分供给脑组织,有益于醒神爽脑,加强神经中枢的正常活动,利于智力提高和全身新陈代谢。梳头时不要用力过量,每次约梳2分钟左右,梳头时用手将整个头皮和面部按摩几下,然后再梳理一遍,这样效果更佳。

益友利养生,损友伤身心

在日常生活中,朋友是最重要的。朋友是自己的一面镜子。如果你想了解一个人的为人,只要观察他周围的朋友就知道了,这就是所谓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孔子在《论语》中为我们明确指出了交友的标准。他说:“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意思是说,好朋友有三种,坏朋友也有三种。交为人坦率、讲究诚信、博闻多识的人为朋友很有益处;交为人善于逢迎谄媚、当面柔顺讨好、以花言巧语取悦于人的人为朋友则有害处。

的确,交友不可不慎重,交了德高学博的好朋友,既可得到帮助,利于个人成长,也很利于养生保健;交了品质恶劣的坏朋友,就有可能跟着走歪门邪道,甚至有可能走上犯罪道路,还会严重损伤身心健康,其危害是很大的。因此,选择朋友就显得非常重要。

那么,我们怎么来分辨好朋友与坏朋友呢?孔子已经告诉我们了。

这三种朋友都是你一生中不可或缺的人,如果你身边恰好有了这些朋友,那么请你一定要珍惜。即使有些朋友正处于人生的低谷、生活落魄,你也不应疏远他,而是应该帮他渡过难关。因为,当人们落难的时候,不仅自己倒霉,而且也是对周围人们,特别是对朋友的考验。远离而去的,可能从此成为陌路人;同情、帮助其渡过难关的,他可能记你一辈子。所谓莫逆之交、患难朋友,往往就是在困难的时候形成的。这时形成的友谊是最有价值、最令人珍视的。

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所以,这三种朋友都是万万不能交的,否则我们将付出惨重的代价。

《论语》中的饮食养生秘诀

在《论语·乡党》中,孔子明确提出了自己的饮食观念: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撒姜不食,不多食。……食不语。”

这段话如何理解呢?其中都包含了哪些饮食养生的秘诀呢?下面就为大家一一解读。

所谓“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是说吃东西一定要吃精致、美味、可口的食物,吃肉的时候要把肉切成很细的丝。这是大有道理的,因为越精致、精细的食物越容易消化,尤其是老年人的牙齿不好,肠胃的消化功能也大大减弱,食物太粗,肉不切细,不煮烂,便咬不动,会引起消化不良。孔子坚持了这一饮食原则,保证了营养的摄入,这是他长寿的重要保证。

“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意思是说食物经久变质,鱼、肉腐烂变坏,都不要吃;食物变色难看的也不吃;食物气味难闻的不吃;烹调手法不对的不吃,比如吃鸭子,鸭子一定要烤着吃,因为鸭子是属于寒性的,烤鸭子可以把它的寒凉性质去掉一些,然后取其平补之性。而鸡是不可以烤的,因为鸡是属于火性的,所以吃鸡只能炖,否则就违反它的本性了。不按照食物的本性进行烹饪的食物,吃了之后就会对人体造成一定的损害。

“不时不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不按季节、不按节气上市销售的东西都不要吃。因为食物有自己的属性,饮食就要顺应四时,不合时宜的饮食不但不会为身体补充营养,还会起到相反的作用。比如西瓜,西瓜性寒,夏天吃西瓜可以帮助除去体内的暑气,防暑降温,但如果冬天吃西瓜,则会助长体内的寒气,使身体受损。所以孔子提倡一定要吃应季的食物。

“割不正不食”,是说在烹饪的过程中,如果食物的切割方法不对,也不要吃。这不是说孔子对饮食挑剔,而是考验一个厨师做事的态度,如果他连食物要切成方的,还是长条的都搞不清楚,做不好,那做其他事情也必然会漫不经心,不负责任。这样的厨师做出来的饭菜又怎么能放心食用呢?

“不得其酱不食”,是说调味品配伍不恰当的食物不要吃。古人非常讲究配伍的原则,就像中药一样,哪几种药配在一起疗效最好是很有讲究的。孔子认为调味品也是一样,调味品只有配伍得当,做出来的饭菜才会鲜美可口,让人食欲大增,促进胃肠消化。

“肉虽多,不使胜食气”,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即便吃很多肉,但肉的量不能代替和超过主食。古人认为,肉食营养价值很高,对人体有很好的补益和补精血的作用,但是如果过量食用,则会加重身体负担,所以不能贪图口福,超过主食的量。这一观点也很符合中医“五谷为养、五菜为充”的饮食养生原则,是说谷物类的饮食才是汲养身体的根本,菜只不过是作为主食的一种补充而存在的,所以不能把菜当主食吃。现在很多女孩为了减肥不吃主食,把菜和水果当饭吃,这是极不符合养生之道的。

“唯酒无量,不及乱”,是说饮酒可不限量,但是不要让自己喝醉了而做出一些非理性的事情。适量饮酒对身体是有好处的,但是酒后容易乱性,对肝脏的伤害也很大,所以尽量不要喝多。

“沽酒市脯不食”,意思是说从集市上买的酒不要喝,买的肉脯也不要吃。孔子认为商人都是重利的,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必然在饮食的卫生、选材、制作等方面降低要求和成本,人吃了不卫生、不好的食物,必然会生病。

“不撒姜不食,不多食”,意思是说生姜可以经常吃,但不能过量。姜可蔬可药,兼具药食两用价值,有发表、散寒、化痰、止呕、开胃的功效,用于防治胃脘疼痛、食欲不振、细菌性痢疾等疗效颇佳。但姜性味辛、温,多食可致积热伤阴,损伤正气,出现目红、口舌干燥、身热汗出等症状,所以孔子餐桌上少不了姜,但又不多吃它。

“食不语”,是说孔子强调吃相,就是吃饭的时候不要多说话。如果吃饭的时候说话、谈笑的话,很有可能造成很多危险的状况,如噎住、呛着等。

总之,孔子很重视饮食卫生,提出饮食要新鲜、清洁,要定时、定量,饮食要有规律,符合礼教法度,从而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从现在的保健、饮食卫生观点看,孔子的这些饮食观点大部分也是正确的,值得我们现代人参考和借鉴。

音乐养生:孔子“无一日不歌”

孔子非常喜爱音乐,而且精通音律。据史书记载,“孔子无一日不歌”(唯丧事除外),说明他每天都要咏诗和唱歌。在《论语·述而》中也有记载,说:“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意思是说,孔子听别人唱歌,如果唱得好听,就一定请别人再唱一遍,自己跟着唱。孔子还善抚琴,他在弹琴时“神情庄重,四体通泰,目光远大,壮志凌云”。孔子在咏歌击磬时,能将自己的精神与磬声融汇在一起,达到物我两忘、物我合一的境界。可见,孔子的音乐修养是很高的。孔子晚年时,整理诗歌300多篇,使之能上管弦(能谱上乐曲演唱),使其大众化,易于在群众中推广和流传。

孔子喜欢那些鼓舞人们健康向上的音乐。他在周游列国时,在齐国听到老百姓演奏《韶》乐,激动得竟废寝忘食,并称赞《韶》乐“尽美矣,又尽善也”,意思是说《韶》乐既有美的形式(曲调),又有美的内容(《韶》乐是反映大舜帝治理天下之功德的),对《韶》乐推崇备至。孔子极不喜欢“郑声”(郑国的民歌,内容多反映男女情爱,过于直露)。他认为“郑声淫”,容易刺激人的欲望,煽动欲火,于社会风气不利。孔子竭力主张音乐应当“歌者直己而陈德”,既要有优美的曲调,又要有健康的道德内容,鼓舞人们健康向上的进取精神。靡靡之音只能销蚀人们的意志,腐蚀人们的灵魂,使人堕入恶俗。

由于孔子一生伴随着音乐,而音乐又具有净化心灵,使人达到良好精神状态的作用,这无疑对增进孔子的身心健康大有裨益。音乐可以怡情,也可以治病。这并不是虚妄之谈。音乐应用于医学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了。《内经》中将音阶中的“宫商角徵羽”与人体的“脾肺肝心肾”对应起来,提出了“五脏应五音”之说。所以在我国古代就有“以戏代药”的疗法,即用音乐治疗病痛。

现代医学也证明:人处在优美悦耳的音乐环境之中,可以分泌一种有利于身体健康的活性物质,调节体内血管的流量和神经传导,改善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和消化系统的功能。而音乐声波的频率和声压会引起心理上的反应,能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性,改善情绪,振奋精神。同时也有助于消除心理、社会因素所造成的紧张、焦虑、忧郁、恐怖等不良心理状态,提高人的应激能力。

音乐无形的力量远超乎个人想象,所以聆听音乐、鉴赏音乐,是现代人极为普遍的调剂生活的方式。不过音乐疗法也需要“辨证施治”,针对不同的症状选择不同的音乐,才能取得很好的疗效。

1.性情急躁:宜听节奏慢、让人思考的乐曲。这可以调整心绪,克服急躁情绪,如一些古典交响乐曲中的慢板部分为好。

2.悲观消极:宜听宏伟、粗犷和令人振奋的音乐。这些乐曲对缺乏自信的病人是有帮助的,乐曲中充满坚定、无坚不摧的力量,会随着飞逸的旋律而洒向听者“软弱”的灵魂。久而久之,会使病人树立起信心,振奋起精神,认真地考虑和对待自己的人生道路。

3.记忆力衰退:常听熟悉的音乐,熟悉的音乐往往是与过去难忘的生活片段紧密缠绕在一起。听到这些音乐可以唤起病人对过去生活的追忆。试验证明,记忆力衰退的病人常听熟悉的音乐,确有恢复记忆的效用。

4.产妇:宜多听舒缓的、抒情性强的古典音乐和轻音乐,这样可帮助产妇消除紧张情绪,避免抑郁情绪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