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组织行为学
(1)组织行为学的定义
组织行为学是研究组织中人的行为与心理规律的一门科学。对于这门学科,众多学者也有不同的解释。
加拿大乔·凯利将组织定义为:“对组织的性质进行系统的研究:组织是怎样产生、成长和发展的,它怎样对各个成员、对组成这些组织的群体、对其他组织及更大些的机构发生作用。”
美国安德鲁·J·杜布林认为:“组织行为学是系统研究组织环境中所有成员的行为,以成员个人、群体、整个组织及其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行为作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
上述学者的定义都概括了研究的本质内容,但组织行为学的任务除了需要研究表象——组织中人的外在行为以外,更多的是要揭示实质——行为的规律性,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
(2)组织行为学的特点
组织行为学是在众多其他学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交叉性学科。和其他学科相比,有其自身的特点。
第一,边缘性、综合性。组织行为学是一门多学科、多层次、相互交叉和渗透的边缘性、综合性学科。它综合了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生物学、伦理学等学科的知识,并同时具备上述学科的特点和上述学科所不具有的新特点。
第二,两重性。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对象是人,人的两重性决定了这门学科也具有两重性。组织中的人既是生物性的人,具有其自身的自然属性,又是一定生产关系下的人,具有社会属性(阶级性)。因此,组织行为学既反映人的一般行为规律,又反映人的社会活动规律,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第三,实用性。组织行为学相对于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来说,它是属于应用性科学。目的是紧密联系组织管理者的工作实际,提高工作能力,改善组织的工作绩效。
2.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
作为一门特殊领域的学科,组织行为学以成员个人、群体、整个组织及其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行为作为研究对象,因此其研究内容就涉及个体心理与行为、群体心理与行为、组织心理与行为3个方面。
(1)个体心理与行为
个体心理与行为是在特定的社会组织中所表现的心理现象和行为规律,包括对人的知觉、个性差异、情绪、态度、需要与动机等内容。其中,如何激发人的行为动机,调动人的积极性,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个体心理与行为研究的核心问题。
个体心理与行为研究的主要任务有以下几点:其一,揭示不同的个体的心理活动特征及行为规律对工作效率产生的影响,为管理者高效地选人、用人、育人、留人提供理论依据;其二,深入了解组织成员共同的心理现象及变化过程,提高对员工行为的预测、诱导和控制能力;其三,掌握个体动机激发的规律,以及个体行为表现出的规律,充分调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达成组织目标。
(2)群体心理与行为
群体心理与行为是为了特定的目标,由两个以上的人所组成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人群所表现出来的共同的、有相似性的心理和行为。群体心理与行为的研究,主要包括个体在群体中的心理规律、群体中的人际关系、群体的竞争与冲突等内容。
该研究的主要任务有两点:一是正确把握群体的心理规律,打造组织内部良好的人际关系氛围,增强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二是处理好非正式群体与正式群体的关系,引导非正式群体为正式群体的目标服务。
(3)组织心理与行为
组织、群体和个体是相互联系的。组织由群体构成,群体存在于组织中;群体由个体组成,任何个体的生活和工作都需要在一个特定的群体中展开;群体和个体的行为会直接影响组织心理和行为,组织的整体状况又会反作用于群体和个体的行为效率。
组织心理与行为的研究任务主要集中在:组织结构的设计、组织管理原则的制定、组织变革和组织发展的突破,以及组织中沟通的有效建立与冲突的艺术解决等。
3.组织行为学的发展过程
在前面一节中,我们讲到20世纪20年代,管理理论进入人际关系学说阶段,也就是从这个阶段开始,管理理论有了新的分支——行为科学。1949年,一批学者聚集在芝加哥大学召开了一次跨学科的会议。在会议上,有人提议用“行为科学”这一名称来取代“人际关系学说”。从此之后,由于美国政府及相关机构的鼎力支持,有关行为科学的研究备受关注。1953年,福特基金邀请一批著名的学者进行讨论,经讨论决定,把研究人的行为的这门综合性很强的科学正式定名为“行为科学”。自此,行为科学正式成为管理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
随后的20年时间,行为科学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便是对组织行为的研究,表现为组织中个体、群体行为越来越受到关注。因此,人们把行为科学的这一重要方向命名为“组织行为学”。虽然组织行为学被正式命名比较晚,但这门学科的思想渊源却可以追溯到亚当·斯密时期。按照这个思路,组织行为学大致经历了4个阶段:以亚当·斯密等人为代表的早期实践阶段、以泰勒为代表的科学管理理论阶段、以霍桑试验开始的人际关系理论及后来的行为科学阶段、以权变思想来看待人及其组织行为的现阶段。
1)早期实践
西方三位学者为这门学科提供了方向性的指引,并做出了杰出贡献,他们分别是:亚当·斯密、查尔斯·巴贝奇和罗伯特·欧文。
(1)亚当·斯密(Adam Smith)
1776年,亚当·斯密出版了《国富论》一书。在该书中,他指出:组织和社会将从劳动分工(亦称工作专门化)中获得经济优势。他以制造大头针为例,进一步说明了劳动分工的重要性。对于劳动分工,亚当·斯密形成了自己的三点看法:第一,提高了工作的技能和技术熟练程度;第二,节省了通常由于变换工作而损失的时间;第三,有利于创造出种种节省劳动耗费的办法和机器,从而提高了生产率。
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观点无疑对现代生产产生了深远影响,特别是后来福特流水线的产生和应用便来源于此。
(2)查尔斯·巴贝奇(Charles Babbage)
英国著名的数学教授查尔斯·巴贝奇(Charles Babbage)出生于一个富有的银行家家庭。他于1832年出版著作《论机器和制造业的经济》,在该书中,他在亚当·斯密的基础上进一步补充了劳动分工的优点。例如,有助于高技术水平的实现,促进工人技术、体力与工作任务更细致的搭配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一样,也需要进行分工,分工后也能带来节约。
(3)罗伯特·欧文(Robert Owen)
罗伯特·欧文是19世纪初最有成就的实业家之一。他曾在苏格兰自己的几个纺织厂内就工作环境和工人利益的关系问题进行了空前的试验,并推行了自己的管理实践。通过长期的观察和实践,他发现好的环境可以使人形成良好的品行,坏的环境则使人形成不好的品行。用优良的环境代替不良的环境,使人由此洗心革面、清除邪恶,变成明智的、有理性的、善良的人。
欧文一改过去把工人当作工具的做法,致力于改善工人的劳动条件,提高童工工作的最低年龄,缩短雇员的劳动时间,为雇员提供工作餐,以及按成本价为雇员提供生活必需品等方面的实践,使管理开始走向人性化。欧文也因此获得“现代人事管理之父”的称号。
2)20世纪初的科学管理时期
在前面的管理思想和理论演进一节中,我们讲到20世纪初,西方管理思想进入古典管理理论时期。这时期涌现了一批为管理的发展及组织行为学诞生做出巨大贡献的管理学家:泰勒、法约尔、韦伯及巴纳德。
泰勒对组织行为学的发展方面,主要提及的观点有:要提高劳动生产率,不但要准备精良的设备,还要训练工人使他们熟练地掌握操作机器的最优方法。
法约尔指出的管理的5项职能和14条管理原则,直到现今还有指导意义。
韦伯构建的官僚制组织模型,在劳动分工、明确等级制度、制定详细的规章制度及建立超越个人情感的人际关系上独树一帜,提升了管理对“人物”系统的管理。
韦伯之后,美国人巴纳德对其著作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提出与韦伯不一样的观点:第一,组织由具有相互作用的社会关系的人所组成;第二,管理者的主要作用是进行沟通,激励下属付出更大的努力;第三,一个组织的成功主要依赖于从其员工中所获得的合作程度,同时组织的成功也有赖于组织与那些组织之外的、与组织有定期联系的机构和人维持良好的关系。
3)行为科学阶段
在“人际关系理论”的基础上,行为学派诞生,其主要代表人物是阿吉雷斯(Chris Argyris)和麦格雷戈(D.McGrego)。
(1)阿吉雷斯的不成熟成熟理论
1957年,美国著名的行为学家阿吉雷斯出版了著作《个性与组织》,在该书中他提出了“不成熟成熟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的个性发展都要经历从不成熟阶段到成熟,最后发展成一个健康个性的过程。然而,这个过程与正式组织期望员工所表现出来的依赖、被动、从属等会产生矛盾,简言之,即正式组织与成熟个性之间存在矛盾。阿吉雷斯从组织的角度分析了影响员工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原因,指出传统的组织结构、组织制度阻碍了员工个性向成熟阶段发展,限制了员工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使得个体难以自我实现,容易产生挫折感。他倡导领导者要努力减少这种矛盾,要致力于在健康的组织中培养出健康的个人。
(2)麦格雷戈和X Y理论
随后的1960年,麦格雷戈阐述了自己的X Y理论,引起了学界轰动。麦格雷戈的X Y理论和中国古代的“人性本恶论”、“人性本善论”有异曲同工之处。X理论认为人们有消极的工作源动力,认为人天生厌恶工作,总是逃避责任,多数人胸无大志,担心被人领导,在需要层次上,只需要满足自身的生理和安全需要;Y理论则认为人们有积极的工作源动力,认为人天生是勤奋的,且愿意承担责任,在工作中能自我控制、自我指导,但在现代工业社会中,一般人没有充分发挥潜力。
麦格雷戈的X Y理论后来受到众多现代企业的追捧。丰田公司美国市场运营部副总裁鲍勃就是X理论的追随着,他激励员工拼命工作,并实施“鞭策”式体制,这种做法使丰田产品的市场份额在激烈竞争中得到了大幅提高。此外,著名美国学者戴明基于Y理论,在日本率先推出全面质量管理方法。但不管是哪一种理论,不管怎样看待员工,对员工的工作设立目标,并对之进行管理是非常必要的。即既要在工作中体现对员工的尊重,诱导他们自觉地工作,又要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来约束员工的行为。
4)权变管理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权变理论在经验主义学派基础上迅速发展起来。当时的西方社会,经济动荡、政治混乱,加上石油危机的影响,使得企业的发展进入一个水深火热的阶段。而之前的运用于一般情况的管理思想在瞬息万变的环境下显得苍白无力。于是,主张根据特定环境的具体情况,选择具体的对策权变理论受到广泛重视。其代表人物有:弗雷德·卢桑斯(Fred Luthans)、弗雷德·菲德勒(Fred E.Fiedler)等。
卢桑斯是美国尼勃拉斯加大学的教授,他在1973年发表了《权变管理理论:走出丛林的道路》的文章,1976年他又出版了《管理导论:一种权变学说》一书,系统地介绍了权变管理理论,提出了用权变理论可以统一各种管理理论的观点。
菲德勒是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和管理专家,他所提出的“权变领导理论”开创了西方领导学理论的一个新阶段,使以往盛行的领导形态学理论研究转向了领导动态学研究的新轨道。他本人被西方管理学界称为“权变管理的创始人”。
4.组织行为学的学科基础
组织行为学是一门内容极其丰富的学科,它远远地超出了工商管理的学科体系,广泛地同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等学科直接联系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