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组织行为学
14888100000014

第14章 挫折心理与行为(1)

【学习目的】

通过对挫折心理与行为的学习,掌握挫折的定义及相应的特点,了解挫折作用的积极和消极的两面性以及挫折产生的原因。

通过对挫折的管理的学习,提高对挫折的容忍力,并在以后的学习与工作中加以运用,给予受挫折的人以心理抚慰。

【学习重点与难点】

●挫折概念的三方面的含义;

●挫折产生原因的探讨;

●挫折防卫机制的理解;

●人们对挫折反应的学习及处理;

●挫折管理的有效办法。

引导案例

战胜残疾的巴雷尼——坚持

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的获得者巴雷尼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小时候因病成了残疾,幼小的巴雷尼无法接受这个现实,母亲的鼓励使巴雷尼的心中充满了无比的勇气,他决定战胜自己的恐惧和疾病。巴雷尼以超出常人的毅力几十年如一日坚持练习走路,做体操,常常累得满头大汗。终于经受住了命运给他的严酷打击。他刻苦学习,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了维也纳大学医学院,他决心要成为一代名医,用高超的医术去解救千千万万像他这样的残疾孩子的痛苦。大学毕业后,巴雷尼以全部精力致力于耳科神经学的研究,最终成为了1914年生理学和医学奖获得者。

引导思考题:

巴雷尼对待挫折的事例给了你什么样的启示?

6.1 挫折概述

1.挫折的含义及特征

1)挫折的含义

挫折在中国古代最初用于说明兵家战争中失利的意思,日常生活中常常是在挫败、挫伤、受阻、失意的意义上使用挫折一词。在心理学中,挫折是指个体在从事有目的的活动中,由于遇到障碍或干扰,致使个人动机不能实现、需要不能满足时所产生的紧张状态和情绪反应。

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挫折这一概念包括3方面的含义。

(1)挫折情境

挫折情境是指使需要不能获得满足的内外障碍或干扰等情境状态或情境条件,如考核不及格、比赛得不到名次、受到讽刺打击等。这就是造成挫折的情境因素,也称为挫折情境。

(2)挫折认知

挫折认知是指对挫折情境的知觉、认识和评价。挫折认知既可以是对实际遭遇到的挫折情境的认知,也可以是对想像中可能出现的挫折情境的认知。例如,有的人总是怀疑别人不喜欢自己,虽然事实并非如此,但他在心理上由此产生与他人关系不和睦,进而产生烦恼、焦虑等情绪反应。

挫折认知与评价存在着很大的个体差异。假如两个人遇到同样的挫折情境,如考试成绩不理想,一个人认为问题很严重,另一个人认为无所谓,那么两人所产生的反应明显不同。

(3)挫折反应

挫折反应是指伴随着挫折认知与评价,对于自己的需要不能满足而产生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如愤怒、焦虑、紧张、躲避或攻击等。

当以上三者同时存在时,便构成了典型的心理挫折。但如果缺少挫折情境,只有挫折认知和挫折反应这两个因素,也可以构成心理挫折,这是主体认知不当的缘故。

2)挫折的特征

(1)挫折的必然性

人为了维持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以及为了使种族得以延续,必须与自然界抗争,向大自然索取,而这一活动过程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困难和挫折是不可避免的。另外,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这期间也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种种矛盾与冲突,如人际交往中的矛盾与冲突、劳动和分配中的矛盾与冲突等。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遇到挫折是必然的。

(2)挫折的普遍性

近年来由于世界经济环境、人才供需矛盾的影响使得成千上万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重重。一份对全国31个省、区、市3570名正在求职的大学生进行的调查显示:84.5%的人认为对大学生来说,找工作的过程是一次难得的历练,挺过去了就会让自己更坚强。56.3%的人相信,找到工作并不是赢家,真正的赢家应该是战胜自我的人。就业挫折逼迫大学毕业生不得不为就业问题四处奔波。挫折以残酷无情的面孔切入到学子内心深处,这是金钱都买不到的人生历练和精神涅槃。

自然界、社会间的万事万物,无一不是在曲折中前进,呈螺旋式上升的。挫折是社会生活的组成部分,人人都会遇到。伴随着大大小小挫折的人生才是生活的本来面目,是生活发展的内在逻辑,这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挫折是人一生的伴侣,认识挫折、适应挫折、学会理性地面对挫折和积极地化解挫折,是每个人终身的课题。

(3)挫折作用的两面性

挫折作用的两面性是指挫折对人的影响作用既有消极的一面又有积极的一面。

挫折的消极性在于挫折会引起人精神和心理上的苦闷和痛苦,进而使神经系统处于紧张、焦虑或抑制状态。

挫折的积极作用在于它可以激发人的进取心,促使人们为改变境遇而斗争。它能磨炼人的性格和意志,增强人的创造能力和智慧,使人们对所面临的问题有更清醒、更深刻的认识,从而增长知识和才干。

爱迪生说过:“失败也是我需要的,它和成功对我一样有价值,只有在我知道一切做不好的方法以后,我才能知道做好一件工作的方法是什么。”

(4)挫折的差异性

心理学中对挫折的定义强调其主观感受。不同的人对相同挫折情境的感受不一样,对某人构成挫折的情境,对另一个人也许并不成为挫折,它受到人的性格特征、知识结构、期望目标、挫折承受力等因素的影响。

2.挫折的类型

根据挫折产生的原因,可以将挫折分为缺乏性挫折、损失性挫折、阻碍性挫折3类。

(1)缺乏性挫折

是指个体因为无法持有自己认为非常重要的东西时,所体验到的一种挫折感受。如由于物资缺乏、能力缺乏、经验缺乏、感情缺乏等带来的挫折感受都属于缺乏性挫折。在高度集权的组织管理制度下,员工常常因为缺乏工作自主性而产生挫折感,这就属于缺乏性挫折。

(2)损失性挫折

损失性挫折主要是指失去了原来拥有的东西而引起的心理挫折,如失恋、离异、亲人去世等,都是严重的损失性挫折。在组织的变革中,有些员工会抵制变革,部分原因就在于他们担心变革所导致的利益的重新分配会给他们带来损失性挫折。

(3)阻碍性挫折

阻碍性挫折主要是指在个体的需求和目标之间出现阻碍或障碍时给个体带来的心理挫折。这种阻碍可能是客观的或物质性的,也可能是社会性的或观念性的。比如,有些需求与风俗习惯不一致时,这种风俗习惯或规范就成了需求和目标之间的阻碍,由此会带来心理挫折的感受。很多在国外实行得很好的管理制度、管理模式引进到国内却屡屡受挫,难以成功,究其原因,往往是因为文化障碍、观念障碍所造成的。

而从企业自己和外界对企业挫折的认同上看,企业挫折可分为标准型、自感型、不挫折型和他感型4种。

①标准型挫折。是指企业自己和外界都认同的挫折,是实实在在的挫折,比较典型的如企业受到重创、经营管理不善、破产倒闭等。

②自感型挫折。是指企业自认为的挫折,但外界却不认为该企业受到挫折,甚至外界还认为该企业取得成功。这种类型的挫折常令人不解,有时令人吃惊,原因比较隐蔽,需要做深入的分析与研究。一般来说,当企业自己的成功标准高而外界的成功标准低时,会出现这种挫折。

③不挫折型。由于不挫折型是企业自己和外界共同认同的不挫折,在此我们不予分析。

④他感型挫折。是指外界感到企业受挫折,而企业自己却不感到挫折,甚至感到成功。当企业自己的成功标准低而外界的成功标准高时,会出现这种挫折;当企业无自知之明时极易出现这种挫折。例如,企业利润增加时却没对周边的社区做贡献,企业自认为未受挫折,但社区居民却认为企业受了挫折,因为企业引起了居民的不满,这将带给企业未来发展的挫折。自感型挫折仅危害自己,但他感型挫折却危害他人,危害更大。比如,一家经济效益良好的企业,造成了环境污染,这是对社会的重大危害。

也可从其他角度对挫折进行分类,如根据挫折情境的不同,可将其分为需求挫折、行动挫折、目标挫折。需求挫折主要指内在需求得不到满足所带来的心理挫折感;行动挫折则指工作、交往等行动失败而造成的心理挫折感;目标挫折是指目标不能实现所造成的心理挫折感,如考试达不到预期的分数,或者是在工作上得不到预期的职位等,都属于目标挫折。

3.挫折产生的原因

国外众多学者探讨了导致挫折的渊源。

(1)本能论

本能论认为挫折情绪是人的本能造成的。代表人物弗洛伊德(Frued)认为,人格是由本我、自我、超我3部分构成的。本我包括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他认为当人的本能与现实发生矛盾冲突且受到代表社会道德的超我的抑压,则产生挫折情绪。

20世纪初,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M.Mcdgall)的策动心理学认为:人类和动物的行为是由内在的目的所策动的,而这一内在目的来自于本能。正如墨菲所说:“社会生活,据麦独孤看来,最终是发自暗示感受性,是潜伏在行为后面的本能。”麦独孤认为本能包括认知、情绪、意向3个方面,其核心是情绪。本能可分为14种(如厌恶本能、亲子本能等),每一种本能都与一种情绪相连(如厌恶本能—厌恶情绪、亲子本能—柔情),人在活动中遭挫折情绪以及由此而引发的各种挫折行为反应,是本能冲动的结果。虽然麦独孤强调本能对情绪决定的作用,但他认为可以通过社会环境压力来改善情绪。这为挫折情绪调节提供了一个理论前提。

(2)需要和紧张的心理系统理论

该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勒温(K.Lewin)。勒温认为,“只要在一个人的内部存在一种心理的需求也就会存在一种处于紧张状态的系统。”他进一步指出个体心理环境中真正影响其心理状态的是非生理性需要,这种非生理性需要是推动个体行为的动力。个体主要在其非生理需要的推动下,产生紧张的心理状态,激发起满足需要的动机求得心理上的平衡。需要若得不到满足,紧张就不解除,挫折情绪也会随之出现;需要得到满足,紧张就会很快消除,挫折情绪也随之消逝。勒温认为需要的满足是避免挫折的重要条件,若能满足个体的所有需要就能避免挫折的产生。

(3)社会文化理论

该理论的创立者是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沙利文(Hany Stack Sullivan)和人本主义心理学派的代表人物罗杰斯(Carl Ransom Rogers)等。社会文化理论重视社会文化中人际关系对个体挫折情绪的产生的影响,主张通过加强人际交往、改善人际关系,增加人际关注来避免挫折的产生。

在沙利文看来,挫折感或称焦虑是由受一定社会文化或人际情绪影响的“本能”需要得不到满足而导致的,所以要消除人的挫折情绪,社会文化中的人际交往的调节是很重要的。

罗杰斯认为,个体除了有现实需要,也有获得积极关注的需要。积极关注的需要是需要别人对自己的肯定、看重、认可和喜爱等。伴随着对他人积极关注的需要的满足与否的经验,个体又发展出一种自我关注的需要,就是个体需要觉得自己是有价值、有能力,值得看重、值得自爱的,即是认可自己。如果个体不能满足自己的现实需要,也得不到别人的关注时,挫折感自然产生;反之,个体虽然无法自己来满足现实需要,但却能得到别人的关注,这使得他人积极关注的需要得到满足,自我关注的需要得到满足,积极的情绪即可产生。在罗杰斯的理论中,好的人际关系能满足个人的“他人积极关注的需要”,克服挫折情绪。

(4)ABC理论

这一理论是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艾里斯(A.Ellis)提出的。该理论认为,诱发性事件只是引起情绪及行动反应的间接原因,人们对诱发性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等才是引起情绪及行为反应的直接原因。A、B、C来自三个英文单词的首字母。A(Activiting events)指诱发性事件;B(Belief system)指个体的信念、观念系统;C(Consequences)指个体的情绪、行为反应或结果。人们通常以为是事件A引起了结果C。艾里斯不这样看,他认为只有B——人们对事件A的看法与解释背后的信念与观念才是导致;C产生的直接原因。ABC理论以认知心理的观点来看待挫折情绪的产生,揭示了内部信念和观念系统对挫折产生的作用。根据这一观点,要改变人的挫折情绪最重要的是调节或改变人的观念系统。

可以将挫折原因概括为3个方面,即客观原因、主观原因和组织原因。

客观原因也叫外部原因,是指由于客观因素给人带来的阻碍和限制,使人的需要不能满足而引起的挫折。它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

①自然因素。包括各种由于非人为力量所造成的时空限制、天灾地变等因素。如官兵在训练或施工中因意外受伤致残,家里遭受洪水、地震等自然灾害破坏,亲人生老病死所导致的挫折,都属于自然因素。

②社会因素。是指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受到政治、经济、道德、宗教、习惯势力等因素的制约而造成的挫折,如军人入团、入党、考学、提干等愿望因为名额限制而不能实现等。同自然因素相比,社会因素给人们带来的阻碍或困难更复杂、更普遍、更广泛。

主观原因也称为内部原因,是指由于个人生理心理因素带来的阻碍和限制所产生的挫折。

①生理因素。生理因素的挫折,是指因自身生理素质、体力、外貌及某些生理上的缺陷所带来的限制,导致需要不能满足或目标不能实现。例如,有一名战士很想考军校,当军官,但因染上肝炎病不能如愿;有些青年官兵找对象受了挫折,就嫌自己长得不够高大、不够英俊;训练搞不上去就怪罪自己体质太弱或脑袋太笨等。

②心理因素。个体因需求、动机、气质、性格等心理因素可导致活动失败、目标无法实现。在心理因素中,与挫折密切相关的主要有两点:

③个性完善程度。一个思想成熟、性格坚强、行为规范、社会适应能力强的人,做事成功率就高,动机实施也比较顺利;反之则差。例如,有的员工不喜欢与人交往,因而造成人际关系障碍,导致某些需要和愿望不能实现,从而产生挫折。

④动机冲突。在现实生活中,一个人经常同时产生两个或多个动机。假如这些并存的动机受条件限制无法同时获得满足,就产生难以抉择的心理矛盾。

本来挫折的组织原因应属于挫折的内在因素,因为其独特性,现单独分析如下。

①企业的管理方式。企业管理方法既不适于自身条件,又不适合外部环境,方法选用错误,或环境改变而方法未随之改变,就会引起挫折。例如,在知识型企业,应以Y理论指导管理,若仍以权威控制、层级管辖的方法管理员工,就会形成组织目标与个人动机之间的严重冲突。

②企业的战略制定、选择和管理失误。企业战略事关企业生死存亡,制定了正确的战略,企业就成功了一半;反之,错误的战略必将把企业引入歧途。

③因组织的原因使员工产生个人挫折。例如,企业文化与员工个人价值相背,使员工不能实现个人目标:组织内人际关系不良,沟通渠道不畅,缺乏和谐环境;工作分配不当,使工作性质不适合个人兴趣,大材小用使能人有失落感等。

易产生挫折的思想根源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误读失败是成功之母。以为挫折太平常了,不多受挫折就不能成功,对挫折麻木、无所谓,不总结经验教训,使错误反复犯。

②空有雄心,眼高手低。以为只要有雄心壮志就可成功,忽视脚踏实地,不苦练内功,空有热情,没有真实本领。

③思想保守,因循守旧。有的企业曾经辉煌,但之后就始终吃老本,不能与时俱进,怕担风险。

④忙碌而不思考。机械地认为一份付出就有一份收获,整日忙碌,却不静下来认真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