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幻由人生:蒲松龄传
14645800000003

第3章 风华正茂(1)

第一节 蒲松龄出生与先祖民族之谜

一 古老文明的般阳

淄川是蒲松龄终生与之厮守的地方。除青年时代有历时一年短暂南游外,蒲松龄都在淄川生活。

山清水秀的淄川古名“般阳”,意即般水之阳。乾隆《淄川县志·舆地志·山川》云:般水,一名峪头河。自县东南峪头河发源,随山势回环,向北流去,河水澄碧,游鱼可数,两岸芦荻萧萧,雁翔鹜鸣。般水旁是杨柳依依的官路,临水村舍树木葱郁,翠竹森森。般水流至龙口庄,有双泉自地下涌出,一泉温暖如春,一泉寒气逼人。双泉之水汇入般水,流向淄川古城。此段河水,冬季东温西冷,夏季西温东凉,乡民谓之“温凉河”。般水流至县城东,被一道拦水坝一截为二,一股绕淄川南门流向西,一股绕东门流向北,两股水环流县城后,并入孝妇河。

孝妇河,就是《水经注》说的“陇水”。它中贯淄川,过田越垄,接纳般水、萌水、嫩水河、白泥河,北注入海。丰收时节,孝妇河鱼丰蟹肥,一条条渔船上一网网大鲤鱼泛着银光。河滩上,青草如茵,牧童吹着芦笛,村姑在青石上浣衣,乡村炊烟袅袅,鸡鸣犬吠……

蒲松龄出生的村庄,后因蒲姓占据绝对优势,更名“蒲家庄”,他出生时村名“满井庄”。因庄东有自满而溢的清泉“满井”得名。此清泉虽遇大旱仍涓涓不竭。康熙四十二年(1703),满井建龙王庙,蒲松龄物色四棵线柳“以点景色”。现在柳泉边仍有若干柳树迎风飘拂,其中就有线柳,哪棵是蒲松龄手植?已不可考。据乡人传闻,龙王庙除供奉龙王外,还塑有杨二郎和“七圣”像。

满井又名“柳泉”,泉深数丈,泉水清洌异常,酿酒可得美酒,沏茶鲜爽馥郁。泉水四季不竭,水流满泉眼后,宛转曲折,自流成河。坐在树下,俯首观泉,只见远处青山倒映在河水中,细看,或见青峰撑起白云青天,或见峭壁如削,怪石如齿。柳泉边有棵数百年古柳,两人才能环抱,古柳岁久中空,因靠近甘泉,依然枝繁叶绿。满井周围,绿杨飘拂,溪水两岸,嫩柳迎风。河边是南北通道,来往行人喜欢到柳泉边停留。冬天泉边青石上晒得热乎乎,坐在上边晒太阳,聊闲天,流连忘返;夏天,太阳火辣辣照着大地,汗水顺着行人面颊涔涔下滴,人们走到泉边,坐到树下,泉水冷森森,树下风飕飕,仿佛天气突然变凉。行人摘去斗笠,脱下衣衫,泉边稍坐片刻,暑气全无,柳树下一缕缕漏下的阳光,已丧失了灼热的力量,树上“知了知了”的叫声,令人昏昏欲睡。于是,人们流连满井边,三五成群,在树底下讲些鬼狐神怪的故事……

蒲松龄在世时,柳泉泉水自溢成渠,柳泉旁边有草亭。《三借庐笔谈》说:蒲松龄曾在此摆茶摊请过路人讲故事,回家创作成聊斋故事。此说不可信。写小说,特别是写艺术功力达到古典小说顶峰的小说,怎么可能如此讨巧?鲁迅先生早就指出《三借庐笔谈》的话是“委巷之谈”。事实是:蒲松龄数十年在外边做私塾先生,哪有闲情逸致在泉边摆茶摊?何况《聊斋志异》篇末常注明哪篇是在哪里听哪人讲的,却无任何一篇注明在柳泉摆茶摊所获。

蒲松龄受民间传说影响却不可否认。淄川是充满文化氛围、许多著名文人居住过的小城。它最不缺少的,就是各种奇异传说和故事。

城东有座黉山,山腰有座绿瓦雕甍的雄伟殿堂,是汉代大儒郑康成教授门人的“郑公书院”。院内古木参天,绿荫覆地,院门外下临山涧。郑康成曾在黉山一块山岩上修订诗书,这块石头被叫作“晒书台”。晒书台下的草像绿色彩带飘拂,在风中散发阵阵香气,人们叫它“书带草”。

传说在黉山白云出没的山峰上,有个仙人洞,里边藏着神谷。仙人数年晒谷一次,谷子落于山坡上,转眼工夫发芽、抽穗、变黄。这种“回头黄”谷种只有运气特别好的人才能得到。仙人洞的仙女还养蚕,以供织女织锦,有个农家少女拾到条蚕,拿回家后变成了金蚕!

黉山山后有座梓橦山。溪流淙淙,冲刷着涧底青墨相间的石头,石头上有铜屑似花纹。宋代大文豪范仲淹留恋山清水秀的梓橦山,曾结庐于此。他到青州做官后,还让人到这里采集石头,做成“范公砚”。梓橦山后有个山洞,传说是鬼谷子隐居处。苏秦和张仪都在这儿听他讲学。鬼谷子说:你们都讲讲自己的主张,谁能讲得我流泪,谁就可以下山帮助人主打天下。苏秦口若悬河,雄辩滔滔,讲得老师和五十个同学潸然泪下。鬼谷子放他下山,随后,张仪也走了。合纵连横好戏从此开始。

苏秦墓在淄川县西,不远处有庞涓墓。庞涓和孙膑斗法,孙膑用增兵减灶法大破魏兵,庞涓兵败后只好自杀。韩国赵国的兵士恨透了残暴的庞涓,与齐国士兵争夺庞涓的头。齐兵夺得庞涓的头,埋在淄川县西。墓旁边的村庄从此改名叫“将军头”。

与将军头相连的奂山,平缓的山坡上寺观一处接一处,绿树红墙,殿宇巍峨,清泉岔流,时见奇花异草。天气清明时,可以在奂山看到海市蜃楼:烟霞郁丽,松柏苍秀,城阁峻整,楼树台阁之间,时有行人出现……奂山是蒲松龄诗文中出现次数最多的山,它虽不是名胜古迹,却是蒲松龄四十岁后设馆西铺三十年,每年数次经过的地方。

淄川县西南,甲山远连岱麓,山路幽石嶙峋,山顶却平整如镜,可容千人,名叫“夹谷台”。当年孔子担任鲁国司寇时,陪鲁定公到夹谷台与齐侯相会。夹谷台上金甲列阵,旌旗飞舞,煞是好看。甲山之东,昆仑山连亘十几里,如翠屏罗列,成为淄川屏障。昆仑山旁的大奎山,山势险峻,依天而立的削壁上,有个硕大铁环。人们传说:洪水到来时,古人在那里拴船呢!昆仑山后,重重叠叠的山峦,数也数不尽,画也画不完。层峦散霭,卷碧飞青,绵延二百里,与五岳之首的泰山遥遥相连。

在淄川这片古老而文明的土地上,讲诚信、守道德、劝善惩恶的传说,世世代代广为流传,如“老实哥哥”和“乞丐孝子”的故事。

在一条大沟边,有座仅容二人的石洞,有一天夜色将临,骤雨急至,一个青年男子进洞避雨。他刚坐下,一位美丽少女接踵而至。地方狭小,少女只好紧挨着男子坐下。山风呼啸,电闪雷鸣,瓢泼大雨下了整整一夜。青年男子端坐终夜,目不斜视,也不和少女攀谈。雨声滴滴答答,山洪呼呼啦啦,长夜已过,青年男子仍泥塑木雕一样。雨停了,东方露出鱼肚白。少女起身离开山洞,在晨光中向男子万福:“您可真是个老实哥哥啊!”乡民敬佩青年男子的高洁善良,在石洞边为他建庙塑像,名曰“老实哥哥庙”。

淄川县西有个跛脚乞丐,事母至孝。他讨饭得到食物,必定先让母亲吃,自己饿极也不肯先吃一口。有天傍晚,乞丐急忙往家赶。突然,阴云四合,暴雨将至。路边有个古庙,乞丐惦记着依门盼儿的老母,不肯到古庙休息一小会儿再走。强支残躯,一跛一拐,汗流浃背。

“雷声滚滚,大雨将至,你怎么不进庙休息一会儿再走?”路边一位老人问。此时乞丐已走不动,将讨饭筐衔在嘴里,手脚并用向前爬,听到此问话,他头也不回,也没法回答。

老人又大声地叫他,他把筐放到地上,恭恭敬敬地回答:“老娘在家等着吃东西,我在这儿休息,她老人家岂不饿坏?”

老人说:“快进庙,我帮你治脚,你岂不就跑得快了?”

乞丐不肯,说:“我脚跛多年,仓促之间怎么可能治好?”

老人硬是把乞丐扶进庙中,帮他掐足、捏腰,乞丐觉得一股热气贯向全身……老人将他拉起,将要饭筐塞到他手中说:“快跑!不要回头!”

乞丐未及思考,快速跑出一里多路,才突然想起:我怎么能跑了?回头找老人,影都没有。他回家告诉母亲,母亲感叹:“天佑孝子啊!”

老实哥哥和乞丐孝子的记载见于《淄川县志》。类似故事,如苍龙峡祷雨辄应、异人观山泉预知兵灾、雷击不孝子……车载斗量、俯拾皆是。九曲回肠的故事,神奇瑰丽的传说,千百年遐迩闻名、妇孺皆知。终于,在景色宜人的淄川,诞生了中国古代神奇志怪小说顶尖好手、古代短篇小说艺术技巧集大成者、世界短篇小说之王——蒲松龄。

淄川,不仅是蒲松龄的出生地,也是他度过毕生时光及长眠的地方。淄川的山山水水,风土人情,奇闻轶事,给蒲松龄无比深厚的滋养,口耳相传的美丽传说,借助天才作家的一管妙笔,成了风靡中外的聊斋故事。

二 蒲松龄出生

明崇祯十三年(1640),是大灾之年,开春以来,山东几个月没下一滴雨。土地裂得像片片乌龟壳儿。稀稀落落的麦子像癞痢头,叶子打着卷儿,上边落满尘土,干瘪的麦穗儿几乎为骄阳烤干……求雨台子到处都搭过,龙王庙前香烛供成山,天上还是没有一点儿下雨迹象!更令人烦恼的是,好不容易活下来的苗子,都落进飞蝗之口。

上一年天灾,收成不好,青黄不接之际,粮价飞涨,乡民吃野菜,摘树叶,采尽了榆叶,连又苦又涩的柳叶、槐叶、楸叶都捋下来充饥。到处是剥净树皮的树,遍地是面有菜色的饥民,因吃有毒的野菜,脸肿得发亮。能逃荒的人早就跑了,不能逃的只好卖儿卖女卖妻。人肉明码标价:比牛羊肉便宜得多,连坟墓里的死尸也有人扒出来吃了。

《聊斋志异·刘姓》写“虎而冠”的刘某在崇祯十三年偶发善心的真实故事:县衙刘捕头在淄川街头看到一对男女哭得凄惨,问后得知,他们成亲一年多,遇到大灾,夫妻不能两全。男子要把妻子卖给油肆主人马某。马某表示:我已买下十几个女子。你贱卖,我就买。青年男子要三百铜钱以便用于逃亡。马某说:“这种年轻女子现在只值一百铜钱。”刘捕头年轻气盛,掏三百铜钱给那对年轻夫妇。夫妻二人边哭边拜,然后一起逃亡。

在一百铜钱能买个年轻妇人的大灾之年,四月十六日夜,淄川城东七里之遥的满井庄商人蒲槃做了个奇怪的梦:一个病病歪歪的和尚,斜披袈裟,踉踉跄跄走进了蒲家北房、蒲槃嫡妻董氏的卧室。蒲槃惊讶不已地看着走进自己内室的和尚,只见他瘦骨伶仃的胸膛上贴了块铜钱大的膏药。蒲槃纳闷:你一个出家人,怎么可以随随便便跑进平民百姓内眷的房子?

婴儿呱呱而啼,将蒲槃从梦中惊醒。原来,董氏又生了个儿子!

月光静悄悄照着窗外在风中摇摆的树影。窗下洗儿的家人发现:婴儿胸前有块铜钱大的青痣!蒲槃发现:这块痣的位置、大小,与他梦中所见病和尚胸前贴的膏药一模一样!莫非这孩子是病和尚转世?

此前蒲槃妻董氏、妾李氏各生了一个儿子。按照以“龄”为儿子命名的惯例,蒲槃将排行老三的儿子取名“松龄”。

蒲松龄在苦难的岁月来到人间。至于他字“留仙”、又字“剑臣”,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则是弱冠著书立说后才有的。

中国古代文学家的诞生,总会得到富于浪漫主义气息的描绘:

李白是其母梦太白金星入怀而生,所以名“白”,字曰“太白”;

陆游之母晁夫人临盆梦到秦观,故给儿子取名“游”,字“务观”;

蒲松龄同乡、位居司寇的王士禛,则被宣传为高丽国王再世……

蒲松龄没有他们这般神奇,这般高贵。关于他出生的故事,一开始就蒙上一层凄凉落寞的色彩。他亲自记载,他是父亲梦到病和尚后出生的,小时常生病,大人担心他不能长命,长大后,门庭冷落像和尚庙,冷冷清清笔墨耕耘,像托钵求化的僧人。他常琢磨:莫非我真是面壁人再生吗?

不管蒲松龄父亲这段梦境是真是假,“面壁人再世”、注定一生清苦之说,确实是作家身世的感慨。蒲松龄出生在社会最黑暗、最动荡的时期,明清之交的社会转型时期。其漫长、贫寒、不得不寄人篱下做家庭教师的一生,让他比起中国古代曾出仕的文人,包括诗圣杜工部,更加接近下层、了解大众疾苦。因为,他本来就是普通老百姓中极普通的一员。

三 改朝换代

蒲松龄出生的崇祯十三年,明王朝内忧外患,风雨飘摇:李自成张献忠起义已让崇祯皇帝伤透脑筋,脑后拖辫子、本是游牧民族的满洲军队又在关外虎视眈眈……

蒲松龄虚岁五岁,甲申年(1644)改朝换代。郭沫若先生写过《甲申三百年祭》,这一年,是中国历史上意义重大的一年。它是:

明崇祯十七年;

李自成永昌元年;

张献忠大西元年;

清顺治元年。

风云突变,社稷属谁?腐败的明王朝、崛起的满清,还有李自成、张献忠农民军,鹿死谁手?决定于这一年。

农历三月十九日凌晨,李自成军攻入北京。崇祯皇帝见大厦已倾,先放走三个儿子,包括太子和后来造成很大动静的“朱三太子”,再残杀皇后、嫔妃、公主,然后在太监王承恩陪伴下,遁出皇宫,走上煤山(景山),吊死在寿皇殿。中午,李自成毡笠缥衣,骑马进入承天门(天安门)。北京市民张贴“永昌元年顺天皇帝万岁”,焚香设案,迎接李闯王。李自成榜示:“大师临城,秋毫无犯,敢掠民财者,即磔之。”北京秩序安定。

李自成义军即大顺政权已控制山东、河南、山西及湖广、江北一部,具备取明朝而代之的实力。无奈,农民军进京后,首领沾染腐化享乐风气,且鱼龙混杂,牛金星等人结党营私,农民军内部分裂,再加上对明宁远总兵吴三桂措置欠妥,导致农民军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