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妈妈怎么做,孩子不生病 孩子生病了,妈妈这么做
14615400000003

第3章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家庭医生(2)

对于这种自愈力,中医早就有着比较深刻的认识。中医药学理论的鼻祖、最权威的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就提到:“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或愈或死,其死皆以六七日之间,其愈皆以十日以上。”东汉时期著名的医学家张仲景也在《伤寒论》中讲到了许多疾病自愈的问题。《伤寒论》第八条:“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第十条:“风家表解不了了者,十二日愈。”在中医理论中,当外邪侵入人体之后,人体的正气会起来抗争,就会出现发热、咳嗽以及现代医学所讲的白细胞增高等症状,这些都是人体自愈力与疾病抗争的表现。

德国医学杂志《生机》曾登载过一个医学报道,报道称,包括人体在内的诸多生命体,都拥有一个与生俱来、自主发挥作用的自愈系统,这种系统可以使肌体维持健康状态。而且,该报道还特别指出:人体自身有能力治愈的疾病占到了全部疾病的60%~70%。

现代医学认为,人体其实本身就是一个大“药库”——人体会分泌各种激素,这些激素含有不同的有效成分,这些激素自由排列组合后,可配制出三四十种药物。而人体的自愈系统可以说是这个“药库”里技术高明的药剂师,它能够很好地对各种情况进行分析、判断和管理——每当身体不适或生病时,自愈系统就会针对情况调整系统的功能,调动各种激素组合成有效针对不适症状的药物。比如,当孩子身体疼痛时,自愈系统就会让身体内能缓解疼痛的雌激素分泌增加;当孩子误食腐坏的食物时,人体就会自动开始呕吐、下泻,加速排泄的自然功能;如果孩子体内感染了细菌,白细胞就会进行吞噬或者借发烧完成杀菌的工作,这是因为身体原本就具备解毒、排泄异物、免疫、组织再生等等的自净作用,但很多父母却不明白这个道理。因此,当孩子的身体在自愈过程中产生一些症状时,许多父母通常都会通过药物或者打针来阻止身体的呕吐、拉肚子、发烧、发炎等各种反应。虽然这样做会暂时消除这些反应所带来的不舒服,但却会延长疾病的治愈时间。

可见,人体的自愈力就像是一个国家的军队一样,一个国家只有军队强壮才能获得真正的安全,如果依赖药物治疗就像是依赖外来的军队来帮自己打击敌人,那么虽然能打跑敌人,却也可能遭受外来军队的攻击。因为许多药物都是“双刃剑”,在治疗疾病的同时也可能会产生不良反应,从而导致新的疾病。在临床实践中,我们发现“药源性疾病”呈明显增多的趋势,现在许多国家已针对药源性疾病建立了相应法规和药政管理机构,国内监督药源性疾病的专著和杂志也不断涌现,这充分证明了人们对药源性疾病的日益重视。

因此,父母不要一发现孩子有点小症状就大惊小怪,迫切地要求医生为孩子打针、输液,追求立即停止孩子身上的不良反应。只要你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了正确的护理,就要充分相信孩子的自愈力。但要注意的是,相信孩子的自愈力并不意味着孩子有病也不看医生,而是要求父母正确地认识疾病。

能吃药不打针,能打针不输液

一天,我一上班,第一位小患者——一个一岁多的小男孩被妈妈抱着进来了,紧随其后的爸爸、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把我小小的诊室挤得满满的。

抱着孩子的妈妈一见到我,就急急忙忙地说:“大夫,赶紧看看我们家孩子吧,他昨晚有点发烧,哭闹了一晚上,嗓子都哭得有点哑了,还不停地流清鼻涕,吃饭也没胃口。”

我仔细看了看孩子,精神状态还好,面色正常,舌苔也只是有一点点红,身体各部位也无明显疼痛症状,又量了下体温,37.4℃,综合分析后,我认为孩子只是普通感冒,告诉患儿妈妈回去让孩子多喝水,好好休息,发烧的话就吃点退烧药。

孩子妈妈却说:“大夫,我们工作忙,来医院一趟挺不容易的,为了让孩子快点好,能不能麻烦你给孩子开点输液的药?”

我告诉孩子妈妈:“输液真没必要,你家孩子就是普通感冒,最多我给孩子开点小儿感冒冲剂就行。”

孩子的奶奶一听我只给开小儿感冒冲剂,当时就急了,说:“大夫,我们花了这么长时间排队,好不容易挂了个专家号,你就开个小儿感冒冲剂,这算什么专家啊?”

孩子爸爸也一脸不忿:“我一大早到医院来挂专家号可不是为了买小儿感冒冲剂的,你这也太不负责了吧,我要找你们领导投诉。”

孩子妈妈继续说:“大夫,求求你了,给孩子开点输液的药吧,看着孩子这么难受,真是让人心疼啊。”

我好说歹说,才让他们明白了“能吃药不打针,能打针不输液”的医学基本原则。

像这样的情况很多,很多父母一到医院就要求给感冒的孩子输液,并要求使用各种高档抗生素,而这样的做法错得厉害,因为感冒大多数初期都是病毒感染,抗生素根本不起作用。

美国国家药监局早在2007年就曾发出警示,两岁以下的小孩,原则上不使用抗感冒药。至于通过输液治疗感冒,在美国更是难以想象。但在中国,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能吃药不打针,能打针不输液”的用药原则被颠覆了,中国是当前世界上首屈一指的“输液大国”。据报道,我国一年的输液量达104亿瓶,相当于13亿人每人输了8瓶液,远远高于国际平均水平。也就是说,中国人几乎把输液当成了饮料喝,一个“全民输液”的时代悄然到来。在儿童医院里,每天输液的患儿也高达三成以上。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不仅在于一些医院和医药生产企业为了利益而鼓励患者输液,而且在于人们只知输液见效快,却不知正是这种药物可以直接进入人体血液的优势,潜藏着巨大的风险。

给孩子输液到底有哪些风险呢?

1.易将病毒细菌带入体内

输液是让药物直接进入血液,如果药液在生产或储藏过程中被污染,或者没有使用一次性针头,或者针刺部位的皮肤没有好好消毒,就有可能让病毒、病菌进入体内,轻则引起局部发炎,重则病原体随着血液扩散到全身,引起败血症,发生生命危险。输液的环境不能做到完全无菌,还会导致交叉感染。

2.注射剂微粒会在体内积蓄

质量再好的药液都做不到“零微粒”。某医院曾做过相关检查:在1mL20%甘露醇药液中,可查出粒径4~30μm的微粒598个。在1mL50%葡萄糖加入青霉素的药液中可检出粒径2~16μm的微粒542个,500mL药液中就会有20万个微粒。而人体毛细血管的平均直径为4~9μm,内壁也相当薄,约1μm,婴幼儿的血管就更细了,如果经常输液,药液中直径大于4μm的微粒就会蓄积在心、肺、肝、肾、肌肉、皮肤等毛细血管中,长此下去,就会直接造成微血管血栓、出血及静脉压增高、肺动脉高压、肺纤维化并致癌。微粒堵积还会引起局部供血不足、组织缺血、缺氧、水肿和炎症、过敏等。随输液进入人体中的大量微粒被巨噬细胞吞噬后,又可使巨噬细胞增大,形成肉芽肿。

3.不良反应强烈

因为输液是药物直接进入血液,所以比口服药物更容易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特别是过敏反应,严重的能引起过敏性休克甚至死亡。如果是口服,药物中能引起过敏的杂质可能就在消化道中被消化掉,或无法被身体吸收。打针因为所给药物的剂量较小,所以不太容易发生药物不良反应。

去看医生前,父母应该了解的问题

在儿科门诊中,经常会遇到家长带孩子来看病,好不容易挂上一个号,却因为准备工作没做好,最后搞得手忙脚乱,甚至无功而返。比如,腹泻的孩子都需要做大便常规检查,但有些家长带腹泻的孩子来医院,却忘了带上孩子的大便,而孩子到了医院却又没有便意,家长不是干等着孩子拉完大便后再做大便常规,就是不得不给孩子用点开塞露强迫孩子排大便。总之,不是耽误时间,就是会对孩子身体造成一点伤害。

为了避免耽误时间,延误孩子治病时机,我建议父母在带孩子去医院前,一定要根据孩子的病情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在这里,我统一讲下在去医院前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1.选择适合孩子的科室

孩子生病,最好选择儿童医院或专业医院的儿科就诊,因为儿科的医生长期接触患儿,比较了解儿童患病心理,能够帮患儿最大限度地缓解焦虑,减轻疼痛。而且这些地方有些医疗设备是根据儿童的身材专门定做的,更方便治疗。孩子如果得的是常见病,一般的医院都能诊治处理,没有必要舍近求远去大医院。因为大型医院往往病人集中,室内的就诊环境容易受到污染,而且由于患者中众多,无形中延长了孩子等待的时间,容易延误孩子的最佳就诊时机。

2.父母尽量保持冷静

许多父母发现孩子患病后,都会表现得十分慌乱、焦虑,孩子就会被父母的行为和情绪传染,变得比父母更恐慌和焦虑,对病情不利,因此父母这时要尽量保持冷静。

3.带上孩子的健康档案

孩子患病后,父母最好为孩子做一个健康档案,档案上要记录孩子曾经出现的病症、预防接种情况、过敏情况、慢性病情况以及正在服用的药物,尤其是孩子最后一次生病吃药的情况。父母带孩子去医院前,一定要先把它放在包里,这能帮助医生更准确地判断孩子的病情,找到更适合的治疗对策。

4.带上所有需要化验的东西

如果孩子是因为腹泻或呕吐要去医院就诊,父母一定要用保鲜袋把大便和呕吐物分别包好带去医院;如果怀疑孩子是误食引起的呕吐,还要带上孩子误食的食物或药物的包装;如果孩子被扎伤,一定要带上扎伤的器具;孩子生病前刚吃过的药也要带到医院,以便让医生排查孩子是否是药物中毒。

5.孩子发高烧要先退烧

如果孩子发烧超过38.5℃,要先给孩子退烧,再带孩子去医院,以免孩子在去医院的途中出现高热惊厥,而且要注意不要给发烧的患儿包得太多;如果孩子的体温没有达到38.5℃,那么带孩子去医院时要随身带着退烧药和水,以便孩子在途中出现高烧时能及时退烧。

6.暂时不要给孩子吃东西或喝水

孩子就诊前,父母最好不要给孩子吃东西或喝水,因为孩子的胃里充满了食物或饮料,可能会影响医生对病情的判断或治疗。比如,孩子需要做CT或B超检查时,按照规定需要由医生为孩子提前服用少量镇静剂,而胃里的食物会影响镇静剂的药效。

7.带上尿布、衣服、玩具、食物、奶瓶

为了让孩子在就诊时感觉舒适一些,父母最好带上尿布、衣服、玩具、食物、奶瓶等孩子经常用到的东西。比如,孩子在等待治疗的时候,一个可爱的玩具能帮他缓解焦虑,打发无聊的时间。孩子在输液的时候,如果渴了饿了,或者拉了吐了,父母若能立即从包里拿出孩子爱喝的饮料、喜欢的食物、干净的尿布和衣服,就会让孩子感到舒适,减少哭闹。

8.不要让孩子乱跑乱摸

尽管医院经常采取各种消毒措施,但因为医院是病人集中的地方,孩子免疫力又不如成人强,所以孩子去医院还是有可能受到细菌污染。因此,父母一定要看管好孩子,不要让孩子到处乱跑,更不要到处乱摸乱碰。比如,不要乱摸墙壁和楼梯扶手,不要捡地上的东西来玩,以减少和避免呼吸道和胃肠道疾病的传染。

9.积极主动地配合医生治疗

在医生为孩子治疗时,父母应少说话、勤动手。比如,当医生为孩子打针时,父母最好别说“宝贝,别怕,打完针咱们就回家”这类诱哄的话,因为这只会给孩子增加压力,还不如镇静地扶住孩子,争取让检查一次性通过,这才是最大限度减少孩子痛苦的方法。

10.适当给孩子介绍治疗过程

对于大一点的孩子,父母最好告诉孩子他即将接受的治疗,让孩子知道医生要先给他做身体检查,看是哪里出了问题,再帮他治病,比如,医生在为孩子包扎伤口,或者带他做X光检查,可能还有一些特殊又有意思的检查,这会避免孩子因为一直焦虑地猜想即将发生的事情所带来的心理痛苦。

11.把孩子的病情如实地告诉医生

在医生问诊时,父母一定要提供全面、精确的信息,以便加快医生对孩子病情的诊断和治疗。如果孩子受伤,父母就要详细地向医生说明孩子受伤的时间和经过以及身体哪个部位出现水肿或疼痛。如果孩子感觉不舒服,要把他出现的每个症状,甚至哪个症状先出现,细致地告诉医生。

12.了解清楚再离开医院

只有当父母清楚地知道孩子病情的一切情况及治疗方式,才算是一次真正有效的就诊。一般来说,父母在离开医院前,必须要了解的是:孩子得的是什么病,做了哪些检查和治疗,化验结果如何,CT、B超检查结果如何,需要吃什么药,每种药的名称、剂量、效果、副作用,孩子的伤口如何照顾,当孩子的症状没有好转,或者情况变得更坏时如何处理。只有当父母了解了这些情况,才能带孩子离开医院。

育儿小贴士

医生有时因为特别忙碌,可能对孩子病情或治疗的信息交代得不够完整,因此,当父母想知道关于孩子病情的一切或对孩子即将进行的特殊检查不理解时,可以礼貌地寻求医生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