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华严悬谈会玄记
14489200000022

第22章

鈔長分十段者橫長名長非竪長也如下疏釋夜摩天宮一品經總作十段亦云長分為十也。

▲鈔即第一方便品偈者卷當第一品當第二故言上三句正立下一段鈔文科分為二。

初總科四句(上三)後別釋(二)

初明第三句(二)

初敘古釋(三)

初慈恩(二)

初正引彼文(言無)  二斷其失旨(此即)

二公生(二)

初正引彼文(生公)  後具顯其意(意云)

三天台(若天)

後彰今解(若望)

後釋第四句(二)

初疑(下句)  後釋(故今)

鈔大乘法師云二即第二者緣覺乘也三即第三者聲聞乘也。

▲鈔此即生公意者顯彼所憑而未盡其旨者斷其失意也雖依生公之文未善生公之意以生公意亦應無第一彼則不無第一生公義有四乘彼唯三乘所以失生公之旨也。

▲鈔意云下鈔主具顯生公之意言既未融餘二下由昔大乘不通二乘皆當作佛故立為權然所說悲智萬行不違今法華一乘故法華不言無之言以不收二乘故者出一亦去矣一句所以也以昔大乘不收聲聞緣覺亦令作佛故昔第一亦不存之又權指故下更有二所以如前可知。

▲鈔天台下問玄贊云勘梵本云無第二第三今翻之略云無二亦無三也如何會通答如云大乘小乘聲聞緣覺豈非第二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豈非第三以大乘尚無何有聲聞緣覺故云總無昔日三乘然勘天台法華玄義與今鈔所敘不同未可會同或天台餘處有此釋未敢詳定然纂玄引法華文句第四云光宅說無聲聞緣覺之二無偏行菩薩之三更引多釋乃至天台云今言但以一佛乘者純說佛法之圓教一乘也無二者無般若帶二無三者無方等所對之三也如此二三皆無故經云爾又云無二者無通教中半滿相對之二無三者無三藏中之三故。

▲鈔若望下清涼自釋但總出經意不別消文言趣舉者趣與促同急舉而不及他之謂故不指定是大是小也。

▲鈔無有虗妄者疑云初說三乘後說一乘如何不成妄語耶答初說三乘者隨機漸誘蓋不得已根熟方說一乘本不欺他故非虗妄。

▲鈔釋曰下問何知後以大乘非昔三中大乘耶答華嚴不思議法品云或時為說差別三乘或時為說圓滿一乘故知應耳言縱饒下此縱法相會二歸一之義亦是會三為一以經具斯二義故或可縱汝相宗說此中經意會二為一昔權不會今實方會亦三權一實爾。

鈔初引第一未來佛章者即第一卷亦方便品彼有三章先過去佛章次未來佛章後現在佛章今引三偈皆未來佛章也然此段鈔文先伸科判後逐難消釋大科分二。

初引經(二)

初正引經文(故彼)  後出疏所以(今但)

後解釋(二)

初依文正釋(三)

初釋第一偈(然上)次釋第二偈(二)

初略明大意(次偈)二具釋三句(三)

初別明第二句(二)

初散釋所目(知法)  二徵釋顯意(云何)

二合明第二句(二)

初因種種(三)

初明第三句(三)

初佛種(佛種)  二從緣(緣即)  三起字(起彼)

二明第四句(是故)  三重顯種性(體同)

後果種種(二)

初別明一句(二)

初佛種(二果)  二從緣起(果之)

後合明二句(故釋)

三重明第二句(二)

初指同此經(比中)  後以勝況劣(准於)

後釋第三偈(二)

初總指釋前(後偈)二別明四句(四)

初句法即同真(言是)  次句無常即常(世法)  三句道場證得(令於)  四句方便宣說(以方)

後結歸疏意(故知)

鈔諸佛兩足尊者一云福智二嚴悉滿足故二云諸有情中人天為勝皆有兩足不同餘類有無不定多少復殊佛為人天師云兩足尊。

▲鈔知即證知者知通根後二智或理量二智法謂所證知法者即俗諦法也常無性者真諦法也言即真如無性之理者稱無性理而無異味覺色心等諸法故起信論云是故一切法從本已來離言說名字心緣等相畢竟平等無有變易不可破壞唯是一心故名真如即其義也。

▲鈔云何常無性下徵釋顯上義也言非自非他者非自性諦生故非他梵王等作故非具合前二故非離非無因自然故或可非自因非他緣非因緣共非離自因他緣因緣無定顯法無生即無性也言無性者有二義故一者一切法從本已來自無體相唯一真性故曰無性二者諸法無有差別自性故曰無性即此無性之處便是真理故以無性目於理也。

▲鈔因種即正因佛性者釋經中佛種二字也正因佛性如鏡本明緣因佛性如新顯明由此二為因成佛為果言故涅槃云下正證佛種是正因佛性義也言中道者以佛性非有無等邊故言種子者具為因義故言此種即前下指種同性也此約種性不分二別故種即佛性種即無性也故涅槃下證此種即無性亦證佛性無性二義無別也。

▲鈔緣即下釋經中緣字可知。

▲鈔起彼下釋起字以始覺顯本覺無復始本之異方得成道是起字義也然正因無來去今言起者由新明顯本明假言起耳實無能起所起之二法以本覺性自靈知故。

▲鈔唯以佛性下歸說一乘所以也。

▲鈔體同曰性等者重顯種性之義或遣妨也妨云法華云佛種何引涅槃佛性釋耶故此通也言體同曰性者始本無異故名為佛種即佛性也相似名種者因緣互相似故六度萬行依真流故還契於真故種類也故以佛性名為佛種故關中云者此取四聖疏中釋也言關中者即禹貢雍州之域東函谷關南有武關西有散關北有蕭關四塞之地故曰關中言稻自生稻者證體同曰性同是稻故萌幹下證相似名種始終唯稻無別類故故云其類無差望所成果俱為因種(有說一段鈔文標下果種性者非也然有三字標故)。

鈔二果種性下先釋佛種二字然有二釋初約性釋本覺出障果佛名佛佛真報其理道理不差名性此直談體性也說法度人下二約種釋釋謂種類他報化身佛佛種類相似故云類皆相似。

▲鈔果之種性下釋從緣起三字也謂前二利果(自利約性利他約理)依真理起故云從緣起也。

▲鈔故釋此偈云下合明二句歸說一乘所以也意云下鈔主重顯關中意也。

▲鈔此中知法下重釋第二句會同此經下疏云准如來藏具恒沙德眾生即在纏法身法身眾生義一名異故見一切皆成若爾諸佛何以更化眾生不如是知所以須化如是化者是究竟化無不化時以經釋云知一切法皆無性故即同前文知色心等法無性餘如十因最後中釋。

▲鈔准於下舉勝況劣釋也可知。

▲鈔住真如正位者以一切法住真如正位故皆無常性也玄贊云真如住諸法之中體性常有名為法住法有染淨離染得淨分位顯之故名法位與今鈔意異也故智論下引證以真如在一切法之中性無改變曰法性為一切法因曰法界一切法在中曰法住是一切法正位曰法位故為真如異名也。

▲鈔故涅槃經況之二鳥者經云娑羅娑鳥(音義云此云共行亦云白鶴)及迦隣提鳥(此云可愛是水鳥鴛鴦之類各二必俱)彼疏云諸佛如來得涅槃不捨世間不捨世間而入涅槃無常共常常共無常如二鳥遊止共俱不相捨離。

▲鈔今於道場者玄贊釋云於金剛座道場中證此諸法本體性已於無名相法中道師方便以名相說等言懸鏡高堂者即生公之意也下鈔中清涼釋云言懸鏡高堂者即無心虗照萬像斯鑑者不揀研媸故以絕常無常之靜心照常無常之圓理故云二而不二證道幽微故云不可言宣。

▲鈔故知下結歸疏意上之三偈雖皆一性之文疏中要略唯引一句耳問前鈔云今但引兩句准疏亦有兩句今何言唯一句耶答前兼能證人今正要所證一性故說一乘也。

鈔一相一味之法者先標一相是法一味是喻所謂下釋且約四德者解脫我德離相樂德離三有為(生住壞相以滅異二相同壞相故唯三也)五塵男女(即離十相故)等相故滅相淨德滅二障等故下二句常德言究竟涅槃者是方便淨也從因方便而修得故言常寂滅相者即性淨涅槃本性淨故終歸於空顯一相無相之義也言解脫者下再牒釋解脫相也是真解脫者揀異離妄繫縛等解脫也故第二經云下證其揀異也言但離虗妄者離分段生死故得解脫但證得有作四諦故故云未得一切解脫也釋曰一切解脫即真解脫等者對會二經也亦會前法喻二名又云常寂滅下對會前二文也可知。

鈔非但下躡其科文以釋經意也意明佛性即是一乘而況乘性豈不相成耶。

▲鈔畢竟有二種等者彼疏云望小大極故名畢竟因果不同故分二種因能嚴果故曰裝嚴果德窮滿稱曰究竟世及出世約位分異十地已還通名世間皆是變易世間攝故佛名出世六波羅蜜顯因畢竟相一切眾生所得一乘明果畢竟性言一乘名為佛性者經云如人有酪有人問言汝有酥耶答言我有酪實非酥以巧方便定當得故故言有酥眾生亦爾悉皆有心彼疏合有酪凡有心者定當得成無上菩提合有人問言汝有酥耶答言有以是義故我常宣說一切眾生悉有佛性合以定得故言有酥凡有心者皆有真識覺知之性故定得菩提以有真識覺知之性與菩提不定異故即是二乘名為佛性釋曰下有二義故佛性即是一乘一約皆有故即是一乘此即智慧之性為一乘二又佛性者下約理運彌載故即一乘亦師子吼品文也彼疏云佛性具無邊義今就一空門說一離相名空如心無大小長短等相一離性名空具恒沙德別守自性依此深理運因至果即是乘義。

▲鈔則是野干鳴者亦是彼經文也音義云梵語悉伽羅此云野干青黃色形如狗羣行夜鳴聲如狼也莊子注云野干能緣木然與狐異禪經云見一野狐又見一野干故知異也。

▲鈔三十三又云下勘經是三十二言果亦同者同一解脫同一甘露皆果同也言海八德者三十二經云一者漸漸轉深二者深難得底三同一鹹味四潮不過限五有種種珍寶藏六大身眾生在中居住七不宿死屍八一切大雨投下不增減言一甘露者下約喻明果同故什公注淨名云諸天以種種名藥著海中以寶山磨之令成甘露食之得仙名不死藥今以涅槃如甘露真不死藥也。

鈔結會世尊所化弟子者以經說佛昔於大通智勝佛所為十六沙彌之一於八萬四千劫廣分別說妙法蓮華經化六百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等眾生示教利喜今是結會此也故經爾時所化眾生等與鈔引同我滅度後下與疏全同。

▲鈔方便有餘土者天台淨名疏云二乘恒沙別惑無明未斷捨分段身受變易身所居之土名有餘土言常寂光土者掌珍記云常即法身寂即解脫光即般若三事不一不異眾聖冥契故云土也。

▲鈔論曰下即分段身滅也有淨佛土下受變易身處言乃無煩惱之名者問彌勒所問經論及楞伽經云一切聲聞辟支佛不能究竟斷諸煩惱但析伏一切煩惱等云何無煩惱名耶教義答云愚法者(即不了法空即法執也)不斷廣慧者斷今據廣慧理不相違問不聞法華不知不覺菩薩所行豈是廣慧答智論三十八云我成佛國無三毒及名既無三毒何以佛出答三毒即涅槃故准此論意愚法二乘望其當分斷煩惱故出三界外今約不知即是涅槃故云但折伏也今以迴心之後聞一乘法方知煩惱即涅槃無實煩惱之名。

▲鈔法性身者變易身也以證法性後所受細身從所證法性以立其名法性之身依主釋也言稽留者遲滯之義言捨眾生者無大悲心故及捨佛道者無大智心故言不如直往者羅漢迴心二萬劫方至十信直往但一萬劫至十信故問應同獨覺答獨覺已疾修四生(心鏡鈔第二云四生義有三一遇四佛二四生報三經四增減劫後義為勝聲聞三生准此知之)遲百劫方得獨覺果迴心後又經一萬劫故亦不如直往言直往者超卓大方不歷二乘速成正覺涅槃云初果迴心八萬劫乃至獨覺迴心十千劫得到阿耨菩提之心教義解云此明最鈍初果人受七生已方入涅槃滅心心法始入滅定復經八萬劫乃得生心受佛教化發菩提心若於一身得第二果受二生已即入涅槃經六萬劫方能發心若於一身得第三果不還欲界即入涅槃經四萬劫能得發心若得羅漢即現入滅定經二萬劫即能發心若獨覺利根經一萬劫便能發心又有義云前五人從凡得小果入涅槃後起迴心修十信行滿信心已堪入十住發心住位已來隨根利鈍各經彼劫(但從涅槃起後經彼劫也)未必一向在涅槃中經爾許劫上明遲者若疾者如法華經云我滅度後等引文同此問若依疾者何言不如直往答直往修十千劫至十信滿或未必十千劫如龍女等故瓔珞經云若一劫二劫三劫等不同聲聞已疾者三生遲者六十劫修得極果已入滅之後迴心故亦不如直往若爾有學必無迴心之者答今且說無學誰遮有學如阿難是初果豈不迴心耶問何故迴心劫數如是答心鏡鈔云二乘滅分段為涅槃然行苦極長無過非想八萬大劫二乘厭苦忻寂住寂時量與非想同六四二萬如次可對無所有處識處空處取八十增減劫為一火灾劫經此八萬等應知此即總其極者故八萬劫等方便顯示迴心者利鈍不同明不必爾故有現世迴心之者如舍利弗等問彼是應化聲聞不同實者答權必化實故鈔故疏結云決定迴心者問智論九十五云復次佛法於五不思議中(一眾生多少二業因果報三坐禪人力四諸龍力五諸佛力)最第一今言漏盡阿羅漢還作佛唯佛能知論議者正可論其餘事(准法華遊意引云止可論其餘事今論本應脫一餘字也)不可測知是故不應戲論若得佛時乃能了知餘可信而不可知涅槃三十四云聲聞得佛道不得佛道如是諍訟是佛境界若於是中生決定者是名執著何故疏云決定迴心答疏依教理深信亦不言如實證知此但仰推之智信解知之為遮趣寂定不迴心云決定迴心也又教義問云瑜伽論等說聲聞獨覺入無餘依涅槃者本轉二識皆滅無餘後生心時以何為因無因而生不應理故答彼論依始教門引小乘故所立賴耶行相麤顯不從真起故說有滅一又為順小乘故亦許彼涅槃故說入已不復起也二今終教中就實而說既根本無明熏如來藏成阿賴耶彼二乘人於此二法俱未斷證何因得滅阿賴耶識三又由於彼無斷證故所得涅槃豈為究竟化城同喻亦應有失四由上四因故得心生也。

鈔一決定聲聞者玄贊云亦名趣寂二增上慢聲聞者此是凡夫但得第四禪定便謂得第四果(如經云無聞比丘妄言證聖天報已畢衰相現前謗阿羅漢身遭後有墮阿鼻獄)未證謂證名增上慢也三退菩提心聲聞者謂先發大心後遇違緣退歸小位四應化聲聞者諸大菩薩及佛等示化為聲聞故。

▲鈔即如身子者譬喻品云佛告舍利弗吾今於大眾中說我昔曾於二萬億佛所為無上道故常教化汝汝亦長夜隨我受學我以方便引道汝故生我法中舍利弗我昔教汝志願佛道汝今悉妄而便自謂已得滅度我今還欲令汝憶念本願所行道故為諸聲聞說是大乘經等又優婆塞戒經說舍利弗曾於六十劫行菩薩道有婆羅門從其乞眼鶖子與之彼得觀已投之於地雙足踐踏罵詈而去鶖子悔恨遂退大心言我今還欲令汝等者既云汝等顯非一人而已故云非獨身子然准上經文無等字或疏主所見經本有等故設依無等字釋但義引之如前已引結會昔所化者無量恒河沙等眾生豈獨身子耶問前結會所化者但云聲聞弟子何義引退菩提心者答經云十六王子菩薩沙彌各令六百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眾生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豈非今聲聞皆昔發菩提心者耶。

▲鈔四大聲聞下信解品云慧命須菩提摩訶迦旃延摩訶迦葉摩訶目犍連自說窮子喻捨佛慈父往五道等故文如前引。

▲鈔第三周中者謂法華經有三周謂法說一周喻說一周宿世因緣說一周此當第三也文如向引。

▲鈔羅睺羅者此云障月佛言我法如月此兒障我不即出家世世障我我世世捨(以王言汝若有子聽汝出家)然處胎六年方生有二緣起一曾塞鼠穴經六日一昔曾為王甞召一沙門處於門外經於六日忘不問及故招斯過。

▲鈔故知夫下即生公之言也而獨言下遮玄贊疏意彼云應化聲聞者應化非真攝大乘說諸大菩薩及佛等化示為聲聞故引實聲聞向大乘故如富樓那即其類也故今遮云餘阿羅漢豈非應化而抑之耶。

▲鈔汝等皆當作佛者法華論說六授記一別記二同記三後記四怨記五通行記六具因記(具如玄贊疏釋)今此是第六具因記也。

▲鈔安國法師者會解云即安國寺元康法師於貞觀中遊學京邑有彭亨之譽形擁腫而短然其性情勇猛一聞多悟羣輩所推帝聞之喜曰何代無其人詔入安國寺講三論寂照引廣鈔第二云即安國寺利涉法師然未知孰是彼所以不許者有二意一不輕之記在昔故二唯記藥王等成佛不記聲聞故即諸下安國有自釋也亦具二意一藥王等在今法華會故今記不在會聲聞故釋曰下清涼扶昔論義也亦有二意一者此是舉昔例今謂昔日菩薩與眾生記例同今日菩薩與現今聲聞授記非是不輕直記今日聲聞二者或昔聞不輕記者即今在會聲聞世世已來常受我化等言何得不依者斥安國也亦有二意一云能立能釋皆是天親何得不依二云天親是法相宗主安國是法相後輩宗師天親之言汝尚不依餘人化導汝肯依耶。

鈔若大乘云者玄贊疏云其增上慢既是異生菩薩記令信有佛性令漸發心修大行故其趣寂者元無大性何得論其熟與不熟應言趣寂由無大性根不熟故佛不與記由趣寂者與增上慢合一處說譯主同言根未熟令其發心令增上慢者發菩提心令決定者發信大心不愚法故若言趣寂後亦作佛違涅槃等處處教文故疏結彈云下問此一未字可爾論云如來不與記豈非佛永不與記耶答菩薩與記令發菩提心既得發心必當成佛至如佛永不與記復有何過以為慈恩改未字為不字且作是說此乃即是根不熟即時不與記亦不違理如彼經云大通智勝佛十劫坐道場佛法不現前不得成佛道豈永不現不成佛耶故探玄記云但言未熟不言無根圭峯云若定不成佛論則應言餘二聲聞根性無故佛不與記設云不熟亦非無根但是根性不熟故(此遮玄贊云應言趣寂由無大性論既不說何得加諸)。

▲鈔得決定心者由菩薩授記故得決定成佛之心是方便令發心也既發心已進修妙行非謂己能證會成就二空法性真而與授記故亦不如菩薩得授記也。

疏入楞伽下第二云大慧諸聲聞辟支佛畏生死妄想苦而求涅槃不知世間涅槃無差別故分別一切法與非法而滅諸相不取未來境界妄取以為涅槃不知內身證修行法故不知阿棃耶識轉故第四云大慧聲聞辟支佛若離一切諸過熏習證法無我爾時離於諸過三昧無漏醉法覺已修行出世間無漏界中一切功德修行已得不可思議自在法身偈云味著三昧樂安住無漏界無有究竟趣亦復不退還得諸三昧身無量劫不覺譬如昏醉人酒消然後寤得佛無上體是我真法身第七云大慧聲聞辟支佛於第八菩薩地中樂著寂滅三昧樂門醉故不能善知惟自心見墮自相同相熏習障礙故墮人無我法無我見過故以分別心名為涅槃而不能知諸法寂靜(第二云妄取以為涅槃第四文顯第七云以分別心名為涅槃故皆無實故也)。

▲言勝鬘等者彼經云唯如來應正覺得涅槃成就一切功德故阿羅漢辟支佛不成一切功德言謂涅槃者是佛方便唯有如來得般涅槃成就無量功德故二乘之人成就有量功德言得涅槃者是佛方便唯有如來得般涅槃成就不可思議功德故二乘之人成就思議功德言得涅槃者是佛方便唯有如來得般涅槃一切所應斷過皆悉斷滅成就第二清淨二乘之人有餘過故非第一清淨言得涅槃者是佛方便是故阿羅漢辟支佛去涅槃界遠言無上依經等者無上依經如鈔備引其寶性第三(鈔云第四者悞)與無上依經文勢大同故此不錄須者往撿其佛性論第二廣說亦與無上依經大同其釋四種生死略如下引名號品疏說者是故二論皆不具錄也言密嚴等者言於中入滅二乘於三界外更受變易者賢首云一切二乘皆迴心以悉有無漏性力為內熏因故如來大悲力外緣不捨故根本無明猶未盡故小乘涅槃不究竟故是故一切無不回心向大菩提也然當迴心時於界外即受變易也又其迴心有遲有速速者如前引法華餘國受化遲者經劫乃起若別說之如涅槃八萬六萬四萬二萬十千等劫別故正當迴時即入十信位次第修行大乘。

▲言變易者唯識論云不思議變易生死謂諸無漏有分別業由所知障緣助勢力所感殊勝細異熟果二死章云即以無漏業所知障欲色二界異熟五蘊而為體性謂諸聖者以悲智修心有悲故欲下化眾生有智故擬上求佛果念斯分段短促無堪不能長時遠征大劫修其勝行遂以所知障為緣無漏業為因冥資故業故業被資便能熏識等五支種子既被感已生現功能而復殊勝功能既勝所生現行身之與命而有改轉由是改麤身為細質易短壽為長年然後方能廣修勝行趣無上覺是故得有變易生死也然此身亦名不思議身謂由無漏定願之力感得其體微細難測非是凡夫二乘下位菩薩所知境界故論云無漏定願正所資感妙用難測名不思議身亦名意成身舊云意生身論云隨願成故亦名變化身麤淺分段被無漏定願資成改轉異本故論云無漏定力轉令異本如變化故。

鈔入楞伽王城者楞伽此云難往此山居海之中四面無門非得通者莫往故言望其當分者彼經第二卷云而作是言我生分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如是等得入人無我乃至生心已為得涅槃故言但是深入三昧者前引偈云味著三昧樂等(云云)。

▲鈔七譬喻者即勒那摩提譯本也論標云次為七種具足煩惱性眾生說七譬喻對治七種增上慢應知七種增上慢應知七種眾生者一求勢力人二求聲聞解脫人三大乘人四定人五不定人六集功德人七不集功德人七種喻者一火宅喻二窮子喻三藥草喻四化城喻五繫珠喻六頂珠喻七醫師喻七種增上慢者一顛倒求功德增上慢二聲聞一向增上慢三大乘一向四實無而有五散亂六有功德七無功德(後五皆有增上慢言)今當第四喻為定性人對治實無而有增上慢也若菩提留支譯本乃云實無謂增上慢心以彼七種皆云慢心故知今云增上慢人者非四種聲聞中增上慢聲聞也乃為定性人爾肇公云二乘雖無結慢然卑生死尊涅槃猶有相似慢也言有世間有漏三昧者二本論皆無有漏之言今以實奪權故義加耳亦由雖復名覺即是不覺在小乘故雖曰涅槃大乘望之故云世間彌勒所問經論云彼不能究竟斷諸煩惱既未斷煩惱故是世間所以云無實涅槃也三昧亦云三摩地此云等持平等持心趣一境故言三摩跋提者亦云三摩鉢底此云等至瑜伽釋論(最勝子菩薩造)云三摩地目心數中等持一法通攝一切有心位中心一境性通定散位三摩跋提此云等至通目一切有心無心諸定位中所有定體(今取一分無心定故)三摩呬多此云等引通目一切有心無心定位功德三名寬狹耳。

鈔無上依經第一說云等者先科分次隨難釋分為三。

初約人標能所障(無上)二約法釋能所障(三)

初例釋能障之相(二)

初標列(一者)  二釋成(何者)

二正釋能障所障(四)

一生緣障淨德(由無)  二生因障我德(因無)  三有有障樂德(緣無)  四無有障常德(若未)

三例釋所起生死(二)

初標能列(阿難)  後正對釋(無明)

三約人結成得失(阿難)

鈔一生緣惑者生字體目變易受生之緣即所知障望果疎故為緣生緣是體上有一分障涅槃淨德之用名惑所生之緣緣生即惑二釋如次二生因惑者生體亦即變易其受生之因即無漏有分別業以緣事智取相分別菩提可求有情可度揀異根本無分別故故云有分別業體即是定願同時慧也望果親故為因生因是體上有一分障涅槃我德之用名惑或可惑字目體因緣目用問既是無漏云何名惑答起信云雖復名覺即是不覺故二釋例前上二是變易生死之因緣未是生死之果三有有者上有字即上生死因緣如十二因緣下有支下有字正是三種意生身此是有果故佛性論云由前因緣惑得變易異熟有果或可上言有者謂三種有復言有者五蘊不無名所有即有名為有有有體上有一分障大涅槃樂德之用名之為惑二釋如次今略惑字四無有者於變易生死中即生即滅故云無有如十二因緣中生緣老死亦約念念遷變故名號品鈔云即改變易脫或此後更無有有故名無有此生之後便成佛故無與有異相違釋也無有體上有一分障涅槃常德之用名之為惑無有即惑持業可知。

鈔如何下釋成也然以三界分段因果為例釋成變易因果也言無明住地生一切諸行者但取能生不取所生舉例中亦爾唯取無明不取業也生因惑中唯取所生諸行不取能生無明住地舉例亦然有有中亦但取所生不取能生舉例亦爾。

▲言三種意生身者下疏云然此身類有其三種一三昧意樂二覺法自性樂三種類俱生無作行初云楞伽第四云謂入於三昧離種種心寂然不動心海不起轉識波浪了境心現皆無所有云何覺法自性謂了法如幻皆無有相心轉所依依如幻定及餘三昧能現無量自在神通如華開敷疾速如意如幻如夢如影如像非造與造相似一切色具足莊嚴等入佛剎了諸法相故云何種類俱生無作行謂諸法相釋曰初從所依定為名次從所依智立名三自證法相義兼定慧及法性爾故名種類由此故能隨眾生類種種一時現生任運而成云無作行若依地位初則五地前次則八地前後則八地後等即其義也(上皆疏文)。

▲言四取為緣者舉分段也唯識云緣愛復生欲等四取彼疏云欲取見取戒禁取我語取言欲取者謂取五妙欲境故瑜伽第十云欲取謂於諸欲所生貪欲見取謂餘薩迦耶見於所見有所貪欲戒禁取謂於邪願所有貪欲我語取謂於薩迦耶見所有貪欲又云欲取唯生欲界苦果餘三通生三界苦果。

▲言三有漏業者即善惡不動三業也起三種有者即三界果也言三種意生身不可覺知等者不取所依身唯取能依細生滅也下舉分段易知。

鈔由無明住地一切煩惱是所依處等者正釋能所障義四德所障四惑能障然以惑障德曲有四義一者通障隨舉一惑障四德故二者別障即以一惑障一德故三相順障如以細惑障細德麤惑障麤德四相違障如以麤惑障細德細惑障麤德等故此文所說即別障及相順障非餘二障也今初者無明是根本煩惱是枝末舉末顯本故云依處言煩惱垢濁等者即所滅盡染無此染故名淨今染本末未盡故障大淨也。

▲鈔輕相惑者即是不覺名輕相惑言虗妄行者有分別故未真實故搜玄記云由無漏行與虗妄雜故呼無漏業為虗妄行如雜鑛金等以為能招作行故障無作行真自在我也。

▲鈔緣無明下以由前緣因二惑有意生身五蘊苦果故障樂德也。

▲鈔若未能得下此一斷障與德相間雜說例前應云變易生死體上斷續流滅無量未能除盡故不得至見是諸如來為甘露界極無變易大常波羅蜜湛然不易名為大常今所說此先總收於前惑業苦三皆永盡處(纂玄云此鈔中具四煩惱即緣諸業即因生即變易體也難即體上細四相也)為甘露界即真常處以惑業苦皆是無常之法故即通相之義顯於常義故云爾也。

鈔阿難下標分段四難以為能例例此四種生死也問此中所例四種生死與前何別答前名惑此名生死但名異故其體無殊又無明住地是總所依此四皆是所起故。

▲鈔無明住地所起方便生死者依體起用也集玄云是變易生死之方便故依主釋也名號品疏鈔(下鈔云下疏明四種生死可檢於此故今引之就明此也)引佛地論第二云一者方便生死謂生死緣即無明住地惑能生新無漏業(揀異法相資有漏故業也)以惑生智同類故故名方便(雖有所生取能生惑)譬如界內無明生行(即取能生亦煩惱障)言因緣生死者是生死之因緣故亦依主釋名號疏云謂生死因即上無明所生無漏有分別業但感同類故名因緣(唯取所生)譬如無明所生行業(亦取所生)言有有生死者有有如前釋有有體即生死持業釋也名號疏云由前因緣感得變易生死異熟果如三界內有漏業感六趣身言有有者未來生有更有一生故言無有生死者無有如前釋無有即生死持業釋也名號疏云無有生死即改變易脫譬如生為緣有老死等過患其報謝更無有有故名無有今言過失難者即生老死也。

鈔如何斷言永滅無餘者責法相宗也問上來所說寧知非是不定性人受變易耶答十卷楞伽第二云一聲聞性二辟支佛性三如來性四不定性五無性聲聞性者乃至墮不思議變易生死故明知是釋定性聲聞七卷四卷大同此說問既受變易何名定性答且就長時故名定性義如下說。

音釋

(苦紺切覆定也)。

(五堅切磨也)。

(赤脂切)。

(之勇切[病-丙+(雍-〦)]也)。

(千胡切疎)。

(子緩切組類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