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科
14479000000011

第11章

○第十義理分齊(二)

初牒分(第十)二隨釋(四)

一三性同異義(二)

初標分(初三)二正說(二)

先別明(二)

初分門(別中)二隨釋(二)

先直說(二)

初正明(二)

初開義(前中)二顯玄(三)

初不異(二)

初不壞末而常本(二)

初正明(由真)  二引證(經云)

二不動本而常末(二)

初正明(又約)  二引證(經云)

二不一(即由)  三彰妙(是故)

二通妨(二)

初通二有(問依)二會相違(二)

初問(問如)二答(二)

初總答(答以)二別釋(三)

初圓成(三)

初法說(何有)  二喻明(猶如)  三合結(當知)

二依他(三)

初正釋(三)

初正明諦理(依他)  二反覆顯相(若非)  三依他結成(是故)

二引證(三)

初緣生無性(故智)  二無性緣生(中論)  三二義無二(涅槃)

三結成(非直)

三所執(三)

初法說(所執)  二喻明(如於)  三合結(當知)

後決擇(二)

初標分(第二)二隨釋(三)

初護分別執(三)

初圓成(三)

初具德門(初門)  二離過門(又問)  三自體門(又問)

二依他(三)

初具德門(依他)  二勝用門(又問)  三自體門(又問)

三所執(二)

初自體門(遍計)  二勝用門(又有)

二示執之失(三)

初圓成(四)

初執有(二)

初標牒(第二)二釋成(二)

初常過(三)

初示執(一常)二問成(三)

初正問圓成(二)

初成常(二)

初問二答(三)

初示理(答聖)  二揀非(非謂)  三釋顯(以彼)

二無常(二)

初問(問教)  二答(答教)

二例問依他(二)

初問(問真)二答(二)

初常成無常(答亦)  二無常成常(又以)

三結成真俗(此中)

三結釋(是故)

二斷過(二斷)

二執無(二)

初常過(第二)  二斷過(又無)

三雙亦(二)

初斷過(第三)  二常過(若謂)

四兩非(二)

初斷過(第四)  二常過(戲論)

二依他(四)

初執有(二)

初顯過(第二)二問成(二)

初問(問若)二答(三)

初以理正答(答聖)  二牒計質破(若謂)  三指失成斷(是故)

二執無(三)

初正示斷過(二若)二問以具成(二)

先成本門(二)

初問(問若)二答(三)

初以理正答(答聖)  二牒計質破(若謂)  三指失成斷(是故)

後問二義(二)

初二宗互破問(問答)二法性會通答(三)

初直顯聖心(答此)二別答空有(二)

初破有以成有(何者)  二破空以成空(又彼)

三印定讚德(以色)

三結斷示常(是故)

三雙亦(二)

初準釋(第三)  二問成(問若)

四兩非(第四)

三所執(四)

初執有(第三)  二執無(二若)  三雙亦(三亦)  四兩非(四非)

三顯示其義(三)

初圓成(第三)  二依他(二依)  三所執(三遍)

後總說(三)

初顯法(第二)二引論(二)

初婆羅門問經(二)

初引經(如攝)  二論釋(釋曰)

三阿毗達磨經(二)

初引經(又云)  二論釋(釋曰)

三釋結(此上)

二緣起因門六義法○  三十玄緣起無礙法○  四六相圓融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