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冯氏锦囊秘录
14367800000083

第83章

阴虚之症,大抵上热下寒者多,始而以寒凉进之,上焦非不爽快,稍久则食减。又以为食滞不化,加神曲、山楂,再久而热愈盛,痰嗽愈多烦燥愈甚,又以药力欠到,寒凉倍迸,而渴泄腹胀之症作矣。乃以枳壳、腹皮宽中快气之品,不毙何待?是故咳嗽吐血,未必成瘵也。服四物知柏不己,则瘵成矣。胸满膨胀,未必成胀也。服楂曲不已,则胀成矣。面浮跗肿,未必成水也,服渗利之药不已,则水成矣。气滞膈塞,未必成噎也,服宽快之药不已,则噎成矣。戒之哉!夫涩可去脱,然气脱专以气药,血脱兼以血药,亦兼气药者,盖气乃血之帅也。若阳脱者,见鬼,阴脱者,目盲,此神脱也。当补阳助阴,又非涩剂所能收也。

丹溪云:吐血成碗吐出者,甚有出而盈盆者,多是阳盛阴虚,故血不得下行,因火势炎上而涌出,脉必大而芤,大者,发热,芤者,血滞与失血也。多属阳明以其多血多气也。

吐血有三种,有内衄、有肺疽、有伤胃。内衄者,出血如鼻衄,不从鼻孔出,是近在心肺间,津液出,还流入胃中,或如豆羹汁,或如切 ,(音勘,凝血也)。血凝停胃中,因即满闷,便吐,或出数斗至一石者是也。得之于劳倦饮食过常也。肺疽者,因酒后热毒满闷,吐之时血从吐后出,或一合半合,半升一升是也。伤胃者,因饮食大饱之后,胃中冷,不能消化,便烦闷,强呕吐,使所食之物与气共上冲蹙,因伤裂胃,令吐血色鲜正赤,小腹绞痛。若自汗出,其脉紧而数者,为难治也。前人言,诸失血症,身热则死,寒则生,亦大概言之,岂无热生而寒死乎?则必兼脉症而后可也。

治血必求血属之药,四物是也。川芎血中气药,通肝经,性味辛散,能行血滞于气也。地黄血中血药,通肾经,其性味寒,能补真阴之虚也。当归血中之主药,通肝经,性辛温,分用有三治,全用能活血,各归其经也。芍药为阴分之药,通脾经,味酸寒,能凉血,治血虚腹痛也。然特论治血病而求血药之属者也。若气虚血弱,又当从仲景血虚,以人参补之,阳旺则生阴血也。若四物汤者,独能主血分受伤,为气不虚也。其辅佐之属。若桃仁、红花、苏木、血竭、丹皮者,血滞所宜;蒲黄、阿胶、地榆、百草霜、棕桐灰者,血崩所宜;乳香、没药、五灵脂、凌霄花者,血痛所宜;苁蓉、锁阳、牛膝、枸杞子、益母草、败龟板者,血虚所宜;乳酪、血液之物,血燥所宜;干姜者,血寒所宜;生地、苦参,血热所宜。特取其证治之大概,以明血药之属,岂可以四君、四物,便足以尽气血之用。

嗽出痰内有血者,名咳血,其因有二,热壅于肺者易治,不过疏之而已,久嗽损于肺者,难治,此已成劳也。痰中带血丝者,此阴虚火动,劳伤肺脏也。盖血虽生于心,统于脾,藏于肝,然实宣布于肺,静则归经,热则妄行,火伤肺络,血随咳出,或带痰中为咳血,吐出多者,为吐血。若喉中常有血腥,一咯血即出,或鲜、或紫、或细屑者,谓之咯血。若鲜红随唾而出者,谓之唾血,二者皆出于肾,亦有瘀血内积,肺气壅逼。若能下降者,更有口中津唾,皆是紫黑血水,如猪血之色晦而不鲜,形瘦体热盗汗者,为有怫郁所致也。然唾血责在下焦,盖阳火煎迫而为之也。肾主唾,足少阴少血多气,故其症为难治。然咯血亦以为病最重,而且难治者,亦以其肺手太阴之经,气多血少。又肺者,金象,为清肃下降之脏,金为火所制迫而上行,乃为咯血,逆之甚矣。

《经》曰:上气见血,下闻病音,谓喘而咯血,且咳嗽也。是以吐血衄血下血虽去多。

然从肝胃大肠而来、三经气血俱多,故身凉脉微无害,咳血咯血,是从心肺肾而来,三经皆气多血少,气多则火易生,血少则火易识,故渐见脉洪而数,身热咳嗽,失血虽少,多致不起。

一方治服药而血不止,是肺上有窍也。用白芨末、猪肺,煮熟蘸食,日三四次,窍为芨末填满,血自止也。欲知何脏之血,吐在水碗之内,浮者肺血,沉者肝血,半浮半沉者心血,各随所见,以羊肺肝心熟蘸芨末食之。然须静养绝欲,方可施治。凡咳血、咯血,最是恶症,其初甚微,渐至不救,以其从心肺来之病也。

有负重为物所压,或持重远行,忽心口痛,口鼻出血,俗名伤力吐血,乃肺胃内膜伤损挣破也。若用凉药愈遏愈出,卒至胃损咳嗽而死,急以人参细末,飞罗面,童便调服最佳,或白芨末,童便调下亦可,但不可服凉药耳。

诸症失血皆见芤脉,随其上下以验所出,大凡失血脉贵沉细,设见浮大,后必难治,以一切血证,身凉脉小者,易治。五气复也,身热脉大者难治,以邪气胜也。

腹胀便血,脉大时绝是逆也。如此者,不及一时而死。

方脉鼻衄齿衄舌衄肌衄合参

鼻气能通于脑,血上溢于脑,故从鼻而出,名为鼻衄。若因风寒暑湿,流传经络,涌泄清道而致者,皆外所因,积怒伤肝,积忧伤肺,烦思伤脾,失志伤肾,暴喜伤心,皆能动血,随气上溢而致者,皆内所因,饮酒过多炙爆辛热,或坠车损扑而致者,皆不内外因也。《原病式》曰:衄者。阳热怫郁于足阳明经。丹溪曰:衄血出于肺,言肺者,以窍言也。言阳明者,以血海言也。又有洗面而衄,日以为常,犹风行水动,面热而阳明之火上升,血亦随之也。若产后口鼻有黑气及鼻衄者,名胃绝,此症多不可治。遇有此者,急取绯线一条,并产妇顶心发两条,紧系中指节即止。衄不止而头汗者,死。

凡血从齿缝中,或齿根出者,谓之齿衄。有风壅,有肾虚,风壅者,消风散外,以祛风擦牙散。肾虚者,以肾主骨,齿者骨之余,虚火上炎,服凉药而愈甚者,此属肾经下虚上盛,宜盐汤下安肾丸,仍用青盐炒香附黑色为末,擦之。然少阴气多血少,故其血必点滴而出,齿亦隐隐而痛,多欲者犯之,亦有胃热而牙断出血者,阳明气血俱多,火旺则血如潮涌,善饮者多犯此,宜清其热,清胃散主之。

有毛窍中出血者,名曰肌衄。因阳气怫郁于内,不能敷扬于外,致阴血上乘阳分,留淫腠理,日久阳气开发,则阴血不能归经,故血从毛窍出也。宜开郁清气凉血之剂,如相火内动,而乘阴分以致热血沸腾者,宜滋阴降火之剂,前人主乎肺热,以肺主皮毛也。用男胎发烧灰扑之,有因大喜伤心,喜则气散,血随气而溢于表者,宜凉心以敛之。

胸前有一孔,常出血水,名曰心漏,用嫩鹿茸去毛,酥炙,附子,炮,去皮、脐,盐花共末,枣肉为丸,每服三十丸,空心酒下,兼治肾虚腰痛如神。

舌衄者,舌上无故出血如线不止,或如管孔者是也。宜香薷汁一升,日三服,外以槐花炒末,干掺之。

耳中出血,少阴火动也。龙骨烧灰,吹入即止。

血分三部,药有轻重。犀角地黄汤,治上血,如吐衄之类;桃仁承气汤,治中血,如血蓄中焦下痢脓血之类;抵当汤丸,治下血,如蓄血如狂之类,此治有余血症之大概也。

大蓟散

治辛热伤肺,呕吐血,或一碗半升,名曰肺疽。

大蓟根 犀角屑 升麻 桑白皮 杏仁(去皮尖) 蒲黄 桔梗(各二钱) 甘草(炙,五分) 分作二服,水煎。

独参汤

治吐血暴甚,昏晕不止。

人参一两为末,用鸡子白调如稀糊,以匙挑服,五更服之尤妙。或用童便冲参汁俱可。

藕节散

治吐衄不止。

藕汁 生地黄汁 生蜜(五匙) 大蓟汁(各三合) 和匀每服一小钟,不拘时服。

款花补肺汤

人参 麦冬(各一钱二分) 五味子(十五粒) 款冬花 紫菀 桑白皮(炒,各一钱) 当归(一钱五分) 芍药 知母 贝母 茯苓 橘红(各八分) 甘草(五分) 水煎服。

丹溪方

治见血后,脾胃弱,精神少血不止者。

人参(一钱) 黄 (二钱) 五味子(十三粒) 芍药 甘草 当归 麦冬(各五分) 水煎服。

必胜散

治男妇血妄流溢,或吐,或唾,或衄。

小蓟 人参 蒲黄 当归 熟地 川芎 乌梅(去核,各一两) 每服六钱,水煎服。

一方治诸血上行,用韭菜汁、姜汁、童便,磨郁金饮之,其血自清。如无郁金,以山茶花代之。或用藕节捣汁饮之。或用茅根绞汁饮之,日三服。

一方治妇人经血逆行,或血腥吐血,韭汁冲童便立效。

滋阴保肺汤

黄柏(盐水炒) 知母 天冬(一钱二分) 当归(一钱五分) 芍药 生地 橘红 紫菀桑白皮(炒,各八分) 大粉草(五分) 阿胶(一钱二分,蛤粉炒) 五味子(十五粒) 水煎服。

白芨散

治咯血并肺损咳血。

白芨(一两) 藕节(五钱) 为细末,每服一钱,白汤调下。白芨下咽直至血窍,窍填而血止也。

茜根散

治鼻衄不止。

茜根 阿胶(蛤粉炒) 黄芩 侧柏叶 生地(各一两) 甘草(五钱) 姜水煎服。

清宁膏

润肺不伤脾,补脾不碍肺,凡劳嗽吐血必不可缺,极有效验。

麦门冬(去心) 生地黄(酒炒,各十两) 广橘红(二两) 龙眼肉(八两) 桔梗 甘草(各二两) 煎成膏,加苡仁(八两,淘净炒熟),真苏州薄荷净叶(五钱,忌火) 川贝母(二两),糯米拌炒,米热去米,俱为极细末,拌匀煎青,时时挑置口中噙化。

紫菀汤

治痨热久嗽,吐血吐痰。

紫菀(洗净,炒) 阿胶(蛤粉炒成珠) 知母(忌铁) 贝母(去心,各一钱)桔梗 人参 茯苓 甘草(各五分) 五味子(十二粒,杵) 水煎,食后服。

痨而久嗽,肺虚可知,即有热症,皆虚火也。海藏以保肺为君,故用紫菀阿胶以清火为臣,故用知母、贝母、以参、苓为佐者,培土以生金,以甘桔为使者,载药以入肺,五味滋肾经不足之水,收肺家耗散之金,为久嗽所最宜。

蜡煎汤

治虚劳久咳嗽,多气喘,或咯脓血。

杏仁(去皮尖,炒黄,另研) 人参 麦冬(去心) 干山药 贝母(去心) 白茯苓 百合 甘草(炙) 阿胶(各等分) 为末,将杏仁拌匀,每服二钱,水一盏,入黄蜡,皂角子大一块,同煎七分,食后热服。

人参固本膏

治肾虚肺热,喘嗽烦渴,咯血肺痿。

人参(一两) 天冬 麦冬 生地 熟地(各四两) 以二冬二地熬成膏,以人参细末和匀,时时挑少许口中噙化。

天一生水,故肾为万物之元,乃人身之本也。奈人自伐其元,则本不固而劳热作矣。热则火刑于金,而喘嗽生焉。二地补肾为君,精不足者,补之以味也。二冬保肺为臣,虚则补其母也。火刑金而肺气衰,非人参莫可救援,东垣所谓无阳,则阴无以生也。况肺主气,气根于丹田,人参大补元气,气者,水之母也。人参之用,无所不宜,以气药引之则补阳,以血药引之则补阴,倘泥于肺热伤肺之说,则孤阴不长,不几坐而待毙耶。

肺痈神汤

肺痈者,劳伤气血,内有积热,外受风寒,胸中满急,隐隐作痛,咽干口燥,时出浊唾腥臭。若吐脓如米粥者,死。脉滑数,或实大,凡患者右胁按之必痛,但服此汤,未成即消,已成即溃,已溃即愈,屡用屡验者也。

桔梗 金银花 黄 (炒) 白芨(各一钱) 薏苡仁(五钱) 甘草节 陈皮(各一钱二分)贝母(一钱六分) 甜葶苈(八分,微炒) 姜水煎,食后徐徐服。新起加防风一钱,去黄;溃后加人参一钱;久不敛加合欢皮,一名夜合即槿树皮一钱。

十灰散

治痨症吐咯嗽血,用此止之。

大蓟 小蓟 柏叶 荷叶 茅根 茜根 大黄 山枝 丹皮 棕榈皮(各等分) 各烧灰,存性,研细,用纸包碗,盖地上一夕,出火毒,用时将白藕捣汁,或萝卜汁,磨京墨半碗,调服五钱,食后下,如病势轻用此立止,如血出成升斗者,用花蕊石散止之。

血属阴,反从火化,故其色赤为阳所动则血菀于上,使人薄厥,黑属壬癸,见黑则止者,火见水而伏也。故用灰与墨汁,苦涩之味,苦能胜火,涩可固脱,更得童便引之下行尤尽折服之妙,胜于萝卜藕汁也。

花蕊石散

五内崩损,涌喷出血斗升,用此止之。花蕊石火锻存性,研如粉,用童便一钟,煎温调末三钱。甚者五钱,食后服。如男用酒一半,女用醋一半,与小便一处,和药服之,使瘀血化为黄水,次以后独参散补之。

独参散

止血后服此药补之。

大人参(二两) 上水二钟 枣五个煎,不拘时,细细服之,服后宜熟睡一觉,次服诸药除根。

一方神治血症。用生韭、生藕、鲜荷叶、京墨、侧柏叶、生地各取汁一杯,冲童便服。

其生地、柏叶研烂;以童便和方能得汁。

济生麦冬散

治衄血不止。

麦冬 生地(各等分) 每服一两,水煎服。

肘后方

治齿血不止,以苦竹茹醋浸一宿,含之。

本事方

治一切牙痛风热,断出鲜血,以至崩落口臭。大黄米泔浸软切片,生地黄大者,薄切,二味旋切,各用一二片合定贴所患牙上,一夜即愈,未痊再如前用。

犀角地黄汤治血积胸中,吐血衄血。

见儿科吐血门。

归脾汤治思虑伤脾,心多健忘,其血妄行。

见健忘门。

方脉痨瘵合参

首列丹溪、节斋,专主滋阴降火,以寒凉立论数篇,理浅易窥,以寒治热,似乎平正,殊不知苦寒入胃,生意潜消焉。望其滋生化育,或禀赋偏阳之人,希可偶合,暂抑阳光,终非久服调养此其弊也。后列诸贤补水配火及水中补火,调心补肾,扶脾保肺诸篇,理奥难明,以温除热,补脾保肺养阳生阴,似拙似迂实乃根本,澄源之至要,有得无失愈远愈佳,此其功也。二者并存,学人细心熟玩,为功为弊一目了然,便知有所趋向,以理浅者,首揭之,犹易入门而可登堂入室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