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冯氏锦囊秘录
14367800000114

第114章

脉位法天论

夫色以候天,脉以候地,故脉形者,可以候天地阴阳也。圣人以左寸为心,左关为肝,左尺为肾,右寸为肺,右关为脾,右尺为命门者,法乎天也。盖天之北为坎,南为离,东为巽,西为兑,包乎外者为干,居乎中者为坤,人生与天地相似,左手天之东也,巽位在焉。巽为木,故肝水居乎左关。左关之前为心者,法南之离也。左关之后为肾者,法北之坎也。右手天之西也。兑位在焉。兑为金,金者肺,《易》曰:干为天,为金,是肺为金,而有干象,故居右手,而位乎高。右关为脾者,脾为坤土,奠位乎中,以之而承乎肺下,此天高地下之义,乾坤象也。右手为命门,命门者,火也,以水位而位火,此一阳生于二阴之义,正所以成坎也。

夫胃纳谷气,脾乃化之,其精微之气,先出于中焦,升则行于上焦,由肺而行五脏六腑,所以灌溉五脏也。其降则中焦行于下焦而营气生,其升则下焦至于上焦而卫气生,别出两行营卫之道,其大气(即宗气)之搏而不行者,积于上焦,(即胸中,又名膻中),命曰气海,(主气海),主出于胸,循咽喉而出入之。鼻中出气为呼,则气从是出,入气为吸,则气从是入,一呼脉行三寸,一吸脉行三寸,呼吸定息脉行六寸,积至一昼一夜,计有一万三千五百息,则脉之一十六丈二尺者,亦积行八百十丈矣。但谷化之精气,呼则出之,天地之精气,吸则入之,其大数谷化之精气,出之者三分,则天地之精气,入之者三分,惟其出多入少,故入半日不再用谷,则谷化之精气衰,至一日则气少也。

脉论

夫脉禀二五之精以为体,藉水谷之所输而为用,所以符阖辟之机,动息而有准,显逆顺之理,断吉凶而有灵。其源也,由乎脐下肾间之动气,如橐龠鼓之于下。其流也,得乎胃饮食之精气,协呼吸应之于上,是以呼出心与肺,脉动二至,吸入肾与肝,脉亦二至,一呼一吸为一息,脉动四至。夫脾胃属土,万类资生,饮食入胃,谷气沸腾,上冲膈间,清者化荣血,浊者为卫气,肺先受之,循经出于两寸口,涌跃顺循,而济诸经,土性和顺,故脉本缓,则参于四藏之中,故无专名,以为中和之主宰,则四脏四时,有不致独见之偏也。故人以胃气为本,然脉之动形,即系气血营运涌跃之状。《经》曰:血无气则滞而不行,气无血则散而无根据,气如橐龠,血如波澜,风行水动,气行血流,故脉皆此气此血而神之者也。血气生于脾胃饮食之多少,胃气根乎元气之盛衰,饮食之延纳,赖乎肺与大肠之传送,即十二经皆有动脉者,莫不宗此胃气也。谷气冲上,肺先承受,形如华盖,空而舍气,盖十二经脉皆叙于斯,为百脉之宗。所以饮食入胃,其气血即乘胃气,通贯于十二经之脉,如潮涌注百浦,其清者为荣血也。心主之,则先出于左手寸口人迎,而下三部也。其浊者为卫气也,肺主之,即充于右手寸口、气口而下三部也。《经》曰:脉会于太渊。太渊者,肺之穴名,在两手寸口之位也。然十二经皆有脉动,如大肠脉,动于结傍之人迎,胃脉动于冲阳,脾脉动于箕门,心脉动于神门,小肠脉动于听宫,膀胱脉动于委中,肾脉在于太溪,心包脉在于天池、劳宫,三焦脉在于禾 ,胆脉在于听会,肝脉在于太冲,此十二经皆有动脉也。独取寸口,以决五脏六腑,生死吉凶者,以其众脉皆会于手太阴之经,而为脉之大会也。然脏气不能自致手太阴,必因胃气以致于手太阴。又曰:寸关虽无,尺犹不绝,往来息均,踝中不歇,如此之流,何忧殒灭,以此观之,则肺为气之主,脉为气之体,胃为脉之用,肾为气之根也。

《灵枢》曰:经脉十二,而手太阴,足少阴,阳明独动不休,何也?肺脉动之不休者,以营气随宗气而行诸经,其诸经之脉朝于肺也。胃脉动之不休者,以卫气出于胃,而行之不已也。肾脉动之不休者,以冲脉与肾脉并行,而行之不已也。此其所以异于诸经也欤!左心、小肠、肝胆、肾、膀胱,左手关前一分为人迎,肝胆之位,以候六淫所伤,(六淫者,风寒暑湿燥火也。)及起居失宜,感冒时行不正之气。凡脉紧盛者,伤于寒,皆为外感有余之证。

右肺、大肠、脾胃、命门、三焦,右手关前一分为气口,脾胃之位,以候七情所伤,(七情者,喜怒忧思悲惊恐。)及房劳动作勤苦,与饮食无节。凡脉紧盛者,伤于食,皆为内伤不足之证。

七诊之法

一静其心,存其神也。二忘外意,无思虑也。三均呼吸,定其气也。四(轻指于皮肤之间,探其腑脉)浮也。五(微重指于肌肉间,取其胃气)中也。六(沉指于骨之上,以取其脏脉)沉也。七察病患脉息来数也。

浮法天象,于皮肤间,候太过。

中法人象,于肌肉间,候胃气。

沉法地象,于筋骨间,候不及。

浮太过,为大、为长、为实、为紧、为弦、为浮、为芤、为滑。

中胃气,凡脉不大、不细、不长、不短、不浮、不沉、不滑、不涩、应手中和,意思忻忻,难以名状者,胃气也。

沉不及,为细、为短、为虚、为濡、为弱、为沉、为涩、为伏。

诊五脏动数止脉

诊心部脉:一动心,二动脾,三动肺,四动肾,五动肝。

诊肝部脉:一动肝,二动心,三动脾,四动肺,五动肾。

诊肾部脉:一动肾,二动肝,三动心,四动脾,五动肺。

诊肺部脉:一动肺,二动肾,三动肝,四动心,五动脾。

诊脾部脉:一动脾,二动肺,三动肾,四动肝,五动心。

以上不过明其生生循环不息之义,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而无间断一息不运也。

六动 七动 八动 九动 十动 十一 十二 十三 十四 十五十六 十七 十八 十九 二十 二十一 二十二 二十三 二十四二十五 二十六 二十七 二十八 二十九 三十 三十一 三十二 三十三 三十四三十五 三十六 三十七 三十八 三十九 四十 四十一 四十二 四十三 四十四 四十五以上各就本经等起动脉循环于五脏之中,周而复始,循遇何脏而得止脉,则以止脉之脏而断其吉凶。如四十五动之中,而无止脉见者,则是无病也。

论脉紧要诸条

先哲有言,脉有神机,微而莫显,胸中了了,指下难明,况胸中昧昧而思,指下全生,其可得乎?若不比类以晰其似,对举以别其殊,辩兼至以定名,察平脉以昭治,分六气以测证,按运政以观应,审真脏以知仁,则临视凭何?而治安之法奚赖,故逐条具后,使学人一览无遗矣。

热则脉数,寒则脉迟,沉主在里,浮主在表,虚者脉虚,实者脉实,涩为血枯气滞,滑为痰盛阴强,此八者,乃脉之大纲领也。长则气治,短则气病,数则烦心,大则病进,上盛则气高,下盛则气胀,代则气衰,细则气少,涩则心痛,此八者,乃病之见于脉也。

比类者,所以明相类之脉,洪与虚皆浮也。浮而有力为洪,浮而无力为虚。沉与伏皆沉也,沉脉行于筋间,重按即见,伏脉行于骨间,重按不见,必推筋至骨,乃可见也。数与紧皆急也。数脉以六至得名,紧则不必六至,惟弦急而左右弹,状如切紧绳也。迟与缓皆慢也。迟则三至,极其迟慢,缓则四至,徐徐不迫。实与牢皆兼弦大实长之四脉也。实则浮中沉三取皆然,牢则但以沉候取也。洪与实皆有力也。洪则重按少衰,实则按之亦弦也。革与牢皆大而强也。革则浮取而得,牢则沉取而见也。濡与弱皆细小也。濡在浮分,重按即不见也。弱主沉分,轻取不可见也。细与微皆无力也。细则指下分明,微则似有若无,模糊难见矣。短与动皆无头尾,短为阴脉,其来迟滞,动为阳脉,其来数滑,促结涩代,皆有止者也。数时一止为促,缓时一止为结,往来迟滞,似止非止为涩,动而中止,不能自还,止有定数为代。

对举者、所以明相反之脉。浮沉者,脉之升降也。迟数者,脉之急慢也。滑涩者,脉之通滞也。虚实者,脉之刚柔也。长短者,脉之盈缩也。洪微者,脉之盛衰也。紧缓者,脉之张弛也。牢革者,脉之内外也。动伏者,脉之出处也。促结者,脉之阴阳也,濡弱者,脉之穷于进退者也。芤弦者,脉之见于盛衰者也。《经》曰:前大后小,前小后大,来疾去徐,来徐去疾,去不盛,来反盛,去盛来不盛,乍大乍小,乍长乍短,乍数乍疏,是又二脉之偶见者也。

兼至者,合众脉以成一脉也。浮而细,且软为濡。沉而细,且软为弱,浮而极细极软,似有若无为微,浮而且大且弦且长之合为革,沉而且大且长且弦之合为牢,且大且长,浮中沉皆有力为实。

平脉者,各部之本脉也。轻以取腑,重以取脏,诸阳脉为腑,诸阴脉为脏。然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浮亦有脏,沉亦有腑,故取脉有权,不可执也。足厥阴肝,沉而弦长,足少阴肾,沉石而滑;足太阴脾,中和而缓。足少阳胆,弦大而浮。足阳明胃,浮长而涩。足太阳膀胱,洪滑而长。手少阴心,洪大而散。手太阴肺,浮涩而短。手厥阴心胞络,浮大而散。手少阳三焦,洪大而急。手阳明大肠,浮短而滑。手太阳小肠,洪大而紧。凡肝弦、心洪、脾缓、肺毛、肾石、俱要中和,太过固病,不足亦病。太过者,脉来强实是也。病在外不及者,脉来虚微是也。病在中。

六气分合六部时日诊候之图

六气分合六部时日诊候之图一六气分合六部时日诊候之图二时令者;四时之变脉与之应也。十二月大寒,至二月春分,为初之气,厥阴风木主令,《经》云:厥阴之至,其脉弦。春分至小满为二之气,少阴君火主令,《经》云:少阴之至,其脉钧。小满至六月大暑,为三之气,少阳相火主令,《经》曰:少阳之至,大而浮。大暑至八月秋分,为四之气,太阴湿土主令,《经》曰:太阴之至,其脉沉。

秋分至十月小雪,为五之气,阳明燥金主令,《经》曰:阳明之至,短而涩。小雪至十二月,大寒为六之气,太阳寒水主令,《经》曰:太阳之至大而长。

以平治之纪为例,若太过之纪,其气未至,而至从节前十二日为度,不及之纪其气至而未至,从节后十三日为度。太过之岁,从左尺浮分起立春,不及之岁,从左关中分起立春,根据次而推之,此六气至理,而方书所未发者,必于平旦,阴气未散,阳气未动,饮食未进,言语未吐之时,清心调息,逐部细究,则时令之病,可以前知。诊得六部俱平则已,若有独大、独小、独浮、独沉、独长、独短,与各部不同,根据图断之,无不验者。假如左关中候,脉独弦大,已知雨水后,惊蛰边,有风热之病,盖弦主风,而大主热也。且左关又为风木之令故也。如右尺沉分,脉独缓滞而实大,已知芒种后,夏至边,有湿热之病,盖缓滞主湿,实大主热也。若缓滞虚大,乃湿热相火为患,盖缓滞为湿,而虚大为相火也。且在沉分,沉亦主湿,又在相火之位故也。久病之人,六脉俱浊滞,惟右寸中候,脉得从容和缓,清净无滞,已知霜降后,立冬边必愈,其余仿此而推之,百不一失也。

夫按政运者,所以明不应之脉,盖不应者,沉细也,有其诊则见矣。凡值此不应,乃岁运合宜,不必求治,误治之,反伐天和。

土运为南政,土位居中,面南行令故也。其余四达以盖事之,北面受令,故为北政。

甲已二年,为土运南政,如运少阴司天,则两寸不应,厥阴司天,则右寸不应,太阴司天,则左寸不应。少阴在泉,则两尺不应,厥阴在泉,则右尺不应,太阴有泉,则左尺不应。

乙丙丁戊庚辛壬发八年,皆为北政,如遇少阴司天,则两尺不应,厥阴司天,则右尺不应,太阴司天,则左尺不应。少阴在泉,则两寸不应,厥阴在泉,则右寸不应,太阴在泉,则左寸不应。

如尺当不应,而反浮大,寸当浮大,而反沉细,寸当不应,而反浮大,尺当浮大,而反沉细,是谓尺寸反,《经》曰:尺寸反者,死。如右当不应而反浮大,左当浮大而反沉细,左当不应而反浮大,右当浮大而反沉细,是谓左右反,《经》曰:左右反者,死。

真脏者,所以明不治之脉,盖人以胃气为本,胃气脉者,应手中和,意思忻忻,悠悠扬扬,难以名状是也。太过不及者,病。但得真脏脉,不得胃气者,死。

《经》曰:脉气有余,形气不足生,是重以脉也。又曰:形肉已脱,九候虽调犹死,是重以形肉也。何经言之,相反若是?此二者,均不可偏废也。夫脉气有余,里无大病也。形气不足,未至肉脱也,何死之虞?若至形肉俱脱者,必久病也。此时客病虽无所苦,然气血亏竭,依稀一线之气,留连未绝,所以九候如丝,似乎和缓之象,然形如柴立,大肉已败,脾主肌肉,土崩脾绝矣。难无风雨之侵,油干灯自尽耳。

一以尺中为根,人之有尺,犹树之有根,水为天一之元,先天命根也。王叔和曰:寸关虽无,尺犹不绝,如此之流,何忧殒灭,谓其有根也。若肾脉独败,是无根矣。一以沉候为根,《经》曰:诸浮脉无根者,皆死。是谓有表无里,谓之孤阳不生。

夫造化所以亘万古而不息者,一阴一阳,互为其根也。阴既绝矣,孤阳岂能独存乎?二说似乎不同,实则一致。两尺为肾部,沉候之六脉皆肾也。然则两尺之无根,与沉取之无根,总属肾水绝矣。故曰:脉贵有神。有神者,即重按有根之谓,譬如树木根本一坏,虽猛力培植,终无发生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