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心理医生
14101700000015

第15章 心理治疗的方法(9)

2.治疗原理

(1)“顺应自然”的治疗原理。森田认为,要达到治疗目的,说理是徒劳的。正如从道理上认识到没有鬼,但夜间走过坟地时照样感到恐惧一样,单靠理智上的理解是不行的,只有在感情上实际体验到才能有所改变。而人的感情变化有它的规律,注意越集中,情感越加强;听其自然,不予理睬,反而逐渐消退;在同一感觉下习惯了,情感即变得迟钝;对患者的苦闷、烦恼情绪不加劝慰,任其发展到顶点,也就不再感到苦闷烦恼了。因此,要求患者对症状首先要承认现实,不必强求改变,要顺其自然。

什么叫顺其自然呢?森田把它看作是相当于佛禅的“顿悟”状态。所谓“顿悟”,就是让患者认识并体验到自己在自然界的位置,体验到对超越自己控制能力的自然现实存在的抵抗是无用的,这样才能具备一种与自然事物相协调的生活态度。具体地说,就是要老老实实地接受症状,真正认识到对它抵制、反抗或用任何手段回避压制都是徒劳的。要一方面接受症状不予抵抗,一方面带着症状从事正常的工作和学习活动,不把躯体和心理症状当做自己身心内的异物,对它不加排斥和压抑,采取“有,就让它有去”的态度。

森田强调,要顺其自然必须做到:

第一,要认识情感活动的规律,接受不安等令人厌恶的情感。森田指出,人类情感活动具有5条规律:一是顺应情感的自然发生,听任感情的自然发展,情感过程一般构成山形曲线,一升一降最后归于消失;二是如果人的感情冲动得到满足,挫折可迅速平静、消失;三是情感对同一感觉的惯性,逐渐变得迟钝,直到无所感受;四是情感在某种刺激继续存在以及对此集中注意时,就会逐渐强化;五是情感是通过新的经验,经过多次反复,在逐步加深对它的体验中渐渐培养的。例如:对人恐怖的人,常对与人见面引起的情感波动,见到领导或异性时产生不好意思的感觉感到苦恼,视之为必须排除的异物,而采取压抑和对抗的态度。把本身很平常的事看得很严重而产生抗拒之心,结果使自己陷入了神经质症的旋涡。这就与上述规律的第四条及第五条相符合,即由于集中注意于令其感到厌恶的情感,并不断压抑这种情感而使之受到强化,经多次反复而培养起他对人极度恐惧的体验,而这一过程又违背了上述第一、二条规律。因此,要改变这种状况就需要使患者认识情感活动的规律,接受自己的情感,不去压抑和排斥它,让其自生自灭,并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培养积极健康的情感体验。

第二,要认清精神活动的规律,接受自身可能出现的各种想法和观念。神经质患者常常主观地认为,自己对某件事物只能有某种想法而不能有另一种想法,有了就是不正常或者是不道德的,即极端的完美欲造成了强烈的劣等感。要改变这一点,就得接受人非圣贤这一事实,接受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存在邪念、嫉妒、狭隘之心的事实,认识到这是人的精神活动中必然会出现的事情,是一个人靠理智和意志不能改变和决定的;但是否去做不理智的事情,却是一个人完全可以决定的。因此,不必去对抗自己的想法而需注意自己所采取的行动。同时,还要认清精神拮抗作用,从心理上放弃对对立观念的抗拒,认识到人有对生的欲望和对死的恐惧两种相互对立的心理现象,并接受这种心理现象,而不必为出现死亡的恐怖而恐惧不安,也不必拼命排除这些令人恐惧的念头,使自己陷入激烈的精神冲突之中。

第三,要认清症状形成和发展的规律,接受症状。神经质症患者原本无任何身心异常,只是因为他存在疑病素质,将某种原本正常的感觉看成是异常的,想排斥和控制这种感觉,使注意固着在这种感觉上,造成注意和感觉相互加强的作用,即形成精神交互作用。这是一种恶性循环,是形成症状并使之继续的主要原因。认清这一点,对自己的症状采取接受态度,一方面不会强化对症状的主观感觉;另一方面,因为不再排斥这种感觉,而逐渐使自己的注意不再固着在症状之上,以这样的方式打破精神交互作用使症状得以减轻直至消除。比如:对人恐怖患者见人脸红,越怕脸红,就越注意自己的表情,越注意越紧张,反而使自己脸红的感觉持续下去了;相反,接受脸红的症状,带着“脸红就脸红吧”的态度去与人交往,反而会使自己不再注意这种感觉,从而使脸红的反应慢慢消退。

第四,要认清主客观之间的关系,接受事物的客观规律。人之所以患神经质症,疑病素质是症状形成的基础,精神交互作用是症状形成的原因,而其根源在于人的思想矛盾。这一思想矛盾的特征就是,以主观想象代替客观事实,以“理应如此”限定自身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森田指出:“人究竟如何破除思想矛盾呢?一言以蔽之,应该放弃徒劳的人为拙策,服从自然。想依靠人为的办法,任意支配自己的情感,就如同要使鸡毛上天、河水逆流一样,不仅不能如愿,反而徒增烦恼。此皆力所不能及之事,而强为之,当然痛苦难忍。然而,何谓自然?夏热冬寒乃自然规律,要想使夏不热、冬不寒,悖其道而行之,是人为的拙策;按照自然规律,服从、忍受,就是顺应自然。”针对思想矛盾,森田提出了“事实唯真”的观点,意即“事实即是真理”,并以此作为座右铭。他说:“吾人不要把情绪或想象,误认为事实来欺骗自己。因为不论你是否同意,事实是不可动摇的。事实就是事实,所以人必须承认事实。认清自己的精神实质,就是自觉;如实地确认外界,就是真理。”只有使人的主观思想符合客观事物的规律,才能跳出思想矛盾的怪圈。

(2)“为所当为”的治疗原理。森田疗法把与人相关的事物划分为两大类:可控制的事物和不可控制的事物。所谓可控制的事物,是指个人通过自己的主观意志可以调控、改变的事物;而不可控制的事物,是指个人主观意志不能决定的事物。森田疗法要求神经质症患者通过治疗,以学习顺应自然的态度,不去控制不可控制之事,如人的情感;但还要注意为所当为,即控制那些可以控制之事,如人的行动。即“为所当为”是在顺应自然的态度指导下的行动,是对顺应自然治疗原则的充实。

第一,忍受痛苦、为所当为。森田疗法认为,改变患者的症状,一方面要对症状采取顺应自然的态度,另一方面还要随着本来有的生的欲望,去做应该做的事情。通常症状不会即刻消失,在症状仍存在的情况下,尽管痛苦也要接受。把注意力及能量投向自己生活中有确定意义,且能见成效的事情上,努力做应做之事;把注意力集中在行动上,任凭症状起伏,都有助于打破精神交互作用,逐步建立起从症状中解脱出来的信心。例如:对人恐怖的人,不敢见人,见人就感到极度恐惧。森田疗法要求其带着症状生活,害怕见人没关系,但该见的人还是要见,带着恐惧与人交往,注意自己要做什么,而不注意自己是否又恐惧了,坚持做下去,恐惧就会减轻。而这样做的结果,患者自己就会发现,原来想方设法要消除症状,想等症状不存在了再与人接触,其实是不必要的。过去为此苦恼,认为不能做,是因为老在脑子里想而不去做。而“为所当为”要求患者该做什么马上就去做什么,尽管痛苦也要坚持,就打破了过去那种精神束缚行动的模式。

第二,面对现实,陶冶性格。森田疗法的专家高良武久指出:“人的行动一般会影响其性格;不可否认,一定的性格又会指导其做出一定的事情。但仅仅看到这一方面,则是一个片面的认识。我们也不能忘记‘我们的行动会造就我们的性格’这一客观事实。正是这一点,才是神经质性格得以陶冶的根本理由。”

神经质症患者的精神冲突,往往停留在患者的主观世界之中。他们对引起自己恐惧不安的事物想了又想,斗了又斗;但在实际生活中,对引起其痛苦的事物却采取一种逃避和敷衍的态度,如社交恐惧者常常以避免与人接触来减轻自己的痛苦。事实上,单凭个人主观意志的努力,是无法摆脱神经质症状的苦恼的;只有通过实际行动,才会使思维变得更加实际和深刻。实际行动,才是提高对现实生活适应能力的最直接的催化剂。对此,高良武久举例说,要学会游泳,不跳入水中就永远也学不会游泳,即使完全不会游泳,跳入水中也是完全可以做到的,然后再逐步学习必要的技术。与此道理相同,神经质症患者无论怎样痛苦,也可以做到忍受痛苦,投入到实际生活之中。如自己做不到这一点,也可在别人指导下做到,这样就可以在不知不觉中得到自信的体验。要想见人不再感到恐惧,只有坚持与人接触,在实际接触中采用顺其自然的态度,使恐惧感下降,而逐步获得自信。前面已经谈到,“为所当为”有助于使症状得到改善,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在实际生活中将精神能量引向外部世界。这是因为要做事情,就要将注意力由主观世界移向外部,就要注意所做的事情,这就减少了指向自己身心内部的精神能量。而与外部世界的实际接触,又有助于患者认识自身症状的主观虚构性。这一过程实际上是使内向型性格产生某种改变的过程。

在顺应自然的态度指导下的“为所当为”,有助于陶冶神经质性格。这种陶冶并非彻底改变,而是对其性格的不同部分进行扬弃。即发扬神经质性格中的长处:认真、勤奋、富有责任感等;摈弃神经质性格中的致病之处:神经质的极端的内省及完善欲。由此可见,顺应自然既不是对症状的消极的忍受、无所作为,也不是对症状放任自流、听之任之,而是按心理活动发展的规律行事,任凭症状存在,不去抗拒排斥,带着症状积极生活。顺应自然、为所当为治疗原则的着眼点是,打破精神交互作用,调节过强的心理拮抗反应,陶冶性格。这一治疗原则还反映了森田疗法对意志、情感、行动和性格之间的关系的看法,即意志不能改变人的情感,但意志可以改变人的行为;通过改变人的行为来改变一个人的情感,陶冶一个人的性格。

3.治疗方法

森田疗法的治疗分为:住院治疗和门诊治疗。无论是住院还是门诊治疗,都应注意选择那些除表现为神经质症状之外,自身也在积极做着克服症状的努力,有从症状中解脱出来的强烈愿望的病人,因为仅有某些症状,没有强烈的求治动机,是不宜施行森田疗法的。

(1)住院治疗。在确定诊断和适应证以后,要向病人讲明疾病的性质,并将有关神经质心理病理学说介绍给他们,告诉他们没有严重疾病,以消除他们不必要的担心和顾虑。

住院治疗过程分为四个时期:

绝对卧床期。一般为4~7天。病人独居一室,除了吃饭、如厕外,其余时间不得下床活动,禁止会客、谈话、吸烟、读书、写字等等。在此期间,病人自然会出现各种想法,尤其是对病的各种烦恼和苦闷,因而可能使病痛暂时加剧和难以忍受,对治疗表示怀疑,少数病人甚至要求中止治疗而出院,当病人把所有烦恼的事情都想过之后,就没有什么可以再想的了,就会感到无聊。所以,第一期又称无聊期。这一期主要观察患者在卧床期内的精神状态,以便结合病情进行诊断(排除非神经症患者),并通过安静的修养调整心理疲劳。其重点在于解除患者精神上的烦闷和苦恼,使个体精神能量由朝向内部世界转向外部世界。

轻工作期。3~7天。仍然禁止读书、交际,每天卧床时间保持7~8小时,白天可以到户外活动,可采取患者自我选择及施治者指导相结合的方法,从事一些轻度的劳动。如在室外可做些诸如扫院子、擦玻璃等简单、单调的劳动,在室内可进行书法、绘画、糊纸袋等活动。一般从第3天开始,可逐渐放宽对患者工作量的限制,并要求患者开始写日记,不许写关于病的问题,只写一天干了些什么、有什么体会,施治者每天检查日记并加评语,引导病人减少对自身心理疾病的注意,关心外界活动。

重工作期。一般为3~7天。参加较重的体力劳动,如除草、帮厨、清理环境卫生、做农活、做木工活、参加工艺劳动等。在这一阶段,病人可以读书,主要是森田写的关于神经症学说的书,还可阅读历史、传记、科普读物等,每晚要求患者记治疗日记。患者在医院里和其他病人一起劳动,互相不谈自己的病。此阶段的目的在于,通过努力工作,使患者体验完成工作后的喜悦,培养忍耐力。在这之中学会对症状置之不理,进一步将精神活动能量转向外部世界。

生活训练期。又称回归社会准备期。一般为1~2周。此期为患者出院做准备,要指导患者回归原社会环境,恢复原社会角色。此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允许他白天回到原来单位,或在医院参与某些管理工作等较复杂的社会活动。无论参加何种活动,都要求每晚仍回病房,并坚持记治疗日记。其目的是使患者在工作、人际交往及社会实践中进一步体验顺应自然的原则,为回归社会做好准备。

以上各期的情况,是对一般治疗情况的描述,对每个具体患者而言,还要根据其情况来决定治疗的进程。治疗周期会因此而长短不一,时间短的约3周即可,长的则可能需要60~70天,平均周期一般为40~50天。

住院治疗的目的是使病人对精神的自然流动及其演变有实际的体会,消除以前对病的臆断和误解,达到心理上的“自然流动、无所住心”的状态。因此,对卧床期可能流露出的心理状态,事前不能向病人说明,这点很重要。因为病人事前如果知道在此期间会产生无聊、悲观的情绪,会使之采取预期的态度,心理的自然流动就会被歪曲。当然,在采用住院疗法之前,施治者应先使患者对森田住院疗法的过程有一大致的了解,患者可自己做出是否入院治疗的决定。患者的求治欲望越强,越有利于治疗。

在中国,李振涛等人试用森田住院疗法治疗强迫症、恐怖症和疑病症病人,取得了满意的疗效。李振涛等人对病人住院期间的活动内容做了一些更改,如在第一阶段即让病人写日记,阅读指定的“患者必读材料”,向病人介绍森田疗法的原理,在日记中也可写一些治病的体会。在其他阶段也增加了丰富的作业内容,并在不同阶段进行心理测查,以进行比较。

下面是李氏运用森田住院疗法治疗的一个实例,摘录其日记,可了解病人是怎样通过森田疗法而逐渐康复的。

[案例]

求治者:女性,27岁,教师,诊断为疑病症。在住院时期的日记中写道:“我5岁时,母亲患胃癌死去,以后父亲特别注意我的胃,老是问我感觉如何,我的胃口一有些不适,就吓得父亲变了脸色。这样就使我产生了对胃肠癌症的恐惧心理……我看过一本医书,书上写着‘气滞’容易造成癌症,以后我就害怕胀气。听说口水能引起胀气,就怕咽口水。越怕咽,心里越紧张。把牙咬紧,心想这样就会少出口水,但口水反而更多,成天没别的事就想到咽口水。精神上极度紧张、恐惧,真是活受罪。每天都摸到肚子胀,右边重。为此做了无数次检查,喝了无数汤药,还觉得肚子胀。”

绝对卧床期:“……我是对健康太注意了,越注意就越担心有病,越咬牙越流口水。我每天醒来第一个感觉,就是肚子胀气。越注意肚子,越感到胀气。这就是心身交互作用,还有自我暗示‘我今天千万不要再难受了’……所以我的病来自自身……我越想摆脱,就越摆脱不掉。医生告诉我这个方法不对。我按医生讲的去做,不去理会病,不去注意胀气,好像口水也少了,精神也不紧张了。”

轻工作期及重工作期:“我今天画的画大家都说好,我有好多年没能这样画画儿了,我太高兴了。我注意画画儿,对胀气抱着有就让它有去吧的态度,反倒觉得没有那么胀了……我干活累了,也不再注意肚子胀气。”

回归社会准备期:“我整天忙着干活,医生说过,把注意放到现实,做好现在的事,我现在感觉好多了。”

(2)门诊治疗。门诊治疗仍须遵循森田疗法的基本原则。治疗的关键,是帮助患者理解顺应自然的原理。但由于门诊治疗没有住院治疗所具有的特定环境,不能采用卧床及作业布置方式进行治疗,因此具有与住院疗法的不同特点。

门诊治疗主要通过施治者与患者一对一的交谈方式进行,一般一周一次或两次。施治者应注意对患者的同情并建立良好的治疗关系,施治者应在掌握患者生活史的基础上,尽可能理解患者的现实情况,不以症状作为讨论的主要内容,鼓励患者面对现实生活,放弃抵抗神经质症状的立场,使患者认识到事物不以自己的主观愿望而转移,认识到接受症状的本来面目,不试图去控制,症状就会改善。最后,鼓励患者要承担自己生活中应承担的责任。在治疗中,施治者应尽可能用提问的方式启发患者对问题的理解,而不是过多地采用说服的方式。

门诊治疗的要点是:

(1)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以排除严重躯体病的可能,消除患者的顾虑;(2)指导患者接受症状,而不要试图排斥它;(3)嘱咐患者不向亲友谈症状,也嘱咐亲友们不听、不答复他们的病诉;(4)恐怖症患者不应回避与人交往,要带着症状去参加各种活动。

我国学者曾采用门诊治疗方法,对16例神经症患者进行治疗,并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其具体做法为:初诊30至60分钟,复诊为15至30分钟,第一个月的治疗每周1次,以后为1至2周1次。治疗的主要方法为言语指导和日记批注。首先引导患者领悟其症状与人格特征的关系,告知形成症状的有关因素,要求患者将自己的理解和体验写在每天的日记上。要求患者使用两个日记本,施治者在复诊时针对患者上次日记中暴露的问题进行批注,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言语指导,提出下一次的要求,与此同时,要求患者阅读森田学说的有关材料。专家们认为,由于门诊治疗中,施治者不能亲自观察患者的日常生活和行为,因此,让患者记日记,通过对日记的批注来对患者进行指导,是治疗的中心环节。施治者在治疗指导中特别要注意:第一,治疗始终要针对患者的人格问题,不能被其症状所纠缠,对症状应置之不理,让其自然淡漠;第二,在患者对治疗要点理解的条件下,着重要求其在生活实践中自觉地去体验。

下面是一门诊治疗的案例:

[案例]

李某,男性,是深圳某单位中层管理人员。初一时,有一次在课堂发言出现紧张、脸红,心动过速,怕同学看出来就瞧不起自己,因为他认为一个优秀的人应该具有真正演讲家的风格,应该从容大方、思想深刻、谈吐风趣、情绪平静,而不应该感到丝毫紧张、更不应该有脸红、面部肌肉颤抖等没有出息的表现。从那以后,他开始在与人交往方面出现问题:不敢交朋友,有陌生人的场合不敢说话,一旦在公众场合讲话就出现心悸,伴随脸红、脸部肌肉抖动、手发抖等。如果是在他认为重要的场合,就更严重。参加工作后,工作的性质要求他经常与人接触,这更加使他难以适应,压力很大,在特定的场合来临之前很多天就开始焦虑,想控制自己的情绪,以达到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的美好境界。他特别希望改变,并作了很多努力。他告诉我很多他在不同时期努力地消除症状的方法,如告诉自己要勇敢大胆,骂自己没用,告诉自己一定要克服羞怯,还参加过口才训练、成功训练班,但都坚持不久就败下阵来;他还收集了很多医学、哲学、心理学的书籍和资料,企图找到对自己问题的正确理解和解决方案,后来学会在重要场合事先服用速效救心丸,认为可以减轻心悸,脸红、脸部肌肉抖动症状,但不见效果,同时他又担心自己长期服药会上瘾,会有副作用。

他的知识在增加,地位在上升,交往圈子却在缩小,曾多次想辞职。走投无路中也曾寻求心理咨询,但效果不佳。后,经朋友介绍来我这儿。来时这些症状已经出现了19年,可以想象,对他来讲,近二十年来他的痛苦有多深重。

刚进咨询室时,他疑心很重,一方面怀疑自己的情况是不是能完全治好,另一方面又希望有什么办法可以立刻解决问题。

在初次交流之后,发现他具有疑病素质(因为幼年时见邻居得心脏病而死,就开始担心自己万一得了心脏病怎么办)、性格内向、内省力强、完善欲望高、以偶然的一次挫折为契机导致病态,在精神交互作用下,愈来愈烈。所以治疗的关键在于“精神交互作用”这一环节,只有切断这一交互循环过程,让病人接受症状,以顺其自然的心态与人相处。

因此,建议他接受森田疗法进行系统咨询,他欣然接受,并约定开始每周1~2次,两周后每周1次,一共3个月。每次1~2小时,其余时间要求恢复工作,正常上班。

治疗贯彻以下原则:要求求助者“顺应自然,为所当为”,减少疑病性基调,打破精神交互作用,发挥生的欲望作用,适应社会,适应环境,恢复社会功能。

第一,要让求助者理解症状的实质,不要为此担心、焦虑,也不必急于克服,要以正常工作为目的去活动;让求助者明白,情绪及症状,用意志的力量,无论如何是不能控制的,用药物是治标不治本的,唯有“听其自然”,以自己的力量像健康人一样生活才是重要的。

第二,给予心理辅导和个性调整支持。根据求助者的实际情况,建议制定近期个人的工作目标和工作的重点,鼓励其多参加集体活动,使生活外向化,逐渐养成顺应个性顺应现实的良好心态,从自我中心的防卫状态中解脱出来,把束缚求助者自身的精神力量,改变方向使之朝向外界,使求助者摆脱内部的精神冲突。

第三,指导的具体内容,根据森田疗法的原理,反复多次讲解社交恐怖症的发生基础、精神交互作用、顺其自然的治疗原理,目标是使病人对精神自我冲突的发病机理产生“顿悟”,其后以主动的顺其自然的态度进行社交活动,使其在不知不觉消除症状的过程中恢复自信。要求患者对社交中“胆怯”这一既定事实原原本本地接受下来,明白这是常人均有的正常心理,明白越是想摆脱某症状则越被其纠缠的道理。并针对其工作岗位和个性心理进行系列辅导,如与人交往羞怯,会给人留下诚实、可靠的好印象;一个人的能力体现,不单纯以一次会议上的表现而取胜,他在工作中的提升就可以证明这一点;自卑感源于自我要求高,强调顺其自然的态度,为所当为的行为是治疗的关键。并要求患者对自己认知行为过程作笔记,以便于随时掌握其心理过程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指导,疗程初步定为10~12周。

第四,此后进行了多次咨询。他有了明显的进步,人际关系质量有明显改善,第二次咨询时,主动开始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如自然主动与同事进行交往,主动与陌生人打交道,会议上心悸,伴脸红、脸部肌肉抖动的情况也逐步减轻,其间由于工作变动和工作压力有反复,但仍愿意坚持下来,11周时痊愈。此后三个月、半年回访,他正常而健康。

十三、静默治疗

(一)静默疗法

静默亦称入静,通常是指个体将注意或意识集中到一个客体、声音、意念或体验,而进行的一种心理训练技术。静默可能是目前“新心理疗法”中传播最广、应用人数最多的一种方法。其应用的目的在于使练习者达到精神松弛、提高领悟力和随意控制自己的心理活动的境界,同时也为了保持心理健康。静默的技术相当简单,一般要求练习者坐在一个安静、隔音的环境之中,闭起双目,集中注意一个单调的声音、意念,或做一些单调刻板动作,如以拇指与其他四指重复接触等方法。沃尔什曾做过一个比较保守的估计,在美国约有几百万人已经学会应用静默法,而在全世界则大约有5000万以上的人在进行静默练习。一般来说,在西方,大多数人练习静默是将它用来作为放松、应激处置、增加自信心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一种有效手段,很少有人将它作为一种信仰来终身练习。在东方,静默仍局限在那些想超凡脱俗的人之中,往往带有一定的宗教色彩。

静默往往是宗教活动的一个核心部分,它被看作是改变人的意识的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由于不同地区、种族、文化、宗教流派的差异,静默方法不尽相同。例如,在佛教的发祥地东南亚一带,静默练习仍沿袭着约2500年前所传教的基本方式;在西藏则将静默练习发展成注重视觉意象的复杂练习;在日本,静默练习则往往采取道教和禅坐的形式。近年来,静默作为一种临床心理治疗已经在程序步骤上相当简化了,并且剔除了神秘成分和宗教色彩。

当代的静默行为治疗技术要求让练习者摒除一切杂念和外部世界的牵累,努力使练习者体验一种特殊形式的心境,即所谓“静默心境”。在这种心境之下,意识进入一个自由漂游状态,使练习者进入与其自身内在节律相和谐一致的状态,有时甚至达到与自然融合于一体的感受之中。研究表明,静默可引起很多心理生理变化。如威廉斯和韦斯特(1975年)观察静默时脑电图有下列改变:

(1)开始时,α波波幅增大,有些人出现α节律变慢。

(2)接着有θ波阵发性出现,间以α节律。

(3)深度静默时可出现每秒20~30次乃至40次的β波。

(4)静默结束时,甚至在睁眼时仍有β波存在。

华莱士(1970年)复习文献后认为,静默能降低人体生理激活,使心率减慢、呼吸频率降低、耗氧减少以及皮肤电阻下降;这类变化与其他放松技术引起的改变相似。至于长时间规则的静默训练引起的改变如何,观察很少,但也证实可使心率减慢,能降低体内生理激活和减轻焦虑。其实人们对静默并不陌生,我们每一个人都曾有过静默心境的体验。例如,当我们凝望着漫天雪花飞舞,朵朵雪花缓缓飘洒大地之时;或者当我们伫立在一场火劫之后的焦土上,面对着残垣废墟,这种心境往往会油然而生。同样,安静也会诱发“静默心境”,并且能获得近似于正式沉思技术所产生的心理体验。

静默疗法适用于:减轻心理生理性障碍、解决童年期冲突、调整睡眠模式、增强放松能力、减轻紧张和焦虑、减轻习惯性恐惧反应、增强自信心、减轻躯体疼痛、使人际关系协调和稳定、增加内省能力等。

静默疗法需要遵守下列四条原则:

(1)尽量减少外在环境的刺激,选择一清静的房间。

(2)采取一个最舒适的坐姿,使呼吸保持通畅,一般背脊不要任何支撑。

(3)穿舒适的衣服,衣服应该宽松无束。

(4)每天静默2次,早晨与下午各1次,每次20分钟。

在静默练习过程中,一般要求练习者全神贯注专心静默。如果一个人不能集中注意于某种意念或体验,他就不是在静默。

(二)超觉静默疗法

超觉静坐乃是一独特之静默技术:首先,这项技术不用故意试图放松,整个过程完全自发地发生,练习者无需费力集中精神,完全合乎自然;其次,它的练习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随时安排,从而及时缓和各种精神压抑和情绪紧张状态,防止心理、生理疾病的发生。

生理学研究指出,超觉静默的过程和身体积累压抑的过程恰恰相反,压抑导致心率增高、呼吸加快、血压升高和精神激动;超觉静默则降低心率、减慢呼吸、降低血压,导致全身松弛,让我们的身心能有额外的深度休息。在超觉静坐的过程中,氧气的消耗量迅速降低,证实超觉静默能导致深于熟睡两倍的休息程度。超觉静默也能消除失眠,它可大大减少入睡时间,使失眠彻底消除。米斯奇曼研究超觉静默对失眠的治疗效果指出,静默前30天平均入睡所需时间超过70分钟,静默后30天只需20分钟。此外,超觉静默对于各种身体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溃疡病等的治疗也有明显的效果。

超觉静默与其他类似的静坐不同,它并不提倡任何超脱世俗事物的观念。虽然,超觉静坐练习需要暂时超脱活动,每天练习两次,每次约15~20分钟,这种“超脱”是为了使练习者能恢复精力,从事更高效率的活动,它是补充练习者脑力与体力资源的过程,使他们从事日常事务时,会感到有更大的精力、更高的效率。因此,超觉静默并非脱离世俗或降低活动,而是在我们需要全力以赴的紧张活动中用深度的休息来平衡一下,以改善和提高活动质量。

超觉静默也不涉及到任何奇特的姿势,改变生活方式,或选择某种哲理。虽然超觉静默是以某种理论体系为依据的,但要得到静默的效果,并不一定要接纳这套理论。练习者只需舒服地坐着,闭上眼睛,并毫不费力地使用静坐导师所教导的技术,就会得到静默的效果,达到一种完全休息的状态。不管你所考虑的是什么,超觉静默不会因为你的个人信仰而受到影响,甚至不需要你相信它会起作用。只要你依照正确的方法练习,自然而然地就会有效果。

[案例]

北宋著名的词人秦少游在《淮海集》中记述了一则亲身经历的事,说的是秦少游在蔡州任教时,不慎得了肠胃病,久治不愈,甚为烦躁。友人得知后,送来了一幅珍藏多年的唐代王维的山水画“辋川图”,并说只要天天坚持看画,疾病就会自然消失,这幅名画已经治好过不少的病人。秦少游当时好生不解,但仍坚持每天看画多遍,不知不觉地渐渐地自觉精神好转、心情畅快。只要一看画,就像置身于那令人心旷神怡、清新迷人的画境之中,受到幽静宜人、青山绿水的大自然美的熏陶。结果仅仅半月之余,秦少游就摆脱了病魔的纠缠,康复如初。

该案例采用的心理治疗相当于心理学中暗示疗法同超觉静默法相结合的疗法,通过暗示该画已经治好过不少病人,再通过每天看画而集中意识、控制心绪,摒除烦躁杂念,达到精神松弛,心绪畅快。

(三)自体发生训练

自体发生训练简称自生训练,是一种有效的降低慢性焦虑、使人迅速回复心理平衡的系统训练程序。美国的“减除压力与整体治疗中心”将这种方法与生物反馈结合起来。另一些康复机构用这种方法使病人学会自我调节植物神经系统。自体发生训练,是19世纪末柏林研究所的脑生理专家奥斯卡?伏格塔从催眠研究中衍生出来的。伏格塔教他的有催眠经验的被试人使自己处于恍惚状态,这种状态对降低疲劳、紧张和头痛症状有效果。这些被试人报告,当疲劳和紧张解除时,他们感到温暖和沉重。柏林精神病医师舒尔茨对伏格塔的工作感兴趣。他发现,想象四肢的温暖和沉重,能产生一种如催眠似的恍惚状态。他将伏格塔的自我暗示方法与瑜伽的技术结合起来,1932年在他的《自体发生训练》一书中介绍了这种新的方法。

自体发生训练认为,一个人如果没有及时从情绪和身体的应激状态恢复过来,那么他体内的化学物质就会失去平衡,产生情绪失调。在极端情况下,会引起高血压、动脉血管硬化、消化道溃疡、偏头痛、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而焦虑和压抑情绪常与这些疾病相伴,在一般情况下这种情绪还会引起肌肉紧张、颈背痛、消化不良、手脚冷等症状。自体发生训练的目的,就是使人的生理、心理和情绪过程正常化,恢复机体的平衡。

这种自体发生训练方法不仅有传统催眠的效果,而且不需要依赖催眠师。病人依照舒尔茨所编的口诀练习,就能引起温暖和沉重感。他的口诀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着重于身体的标准练习;第二类是集中于心理的静默练习;第三类是特殊命题练习,用于对付特殊病症。

(1)标准练习。标准练习的目的,是逆转身体或情绪有压力时的应激状态(“斗争或逃跑”反应)。第一个标准练习使病人产生沉重感,促进随意肌的松弛。第二个标准练习使外周血管放松,即当你默诵“我的右手温暖”时,控制右手血管的平滑肌放松,大量热血流进右手。这样可使躯体和头部的血得以疏散。第三种标准练习是使心血管活动正常化,应用的口诀如:“我的心跳平静”。第四种标准练习用于调整呼吸系统,口诀如“我的呼吸缓慢而深沉”。第五种标准练习是松弛和温暖腹部,如说“我的太阳穴处温暖”。第六种标准练习用于减少头部血流,口诀如“我的额部感到凉”。

(2)静默练习。静默练习要训练的是心理调节功能,而不是机体的功能,主要是强化标准练习的效果。凡具有半年至1年标准练习经验、能使身体放松状态延续40分钟又无严重副作用者,可以进行静默练习。这种练习与意大利精神病学家劳伯特、阿刹交利当时所创造的心理综合法相似。二者都吸取了东方沉思(或静坐)术的精华,而扬弃了其神秘的宗教的成分。静默练习能激发创造性思维、动员身体和心理的潜能、增进自我意识、促进情绪和身体的健康。这个练习的第一阶段,每天需练2次,每次20分钟。以后每次可延长至1小时。沉思的对象,由简单几何图形的颜色、运动,到各种物体,抽象的概念,幻景和现实的人。颜色与运动的静默练习需要1周,其他练习共需2~6周。

(3)特殊命题练习。特殊命题练习是发生特殊问题时自我矫正的方法,口诀是舒尔茨所编造的“器官特殊陈述句”。例如当你感到脸红时,心里想“我的脚温暖,我的肩温暖”。由于将注意力集中于与问题无关的身体部位,也由于头部的血流向脚、肩,这种间接的口诀有利于解除脸红;也可以用直接的口诀,例如“我的额部是清凉的”;有咳嗽时可说:“我的喉咙是凉的,我的胸是暖的。”应付哮喘,用同样的口诀,可加上:“我的呼吸缓慢而平稳,我的呼吸平静而有节律。”

自体发生训练训练之末,当人达到完全松弛状态时最易接受暗示。这时可用舒尔茨所谓的“意愿口诀”来对付疑难的症状和难以矫正的习惯,例如可对自己说:“吸烟是坏习惯,我不抽烟没关系。”如果想节食,可以说:“我已经控制了饮食,我可以少吃,变得苗条。”意愿语句应该可信、简单,是劝导性的。特殊命题口诀可以插入标准练习的口诀之间,也可以在标准练习结束后用,例如:“我感到十分安宁”、“我的心是平静的”、“我的思想转向内心,我感到安逸”等等。

自体发生训练的适应证,主要有呼吸道疾病(过度换气、哮喘),消化道疾病(腹泻、便秘、胃炎、溃疡、痉挛),循环系统疾病(心动过速、心律不齐、高血压、头痛、肢端冷),内分泌系统疾病(甲状腺疾病),以及广泛性焦虑、烦躁、疲乏和睡眠障碍等。

以下病人忌用自体发生训练:5岁以下儿童,缺乏动机或严重精神病人。严重糖尿病、高血压、低血压、低血糖或心脏病患者的自体发生训练训练,应在医生监护下进行。训练后感到焦虑不安或有副作用应暂停,请职业自体发生训练训练师检查指导。

十四、团体疗法

(一)婚姻疗法

婚姻疗法又称夫妻疗法,是指一对夫妻就他们的夫妻关系及婚姻问题为焦点而进行的治疗方法。

婚姻疗法的观念与施行,可以说始于19世纪初。当时欧美各国社会面临工业化的变迁,相应地带来了夫妻关系的变化,也产生了夫妻间的适应困难,随之也感到了婚姻咨询的必要。到1920年左右,欧洲的医学家开始从夫妻关系的角度来了解性问题的真相,即通过人际关系来探讨个人的病理问题,可以说是精神医学理论上的突破。到20世纪40年代,英国的米特曼医师(B.Mittleman)著书阐明神经症求治者的病理起因与所处的婚姻问题有密切关系,提议治疗已婚神经症的求治者时,宜同时分别治疗求治者的配偶。1950年前后,随着W.马斯特(William Master)及V.约翰逊(Virginia Johnson)在美国发表性行为研究结果之后,从夫妻的情感关系来探讨性问题的风气又兴起。但治疗焦点是性关系,而未对夫妻的心理关系与适应问题进行全面分析。真正的夫妻治疗直到最近二三十年才兴起。

施行婚姻治疗时,施治者必须从心理学的角度充分了解夫妻关系的真相。施治者要能清楚了解并能辨认功能性与非功能性的夫妻关系,体会导致夫妻问题的根源,才能确立治疗和辅导的方向。

1.夫妻关系的分析

(1)夫妻间的互动。心理健康的夫妻,善于适当地彼此称赞、感谢对方,也时时让对方知道自己的喜好;同时尽量避免不必要的、会伤害感情的举止行为;随时注意培养相互的情感。反之,有些夫妻习惯于彼此讽刺、责怪,并表达厌恶的感觉;同时,不善于让配偶知道自己的喜好,难于培养、维持彼此的感情,因而导致夫妻情感上的困难。

(2)夫妻间的关系。夫妻所建立的关系,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本质上是属于私人性的、长久性的、进展性的、契约性的关系。就夫妻关系而言,夫妻一方面要建立起牢固的夫妻联盟,树立亲密的夫妻关系,同时也得注意让夫妻彼此保持适当的个人空间和私人界限。夫妻能属一体,同时又能发挥各自的志趣,是现代夫妻的心理要求。

(3)夫妻间相互扮演的角色。由于社会文化环境的不同,每一环境对夫妻的相互关系及应扮演的夫妻角色有不同的要求。现代社会的夫妻,趋向于夫妻的地位要相互平等。但是,应当注意,夫妻平等指的是观念上的平等,强调夫妻彼此要尊重对方的需要与权益,而并非指夫妻两人在各方面都要一样。一般说来,健全成熟的夫妻关系,彼此都清楚在何时扮演什么角色,而且能随情况的需要作伸缩性的适应、调整与变化,这样能获得适应生活的效果。反之,心理不健全或不成熟的夫妻,对自己所应扮演的角色不清楚,便是夫妻不能搭档配合,或固执而不通融,以致产生夫妻行为上的冲突,无法适应生活。

(4)夫妻间的沟通。夫妻两人生活在一起,要建立密切的夫妻关系,需要彼此沟通。沟通是指通过言语和表情等来交换信息,使双方了解彼此的意见、感觉与意向,以便能亲密相处、共同生活。从一般经验来看,夫妻之间最常见的沟通上的问题就是,假设对方会自己知道、体会,而不须开口说明、解释;而实际上常导致对方猜测,一知半解,引起误会。另一问题是认为有关夫妻的事,只要感情存在即可,不用口头表明,沟通是可有可无之事。再一个问题就是夫妻之间不能保持诚实、确实的沟通,自然而然地就产生了情感上的矛盾。

(5)夫妻间的性关系。夫妻除了人际关系之外,还有躯体上亲昵的生理关系,即维持性关系。一般说来,夫妻性生活有问题,常是夫妻情感有问题的表现,只要夫妻的关系与情感有所改善,其性关系也跟随着改进。所以,除非的确有性生理障碍,不然,只要把着眼点放在夫妻的关系与情感上就有好处。反过来说,假如一对夫妻能适当地享受他们的性关系的话,也可以增进他们夫妻彼此的感情。所以夫妻之间如何保持适当的环境与气氛,培养适当的性兴趣,并能合适地享受性生活,是现代夫妻的生活艺术之一。

2.问题原因

(1)不健全的婚姻动机。有的夫妻的结合,并不是由于两人相爱,而是为了某种不寻常的潜意识动机。由于这种心理动机是为了解决或处理自己内在的心理症结,为了结婚而结婚,往往带有病态的性质,因而无法维持正常的婚姻。例如,有的人刚经历失恋,心里很空虚或气愤,在反作用之下,盲目草率地找个人结婚,结果,婚后一段时间才发现草率结婚并不理想,由此滋生婚姻矛盾。有的人因对某一异性朋友感到怜悯,心里想“拯救”对方或“改造”对方,而以“救助者”的角色跟对方结婚;婚后不久,不是发现对方难被“拯救”而感到失望,就是觉得对方变好了不需再“救助”而感到沮丧。这种非正常状态下的婚姻,由于动机不纯,在遇到考验时极易出现问题。

(2)夫妻性格不协调。从个人的角度看,夫妻各有各的性格,这种不同的性格,常常可以相互弥补,使夫妻间个性的差异相得益彰。但假如两个人的个性相当悬殊,却又往往是造成婚姻关系不协调的原因。最常见的夫妻性格不协调,乃是丈夫很谨慎小心,做事认真,往往以公事为第一,不太注意感情生活,生活方式较为呆板;而妻子则感情丰富,喜欢变化,长于社交,惯于游乐。结果两人格格不入,彼此不满意。另一种则是夫妻两人性格颇为相似,即:两个人均个性强、不认输,喜欢计较、竞争,不甘示弱,结果两人总是争吵不休;或是两人性格都属于被动性,彼此都很依赖他人,无法自主,其结果也会诱发婚姻矛盾。

(3)对夫妻角色的不同期待。做丈夫的,应做什么事、管什么事;而做妻子的,应处理什么事、负责什么事,都是社会文化习惯的产物。每个人从自己原来的家庭长大时,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对夫妻角色的看法。夫妻二人很可能对夫妻角色有不同的期待和看法,当对方不是像自己所期望的那样行为时,很容易对自己配偶产生不满意的情绪。例如,有位妻子婚后不久就大不高兴,哭泣着说,她的丈夫不管她如何忙也从来不帮她做家务。她说在她的家,父亲常常下厨房帮妈妈烧菜;而做丈夫的则感到莫名其妙,在他家,父亲是从来不下厨房的,且丈夫对妻子掌管家里的经济大权极不高兴,因他家里是由父亲掌管经济大权的。夫妻二人对丈夫和妻子应尽的职责有各自不同的理解和看法,都认为自己是对的,对方是不对的,因而产生了矛盾。

(4)与子女关系及管教问题。有的夫妻两人彼此相处得很好,相爱如胶似漆,可是等到有了孩子后,夫妻俩总为了孩子的事而争吵,闹得极不愉快。表面上看来,多半是管教的方式与意见不一,比如一方想严一些,而另一方想松一些,因此产生矛盾。仔细分析,往往会发现,其深层的原因与“亲子三角关系症结”有关。也就是说,做妻子的在情感方面,可能特别喜爱儿子,当丈夫想管教儿子时,妻子袒护儿子,把丈夫潜意识中的嫉妒激发出火来;或者,丈夫偏爱女儿,而妻子教训女儿时,丈夫替女儿说话,结果引起妻子的不满,潜意识地吃醋,大发脾气,导致夫妻间不愉快。

(5)受父母的影响和干涉。有时候,婚姻矛盾直接来自父母的干预与影响。比如父母对儿女婚姻的不支持甚至反对,或对其太关心,干预过度,使子女失去了自己设想的婚姻生活的自主权。又如,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太深,子女在情感上很在乎父母的反应,尽量想“孝顺”,以满足自己父母的希望,结果使配偶感到委屈而不满意,从而导致夫妻不和。有时,双方父母产生相比相争的局势也会影响到夫妻二人,如年轻夫妻对这一家好一点,就使另一家不欢,对另一家照顾一点,这一家就不悦,使得年轻夫妻在两家父母之间如处在跷跷板上,一不小心,就失去了平衡。

(6)夫妻缺乏维护夫妻关系和保养婚姻生活的艺术。有的夫妻出于各种理由,将他们的精力放在工作、养育孩子或其他事情上,而无心维护自己的夫妻生活。他们认为,只要结了婚,婚姻关系就会一直维持下去,会持续一辈子,不用去操心呵护。殊不知,夫妻情感生活就像花草一样,需要时时加以栽培养护,否则就会逐渐枯萎。有的夫妻缺少沟通,两人很少相互谈论、交换意见,即便交流仅停留在较低的信息水平。结果,彼此都不太知道对方在想什么、计划什么,有什么意见、有什么情感,只变成了住在一起、睡在一起的同伴而已;彼此也不懂得培养共同的兴趣与爱好,也没有共同的生活目标,无形中产生了空虚的夫妻关系,并导致对婚姻的不满。

(7)婚外关系的发生。不管是因婚姻质量差而促成婚外关系的发生,还是因婚外关系的发生而影响其婚姻质量,如果配偶之一在婚姻之外,与第三者发生情感或性的关系,这无疑是一件极为严重的事情。婚外关系的发生,有各种各样的原因:或出于“围城心理”,对其他异性产生幻想;或喜新厌旧,追求新的刺激与变化;或因工作、生活不顺心,让“第三者”乘虚而入等等,都需要对其进行认真分析,慎重引导。

总之,婚姻顺利与否,常依赖于许多条件。夫妻不和,常非一二种原因所致:往往是由许多因素累积在一起,造成婚姻关系发生困难。一般夫妇,多少能靠他们彼此的感情及对婚姻的信心,维持顺利的夫妻生活。但如果婚姻问题困难重重,这就需要婚姻治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