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开国十中将
14097800000003

第3章 胡子将军——孙毅(1)

孙毅(1904~2003),河北省大城县人。1931年参加宁都起义。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团14军谍报科科长,第41师参谋长,红军学校教员,粤赣军区第22师参谋长,军委教导师参谋长,红三军团教导大队大队长,教育科、侦察科、作战科科长,红一军团教育科科长、军团参谋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第115师教导大队大队长,晋察冀军区军政干部学校校长,军区参谋长,冀中军区参谋长,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2分校校长兼晋察冀军区训练部部长,第3军分区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期,任冀中军区代司令员、司令员兼晋察冀军区第7纵队司令员,河北省军区司令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高级步兵学校校长,华北军区副参谋长,中央军委军校部副部长、出版部部长,总参谋部军训部副部长,总参谋部顾问。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政协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

孙毅,1904年5月12日生于河北省大城县城北街,小名叫华哥,他有一个哥哥和三个姐姐,排行第五。七口之家,靠父亲开个卖油盐酱醋的小杂货铺,以微薄的收入养家度日,生活的贫困常常使父母少言寡语。真是家徒四壁,衣食不周,无一长物,移东补西,度日如年。

华哥从六七岁起,就开始帮助父亲下地干活,到外面拾柴、拾粪,帮助母亲干家务活。机灵的华哥,见母亲为儿女们缝衣服、做鞋子,从早到晚没有休息的时间,便天真地安慰母亲说:“娘,我长大了一定要做个有出息的人,多挣一些钱孝敬您。”

父母见华哥已经12岁了,耳聪目明,不耻家穷,为了他日后有出息,决定再困难也要送他上一两年学,认几个字。就在华哥12岁的这一年,他终于上学了,他上学后,取学名叫孙俊明。

俊明上学后,手不释卷,苦心孤诣,先生觉得他能幼学壮行,很喜欢他,鼓励他好好学习,长大以后成为一个有出息的人。俊明偏爱国文和历史,进入高小后,这两门功课的成绩也特别突出。

一次,国文老师出了一个《说竹》的作文题,让同学们做。同学们立即磨墨试笔,投入了作文比赛。

俊明自我感觉目无全牛,得心应手,就随随便便地写了写,第一个交了卷子。

教国文的李老师,眼睛一扫,看完了俊明的作文,找到俊明说:“你的作文我已看过。”俊明蛮以为老师这么快就看完了,一定很满意,没想到接着贯入他耳朵里的是:“我觉得写得不深,对你帮助不大。”李老师直言不讳地说。

俊明这时已认识到自己为了争第一个交卷,没有认真思考和推敲,匆忙成篇,于是,恳切地对老师说:“老师,请多多指教。”

“我也写了一篇《说竹》,你拿去看看,望你长大了像竹子那样做人!”老师早有准备,真是教学有方,如竹子那样做人。

“感谢老师的关照!”俊明边说边伸手接过老师的范文,施完礼后退出。

俊明谢别老师,边走边展纸看文,那字体如龙蛇飞舞映入眼帘:

竹者,君子也。立根厚土,风雨不摇。中空外直,更有劲节。寒暑不凋,清瘦怡然。生聚成林,竞相勃发。……“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

好啊,真好!真是大含细入,出神入化,回肠荡气,引人入胜。俊明掩纸默想:自己以后一定要像竹子那样扎牢根系,挺直腰杆,战胜困难,勤勉地工作,坚强地做人!

对于老师的《说竹》,俊明爱不释手,作为自己的范文学习、研究。

后来,他又学习了课文上的宋朝周敦颐所著《爱莲说》。此文,他不仅熟读而且牢记,直到60多年后的1982年,在北京一所大学作报告时,当着上千名师生的面背诵了《爱莲说》,有人后来将他的报告录音,与原文对照,几乎一字不差。

俊明喜欢《爱莲说》,是他爱莲花“出淤泥而不染”,决心学习莲花的精神,在处于恶浊的环境中,能够坚守节操,不同流合污,保持自身品质的纯洁。

年幼的俊明,以“学竹与爱莲”的精神明示自己,从小就有了做人处世的良好思想基础。他常对人说:“做人,不仅要有竹子般的坚强与挺拔,而且要永远保持莲花那种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格。”

人从小有了做高尚人的思想基础,在人生的道路上就不会被社会上一时的利益所动,不会被人际关系的权力、地位所迷惑。

1920年,孙俊明的家乡大城县的老百姓普遍生活在家无长物,衣不遮体,并日而食,饿殍遍野的社会环境中。大城地区,先是到处流行霍乱、天花疫病,因无钱医治而丧生的人随处可见。夜夜闻哭声,处处能见戴孝的人。真是悲不忍闻,惨不忍睹。

五六月份是庄稼生长需要雨水的时候,却接连六七十天滴雨不下,整天是火辣辣的太阳,流金铄石,水井抽不出水,庄稼干枯。进入7月份又发生蝗灾,蝗虫吃光了庄稼,吃光了树叶。老百姓见一片惨景,哭天喊地,毫无办法。

进入8月份后,却又是滂沱大雨,一连几天下个不停,洪水横流,子牙河水位猛涨,泛滥成灾。许多村庄被淹,房倒屋塌,人畜死伤无数。许多大道和公路被冲毁,无法通行,运输中断,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秋后的夜晚,大城县城郊区常闻枪声。由于匪患严重,盗贼猖獗,老百姓一到天黑就闭门不出,人心惶惶。许多老人和妇女长吁短叹,老百姓度日如年。

在家里等着饿死,不如出去闯一闯,找一条生路。已经16岁的孙俊明,心里早有这个想法,可是只是闷在心里,不敢跟父母说,在这生不逢时、祸不单行的社会中,父母不放心让他独自出去谋生。

不出去怎么活?想来想去,孙俊明终于找到了一个机会,向父母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爹、娘,我想……”俊明和父母坐在院里过中秋节,这是全家人难得坐在一起的机会,他无心赏月,只想说出久藏在心里的想法,可是一张口,又见身患重病的父亲在那里咳嗽不止,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

“俊明,你今晚怎么啦?你想做什么,是不是想吃花生,想吃,你就抓点吃!”母亲见孩子想说什么,却又欲言又止,以为他饿了。

“娘,我已经长大了,现在自然灾害不断,家里生活越来越难,我想出去挣钱……”孙俊明虽然说话吞吞吐吐,但到底把话说出来了。

“什么?这年景,到哪里去挣钱?”父亲以颤抖的语气问。

俊明这时反倒变得冷静了,他把自己的想法耐心地向父母说了。原来,他想和邻居王二年一起去福建,找王二年在队伍上的哥哥谋个事做。

父母了解了儿子的想法,觉得不出去也没有其他办法,特别听儿子说是跟王二年等村子里的七八个青年一起出去找工作也就放心了,眼含热泪地嘱咐他,在外要注意身体,注意安全。特别是母亲,眼泪汪汪,边说边抓了一把花生放在儿子手里,心里似乎有好多话,可又说不出来。

过了两天,俊明等人简单地准备后,按照约好的时间上路。刚离开家时,大家谁也不吱声,因都是偷着告别家人的,心里都很难受。走出几里以后,大家才开始活跃起来,有说有笑。

“我要改名!”孙俊明突然向同行的人说。

“你改成什么名?”王二年急切地问道。

“你为什么要改名?”

“你改成什么好听的名字呀?”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七嘴八舌地问俊明。

“从今天起,大家叫我孙毅好了!”孙俊明向同伴郑重地声明说。

“孙毅,这‘毅’字是什么意思呀?”有人不解地问。

“俊明不是很好吗?为什么要改叫孙毅?”大伙想问个究竟。

俊明停住了,向围着他的人解释说:“过去我觉得俊明比较文雅,俊明就是克明俊德的意思,想争取做一个明白大义、具有高德的人。我们这次外出远行,道路一定坎坷,会遇到各种预想不到的困难,这一点我思想上有准备,所以,离家前我就想好了,要改名为孙毅,号志明。”

“孙者姓也,‘毅’作何讲?”有人又问。

“说文解字中讲‘毅’表示刚毅,就是果断、坚决的意思。我们既然要远走高飞,出去找事做,一定会遇到各种不测,认定了的东西,要果断、坚决,要有毅力。我将以‘毅’激励我坚强,鼓舞我奋进!”

孙毅将自己为什么要改名,为什么取名叫孙毅,向大家讲了个一清二楚。从此,这个“毅”字,不仅激发了他的坚强毅力,也鼓舞了大家不断战胜困难的勇气!

孙毅想到、说到、做到,在半个多世纪的人生坎坷的道路上,他以坚强的毅力,克服了各种困难,一直在奋力前进!

1920年10月,由于不可抗拒的天灾,家徒四壁,孙毅高小未毕业,就投身到社会上谋职。先是到了广东潮州,找到在旧军队里当团长的同乡王鹤年,经过他的介绍,后来孙毅到了福建混成旅旅部,从事录事(即文书)工作。这样,他总算找到了一个差事,不饿肚子了。

录事工作整天抄抄写写,工作必须认真细致,不能出错。在工作中,他得到书记官王之鹤的热情帮助。

王之鹤是安徽太和县人,看上去30来岁,说话很有涵养,仁心仁闻,善气迎人。他热心指导孙毅做事。一次,他看了孙毅抄写的军官履历表,鼓励孙毅说:“你的字写得很工整,也很漂亮,工作也很认真。要想在这里长期干下去,就得这样,扎扎实实的做好工作。”

“是,感谢王书记官的赐教!”孙毅马上一个立正,还真像军人的样子。

从此以后,王之鹤经常找孙毅聊天儿,还结合工作教孙毅写军用文书。他告诉孙毅,无论写什么,首先要了解长官的意图,考虑如何将长官的意图、要求表达出来。要开好头,说清问题,交代办法,提出要求。文字要简明扼要。这一切对正在成长中的孙毅来说,帮助很大。

孙毅经常鼓励自己:凡交给我的事,一定要努力做好,还要争取提前完成,他经常加班工作,有时桌子上摞着许多材料,他依据着一份份草稿,一项一项地仔细抄写。

有了空闲时间,孙毅不是练习写字,就是看书学习,他挤出时间读了《东周列国志》、《三国演义》等书籍。他牢牢记住:不勤于始,将悔于终。他决心勤于始,满意于终。他知道:不学自知,不问自晓古今不会有。

在工作中,他认为要让大家看出成效,做到点头满意。

有志者事竟成,人间万事凭双手。经过努力孙毅的工作干得越来越好,受到有关人员和部门的好评。

随着春去夏来,广东的天气很热,蚊虫很多。孙毅刚到队伍上,没有钱买蚊帐,每天早上醒来,浑身被蚊虫咬得起疙瘩,又痒又疼无法忍受。为了防止被蚊虫叮咬,睡觉时,他先用毛巾把头蒙住,把身体盖严实。开始他觉得很闷热,但时间一久,也就习以为常了。就这样,他战胜了从北方到南方生活中的许多困难。

孙毅到部队已经半年多了,对于如何做好事情,他认为只要自己虚心努力,能吃苦,还是可以完成任务的。但是如何做人,他觉得很难。他时刻不忘临别时父母的嘱托:人穷要有志气,到了社会上要做正派的人。

做事与做人,这是年轻人走上社会后最先遇到的两大问题。

孙毅从北方到南方,生活在一个不习惯的环境,工作上要接受考验,生活上,不但有成群的蚊虫叮咬,而且更有糜烂肮脏的东西侵染。随着孙毅在队伍上熟悉的人越来越多,了解的事也越来越多。他发觉军人中,特别是军官中有三多,即:嫖妓的多,赌博的多,纳妾的多。许多军官,一到假日不是上赌场就是逛窑子。吃喝嫖赌,成为军队中的普遍现象。

由于孙毅从小家境贫寒,父母管教严,在学校受到了老师的良好教育,他牢记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道理,以及“性清者荣,性浊者辱”的做人良言,从严要求自己,不仅要做好事,更重要的是做好人。他深知,染恶习深者,难以净洁。

半个多世纪以后,孙毅回忆起这一段生活时说:“由于我家境贫穷,上学时就厌恶那些纨袴子弟吊膀子、猜拳行乐的不端行为,主张效法竹子、荷莲,所以到队伍上以后对自己要求很严格。”

由于从那时起他就注意处理好做人与做事的关系,后来才经受住了各种考验。

在俄国十月革命影响下,1919年的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思想上、组织上的准备。中国共产党终于在1921年7月正式成立,使中国的政治形势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在新形势下,革命与反革命的斗争更加激烈。各地军阀也在混战。

孙毅所在的部队离开了潮州调回了福建。不久,部队在战斗中遭到惨败。孙毅听到从前方传回的消息说,他的一个老乡两腿挂了彩,肚子上又中了一颗炸弹,他两手托着流出来的肠子,疼痛难忍,无人救治。他还听说另外几位老乡,在激战中已命归黄泉,长眠于异乡了。从前方败退下来的大批人员让他看到了兵败如山倒的惨状。

北伐军很快攻占了福州。此时,由于部队控制比较紧,信息不灵通,孙毅对形势,特别是对革命与反革命的斗争不甚了解,但他感到在福州是呆不下去了。于是,他想起了从家人来信中说有一个胞兄在开封做事,决定去开封找胞兄,另谋他事。

经过一阵周折孙毅到了开封,找到了胞兄孙俊华。孙毅一看,胞兄的处境也不好,他在警察所当教员,月薪只有35块银元,居室很小无法容纳两个人,他只好到街上找一家小旅店,暂时住下来。他又一次感到了生活的艰难。

到了开封10多天来,孙毅虽然整天在街上转悠,到处打听,可是一直没有找到事做。他深感流年不利,生不逢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