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常德传印象
14095800000005

第5章 职工的心就是企业的根——记全国劳模、青岛港集团董事局主席、总裁常德传

杨明清

青岛港像一颗瑰丽的珍珠镶嵌在胶州湾畔,十几年来,这颗“珍珠”散发出令人艳羡的光芒:港口吞吐量从2000多万吨猛增到去年的1.87亿吨,昂首跨入世界大港前10强;集装箱吞吐量从几万箱跨越到去年的630.7万标准箱,成为世界集装箱大港13强……青岛港的员工们说,这些“光芒”,是我们的当家人带领我们干出来的。这个当家人就是青岛港董事局主席、总裁常德传。

“先”“快”“新”之三字经

1968年,当常德传从大连海运学院毕业来到青岛港时,踌躇满志的他看到当时码头工人整天流着大汗搬扛抬的情景,特别是一些外国船员看码头工人的那种轻蔑的眼神时,他的心一下子沉到了底,“码头工人不应该是肩扛手抬的代表,咱中国人一定要让外国人服气”。他暗暗下定了决心。在1988年底他担任青岛港务局局长时,面对当时“人往哪里去,钱从哪里来,路向哪里走”的问题,他在领导会议上点燃了“第一把火”:“人穷不能穷志气,不能穷骨气,资本家可以办好企业,我们共产党人更能办好。青岛港要发展,转变观念是当务之急!”于是,随着“三项服务原则”的出台,“全国960万平方公里都是青岛港的经济腹地”等理念的灌输,“港老大”变成了“客老大”,船东货主到了青岛港就像到了自己的家。就在其他港口纷纷效仿转变经营观念时,1989年一个寒风刺骨的日子,常德传却带着有关人员来到了黄岛前海一片荒凉的沙滩上,当时随行的人员都摸不清到底他“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在寒风中,常德传拿出了早已准备好的图纸,上面的一个个大码头的示意图让随行人员既感震惊又深感质疑,“在这个荒凉的地方建码头,要等到猴年马月才能建成啊?再说建成了大码头,就保证能有那么大的船靠吗?”常德传望着眼前蔚蓝的海面,斩钉截铁地说:“不仅要建,而且要快建,这片海可是咱青岛港未来的希望啊!”于是,在当时其他港口的迟疑观望中,青岛港人却在一月一次的现场会中拉开了如火如荼的建设大码头的序幕。在短短十多年的时间里,青岛港人演绎了一个个港口建设史上的“神话”:投资18亿元历经18个月,率先建成了全国最大的20万吨级矿石码头;“建油罐,合码头,促进大炼油”,将常年晒太阳的二期油码头“变废为宝”,崛起了全国最大的20万吨级原油码头;在一片荒沙滩上建设了一座亿吨大港,成就了综合实力最强的集装箱码头;将老港区百年码头连体改造,投产了沿黄流域最大的散粮接卸基地……正是这些世界级的码头,让青岛港在世界航运向船舶大型化转轨的过程中抢得了先机,成就了青岛港成为国际亿吨大港的辉煌。凡事求“先”、求“快”、求“新”,十几年来,常德传在发展企业中认准了这“三字经”,做任何事总是要比别人抢先一步,快跑一步,创新一步。常德传经常激励干部职工要“永不满足,永不灰心,永远前进”。在他的思维中,发展永远没有句号,企业不仅要做大做强,更要长盛不衰、基业常青。2001年,青岛港荣获了全国质量管理的最高奖——全国质量管理奖,成为获奖企业中唯一一家服务性企业。从北京人民大会堂赶回青岛,晚上还没顾得上吃饭,常德传就把各级领导召集到了一起,“这次获奖对我的触动很大,不获奖还真不知道我们的管理有这么大的差距,从今天晚上开始,全港上下要立即行动,对照国奖标准‘翻箱倒柜’,狠找差距。”这一次被青岛港人喻为“管理革命”的“自我体检”整整进行了三个月。也正是这三个月的“管理革命”,让青岛港的管理迈向了“卓越”,迈向了现代化。在常德传的心中,国企是祖国的“长子”,企业家就应该是祖国母亲的“孝子”,成为社会的中流砥柱。

“职工就是‘上帝’,职工的心就是企业的根!”

常德传出身于工人家庭,幼年时饱尝受苦、受穷的滋味,当上一把手后最了解工人们心里想什么、盼什么。他一辈子尽心尽力做的事儿,就是要让广大员工过上幸福、美满、和谐的好日子。20多年里,他把自己一头交给了组织,一头交给了港口,交给了广大员工,他常说:“职工就是‘上帝’,职工的心就是企业的根!”上个世纪90年代初,中国大地改革的浪潮给全国各地的大中型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企业的命运在何方、企业员工如何安置等等一系列问题困扰着国企老总们,怎样让员工得到妥善安置、怎样让大家都能安居乐业,过上幸福美满的好日子,这些问题让常德传夜不能寐。他清楚地知道,一名员工下岗,就会给整个家庭带来困难,自己作为这个大家庭里的长子,即使在家里最困难的时候,也不能把家里的人推出门外。同时他还严肃地告诫各级领导:“谁要是敢让一名职工下岗,我就让他先下岗。”十几年来,常德传为了自己的这一承诺,经受了太多的困难和质疑,付出了艰辛的努力。

为了解决国有企业普遍存在的人浮于事的弊端,青岛港积极为富余人员找好出路。从开发新港区,到辞退临时用工,以及对一些年纪偏大又缺少一技之长的职工进行业务培训,前后转岗分流近万人次,始终无一人下岗。“国企职工不仅要人人有岗位,而且要人人做主人,人人成栋梁”。常德传认准了这样一个理儿。当时,看到只有初中文化的许振超刻苦钻研先进的桥吊技术的那股韧劲,常德传就千方百计为他创造条件,并于2002年10月现场任命许振超为新港区桥吊安装总指挥,这一巨大的信任使许振超感到了自己就是港口的主人,他带领团队奋战近40天后终于将桥吊安装成功。2003年4月27日,许振超带领他的团队创造出闻名世界的桥吊作业记录时,常德传就以他的名字命名了“振超效率”。如今在青岛港,“孙波效率”“琳琳快磅”等一大批以员工名字命名的品牌脱颖而出,广大员工普遍感到自己受尊重、受重用,人人都想多为企业创造更大效益。常德传说,青岛港办事情、作决策就要以广大职工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为前提。职工拥护的事多办,职工不赞成的事坚决不办。常德传就这样以人格的魅力赢得了职工群众的心,赢得了广大员工的信赖。

常德传常讲,我是工人的儿子,是党把我培养到今天,我总感到欠党的,欠国家的。知党情、报党恩,他干起活儿来不要命。2000年初的一天,青岛港和邯济铁路公司要在邯郸市联合召开一次港铁运输推介会。出发前的头天晚上,山东普降大雪。第二天一早,看到银装素裹的景象,许多人都建议会议推迟举行,他却说:“青岛港人最讲诚实和信誉,定好的事不能推!”冒着随时都有可能出现的人身危险,他带领揽货人员,带车直奔济南,高速公路封闭,就抄小路去了聊城。在无路可走的情况下,又坐上一辆四面透风、冷如冰窟的工程车,苦熬3个半小时,于当天深夜12点赶到了邯郸。由于极度的劳累和寒冷,他下车时,几乎是被大家伙抬下来的。在第二天推介会上,货主们看到常德传时,惊讶得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随行人员至今回忆起来都说:“他是在拼命啊!”类似的“冒险”不止一次。“8·12”黄岛油库灭火抢险、“华海一号”油轮灭火抢险、“新基”轮灭火抢险……十几年来,他先后指挥了9次重大海上陆地灭火抢险,为了国家利益舍生忘死,义无反顾。常德传说:“在青岛港,我就是‘工头’,当‘工头’就得多吃苦,多受累,多干活。”甘当“工头”的他,天天带领各级领导“让职工踏着领导的脚印上班,领导踩着职工的脚印下班”,每天工作10小时以上,很少能休一个完整的双休日和节假日。20多年的孜孜以求,20多年的默默奉献,常德传不仅得到了职工们的信赖,更受到了党和国家的最高褒奖,“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企业家”“首届袁宝华企业管理金奖”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2006年9月21日《工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