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工业水调歌头
14092700000008

第8章 汉山葱茏

天汉水韵

汉中市是汉水上游的第一个地级行政政府。有一年某杂志搞评选,汉中盆地是仅次于成都盆地的天府之国。

汉中又被称为“天汉”,古人认为地上汉水与天上银河是对应的。汉朝的丞相萧何曾说汉中“语曰天汉,其称甚美”。

汉中是地球上同纬度生态最好的地方。这片被巍峨秦岭和苍莽巴山环绕的盆地,被长江两大支流汉江与嘉陵江滋养的秀土,虽然位于中国西部,但却拥有与江南同样的秀色,是一处得南北之利、兼南北之美的风水宝地。

历史上的汉王朝是从汉中发祥的。据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载:“汉元年(前206)正月,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王梁、楚地九郡,都彭城(今徐州)。负约,更立沛公(刘邦)为汉王,王巴、蜀、汉中,都南郑(今汉中市汉台区)。”当时,项羽贬封刘邦于此的目的,是想把刘邦困死在汉中。

刘邦自然不服,便想举兵反抗项羽,丞相萧何认为时机未到,一再劝阻,刘邦忍气吞声地率领将士到小地方南郑就任。路途中,张良出计献策,让刘邦烧毁栈道,以松懈项羽的疑心。

刘邦到了汉中,听从萧何的举荐,在南门外设坛,拜韩信为大将。然后屯粮演兵,集聚精力,后又用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之策,率兵北入大散关,占领关中,逐鹿中原,五年灭楚,统一全国,建立朝号,仍用“汉”字,故名“汉朝”。

汉朝兴盛强大,影响广泛,《不列颠百科全书》这样记载:“汉族的形成,始于汉代。”

我知道汉族、汉语、汉字的称谓,都与汉中有历史渊源,我也去过汉王刘邦的拜将坛、军师诸葛亮的武侯祠,还有张良庙等地方,但我觉得没找到汉中作为一个古地突出的象征性标志。

前年春天到汉中,汉中市文联主席王蓬与我是文友,又是摄影发烧友,他知道我的兴趣和爱好。那天早上一见面,王蓬就说:我带你去一个地方看看。于是我们乘车出州府,南行过汉江,又过了南郑县城,但见一座高高的尖山耸立在公路南边,英姿峭拔,十分显眼。王蓬说:这是汉山,咱们上那儿去拍照。

一听“汉山”两个字,我的大脑突然开窍了:汉中城外的汉山,它就是我要寻找的地理标志啊。

小车沿着盘旋的简易公路往山上冲。路很窄,仅容一车通过,全是土道,稍一落雨就无法行车。我们的司机比较有经验,轰着油门不放松,挂着低挡往陡坡上爬。转到半山腰一块平地,王蓬说:停下,到了。

我钻出车门,站在山坡上一看,这个位置太好了,视野开阔,远处山峦叠映,黛雾缥缈,川道里油菜花灿烂盛开,金黄浮动。农家的房子坐落在山林里,花海中,灵秀而生动。眼前是一幅绝妙的天府风景画啊!

我在山腰上的油菜地里左右奔走,寻找最佳的拍摄位置。最后,鞋上沾满泥土了,身上染满花粉了,照相机也按得发烧了,才住手。

山顶上有一个小村子,有一座电视台架设的发射塔,我们没有上去,原路返回。

后来,我查了一下资料,得知汉山海拔1473米,顶上排列着大顶寨、玉皇顶、小阳坡、大阳坡四峰。山腰间有多种小地貌,素有“汉山24坪”之称。汉山是古代汉中人民的“神山”。先秦时期,古褒人就常面对汉山,梵香祭祀。汉山远古时叫旱山,《诗经·大雅》第五篇中的《旱麓》就是描述褒人祭奠汉山的情景。当时,周文王与褒国君祭天求祖赐福,场面盛大:“瞻彼旱麓,榛楛济济。”“莫莫葛蹓,施于条枚。”“瑟彼柞棫,民所燎矣”……诗人瞻望那汉山脚下郁郁葱葱的榛树楛树,被漫山遍野的葛藤缠绕着,老百姓从茂密的树林中砍伐下柞树、棫树,焚烧着祭神。青烟缭绕,烈火熊熊。而周天子的祭祀场面则是:“瑟彼玉瓒,黄流在中。”“清酒既载,骍牡既备。”“以享以祀,以介景福。”……拿出细腻的玉帛,在黄金勺里斟满甜酒,并杀了红色公牛。好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好一幅与民与侯隆重祭天赐福的动人画面。唱一曲“乐从苦中来,曲自静中和”的汉山樵歌,声音在山野沟梁间回荡;奏一首“鸢飞戾天,鱼跃于渊”的《旱麓》正乐,响彻在华夏的天堂。到汉朝时,高祖刘邦也每年带着队伍,华盖猎猎,旌旗招展,浩浩荡荡地登汉山祭天。

假如说汉江是汉民族的母亲河,那么,这汉山当是汉民族的父亲山。

我一向自称“陕南通”,可竟然没有登临过汉山。这一方面说明我的知识局限,也可见当地政府对汉山的宣传和开发不够。想想当年帝王上山来祭天,沿途那些官驿,山顶那些台阁是少不了的,如果能做些恢复重建,在旅游兴起的今天,汉山将是群众休闲、读史的乐园。

这次采访,我又独自走上汉山。我从南郑县城出发,步行朝南,慢慢地接近它。天气晴朗,蓝天白云,从我的角度望上去,汉山呈直立的圆锥形,凌空的电视发射塔是锥尖;塔下散开如伞状的坡体壁立陡峭,生长着低矮的树丛;斜垂到半山腰,有了过渡的缓坡和成片的森林;再往下,就是条条沟壑和溪流;最低处的山脚是油菜花海,像汉山艳丽的裙裾。

我爬到半山,觉得有点儿头晕、气喘、视线模糊,可能前一天感冒没好,又爬得太急太快了。坐下来休息一会儿之后,我决定沿着半山的平路横走,我要对汉水上游这座“神山”的生态环境做个切面调研。

越过一片树林,道路通向一个小山沟。一条清凉的溪流“哗哗”从沟底穿过,几块水田躺在山洼里,几户农家散落在溪流和水田的边上。我从其中一家的院子经过时,站在门口的中年妇女说:歇会儿,喝茶啊?

我在院中的竹椅上坐下,她拿来杯子、电壶,立即为我冲了一杯热腾腾的茶水。我一边喝茶,一边与她聊起来。得知这儿是南郑县青树镇的一个村子,她家四口人,女儿在县城上中学,儿子在山下读小学,老公在镇上搞基建盖房子。我说你这茶真香,她说是水好。他们饮用的都是自然水,我看到房后一溜长竹竿连起来,把山泉直接引到厨房,流进锅里。

我问,这山上泉眼多吗?她说多着呢,数不清,以前水小点儿,这几年树多了草多了水也旺盛了。

我问她平日的娱乐活动,家里电视信号怎么样?她说信号很好,节目也多,喜欢看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的民歌演唱,其实我们这儿的“汉山樵歌”也好听,可以上中央台的。我问什么是“汉山樵歌”,她说从前啊,这里林深山大,山民都以打柴为生。他们早出晚归,终年辛苦不得温饱。一天观音菩萨去赶蟠桃会路过汉山,见山民们非常辛苦,便降下祥云来到山腰,变成一位漂亮的红衣姑娘,走到樵夫们面前,关心地问:“你们这么劳苦,怎么不唱支歌来高兴高兴?”樵夫们说:“我们缺吃少喝,终日打柴糊口,哪有闲情唱歌!”观音菩萨说:“我教你们个法儿。”樵夫们问:“什么法儿?”“以我为歌,我唱一句,你们唱一句。”说完唱道,“远看贤妹身穿红,手中提个画眉笼,要问画眉卖不卖,光卖画眉不卖笼。”樵夫们唱了一阵,马上感到来了精神,浑身轻松了许多。当他们再看时,红衣姑娘已不见了,只见头上一片祥云向东飘去。樵夫们情不自禁地唱道:“远看贤妹长得俊,胜过南海观世音,只要见着贤妹面,浑身上下添精神。”从这以后,樵夫们一边唱歌,一边打柴,独唱、对唱,内容丰富,形式活泼,就形成了别具特色的“汉山樵歌”。

我说,你能不能唱一段让我听听,她说:我嘴笨,不会唱,我妈行,能一口气唱几十首。我问她妈在哪儿,她说在山那边的周家坪,远着哩。

谢过主人,我继续上路。出了沟,又上一架山梁,穿过梁上的树林,下去又是一条山沟,沟底有溪流奔淌,十几户农家依水而居。越过沟后又上山梁,又过树林,又是山沟,又见水田,又观溪流。地形结构类似,不同的是沟湾大小有差异,多则几十户人家,少则几户而已。

在一个树林边看到两位头戴面罩的养蜂人,刚收的鲜蜂蜜6元1斤,每个塑料瓶子里装1公斤,加上瓶子1元,共售13元,可惜我路途遥远,无法携带。我问养蜂人:前边村子还多吗?他笑了:满山都是沟,沟里都有村子,你走不完的。

我拿着一张县级地图估算了一下,这座汉山周边应该有100公里长,我今天只走了不到1/5,就看到20多道大小山沟,这么说,汉山上遍布着近百条沟湾,每条沟里都有泉流,都有人家。这百条泉流涌下山去,汇入汉江,为下游提供源源不绝的甘露。这个汉山啊,是汉江上游名副其实的自然供水塔。

像汉山这样的自然供水塔,在汉江源区还有不少,它们为南水北调提供了丰沛的水源基础。

感谢这些群山,这些溪流,这些爱水用水保护水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