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古城失落之谜总集(求知探索系列丛书)
14061600000010

第10章 古埃及古城失落之谜(2)

图特卡蒙死后十至十五年陵墓就被盗了。托特米斯四世死去刚刚几年,窃贼们就在他的墓室的墙上划了他们的黑话,像是来访者留下了名片。这座墓遭受的损失极为惨重,因此一百年后,虔信宗教的国王霍仑亥布于在位八年时下令给名叫克伊的一名官员,叫他“在底比斯西部高贵的墓园,尊礼重新安葬托特米斯四世。”

底比斯之谜

在公元前14世纪中叶的古埃及新王国时期,尼罗河中游,曾经雄踞着一座当时世界上无与伦比的都城。这就是被古希腊大诗人荷马称为“百门之都”的底比斯。

为什么把底比斯称为“百门之都”呢?

底比斯是一座充满神奇色彩的古城,它的兴衰是整个古埃及兴衰的一个缩影。

从公元前2134年左右,埃及第十一王朝法老孟苏好代布兴建底比斯作为都城,直到公元前27年,底比斯被一场大地震彻底摧毁时止,在两千多年的漫长岁月里,底比斯在古埃及的发展史上始终起着重要作用。

但后世人对它感兴趣,不仅仅在于底比斯是埃及法老们生前的都城,也是法老们死后的冥府。底比斯横跨尼罗河两岸,位于现今埃及首都开罗南面七百多公里处,底比斯的右岸,也叫东岸,是当时古埃及的宗教、政治中心。底比斯的左岸,也叫西岸,是法老们死后的安息之地。

底比斯在埃及古王国时期,是一个并不出名也不很大的商道中心。通往西奈半岛和彭特的水路,通往努比亚的陆路,都要经过底比斯。底比斯的兴盛是跟阿蒙神联系在一起的。法老孟苏好代布把首都定在底比斯后,又将阿蒙神奉为“诸神之王”,成了全埃及最高的神,从此开始在底比斯为阿蒙神大兴土木。底比斯在古埃及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就这样被奠定了下来。

到了公元前2000年左右,虽然第十二王朝的开创者门内姆哈特一世曾把首都从底比斯迁到孟斐斯附近的李斯特,但在底比斯仍然为阿蒙神继续兴建纪念性建造物。从公元前1790年到公元前1600年左右,古王国遭到了外族喜克索斯人的入侵。喜克索斯人征服了大半个埃及,最后定都阿瓦利斯,建立了第十五王朝和第十六王朝。底比斯经历了第一次衰落。

埃及人阿赫摩斯一世的率领下,又在底比斯建立了第十七王朝,并在公元前1580年左右攻占了阿瓦利斯城,把喜克索斯人赶出了埃及,开创了古埃及新王国时代。新王国时期的法老们再次选定底比斯作为埃及的宗教、政治中心。他们发动了一系列侵略战争,掠取了大量财富和战俘,并把底比斯建成为当时世界上最显赫宏伟的都城。他们在东底比斯为阿蒙神和他们自己建起了一座座壮观的神庙和宫殿。

完成于拉美西斯二世的底比斯阿蒙神庙主殿,总面积达五千平方米,有一百三十四根圆柱,中间最高的十二根大圆柱高达二十一米,每根柱顶上可以容纳一百来人,规模真是大极了。为世界所罕见。另外,像路克索尔寺院,拉美西斯二世宫殿、阿蒙诺斐斯三世寺院等等,也都十分庄严宏伟。

与此同时,他们又在西底比斯修建了一系列工程浩大的陵墓,其中尤以著名的拉美西斯二世墓和图坦卡蒙墓更为豪华。

但是,鉴于往昔兴建起来的金字塔陵墓太引人注目,虽然防范措施严密,还是未能逃脱盗墓者的侵袭。于是,法老们经过反复琢磨,决定不再建造巍然屹立的金字塔陵墓,而是把荒山作为天然金字塔,沿着山坡的侧面开凿地道,修建豪华的地下陵寝。

在西底比斯一个不显眼却又盛产建筑材料石灰岩的山谷里,法老和权贵们为自己修造了一座座陵墓。这个山谷被后人称之为“帝王谷”。

在很长一个时期里,“帝王谷”没有被人发现。但是,随着岁月的推移,这里的陵墓还是神不知鬼不觉地被盗墓者一个个的洗劫一空。不过,有一座法老的陵墓却奇迹般地逃脱了厄运,静悄悄地沉睡了三千三百多年,直到1922年才被英国考古学家卡特博士发现。

这就是我们在前边提到过的法老图坦卡蒙墓。图坦卡蒙墓之所以能在几千年里没有被人发现,是因为在这座墓的上层,又有许多其他法老的墓,而在地面上贫民们又盖上了许多茅舍。图坦卡蒙的三间墓室里还发现了数不胜数的金银财宝。如果把这些财宝折合成现在的货币至少也有数百亿美元!新王国时期埃及法老们的豪华由此也就可见一斑了。

第二十一王朝以后,随着底比斯统治集团内部矛盾的不断加剧,加上爱琴海和小亚细亚一带的“海上民族”的不断入侵,新王国日益衰落,底比斯也开始了自己的厄运。公元前663年左右,入侵埃及的亚述军队再次火烧、洗劫了底比斯。公元前27年,一场地震又使底比斯城里仅存的一些纪念性建筑物瞬息之间倾塌无遗。

到公元19世纪,只留下一堆废墟的底比斯,成了古墓盗劫者的乐园。在现今埃及的卢克索和卡纳克一带,人们还能见到底比斯遗址的一些断垣残壁。

俄斐之谜

《圣经》中记载着一个盛产黄金和宝石的城——俄斐!当来自俄斐的示巴女王来到耶路撒冷觐见所罗门王时,她被要求带上了“大量财宝:黄金、宝石”。据记载:俄斐的金矿是所罗门王难以置信的财富的源泉。大约公元10世纪时,俄斐与东南非洲开始交往。那时,在东南非洲海岸的港口从事贸易的阿拉伯人开始购买黄金。这批黄金也就找到了从非洲内地到海外的出口途径。

可是这个遍地是黄金的城究竟在非洲的什么地方呢?数个世纪以来,人们一直想知道俄斐城的准确位置。

岁月无情的在流逝。随着欧洲人在非洲沿海地区进行勘测、贸易和垄断,失落的文明古都的传奇一个个像袅袅青烟从非洲大地的东南端升起。直到19世纪中期,欧洲人仅仅从海岸向内地蚕食,他们对非洲内地的地理知识知之甚少。在他们的眼中,非洲是片“黑暗的大陆”,一是因为当时他们对这片大地了解甚少,认为它简直是一片充满着神秘色彩的地方;二是因为欧洲人把当时的非洲人看成是原始的、尚未开化的民族。1871年,随着一个叫卡尔·莫克的德国人的到来,非洲黄金之城的秘密也渐渐被揭开。

这个自幼就立志到非洲探险的德国人历尽千辛万苦,最后在林波波河的南岸,最先找到了黄金、钻石矿藏的矿脉。后来在林波波河北面一个叫马绍那的地方,发现了一个废墟遗址:包括一个小山丘、一座塔以及山顶上的一个圆形大围场,卡尔坚信,这就是盛产黄金宝石的俄斐,他把它重新命名为“津巴布韦”。《圣经》上说过:示巴女王曾经到过所罗门王的宫殿,所罗门王用黎巴嫩的檀香木建筑他的宫殿。而卡尔发现,废墟建筑物的大门所用的就是檀香木。至于山顶所发现的那个圆形围场,卡尔认为一定是示巴女工模仿所罗门王的宫殿建造的!

但是除此之外,卡尔并没有发现示巴女工的任何宝藏遗迹。1872年3月,卡尔离开非洲回到欧洲,俄斐被发现的消息也迅速传遍了欧洲。后来数十年,探险家、寻宝者接踵而来,卡尔发现的这个小山丘废墟成为考古学上的一个热门话题。1899年,这个津巴布韦,连同整个马绍那,都掌握在一位英国金融家塞西尔·罗得斯手里,后来他在这里建立了一个叫做罗得西亚的殖民地,继续着津巴布韦的考古工作。虽然欧洲人愿意接受津巴布韦就是《圣经》上描绘的那个遍地黄金的俄斐,但他们并不认为津巴布韦是来到非洲的腓尼基人所建,而是由埃及法老宫廷的流放者所建;或是由从北非来的阿拉伯人所建;或是由《圣经》中提到的流失的以色列部落所建;或是由海难中的北欧海盗所建。

欧洲人为什么这么贬斥非洲文明呢?

这是因为欧洲人在非洲的领土攫取、传教热情、商业冒险主要都是基于一种主要看法,他们认为当时的非洲人“低人一等”;他们的愿望可以被忽视,他们需要“较开化”的文明来“指引”。那时,多数欧洲人认为,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人总是住在泥土茅屋里——这是原始的象征。而此时此刻所考察到的非洲文明具有如此高度的组织性和创造性,他们怎么会相信这就是非洲呢?

事实上,现代考古学家们发现:津巴布韦是一个强大非洲国家的中心;这个中心曾支配着津巴布韦高原——一片富饶的丘陵地带,南边有林波波河,北边有赞比亚河。津巴布韦高原以西是一大片起伏的平原;这平原越来越干旱,最后成了非洲西南部的卡拉哈里沙漠。向东,一片低洼的平原构成津巴布韦高原与印度洋的分界线。早期的马绍那人发现津巴布韦高原是一个适合人居的地方。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无边的草地提供了广阔的牧场,牛羊成了交换日常用品的中间物。该地区盛产铜、铁、锡,还有黄金,而黄金很快成了这高原的主要出口物。到公元9世纪时,贸易已成体系。黄金从津巴布韦的东边流到非洲和阿拉伯商人的手里;这些商人活跃在当今的肯尼亚到莫桑比克的非洲沿海港口。这些商人用黄金换回世界其它地区的产品,然后西运到非洲内地。在津巴布韦,考古学家已经发现:东非基尔瓦港口的古市、中国的陶瓷器物、印度的珍珠、伊朗的地毯。

直到1970年,罗得西亚的一位官方考古学家不得不认输,承认了这桩考古事实——津巴布韦文明属于非洲!10年后,罗得西亚独立,一切权利归于占绝大多数的黑人。这个国家自豪地取名为津巴布韦,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以考古遗址命名的国家。这名字是马绍那语‘Jinmbabuwei’的英语形式,意思是“望族”。

黄金贸易给以放牧为生的津巴布韦高原人带来了财富,大约在1250年,津巴布韦向莫桑比克沿岸贸易港口源源不断供应黄金,此时的津巴布韦达到了它的鼎盛期,这种状况一直持续了两三百年。今天仍然矗立的大型石艺建筑群就是那段时间修建的。津巴布韦高原有许多裸露地面的花岗岩,马绍那人加工花岗石的工艺非同一般:他们利用昼夜温差使花岗石自然地裂成薄片;他们知道在花岗石上生火,加快裂纹的生成,然后用冷水浸泼,岩石的薄片就很容易分开;他们还用楔子打进裂缝,使花岗岩成为石片。巴绍那人还发明了一种建筑艺术,这种艺术非常适合于使用这样的花岗石片,建筑上的一些设计与今天许多南部非洲人在自己家的墙上所作的图案十分相似。

马绍那人不使用象形文字。因为没有档案记载,考古学家不能确切知道各类建筑物的用途是什么,津巴布韦人的日常生活怎么样。20世纪70年代搜集的证据揭示,曾经有多达一万八千人居住在津巴布韦的山顶上。一位历史学家指出,津巴布韦人的生活属于“城市型”,但还是有一些下层人士的生活区,那里拥挤、喧闹、充满煤烟——那是成千上万人的家庭煮饭时冒出的煤烟。津巴布韦有众多的能工巧匠,他们把这些原材料制成各种各样的物品。他们制造铁枪铁炮、金铜饰物;制造陶器,并绘上图案;他们把平滑光亮的皂石雕刻成石碟和石像。考古学家们还发现了大量的编制工具,说明大津巴布韦有着发达的纺织业,不过,这个国家的经济基础仍然是散布在农村的畜牧业和金矿开采业。在农闲季节,农村地区的牧民和农民可能都会到矿山劳动。

大约1450年,大津巴布韦开始衰败。可能是因为与敌国的战争;也可能是因为人口增长,造成的食物、燃料短缺和牧地匮乏,到了16世纪,葡萄牙人开始在沿海港口作邮购贸易,使黄金贸易受到挫折,大津巴布韦的地位每况愈下,马绍那政权的中心迁至他地。在数百年中,西南非洲在欧洲人、沿海地区的史瓦希里人,以及非洲内地的马绍那和其他地区的人之间的冲突中,备受苦难!逐渐地,津巴布韦被人们忘记了,只有建造津巴布韦古城的人的后裔,仍然生活在它的印迹里。

卡尔唤起了人们对大津巴布韦的记忆,但也引起了一场持续多年的民族纠纷。今天,随着“津巴布韦是否属于非洲文化”这一重大课题获得突破性解决,考古学家们希望:他们对该遗址的研究,将会向世人展现南部非洲那些鲜为人知但却十分灿烂辉煌的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