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聆听心的选择:巴菲特给年轻人的24堂财富人生课
13931100000008

第8章 没钱万万不能,有钱并非万能(1)

钱,在某种程度上,有时会使你的处境暂时有利,但它无法改变你的健康状况,或者让别人真的爱你。——巴菲特

财富≠快乐

尽一切努力为家庭创造优越的生活环境,却在创造的过程中,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丢失了对家庭应有的关心,之后再回头懊悔,一切都会显得很徒然。在如今的社会里,这是一种十分普遍的现象,许多人都生活在这种矛盾中,并且无法自拔,其根本原因是没有懂得:有财富,并不等于有快乐。

人生最无法选择的就是出生这件事。如果你生在索马里的战乱与贫穷中,你很有可能在襁褓里就因病夭折了,或者最终走投无路去做了海盗,在帮派火并中死于非命。这世界有极其混乱与残忍的一面,别说这是上帝的安排,也别说这不公平。

不过,如果我们把范围限定在和平的环境中,你更愿意有个富爸爸还是穷爸爸?如果出生在美国最富有的家庭呢?如果你的父亲是沃伦·巴菲特呢?

大多数人都希望自己有个像巴菲特那样的父亲,甚至所有人。但是,真正拥有了这样的父亲以后,是否就可以过上舒适的生活,是否就可以不需要奋斗与努力了呢?可以很肯定的回答,一定不会的。因为巴菲特的儿子彼得·巴菲特从来没有停止过奋斗,从来没有真正地去享受本属于他的富二代生活。

众所周知,我父亲在财产继承方面的做法非常明确。他的基本观点是,出生时嘴里含着金汤匙,最后可能会变成扎在背上的金匕首,考虑不周的赠与,会浇灭一个人的雄心并枯竭他的企图心,从而使年轻人丧失寻找自己航向的冒险精神。

我父亲在寻找激情、活出自己人生轨迹的过程中获得巨大的满足感,那么他又怎么会拒绝让自己的孩子去挑战人生,并从中获得快乐呢?

巴菲特家族没有设立庞大的信托基金!我们兄弟姐妹三人在年满19岁后,每人获得了一笔数额非常有限的财产,很明显,我们不该再有其他奢望了。

当然,我们不会有丰厚的临终遗产。早在2006年,我父亲就将他的大部分财产(约370亿美元)捐给了比尔与梅林达·盖茨基金会,这一善行的捐赠规模史无前例。同时,他还设立了三个“10亿美元”的慈善捐赠基金,分别由我哥哥、我姐姐,还有我自己,我们三个孩子进行管理。

因此,你可能会感觉很讽刺。

现年50岁的我竟然肩负着10多亿美元,却只是肩负着这样庞大数额的管理责任,因此,这笔钱最终却是要捐出去的。我觉得自己还是一个普通人,我跟大多数作曲家和音乐家同事一样,只能通过最新的一部作品来体现自身的价值,也无法预知能否在下一份工作中更加成功。

不过还好,我现在从事的是自己热衷的事业,这是我舍此无他的人生选择。可能我不只是继承了父亲的基因,还汲取了他的许多人生哲学。

不要误会我的意思,我很清楚自己一出生便拥有特别的优势。虽然,从父亲那里获得资助,这并没有让我在经济起跑线上领先多少,但这已经超过大多数人了,而且完全不是靠我自己赚来的。

同样,虽然巴菲特这个著名姓氏不属于我一个人,但我却从中享受到了方方面面的利益。我从不抵制这些优势,而且一生都在思索它们的意义、影响和后果。用一句老话来说,我不得不学会从已有的优势中取胜。

以上几段文字是巴菲特的小儿子彼得·巴菲特在中国之行的时候,对着媒体所说的话,后来写进了他自己的书——《做你自己》。

这一节最开头的两段就已经提出了问题:如果你出生在美国最富有的家庭,如果你的父亲是沃伦·巴菲特,你会怎样?

其实关于这两个问题,谁都不合适来回答,毕竟这只是一种猜测,而回答这个问题的人只有巴菲特的儿子彼得·巴菲特。

他是一个音乐家,在他成名之前,没有多少人知道他是巴菲特的儿子,因此许多时候他也面临着所有人会面临的社会问题。

有巨大的财富真的很不错,但有巨大的财富会觉得快乐吗?在彼得·巴菲特看来,金钱对于他并没有起到实际的作用,恰恰相反,他觉得自己现在从事的事业才会令他觉得十分快乐,而且觉得音乐是他“舍此无他的人生选择”。

可见巴菲特本人在平时的生活中是如何给自己的孩子引导正确的财富观。

快乐本身就是人生的一大财富,但不能说财富就等于快乐,快乐和财富之间是不对等的。创造财富的过程也许是很快乐的,但一旦拥有了财富,未必就一定拥有了快乐。

拥有财富只是一个生命过程,而绝对不是生活的目的,这是一个铁定的、不容改变的生活哲理。一个人在社会中追求财富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追求生命的快乐,财富不过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而已,与快乐的存在与否并没有直接关系。

生命的意义与快乐,并不是财富就能衡量的。大多数乞丐会觉得自己很快乐,大多数富翁会觉得自己很愁苦,这是为什么呢?从巴菲特的家庭教育,我们就不难发现这个十分有用的答案了。

巴菲特夫妇不是一个溺爱孩子的家长,这点与中国大多数父母不一样。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茁壮地成长,哪怕工作得很辛苦,但一定要对生活充满兴趣。

巴菲特告诉自己的孩子们,“金汤匙”其实就是“金匕首”,如果每天总是守着自己家里有多少钱,会担心很多的事情,比如是否有人会来抢等等。有再多的钱,没有一颗爱心,是不会觉得快乐的,反而会觉得是一种痛苦,并且这种痛苦伴随着终生。

无论是有钱还是没钱,都应该正确地对待财富。不能因为有钱了,就目空一切,毕竟这个世界上的穷人占大多数,只有极少数人是富有的人,如果因为没钱而痛苦,那全世界还会有快乐吗?如果因为有钱了,就觉自己是最珍贵的,而其他人的命都很卑微,那么别人投来的眼光也会让自己睡不着觉。

在社会上有个听起来就觉得很刺耳的词,说的就是那种有钱就作威作福,但丝毫没有快乐的人:暴发户。然而,“暴发户”这个词是听起来就很粗鲁,也就更别说这一群人所做的事情了。

财富于我而言,最终是要回馈社会的,我的子女不会在我所拥有的金钱中同时拥有快乐。我的音乐家儿子彼得是个最好的证明。

不要财迷心窍

所有人都不能缺少财富,这是一个事实,但有必要痴迷财富吗?吃饭还是一个碗,睡觉依然一张床,如果死了,也就是一口棺材的事。趁着生命还在,不如多享受生命中的乐趣,别为了财富葬送了简单而又快乐的生活。

巴菲特曾经对媒体表示过,财富这个东西于他,并不能说明什么,最多就是让自己家里的人能够过得稍微好点,但要想好到哪里去,也是不可能的。原因很简单,财富所带来的快乐远不能比家人带来的快乐多。

在这个世界上,人与人之间的相同点一定大于不同点。除了出生地、肤色和物质环境等先天条件以外,彼此拥有着很多共同的愿望、恐惧、需求和憧憬,彼此都能体验到爱与友情的喜悦,对争执与失去时的痛苦都不会觉得陌生,并且在界定有趣和悲伤的时候,都能达成基本的共识。所有人,无论是乞丐、富翁,还是日子过得一般的人,都是在探寻人生意义旅程中的同路人。因此,不能去否认他们中的任何一种人。

就这一点而言,出生地和物质环境固然重要,但有一天结束的时候,无论富翁还是乞丐,他们都对安全、自尊和内心的宁静,有着强烈并且相同的渴望,尽管他们达到那里的具体路径和沿途所面临的挑战可能有些不同。

因此,我们不妨深入探讨一下财富对于人,到底提供了怎样的东西。是满足了物质的需要?还是满足了空虚的需要?抑或是背后真实存在的困境和隐忧?

所有家庭的父母都希望能够将好的人生价值观,一代一代地传下去,从来没有哪对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骄纵跋扈,愿意看着自己的孩子在社会上变成一个只对物质贪婪的年轻人。虽然有着这种美好的希望,但事实上呢,这种过程,就像传播学所说的一样,在发送和接收之间,往往会存在很大的差异。

即使如此,但在巴菲特看来,面对财富的问题并不那么困难,直面它就可以了。尤其是对自己的子女,巴菲特也不会给他们什么庇护,用巴菲特的话说:一切都得靠他们自己去寻找。

巴菲特的小儿子彼得,是位自学成才的音乐家、作曲家和音乐制作人。彼得从小就表现出对音乐的浓厚兴趣。

在1979年,仅仅年满20岁的他就到旧金山开始了自己的音乐事业。但因为他的父亲是巴菲特,所以很多人觉得他应该也是很有钱的,他应该受到父亲的庇护。无奈于父亲的声名,彼得在多种场合下,一再强调自己最感兴趣的不是金钱,而是艺术。

彼得早年创建了一个音乐工作室,并且带领他的团队在美国各地演出,也取得了一番成就。对此,巴菲特感到非常欣慰。有好几次他偷偷跟随儿子的乐队,在乐队表演的时候,他就坐在观众席上观看演出,而作为儿子的彼得却根本不知道。这就是巴菲特,一个在商场上犀利的老头,用他独特的方式在关注着儿女们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