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杂志雪球专刊·国庆特辑086·雪球达人秀
13212500000017

第17章 20年投资路,“家庭煮父”的酸甜苦辣(1)

原帖链接:http://xueqiu.com/1876906471/57002028

导语:上大学那会儿,@okok74因为工科做实验无聊,开始学习经济学的东西,相信股市经济的晴雨表,便开始实践投资。

奇怪的是,在那个券商机构都画图坐庄听消息的年代,他却利用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还有财务的知识研究起股票,不能不说是个异类。

2004年,创业失败后他亏完自有本金,这让他领略到市场的系统性风险不可控。他开始拒绝代客理财,杜绝杠杆操作,从头开始。现在,他做着“家庭煮父”,坚持着自己的价值之路,他说:“不勤奋研究学习的价值投资者,只是市场交易员。”

问:您入市几年了?整体收益如何?

okok74:我1995年入股市,快20年了。2004年之前,没有在互联网公开投资过程,并无可信度。2004年,经历一次创业投资失败,可投资资产清零。整体收益没有统计,扣除膨胀因素,复合收益率在15%左右。绝对收益,不说也罢。

如果将两个10年的投资收益简单相乘,可以看出,中国资本市场早期阶段,普通投资者通过价值投资,也可以实现比较成功的投资收益,这是建立在市场早期不成熟的环境里,过度恐惧与疯狂周期性往复,给价值投资者带来乘数收益。随着市场规模和专业化,未来可能仅仅能够分享企业成长收益。未来10年整体性投资收益会下降。

“从学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开始实践股票投资”

问:您是怎么走上投资的道路的?

okok74:我的投资之路是1993年开始,当时我还是大学生,我试探性地买入一些柜台基金。那个时候,银行拉存款都在街头肉搏的,保值贴补定期存款就算是主流理财,国库券都作为工资强制抵扣项,市面上打折。

证券公司开户的资金门槛也很高,因为柜台交易我有了股票账户。读工科混实验室很无聊,我便学一点经济学,如材萨缪尔森的《经济学原理》等。

1993到1994年那会儿,全国物价出现大幅度上涨,怀着对人民币膨胀和通货膨胀的忧虑,加上学了一些经济学的理论,我开始买入股票进行实践。

1995年末,我第一次购买上市公司股票——佛山照明。当时买入这只价值股的原因是:1995之前也是概念盛行,佛山照明是带有科技含量的成长绩优股,并且分红率高,当时它也不被市场认可,出现了低估的机会。

2004年,我做了半年的纯体力工作(洗车等),那是比较开心愉快的经历。在2004年年底,我进入一家投资机构,从事了1年时间相对专业的投资工作。

2004年到2006年,是A股市场反复确定底部的过程。股票价值就放在那里显而易见。由于创业失败,本金几乎归零。我需要时间积累本钱,然后,每个月买一百股到几百股的银行股。

那段期间专注公司研究,心无旁念,一心价值。这也让我体会到,唯有专注,才能避免被市场伤害。

那是A股历史上最可怕的熊市。时间长达4年(其实第五年才确认),每一个反弹都失败于资金流出的压力,即使价值股显著低估、宏观经济持续向好、微观企业未来竞争力成长性依稀可见仍然无法改变市场资金流动的压力。

而且市场呈现普跌现象,大机构陆续破产。2008年和2015年的金融危机,杀伤力不能和2001到2005的熊市比较,长周期下跌可以消灭各类有经验的市场参与者。并且市场缺乏其他工具,完全没有做空对冲工具。

无论什么方法、流派,都很难逃脱。包括后来非常成功的敢死队,在那个市场环境,也经常性被市场各方消灭。

问:那时候,一些专业的券商机构貌似也是画图形基本没有什么研究所。您为何会觉得用宏观和围观经济学财务分析公司,对投资有帮助呢?

okok74:经济学中说,股市是经济的晴雨表。我的投资方法简单,看经典的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书籍,学习财务分析,然后应用在行业分析和企业财务报告,现在也是如此。掌握宏观的社会发展规律,和微观的企业报表。对于普通人门槛不高。普通人追求稳定合理收益嘛。

“满仓伊利股份遭遇三聚氰胺亏损50%”

问:这些年炒股投资,有哪些对您的投资方法和投资思维改变比较大的事?有哪些让您印象比较深的事情吗?

okok74:我的投资方法简单枯燥,20年来未曾改变,因为我始终认为:最简单的最实用,最接近真相。所以个人投资理念和思维也未有显著成长,可以说是僵化不前。

我的投资方法是:对行业、企业的深度理解和长期跟踪,在可以判断的基础之上,以大幅度低估的价格买入有限的几家企业股票,长期持有到合理价格或者市场情绪溢价。

我一直使用这种方法的原因是:

(1)简单。方法简单,操作简单,学习简单。业余投资爱好者,智力普通,信息匮乏(那时候只有三大报看报表)。那时,上班经常10个小时在洁净厂房,换了衣服进去干活一整天都出不来,没有手机的时代无法交易,所以比较适合长期不交易;那时的交易费用过高,是现在的5倍。频繁交易的后果必然负和博弈。

(2)实实在在的收益。上个世纪90年代,周围坚持长期混迹A股的人越来越少,长期持续盈利的普通投资者更是罕见。我坚持行业企业基本面研究,不仅避过题材股的崩溃,还能无视绩优股蓝田、银广厦之类的报表骗局。在投资企业高估卖出之后,避过市场估值的整体下降区间。1995年及之后,我个人判断没有整体高估的时间,所以,1995年到2000年我一直是持股状态,2000年之后才遇到第一次整体泡沫高估状态,没有价格合理的公司可买,我选择现金和可转换债券的投资。

有两件事件影响了我的投资方法。

其一,2004年的茂炼转债停发事件。2003年,我加入代客理财,算是创业了。当时是用合同委托的方式代客理财,类似于现在不规范形式的私募。考虑到当时市场环境和个人能力,本金部分兜底收益分成。由于法制的缺失和强权违约,茂炼转债停发,导致我管理的资产大仓位出现亏损被终止,并须承担损失,我几乎损失了所有自有资金。

我明白了系统性风险的完全不可控,也体会到,价值投资的方法,在中国无法避免不理性的大幅度浮亏风险。所以我决定不再使用杠杆,也不再替任何人管理资产。

其二,2008年的乳制品行业的三聚氰胺事件。2008年3月到4月,全球金融危机已经广泛报道,我以价值低估及成长的理由全仓买入伊利股份,金融危机持续恶化导致市场整体大幅下跌。在当年8月,在当时看来,对国内整个乳制品行业产生毁灭性打击的三聚氰胺事件爆发,虽然我以极度低估价格投资伊利股份,仍然遭到巨大打击,最终以50%的亏损止损。我再次理解了系统性风险的不可控,这之后我决定未来不再止损。

当时对伊利股份的止损,倒不是担心伊利会倒闭(因为少数民族边疆政策,这个企业有存在的保障)。我主要担心,三聚氰胺事件可能成这一个政策导火索,让政府放弃对国内乳制品企业的单边保护。当时,整个乳制品市场已经和外企竞争激烈导致利润下降。

再者,在市场的底部,我找到另外一家更具确定性和便宜的企业新大陆,所以没有选择买回伊利股份。

问:投资这么久以来,哪只股票上赚得最多,能讲讲当时买入、卖出持有的心路历程吗?

okok74:新大陆。适逢2008年金融危机,作为拥有核心竞争力的新兴产业龙头企业,掌握二维码的核心技术和专利,我自2004年以来一直跟踪。但是行业环境非常不利于企业的优势发挥,产品被下游行政采购约束,所以股价表现长期无法体现其能力和未来的成长空间,利润也低迷许多年。2008年总市值下降到12亿多,虽然我根本看不清楚行业未来的变化。

当时,获取信息的渠道比较有限,只有行业书籍数据以及固定报表、券商研究可以参考,当然找行业内普通人了解的效率最高。比如移动互联网的兴起高潮,民用市场替代官办采购市场,我根本没有预测到或者看到,仅仅是因为足够便宜,并且在金融危机最剧烈的时刻,并且我主观相信中国可以克服危机。所以以该企业历史出现几乎最低的价格买入。由于对未来行业发展的模糊,对互联网行业的快速发展心存警惕,所以在2009年底,持股时间约1年,以近400%的利润卖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