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冷眼读人心
13156900000005

第5章 别踏入对方的气泡雷区

◎在十分钟之内,对对方说“对不起”四次以上,会让对方直接崩溃。

◎从领海基线量起12海里以内的宽度属于领海权,从身体以外起的部分距离同样被人划为自己的“领地”。

◎社交场合中,礼貌和体贴就像投资一分钱却得到一块钱的回报一样。如果人人都能保持对别人的礼貌和体贴,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就会非常愉快。

北京2008年奥运会期间,实行交通管制,单双号限行。我的一个从海外归来的绅士朋友,每天都要挤地铁上下班。

他向我讲述了在地铁上发生的事情:在地铁里他没有安全感,呜呜的地铁里面,很多乘客要么面如死灰,闭上眼睛不说话,偶尔身体会随着车厢的活动有节奏地摇动;有的乘客把对开的《信报》伸到了别人的脸下面,专心致志时甚至把头也探过去;有人把胳膊往别人肩膀上一放,扭头去看窗外风景……就这样,两个男人因为“领地”问题发生武力冲突——在领土的纠纷上,没有谈判,只有战争。

朋友吸取教训,于是乘车的过程中,碰到别人时会迅速说声“对不起”,以此来逃避“领土纠纷”。但让朋友崩溃的是,地铁司机驾驶能力很差,短短10分钟内自己就冲撞了别人四次,出于化解纠纷的心理,他连说“对不起”,结果换来的却是身边人一道道奇怪的目光。

我笑着说:“在十分钟之内,对对方连说四次以上‘对不起’,会让对方直接崩溃。”

知道什么原因吗?

心理学上,有这样一个词语:人际气泡。

在每个人的心中,都有这样一种本能的心理——保护自己无形的领地。就是说,每个人在自己的潜意识里,都生活在一个气泡里。不管是处于哪种环境中,周身都被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气泡包围着。很多时候,根本感觉不到它的存在。但是某些时候,在与别人沟通、交流的过程中,内心会感到不安、紧张,原因就在于周身的气泡被挤到了。

这种“气泡”可通俗地解释为:好比从领海基线量起12海里以内的宽度属于领海权,从身体以外起的部分距离同样被人划为自己的“领地”,这里的领地就属于气泡。

关于气泡美国行为心理学家斯金纳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在一所学校的阅览室内,当里面只有一位读者时,斯金纳走进去拿椅子坐在他或她的旁边。

这样的试验进行了整整80次。结果证明,在一个只有两位读者的空旷阅览室里,没有一个被试者能够忍受一个陌生人紧挨自己坐下。

当斯金纳紧挨着他们身边坐下后,他们会不由自主地以一种敌视的目光看着身边这个陌生人。大多数人会选择默默地移到别处,甚至有些人会明确地表示反感:“你想干什么?”

斯金纳的这个实验说明了人与人之间需要保持一定的空间距离。任何一个人,都需要在自己的周围有一个自己把握的自我空间,它就像一个无形的“气泡”为自己“割据”了一定的“领域”。而一旦这个自我空间被人触犯就会感到不舒服,不安全,甚至恼怒起来。

斯金纳经过实验证明,气泡心理不仅表现在距离上,还表现在听觉、视觉,甚至嗅觉上。比如,在一个公共场合,很多人会对大嗓门打电话的人表现得很反感,在餐厅里,对吃饭时交谈甚欢的人表示强烈的不满,这些通过听觉产生的排斥心理,同样是因为“气泡”受到了挤压。

通常,气泡是否感觉被挤,与气泡与气泡之间的距离有关。假如两个人面对面地说话,那么保持半米左右的距离,是最合适的。如果距离小于半米,甚至只有几厘米,这时在心理上会有压抑的感觉。这就是气泡受到挤压,“领土”被侵犯造成的。

然而,如果说话的两个人是情侣关系,别说十厘米,即便是零距离也不见得会觉得难受,这时候,是拉近了气泡;可是,如果对方是陌生人,十厘米的距离就是气泡被挤了。所以,气泡是否被挤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亲疏有关。

比如:在供人休憩的公园的长椅上,几乎坐满了人,只剩下你身边的那个位置空着,这时候有一个人,直奔你的方向而来,坐在了你身边,通常你不会觉得被挤;可是如果公园里只有你一个人,别的位置都空着,这时候有一个人直奔你的方向而来,挤在了你身边,你八成会感觉“被侵犯”。

还有一种方法,如果你想阻止别人和你同坐一条长椅,那么从一开始,你就要坐在长発的中间,这就会给人一种印象,似乎凳子比较短,这样你就能成功地在一段时间内独占这条凳子。

只是,这种方法并不被别人欢迎。

在社交场合中,保证自己“领土”不被侵犯的最聪明的方式是,不要侵犯别人的领土。

美国著名作家托马斯说过这样一句话:社交场合中,礼貌和体贴就像投资一分钱却得到一块钱的回报一样;如果人人都能保持对别人的礼貌和体贴,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就会非常愉快。

在自己的内心放置一面镜子,对照自己就知道什么地方需要保持,什么地方需要改进。从生活中的细节做起,让“照镜子”成为一种习惯。

比如,排队的时候,尽量保持一定的距离,尤其是在购票或者在银行办事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