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3年,在关于德国的赔偿问题上,英法两国发生分歧,法国和比利时的军队进占鲁尔区,德国举国震动,民众恐慌并且愤怒,马克贬值,失业人数剧增。凡此种种,为希特勒夺取政权创造了条件。
这一年秋,纳粹党的党员已经有数万。另一方面,对于希特勒,柏林方面和巴伐利亚当局也产生了矛盾。柏林要求州委员冯·卡尔遏制希特勒的暴力运动,但州领导人又向卡尔施加压力,希望能对希特勒网开一面。巴伐利亚陆军司令冯·洛索夫则公然违抗柏林方面关于制裁希特勒的命令并因此被解职。但巴伐利亚政府对柏林方面采取了针锋相对的政策,将洛索夫任命为巴伐利亚州国防军司令。巴伐利亚随后成立了以卡尔、洛索夫和州警察局局长赛塞尔为首的三巨头政府。
这时期的巴伐利亚和希特勒都走到了十字路口。巴伐利亚的选择一为独立,二为进军柏林。对于希特勒来说,则是支持走哪一条路的问题。但希特勒并不希望巴伐利亚走向独立,因为后者一旦独立,极有可能将成立以巴伐利亚皇太子鲁伯莱希特为国王的君主立宪国家。掌控政权的三巨头,虽然一致赞成推翻魏玛政府,但也希望能遏制希特勒势力的发展。
这样,从各方面来说,无论被动还是主动,希特勒发起一次更大的行动已经变得理所当然。11月6日,希特勒和幕僚决定在5天后发动武装起义。之所以仓促地选择在11月11号起事,主要原因是这一天恰好是德国投降5周年纪念日。
希特勒的计划是先行占领巴伐利亚政府各主要部门,逮捕主要领导人。在慕尼黑,希特勒拥有明显的优势,他的武装人员有4000多名,但军警仅有2600人。
正在希特勒紧锣密鼓准备“革命”时,卡尔宣布在11月8日晚间在贝格勃劳啤酒馆宴请军政要员,其中包括希特勒。希特勒遂决定趁机起事,在贝格勃劳啤酒馆暴动,胁迫三巨头支持“革命”。
11月8日晚,8时30分,希特勒的武装党徒将贝格勃劳啤酒馆团团包围,并封锁了各个出口,戈林则率众冲入大厅并将里面的警察控制住。随后进入啤酒馆的希特勒,歇斯底里地喊道:“全国革命已经开始!大厅已经被包围!”
控制住三巨头后,希特勒要求他们支持并向柏林进军,且将军队交由鲁登道夫指挥,但三巨头并未答应。正当希特勒处于进退维谷的境地时,德高望重的鲁登道夫驱车赶到啤酒馆。尽管对希特勒过火的举动颇为不满,但鲁登道夫还是在这次暴动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在他的劝说下,三巨头不得不表示合作。
在希特勒看来,当时可谓诸事顺利,冲锋队的头目罗姆已经将陆军司令部占领(但可惜未接管电话总机,这成了“革命”失败的致命因素),赫斯则已经将啤酒馆里的军政要员控制。但事情还是出了点纰漏,有人向希特勒报告说起义部队和工兵营发生了冲突,希特勒遂匆忙赶去处理这事,并将指挥权交予鲁登道夫。
待希特勒离开啤酒馆后,洛索夫将军提出要赶回办公室发布命令,鲁登道夫对昔日的手下毫无怀疑。这样,当希特勒返回啤酒馆时,巴伐利亚政府三巨头都已先后离开。
洛索夫通过总机向巴伐利亚的军队下发了反攻命令,并要求邻近的驻防部队加速赶赴慕尼黑。卡尔则拟定了三份通知,下令解散纳粹党等右翼组织。局势由此急转直下,陆军和警察已经包围了占领军区司令部的冲锋队头目罗姆。鲁登道夫遂建议希特勒将武装部队开往慕尼黑内城解围。希特勒对此表示赞成,但他表示需要步行前往以动员市民乃至军警参加这次政变。
游行队伍很快就在希特勒、鲁登道夫、戈林等人的率领下,浩浩荡荡地往慕尼黑内城赶去。当队伍行至议会大厦时,警察将他们拦住,双方开始对峙。
随着一声枪响,游行队伍开始骚乱,前排的人纷纷倒下,卫兵格拉夫挡住了射向希特勒的子弹,并在倒地时还将希特勒拉倒在地上,希特勒因此左臂脱臼。随后,又有不少卫兵赶到前面保护希特勒,有多人相继中弹倒地。拖着伤臂的希特勒离开了战场。至于鲁登道夫,则大步跨过了封锁线,军警无一敢向这名一战中的德国英雄开枪。一名中尉随后将鲁登道夫逮捕并送走。走在前面的纳粹二号人物戈林则没那么走运,腿部中弹并倒在了人行道上,随后被暴动者救走,一家犹太人接纳了他。
希特勒随后坐上了一辆汽车,并躲到了一处乡间别墅,两天以后,赶来的警察将他逮捕。慕尼黑政变有如一场闹剧般走向失败。
受到审判后的希特勒,被关进了兰茨贝格监狱的7号牢房,他将在这里度过8个月的牢狱时光。正是在这里,他完成了他的巨著:《我的奋斗》。
第五节 独掌大权——“我们的元首”
啤酒馆暴动后的蛰伏
希特勒的人生,总是充满戏剧性,从一个乡间小子到浪迹维也纳,再到纳粹党的党魁,其人生轨迹总让人无法想象,这也只能归结于他所处年代的特殊性。在他发动的第一次“革命”——慕尼黑政变失败后,人们无不认为他将由此结束自己的政治生涯。但后来的事实证明,这起失败的政变反而成了希特勒走上巅峰的一大筹码。
希特勒进入监狱后,其纳粹党也步入了一个低潮,被巴伐利亚政府取缔,而戈林则躲到了奥地利,另外两名重要成员汉夫施坦格尔和施特莱彻领着一帮徒众活跃于萨尔茨堡。罗森堡则认为自己是希特勒的继承人(希特勒当时被判5年徒刑),并于慕尼黑成立委员会。
值得一提的是,在1924年1月的审判,希特勒将这次审判当成了演讲会,并宣称自己是原告而非被告,他的“雄辩”让法官也被折服。至于鲁登道夫则十分傲慢,甚至对法官也破口大骂,有如他是庭中的法官——他确实有这资本,他在这次审判中被认定无罪便是力证。相较于闹剧般的慕尼黑政变,这次审判更是闹剧中的闹剧。
在牢房中,希特勒经常收到来自种族主义分子和崇拜者所寄来的信件或包裹。他还在狱中得知他的纳粹党已经分裂为两派,分别是鲁登道夫和罗森堡新改组的“国家社会主义自由运动”和斯特拉赛尔领导的北方派。
啤酒馆暴动虽然失败了,纳粹党却由此被更多人认识。1924年5月,换汤不换药的国家社会主义运动获得了全国选举中的200万票。另一方面,失败的暴动,也让希特勒意识到在德国无法像墨索里尼一样以暴力手段取得国家政权。
1924年12月20日,希特勒被最高法院下令释放。出狱后的希特勒,无疑将掀起更大的风浪。
出狱后的希特勒,面临的局势并不乐观。当时德国国内的经济已趋于稳定,鲁尔区的问题也缓和了下来,纳粹党依旧被认为是非法组织。有鉴于此,希特勒在1925年1月向巴伐利亚新政府总理赫尔德表示忠于新政府,并将在今后的政治斗争中采用合法手段。这样,赫尔德认为有必要对希特勒松绑。2月,巴伐利亚政府下令取消了对纳粹党的限制。
纳粹党的运动又开始风风火火地展开,希特勒四处演讲,巴伐利亚政府随后下令禁止希特勒进行公开演讲,但这也让希特勒有了更多的时间处理党内的事务。这期间,对希特勒来说,还发生了另一件重要的事,奥地利林茨当局如希特勒所愿吊销了他的奥地利国籍,希特勒自此不再担心他将被遣送回国。
1925年7月18日,《我的奋斗》出版,人们争相传阅。
1927年3月,巴伐利亚政府下令不再禁止希特勒演讲。希特勒又开始大肆宣扬种族主义和反共、反犹主张。到1928年夏,希特勒的“理论”已经形成体系。到了1929年,他的又一个机会来了。
此时的希特勒已经和慕尼黑的工商业巨头打得火热,另一方面,世界经济危机开始袭来。1930年,德国的失业人数已经达到300万人,面临困境的魏玛政府毫无对策。这一局面,再次被希特勒利用,凭借德国的这次内外交困的“春风”,他将实现自己的梦想:成为德国元首。
危机中取得政权——“我们的元首”
1930年,纳粹党在大选中取得637万张选票,获得议会中的107席,成为德国第二大党。
1931年11月,兴登堡总统接见了威望渐起的希特勒。在这名一战德军总司令面前,希特勒显得有些手足无措,总统评价他最多只能担任邮电部部长之职。
1932年2月,犹豫再三的希特勒决定参与竞选,和兴登堡角逐总统职位。尽管纳粹党声势浩大,但兴登堡总统得到了53%的选票,希特勒遭到挫败,但差距已经很微弱。
经过长时间的博弈,1933年1月30日,兴登堡任命希特勒为总理。这其中,兴登堡总统的儿子也是希特勒的好友,他对希特勒的支持起了关键作用。这天晚上,宣传部长戈培尔在柏林精心安排了一场盛大的火炬游行,数万人组成了流动的火海,庆祝希特勒的上台。从这一天起,德国乃至世界的命运将进入一段黑暗期。
当上总理后的希特勒,野心不可能止歇,他更加热切地希望建立独裁统治。他向兴登堡总统要求解散国会,年老的兴登堡同意了。另一方面,希特勒任命戈林为内政部长,加紧了走向独裁的步伐。
1933年2月,戈林对普鲁士警察进行大清洗,并发文表示将对敌视国家的各种组织作战,目标直指德国共产党。作为回应,德国共产党号召群众共同抗拒纳粹。戈林则率众对柏林的卡尔·李卜克内西大楼发动攻击。
2月27日夜,国会大厦燃起熊熊大火,得到报告的希特勒喊道:是共产党人干的!随后,与戈培尔等人奔赴火灾现场。当时的火势已经被控制住,而戈林也抓获了纵火犯——一名叫卢勃的荷兰人。希特勒认定这是共产党的阴谋,尽管卢勃表示冤枉。
事实上,这起纵火案是纳粹党人所为,目的是栽赃共产党人。当时的共产党,是国会第二大党,仅占有议会32%席位的纳粹党,只有将最大的反对者共产党打压下去,才有可能取得多数席位。
借国会纵火案一事,希特勒要求兴登堡颁布紧急法令。3月1日,希特勒出台《国会紧急令》,废除了关于人身自由——比如言论自由、出版自由、电话和通信秘密等在内的各项权利,希特勒由此离独裁更近一步。
3月2日,纳粹冲锋队员冲入共产党党部,并将之占领。随后,工会被解散,共产党退出议会,其报刊被禁止出版。1.8万名共产党员被逮捕入狱,其中包括共产党领袖恩斯特·台尔曼在内。
打压了共产党以后,纳粹党在3月份的大选中以微弱优势获得多数票,工业界的巨头从幕后走向台前,开始明目张胆地支持希特勒。犹太人、共产党人等则受到日益严重的迫害,他们纷纷逃离德国。这群人中,包括20世纪最著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
1933年6月,社会民主党被取缔,其领袖被关进监狱。两周后,德国人民党也被解散。希特勒在德国建立一党专政制度的步伐由此加快。很快,他向内阁提出建立一党专政国家的提案,这一提案在7月14日得以通过,国会的权利由此被剥夺。德国从此成为纳粹一党专政的国家,事实上就是希特勒一人说了算。
这时期,唯一能制止希特勒的只有德高望重的兴登堡总统了。但后者已经年满77岁,加上病魔缠身,根本无法遏制希特勒的野心。一边是希特勒的权力不断扩张,另一边是兴登堡总统的病情不断恶化。1934年8月2日,希特勒前去看望垂死的兴登堡总统。后者在当天去世。这样,希特勒成了德国政坛的第一人。
1934年8月19日,经过全民投票后,希特勒如愿登上了总统宝座,成了德国名副其实的独裁者,他是帝国总统,又是帝国总理、三军总司令,党政军权在握。攫取国家权力后,他将一步步将德国带入无底的深渊。
第六节 撕毁凡尔赛条约,鲸吞奥地利
向莱茵进军
二战从1939年开始,但德国的对外扩张,在希特勒上台后就已经开始。
1934年9月7日,希特勒登上总统宝座仅半个月,他就邀请导演里妮·莱芬斯达尔拍摄一部纪念性影片以庆祝纳粹党的“诞辰”,20万名纳粹分子参与了这次拍摄工作,他们事实上是准军事化组织。
9月10日,装备了最新武器的德国机动部队进行了演习,希特勒已经迫不及待地炫耀武力。10月初,希特勒密令扩军,陆军人数将由《凡尔赛条约》规定的10万人扩充到30万人。
1935年3月,希特勒透露德国已经组建帝国空军(《凡尔赛条约》规定,德国只准保留10万陆军),英法等国对此毫无动作,不约而同地采取了绥靖政策,希特勒的野心变得更加露骨:3月15日,他对各国记者公开表示将陆军扩军到30万的消息。法国方面对此仅仅提出了口头抗议。
至于英国,早已忘记一战的伤疤,他们希望能利用德国遏制法国和东方的苏联。英国人和希特勒签订了《英德海军协定》,后者规定德国可以拥有皇家海军35%的海军实力——希特勒扩张海军披上了合法外衣。
在希特勒的一次次行动中,《凡尔赛条约》显得犹如一张废纸。
1935年10月,墨索里尼下令向埃塞俄比亚发起全面进攻,英法为首的国联对此并未作出任何实质性的惩罚,这从另一方面促成了希特勒派兵进驻莱茵区的决定。1936年2月,希特勒作出了占领莱茵区非军事区的决定,并将行动日期定为3月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