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每天读一点二战史
12980400000001

第1章 阴云:战争策源地的形成(1)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世界局势动荡不安,世界经济危机使各国不得不谋求新的出路,各种思潮如雨后春笋般兴起,其中就有法西斯主义,世界上一度有数十个国家出现了法西斯主义组织。在德、意、日三国,法西斯组织最终夺取了政权,战争的策源地也先后在欧洲、亚洲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战对全世界来说都是一场浩劫,希特勒和墨索里尼是如何上台的?德、意、日又是怎样将民众卷入战争风波的?法西斯国家又是如何走到一起的?在这里将为你揭开答案。

第一节 一战遗毒,凡尔赛条约

1914年至1918年,这短短四年时间,在人类千百万年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旧日的战争在欧洲大陆留下了千疮百孔的痕迹,几千万的生命随着纷飞的硝烟永远长眠,参战国的经济普遍受到重创,世界范围内有多个国家受到战争的波及。战争,无论谁输谁赢,都给人们带来了不可磨灭的创伤。

战败国的人民忍受着国破家亡的痛苦,在化为废墟的国土上终日操劳,重建着昔日的希望;战胜国也饱受战争之苦,披着战胜者荣耀的外衣苦苦度日。

如果一战能够得到公平的裁决,战胜国与战败国的仇恨和争夺或许就这样永远地平息。然而,各战胜国为了攫取有利于本国发展的最大利益,在关于处置战败国的有关条约中提出了十分苛责的条件,不可避免地激起了战败国上上下下人们心中的仇恨情绪。人们并没有因为战争的终止而停止焦虑,而是终日忧心着下一次战争的来临。一方面,战胜国时刻为了维护一战后的秩序,惶惶不可终日;另一方面,战败国复仇的火焰正在暗中滋长,等待有一天能够烧毁桎梏,为自己国家的发展赢得更宽广的发展道路。

世界上不会有一劳永逸的收获,更不会有谁心甘情愿地任人宰割。一战之后短暂的和平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休战,而远非人们期待的和平。作为一战之后维护世界秩序的重要条约之一的《凡尔赛条约》,一方面在协约国看来功不可没,而另一方面,事实证明,它也可以被视作是一战的余毒,对二战的发生同样“功不可没”。

《凡尔赛条约》(或《凡尔赛和约》),全称《协约国和参战各国对德和约》,是于1919年6月28日在巴黎的凡尔赛宫签署的、协约国对同盟国(尤其是德国)的协约。从1918年11月11日交战双方阵营宣布停火,经过巴黎和会长达6个月的谈判后,一纸协约达成,宣告第一次世界大战正式结束。

这份举世瞩目的协约当然也有合理的条件,比如“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给法国,恢复法国在普法战争前的疆界”等。可是,这并不能改变《凡尔赛条约》作为“不平等”条约的性质。

从性质上来看,《凡尔赛条约》是20世纪初期列强的“强权即是公理”的强权政治观念主导下的产物,受帝国主义操控,具有明显的帝国主义性质。帝国主义的战胜国凭借着战争换来的暂时优势,试图利用相互勾结形成的压迫力,从而使得德国等国家俯首称臣,然而各国之间为了自身的利益又有不同的目的,表现在条约中就是既勾结又斗争。英国作为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只是希望能够求得欧洲大陆势均力敌的平衡状态,而法国由于与德国的历史纠缠,极力要求削弱德国。而作为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暂时无力争霸,以“十四点演说”在会议上叫嚣,甚至因不满条约而拒签,中国作为战胜的一方,意却也成为众列强宰割的对象。协约国的各主要成员在所谓共同谋求和平的华丽外表下暗中却矛盾丛生,非但不能够确保德国得到安抚,反而加剧了内部矛盾。在不能掩饰的帝国主义本质下,战争罪责的不公平性及掠夺性和虚伪性也不可避免。

“成者为王败者为寇”。这一场由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挑起的非正义战争,最终的罪责都被归罪到了德国这一“罪魁祸首”的头上。首先是经济上的制裁,德国的工业和煤矿铁路事业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加之在战后爆发的经济危机,使得德国在战后的经济发展举步维艰。与这种情形截然相反的是,德国必须支付巨额的战争赔偿2260亿马克(约合113亿英镑),且以黄金支付。后虽因各种因素有所减少,可是,这无疑是巨大的负担,是对战后经济恢复的雪上加霜。更使人看得清条约本质的,是列强对德国殖民地的瓜分。德国不仅丧失了自身领土的六分之一,更丧失了其在欧洲和海外侵略扩张所获得的领土和殖民地,德国的民族权益得不到保障。总之,经济的凋敝,赔款的重担,民族国土的沦丧,对德国军事力量的限制与控制,成为压垮一个民族脆弱神经的最后一根稻草。

在一个列强争霸的年代,经济和军事实力是决定国际地位的关键,而一切制裁使得德国的地位一落千丈,这就激起了德国整个民族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在巴黎和会上,德国在某些会议中被拒之门外,却还要遵守所谓的和平条约。他们普遍认为,一战中德国战败,只需签署战败赔款合约做个形式而已,可是后来发现这根本行不通。这种情况激起了广大群众,尤其是军人强烈的复仇心理,人群中充斥着极端排外的民族主义思潮。现实存在的共和国无力带领激昂的德国人走出困境。人们转而企盼能有一个强有力的政府来支撑整个民族的复兴大业,挣脱战争带来的痛苦,并且报仇雪恨。这就为希特勒的上台提供了契机。“得民心者得天下”。讽刺的是,希特勒也充分借重德国人民的复仇心理,极力煽动民族情绪,得以上台执政,甚至建立第三帝国。一群急切企盼翻身的人,在一个狂热的民族主义分子的带领下,被复仇的火焰蒙蔽着双眼,最终将人类卷入了另一场浩劫。

在《凡尔赛条约》的束缚下,德国不可能得到迅速的恢复和发展。毕竟,作为战败国,其企图是昭然若揭的。既然不能够通过和平的方式获得发展,那么,德国选择了另外一条道路:破坏现有的秩序,破坏《凡尔赛条约》,通过武力扩张征服世界,实现复兴之路。德国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对战争该负有的责任,也不承认已经战败的事实,拒绝加入条约中规定的战后维护世界秩序的国际联盟,积极地扩军备战,从踏上莱茵河东岸的第一步起,德国一步步走向发动战争的深渊。而在这一过程中,英、法、美等国家的软弱也让德国有机可趁,虽然条约使德国人不满和愤怒,但是由于这种不公平条约在实际操作中漏洞百出,并不像列强预期的那样强有力地削弱了德国,其自身的种种缺陷,恰恰为德国法西斯的上台和走上战争之路提供了便利。因此,从根本上说,从《凡尔赛条约》签订之日起,就注定了德国必然走上军事扩张道路,新的世界大战不可避免。

人们只是通过《凡尔赛条约》刺伤了蛇身,迟早有一天它会回来复仇。协约国的列强没有使战后的德国得到安抚,反而使德国能够在逆境中利用机遇迅速发展,使得一战后的停战变成短暂的休战,这恐怕是人们没有料到的。《凡尔赛条约》标志着一战的结束,却让余毒蔓延,无意中将世界拉入一场更大的浩劫。

第二节 黑色星期四——经济危机来袭

大萧条来临

在资本主义历史上,1929年到1933年的经济危机,或许是对世界影响最大的一次经济危机,这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为何这次影响深远的经济危机会被称为“大萧条”。这场危机除了令世界经济倒退之外,另一个严重后果,是促使部分国家走上了法西斯专政的道路。

1929年10月24日,纽约证券交易所股市突然暴跌,这拉开了大萧条的序幕。由于当天是星期四,故又被称为“黑色星期四”。

在黑色星期四之前的7年时间中,华尔街股市持续繁荣,股票价格几乎只涨不跌。繁荣的背后,往往是隐患。1929年9月初,一名统计学家经过研究发表言论说,美国极有可能出现空前的经济危机,当时的股票下跌了十个点。但时任总统的胡佛表示,美国经济制度是健全的,并不存在出现大萧条的可能。华尔街的股市虽然在总统发言后再次攀升,但一种警觉气氛已经笼罩在华尔街上空。

1929年10月24日,繁荣已久的华尔街股市突然出现了空前的抛售风潮,12894650股股票在这一天易手。从这一天起,恐慌开始蔓延,股票抛售风浪一波高过一波,经济危机迅速席卷美国,乃至全世界资本主义国家。

10月28日,股指狂跌13%,被称为“黑色星期一”;10月29日,一天内有1638万股股票被抛售,股指跌了22%,跌幅再破纪录,股市崩溃达到了极点,损失超出协约国欠美国的战争债务5倍之多。面对经济危机,一些金融巨头试图挽救股市,勉力吃进了大笔股票,但均无济于事,股市依旧狂泻不止。

截至1932年中,美国股指狂泻持续了整整34个月,道琼斯指数下跌了87.4%,冶金、机械、汽车、电力、化工等行业的跌幅均超过90%。1933年,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从1929年的2036亿美元下跌到1415亿美元,85600家企业倒闭,上万家银行倒闭,工业生产下降了55.6%,贸易额下跌了77.6%,失业率达到四分之一。

从华尔街开始的经济危机,还以一发不可收的态势席卷资本主义世界,英国、法国、德国、日本、比利时、奥地利、瑞典、荷兰、挪威等国家先后出现了大规模的、持续的股市下跌狂潮。

经济危机中,仅美国、德国、英国、法国四国就有近30万家企业倒闭,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有3000万人失业,无业人口四处游荡,遍布各大城市的角落。面对危机,各资本主义国家矛盾激化,掀起了一连串的关税战、货币战和倾销战,加剧了经济危机的危害程度。

危机缘何爆发?

自19世纪工业革命基本完成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就开始周期性发生。但1929年开始的经济危机,却让人始料不及——这当然不是说其发生的可能,而是谓其危害的程度之甚。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一战结束后的1919年到1920年,资本主义世界曾经历过一次相对短暂的经济危机,这次经济危机促成了华盛顿国际裁军会议。自此以后的几乎整个20年代,世界经济处于一片繁荣之中,欧洲的工业生产总值在1925年恢复到了1913年的水平,美国的工业产值则在整个20年代中增加了50%之多。尽管资本主义世界处于一片繁荣之中,但矛盾的种子早已在繁荣的背后生根发芽。

1.繁荣加大了贫富差距,以数据而言,美国在1929年中占总人口5%的富人阶层的收入占全部国民收入的三分之一,但有60%的贫困户全年收入仅仅在2000美元左右浮动,社会购买力受到限制。社会生产进一步机械化,使得美国的工业生产总值大幅增加的背后,就业人口却丝毫没有增加,失业人口越来越多。从1921年到1929年,美国的失业人口有220万之多,其余资本主义国家的失业率也基本在10%以上。

2.国际市场上,出口工业品、农产品滞销。经济危机中,经常可见资本家将整车的农产品倾倒进海里,小麦、糖、橡胶、咖啡、铜等均在滞销之列。

3.股票、地产投机狂热。这种狂热,是由20年代的“繁荣”所引致,在当时的美国,几乎无人不谈股票。1928年8月底,美国股票市场的平均价格约为1923年的4倍。股票和地产的泡沫,为金融、信贷系统的崩溃埋下了伏笔。

当然,促成经济危机的原因还有很多,比如一战后德国对英法等国的赔偿,协约国对美国战争债务的负担等,这种债务体现在1924年开始实行的道威斯计划,这点我们将在后文提及。

恶果:风起云涌的法西斯运动

经济危机的一个显著影响是社会危机和政治危机,民众虚无感加强,对政府的不满加强,法西斯主义则趁机上台。

何为法西斯主义?以下借鉴罗伯特·帕克斯顿的解释:法西斯主义可以被定义为一种政治行为的形式,有着显著的社会衰退、羞辱和受害心理,并以对于统一、力量和纯正的崇拜加以补偿。在这种社会里,以群众为根基的激进民族主义政党与传统的精英分子连结起来的一种虽然并不稳定但仍有效的互相合作、抛弃民主、自由并追求暴力,以及没有道德或法律限制的内部清洗和外部扩张的目标。

法西斯主义看似是在大萧条期间的“良药”,这成了各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众在困境中的鸦片,并由此组成了一个个法西斯团体,于是,法西斯运动在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掀起一股浪潮。即使在美国,法西斯运动也风起云涌。

法西斯运动最先兴起于20年代初的意大利,以墨索里尼在1919年成立的法西斯组织“战斗法西斯”得名。1922年,墨索里尼被任命为首相,开始建立第一个法西斯执掌政权的国家。但在整个20年代,法西斯运动并未在其余资本主义国家成为民众的关注点。而在经济危机发生后的1933年10月,法西斯运动已经遍及23个国家。也正是在这一年,希特勒被任命为德国总理,德国开始走上法西斯的道路。

1934年,法西斯运动已经波及30多个国家,美国的自由联盟和黑色军团、法国的火十字团、英国的法西斯联盟等法西斯团体均在当时具有广泛的影响力。以美国而言,法西斯运动从规模和影响而言,都具有广泛性,所幸美国通过罗斯福新政缓解了社会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