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工业心芯相印
12972200000008

第8章 上学校,刻苦攻读(2)

四川江津一中 小学毕业了,是继续去念中学,还是留在家里种庄稼,当一辈子农民。我又面临着一次新的选择。

此时的我已对读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心里憧憬着更加美好的中学生活,但我又不得不考虑到家里的窘境。如果继续念书,会加重母亲的负担。经历了那么多苦难生活的磨炼,此时的我有着比其他孩子更成熟的想法。不到两年的学习让我明白知识才是能够改变自己命运的武器,为了母亲,为了外婆,为了整个家庭,我决定继续读下去。我向母亲讲出了自己的想法,母亲并没作更多的考虑,只说了一句:“家里面有我,你只管好好去读吧。”母亲或许并不真正了解读书能够得到什么,短短的一句话却包含着一个母亲对儿子的理解和疼爱。就这样得到了母亲的支持后,我放下了心中的包袱,积极地准备报考全县最好的学校———江津一中。

当时的江津县有六所初中和三所完中,虽然离家30里就有一所初中,不过江津一中早已成为了我心中唯一的目标。我和另外几个同学一起找到小学杨本权校长说出了我们的想法,杨校长相当赞成我们的决定,并且亲自写了一封介绍信给江津一中的校长:“兹介绍本校学生段昌平等前来报考贵中学,请予以关照为盼。”并且嘱咐我们一定要好好表现。得到了校长的鼓励,我心里更加有底了,似乎已经看到江津一中正向自己微笑着敞开大门,张开双臂迎接着我的到来。

江津一中招生考试的前一天,我与刘昌福、何灿琪等几个孩子一大早就爬了起来,向着我们心中的圣地进发了。一路上,我们难掩兴奋的心情,唱着歌儿,吹着口哨,远途的跋涉比平日显得轻松许多。在步行了30里之后,我们在油溪镇上拍了一生中的第一张黑白寸照,这也是报名所必需的。拿到照片之后,我们继续赶路。江津从未去过,据说也是有30里,而且要翻山越岭。虽说也是30里,但花去了不少的时间,等到我们来到江边的时候,天色已近黄昏,渡船早已收船。这时,就连老天爷也要考验一下我们的决心。

长江这会儿正值汛期,汹涌的江水张牙舞爪地奔腾而过,渡船早已封渡,而明天一早就要考试。这滚滚混浊的洪水盘旋激荡,肆意地拍打着两岸的岩石发出轰隆隆的巨响,似乎在向我们之前的满怀信心故意作对,无情地挑衅着我们的神经。

好长时间,我们几个小孩只是愣在那里,不知该如何面对眼前的一切。还是我最先回过神来,朝大家喊了一声:“别傻站这里了!大家一起去找船吧!”我心里其实对能不能找到愿意过江的渡船没有太大的把握,但这也是现在唯一的希望了,一定得争取!于是我们兵分两路,沿着江边上下游去问有没有人愿意送我们过江。可如此险恶的水势使得接连几条船的主人都没有答应。

正当希望幻灭殆尽之时,曙光出现了,我们找到了一位老渔翁,此时的我们已把这当成是最后的救命稻草了,什么也都豁出去了,我们几个孩子哇哇大哭起来,我抱着老渔翁的腿,一脸可怜地说道:“老爷爷,我们明早就要考试呀,真是求你了!”这老头刚开始还是一口拒绝,不过当看到我们几个一哭,马上心就软了下来,最终经不起软磨硬泡,被我们的诚心所感动,答应了我们的请求,连夜冒险用打渔船将我们送过长江。上岸之后,我们几个无以答谢,于是便给老人家下跪磕了几个响头,然后匆匆赶往学校。

找到了江津一中才发现还是晚了一步,报名已经结束了。我们的心凉了一大截,出发时的好心情转眼便成乌云弥漫在心头,个个都像泄了气的皮球。我虽然也是垂头丧气,但还没有放弃最后的希望。我们绞尽脑汁地思索着怎样才能有所转机,突然想到了吴市有个陈渝琴在江津一中上高一,好像是学校学生会的干部,和很多老师关系都还不错,找到她帮忙应该有戏,于是我们很快找到了她。递交了学校的介绍信,并说明了情况,这位未来的师姐爽快地应承下来,马上向负责报名招生的老师动情地陈述了我们几个是如何如何不容易,最后老师终于网开一面,为我们几个补报上了名。

那晚,我们被安排到学校西边的一个教室里住下来,床就是地下铺的几把稻草,然后还有蚊子奏出的小曲陪伴入眠。那一夜,我辗转反侧,几乎是睁着眼睛熬到了天亮。

尽管第二天我呵欠连天,眼皮似乎需要牙签撑着才能打开。但一进考场,脑子马上如同浇了一盆凉水,顿时清醒了过来,就连本来可以与熊猫媲美的黑眼圈也似乎淡了不少。一天下来,语文、数学、政治这三门考试都很轻松地拿下了。第二天,笔试成绩公布了,我总成绩286分,分数相当靠前。

接下来便是体检和面试。这是我生平第一次接受体检,一切都是那么新鲜,量身高、称体重、测血压、视力、听力与测肺活量等。

面试我的老师是教历史的陈老师,他问我为什么想要考江津一中,我不假思索地回答道:“我要读好学校。”接着他简单询问了我以前小学的成绩和家里的情况。最后他居然直接告诉我说你已经被录取了。只是叫我回去增加营养,注意身体。我兴奋异常,没等最后的榜单出来,就兴冲冲地赶回家,急着要与母亲分享这份快乐。母亲自然也是激动不已。这个小小的家顿时显得喜气洋洋,充满了生气与活力,但谁曾想到一场灾难随之而来。

那时我没有注意陈老师的嘱咐,回家后跟往常一样在家里干农活,成天泡在水里捡谷掉或抓鱼。重庆的三伏天天气太热,大地似乎快融化在这酷暑之中。我原本孱弱的身体终于坚持不住了,突发的高烧烧得我神智不清,而且咽喉痛得说不出一句话来。母亲背我去看了街上的中医,而中医一看整个咽喉全是白泡,就断定我得的是“白喉”。在当时,白喉就是不治之症,这医生干脆就撂下一句“没救了”。当时我已经烧得意识模糊,几近绝望的母亲把家里的门板卸下来,让我躺在了上面,这意味着一切都完了。

我那所谓的丈母娘认为是有恶灵附身,于是提来一只大公鸡,在我面前将公鸡的头砍下,把鲜红的鸡血淋在我四周,烧上香烛纸钱,试图将恶鬼赶跑,不过仍然无济于事。

眼看着我已躺在门板上无助地等着死神降临,眼看着一颗母亲的心几乎要被无情的命运击得粉碎,眼看着一切都似乎无法挽回,这时曙光出现了。

我们家的邻居钟华山表叔,学了点西医,在街上开了个小诊所,听说我得了白喉病,他既关心也好奇,就来看看,钟医生诊断说我得的不是白喉,而是咽喉炎,如果是白喉,那上下两院的孩子早就被传染上了。由于病拖得太久,造成病情加重,必须要注射三支盘尼西林才能救过来。当时一支盘尼西林,也就是青霉素,价格相当于50斤谷子卖的钱,对于我们家来说,这简直就是个天文数字。但母亲绝不肯放弃这最后的一点希望,东拼西凑的攒钱给我打了一针,而这一针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我慢慢地苏醒了过来。

可是家里面再也没钱给我打上两针,虽然脱离了生命危险,但病根未除,一直拖了一个多月,到了中学开学时都还没完全康复。那段时间只是靠一些土方勉强维持,还有严重的后遗症,喝水吃稀饭都会从鼻子里流出来,说话别人也听不清楚,咽喉里面已经烂通了,直到半年以后身子才完全康复。这场大病结束了我的童年生活,但童年所经历的种种不幸与磨难没有让我对生活失去信心,反而增强了我要改变自己命运的决心,进入了江津一中的我开始了自己更精彩的人生旅程。

母亲经常告诉我:“一根田坎三截烂”。下过雨的田坎总是好一段,烂一段。人生尤如过田坎,总是要遇到灾难的,此时挺过去就会好一段,如果一生挺过了三个大难,你这辈子就算闯过来了,也没有白过这一生。母亲的话很朴实,但很有哲理。母亲还对我说,你才十来岁,已经遇到多次大难了,这次大病总算你命长,闯过去了,大难能使你磨炼得更加坚强。

江津,因地处长江要津而得名。当时的江津是江津地区行署的所在地,位于重庆西南50公里,是一个历史文化悠久,风景优美的城市。江津在古代属于梁州,建县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地处重庆长江上游咽喉地带,交通便利,经济发达。最令我魂牵梦萦的是这里秀美的自然风光,滚滚东逝的长江水自然不必多说,四面山那神秘的原始森林和独特的丹霞地貌,黑石山那星罗棋布的奇石以及碑槽山那千变万化的溶洞,都如同上帝赐予这片土地的锦衣华服。大江西来,在江津城区受阻于鼎山而转向北,复受阻于马骏岭东巡,再受阻于高家坪南回,最后转向东北,环鼎山绕了一个几字形的大弯,故江津又名“几江”。

江津一中就在这三面环水,一面背山的江津城中。学校整个建筑风格显得古朴而雅致,朱红色的大门旁边各立一只石狮,校门与黄荆街之间是一个三角形的小花园,花园中长有几棵石榴树,临街有一座砖砌的“屏风”,形似一个镂空的巨大笔架。

走进校门便是篮球场,往里便可看见内院的大门。跨进这个门,右边是女生宿舍,左边是教师宿舍和总务处。接着是一条古色古香的廊道,木结构的顶上雕有各种精美的纹饰,更有栩栩如生的彩画点缀其间。两边则是大的天井,许多藤萝植物生长于此,让人恍如身处江南庭院。穿过这条走廊,来到学校的大操场,操场四周便是教室。教室后面还有个很大的院子,男生宿舍、学生食堂都井然地分布其中。

林立的校舍却不会让人感到过于突兀,再加上名目繁多的花草树木恰当地与建筑群融为一体,整个学校显得生气蓬勃,不失为一个读书学习的好地方。

这里的文化底蕴深厚,治学严谨,校风淳朴,数十年来,培养出了许许多多杰出的人才。我父亲也曾就读于此,虽然父亲早逝,对父亲的印象也仅来自于家中亲戚的一些闲谈,但亲情有时候会蕴含着一种超越时空的神奇力量,以至于当初坚定地选择了江津一中,或许冥冥之中也受到一些父亲的影响吧。

1952年的秋天,病愈后的我来到了江津一中,被分到了初中79班丙组,开始了自己的中学生活。

进校后,第一课是朱近之校长的报告,讲关于聂荣臻在学校的故事,给我们进行江津一中传统教育。

校长讲到,聂荣臻是江津吴滩人(与我家吴市相邻,只相距几里),1917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江津一中。在学校,他认真刻苦,留下许多佳话。在自己课桌的右下角刻下了“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立志时”的名句作为座右铭。他更是博览群书,从《进化论》、《天演论》再到《新青年》杂志,他曾激昂地说:“我辈要以报国为根本,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而建功立业。”

校长说,聂荣臻青年时期抱着“科学救国”的信念,远赴欧洲,孜孜追求崇高的理想;战争年代,他戎马倥偬,指挥若定,为建立新中国而将生死置之度外;为了新中国的独立富强,要把心血奉献给我国的科技事业。

我之所以一定要选择江津一中,更是因为它是聂荣臻的母校。站在他曾经站过的土地上,走在他曾经走过的道路上,坐在他曾经读书的教室、图书馆,细细感受着他留在江津一中的气息,我的脑海中浮现出了聂荣臻一丝不苟,发奋求学,为救国救民而不畏艰辛,上下求索,在枪林弹雨中运筹帷幄的情景。我对聂荣臻的威名久仰多时,对江津一中自然也有一种天生的向往。

他的故事、他的精神、他的作为,无一不深深地让我折服,在我并不成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中,聂荣臻对于我可谓是黑暗中的一盏明灯。

在第一学期中,学校请来了《红岩》的作者罗广斌给全校师生员工作报告。对我们进行革命传统、爱国主义教育。

在罗广斌慷慨激昂的演说中,成岗临危不惧,视死如归;许云峰英勇斗敌,舍己为人;江姐受尽酷刑,从不畏惧;刘思扬出身豪门却参与革命,成瑶在共产党的熏陶下,渐渐成长,懂得处理各种事;渣滓洞的难友们,相互帮助,智斗敌人;这一系列的情景在我的心中已不再是已读过小说中白纸黑字的单调表述,而是跃然纸上的一个个生动的灵魂。他们的坚强、英勇、大无畏的革命精神、高尚的信仰和情操活生生地摆在了我的面前,让我的心灵真真切切地震撼了。“晨星闪闪,迎接黎明。林间,群鸟争鸣,天将破晓。东方的地平线上,渐渐透出一派红光,闪烁在碧绿的嘉陵江,湛蓝的天空,万里无云,绚丽的朝霞,放射出万道光芒。”这是《红岩》中对新中国成立前一个黎明的描写。我深深地懂得了这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是无数位战士用鲜血换来的,是革命先烈们不畏牺牲,抛头颅洒热血,英勇奋斗,血染红岩,才有中国的解放,才有了今天的新中国,才有了我坐在教室学习的机会。我立誓要好好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好好学习,不辜负革命先烈的牺牲,秉承先烈们的遗志,力争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尽到自己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