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工业中国近代航空工业史:1909~1949
12970600000013

第13章 孙中山与中国航空(1910—1925)(3)

在美国,正在学习飞行的华侨青年和热爱航空、准备学习飞行的华侨青年互相通信联络,志趣相投和爱国热忱把他们聚集到一块,并建立了自己的组织。1933年2月3日成立了飞鹏学会,3月6日成立了中国航空联合研究会。这些组织想自己建立航空学校,培养航空人才。但是,“因缺乏号召力,无法达成目的”。随后,由飞鹏学会向美洲华侨抗日后援救国总会提议,组织旅美中华航空学校,培养航空人员,为抗日救国服务。1933年7月26日,救国总会采纳了飞鹏学会的提议,并从国民政府财政部申请到3000元的开办费。随后,推选李圣庭为校长,谭光中任副校长,朱存忠任教务长,余孔和任副教务长。旅美中华航空学校租赁了教学设备及飞行条件都比较好的布朗及爱迪生在加利福尼亚州圣玛地奥所办的飞行学校培训学员。飞行教官为爱迪生,机械教官为布朗,飞行训练定为50小时,旅美中华航空学校的宗旨:培养航空人才,巩固国防,永不参加内战。

该校的课程:初级飞行、高级飞行、复杂气象飞行、夜间飞行及军事飞行等。

第一期学员1933年3月27日开学,1934午4月22日毕业,共20人:

朱中存、阮君实、黄子沾、李卓盛、谭国材、谭震雷、李深、刘沛、刘荣茂、林联青、刘潮芳、黄荣照、王棣生、黄进长、方宗操、区沛、陈锡庭、甄绍唐、关英伦、谭炳桂。

这批毕业学员随即启程回国。6月12日,拒日后援救国会举行欢送会,每人赠送镌有“誓不内战”的戒指一枚。这批学员回国后,在广东空军华侨班受训后,分别编入航空队服务。

第二期为高级班,招收经过飞行训练,已取得飞行证书的飞行人员进一步深造。仍由李圣庭任校长,推举黄子秀为副校长,朱存忠仍任教务长,推举谭澄波为副教务长。这期学员1937年9月14日开学, 1938年1月毕业,共13人:

关标、林进前、黄励民、关公怀、黄伟然、赵运德、黄斗南、谭荣点、周世雄、刘章垣、谭悦、周炳、甄燮桂。

这批毕业学员,连同在普逊航空学校毕业的谭锡制随即回国参加抗日作战。

旅美中华航空学校“因经费浩繁,中途几致停办”。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该校又继续办理。旅美中华航空学校第一、二期由抗日后援救国总会主办,第三期则由中华公馆主办。

第三期由38人组成校务委员会,主持一切重要校务事宜。校务委员会由黄君迪、李圣庭分任正副主席,吴东垣、黄子秀分任正副校长,朱存忠、谭护分任正副教务长。校址在旧金山中华学校,飞行训练使用圣玛地奥机场。开始聘请普逊航空学校布朗和佛朗为飞行教官,训练2个月后增聘布朗少尉为班主任。1939年2月先后改聘瓦克尔·波义、尹斯达宾·欧文上校,奥尔逊少尉任飞行教官,乌特马耶上尉任天文学教官。有训练飞机5架。

校务委员会向全美各地展开大规模筹款活动,共募得捐款6万元,用作航空学校经费。

1938年7月,第三期招考飞行学员30人,机械学员22人, 1938年8月6日开学, 1939年5月毕业,飞行学员共17人:周威林、许钦、黄池耀、朱安琪、黄天申、胡朝叠、江云鹏、吕冠雄、余连贵、黄厚灼、刘福庆、李启池、刘荣昌、陈伯琪、林民安、张奇、李君沛。

机械学员16人:唐福荣、罗长群、严帝焯、曹玉棠、黄华杰、黄桂华、黄辉、刘华胜、李宝权、黄锡荣、陈秉公、曹兖豪、李惠民、胡锦雅、陈蔼权、廖奥华。

这批学员毕业后随即回国参加抗日作战, 1941年1月25日,旅美中华航空学校遂告正式结束。

第三节 组建航空部队和建立指挥机构

组建航空队,建立革命空军,这是孙中山创立和发展军事航空的目的。辛亥革命期间,在辛亥革命的发源地——武昌,于1911年11月成立武昌都督府航空队;美洲华侨组成华侨革命飞机团回国参加革命,广东军政府成立飞机队;同年12月,上海建立沪军都督府航空队。这几支航空队主要是由华侨和留学生为支持孙中山领导的国民革命而组建的。1911年12月,孙中山致函海外同志,勉励他们建立飞船队。函曰:“阮伦兄等谋设飞船队,极合现时之用。务期协力助成,以为国家出力,幸甚。”1916年孙中山指示在山东潍县组建中华革命军东北军航空队,讨伐袁世凯。1917年孙中山派林森赴美将部分学成航空的留学生组成国民党航空队回国参加革命,第二年又组建援闽粤军飞机队由杨仙逸任总指挥。1920年又组建了中山航空队。后来,这些航空队经过合并归建,发展壮大成为一支重要的抗日救国航空力量,为捍卫祖国领空、战胜日本侵略者做出了重大贡献。

“近代科学大明,武器进步,治军之复杂,迥非前代所可比拟”。为了便于对航空部队实施有效的领导和组织指挥,孙中山非常重视航空领导机构的建设, 1918年,孙中山南下广州进行护法运动,在广州建立大元帅府,下设航空处, 1922年孙中山将航空处扩充为航空局,航空局的办公地点在广州大沙头“红楼”。“红楼”与大元帅府仅一水之隔,孙中山经常偕夫人宋庆龄去航空局看望大家,用“航空救国”的思想勉励大家为中国的航空事业和空军建设努力工作。

1920年8月,桂系军阀岑春煊、莫荣新占领广州后,孙中山命令援闽粤军回师讨伐桂系军阀,援闽粤军飞机队也随军南下作战,沿途轰炸据守淡水、平潭、马鞍山等地的桂系部队,掩护粤军地面部队向广州推进, 9月26日在孙中山的亲自指挥下,杨仙逸、张惠长、陈庆云等驾机由虎门起飞,轰炸广州观音山莫荣新督军公署。飞机临空时,敌军官兵望机而逃,溃不成军,迫使岑春煊和莫荣新率部退出广州。1922年6月,粤军陈炯明率部叛变。8 月,入赣北伐军回师讨伐陈炯明。10月,孙中山任命许崇智为东路讨贼军总司令,并以朱卓文为航空局局长,准备南返征剿陈炯明。孙中山命令飞机队“从空中接济,支持我守军”,并组织夜间轰炸陈炯明占据的惠州城。陆军在航空队的密切配合下,击败陈炯明的主力部队,迫使陈炯明退回惠州,使广州转危为安。1923 年4 月,桂系沈鸿英勾结北洋政府举兵作乱,率部由白云山围攻广州城。孙中山亲自督师,命令航空局派黄光锐、林伟成、黄秉衡等轮流驾机协助地面部队作战,广州城得以解围。

从飞机的历次作战中,孙中山深深地认识到航空部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因而积极扩充航空部队,并希望航空部队能发展成军。孙中山在致廖仲恺告以拟就《国防计划》时强调,要发展航空建设,“训练不败之海、陆、空军”。孙中山一开始就把航空局置于大元帅府的直接领导之下,而不是隶属于陆、海军,体现了孙中山建立独立空军的思想。

第四节 强调自己制造飞机, 发展中国航空工业

早期飞机虽然结构简单,但由于当时中国科学技术、工业落后,虽然曾仿制过一两架飞机,但却不能批量制造。为建立和发展军事航空,只有从国外购买飞机。当时飞机价格很贵,每架都在万元以上,革命初期尽管财源有限,经费困难,但孙中山还是主张拿出一部分款项来购买飞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