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官德
12964100000004

第4章 人生以志节为根本(1)

志节是志向与气节的合称。志节实质上是个道义问题。之所以这么说,是由于它们是在道义基础上的设计和坚守。如果说这对一般群众而言要求有点高的话,那么对官员则是必需的,因为官员是管理者,代表国家机构。

道,根本道理,也叫天理;义通宜,意为适宜,也就是做应当做的。合起来,道义可以理解为,依据根本道理去做应当做的。朱熹就是这么讲的,说,“义者,天理之所宜。”(朱熹:《论语集注》卷二)。天人合一,符合天理的行为才是人的行为,所以孟子说:“义,人路也。”(《孟子·告子上》)依道义而行就是走人所走的道路。

义与仁不同,按照朱熹的比拟,如果说仁是向外发散,那么义就是朝内收敛。义对应的是阴阳二气中的阴、春夏秋冬四季中的秋、金木水火土五行中的金、元亨利贞四品中的利。(《朱子性理语类卷第六》)金最为坚硬,铸成刀剑锋利无比,把人与不该做的事情一刀斩断。义从本质上说是阴柔,但表现为阳刚,乃是柔刚相济。义的收敛、果断是对个人自己而言的,对外界则不同,是放,是做好事,是施恩于人,也就是利万物,所以义对应元亨利贞四品中的利,有着秋天收获的品格。以道义主宰志节,就是收敛,把志节界定在道义的框架内。

义是人类特有的道路,志节是它的具体形式,主宰人生路向,所以说志节是人生的根本。

(一)志向

要义

志向是对未来的根本设计。《说文解字》把志释为“意”,属于现在所说的知情意中的意,是一种意志品质。志也写做誌,释为“记”,志向是决定人的一生的标志。

儒家主张,志向只有建立在道义基础上才有意义,所谓的“志于道”(《论语·述而》)。那么官员怎样做才是志于道?子路问孔子,君子是怎样的人?孔子说,修养自己并且敬重他人。子路接着问,这就够了吗?孔子补充道,修养自己,安顿周围的人。子路又问,这就够了吗?孔子进一步说:“修己以安百姓”(《论语·宪问》)。修养自己,安顿百姓。后人从中发展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己以安百姓”是大目标,官员把自己的志向与这个目标相关联,可以说就是志于道了。

在古人那里,志向往往与自强相贯通。自强也是一种“道”,《易经》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象传”)人们应该像上天运行那样刚健有力,自强奋进。自强不是不要帮助,而是强调立足于自己。志向是一种大力量,这力量有多大?古代的愚公为了打通险道,立志搬掉方圆七百里、高达万仞的太行和王屋两座大山,率领几个人每天挖山不止。他坚信只要世世代代坚持不懈,最后一定能够达到目的。最后终于感动了天帝,把两座大山迁往别处。一个人的志向只要合于道义,一定会成功。

故事

自强的孔子

孔子的父亲叫孔纥(hé),世系可追溯到商朝时的大贵族微子,他是商朝最后一任帝王纣王的同父异母哥哥,商朝被周武王推翻后,他归顺了周朝,被封在宋,做了宋国的开国君主。他的后世子孙中有一位叫孔父嘉,是孔子的六世祖,政治斗争失败被杀,儿子跑到鲁国,地位降到士,也就是贵族与平民之间的等级。到孔纥这里,孔家在鲁国已经居住了5代。孔纥身强力壮,臂力超常,因战功被授予大夫职位,不过他这个大夫只是一个小官职,虽然也有一份供吃饭的禄田,但所有权却是公家的,不能传给子孙。所以,孔子出身并不高贵,也不是富家,而是一个为生活奔波的士。

孔纥娶孔子母亲的时候,年纪已经很老了,前面妻子生的男孩身有残疾,这次结婚多半是为了生儿子,所以婚礼办得匆匆忙忙,一些方面也没有按照规矩来,结果被人称作“野合”。

孔子3岁的时候,老父亲去世了,母亲带着他离开了孔家,到鲁国都城曲阜的阙里定居,开始了艰难的生活。禄田被收走了,孤儿寡母只能自食其力,孔子很小就帮助母亲干体力活,过早地承担起养家重任。家境的贫寒并没有压垮孔子,他尽一切可能地去学习文化知识,居然初步掌握了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15岁的时候,孔子确立了做学人的职业志向。

孔子17岁那年,劳苦一生的母亲永远离开了他。孔子开始独自闯荡生活。鲁国执政大夫季武子设宴招待士,孔子前往参加,被一个叫阳虎的人拦住,说季大夫宴请的是士人,不敢宴请您。孔子就是这样遭到别人羞辱的。

由于孔子熟悉礼仪规则,一些人在举办丧葬的时候请他来帮忙,这样孔子就有了一份兼职——“相礼”,也就是担当婚丧祭祀仪式主持人的助手。这时的孔子已经成家,但并没有因家室之累而放松自学,反而更加努力了。他不仅从书本上学、实践中学,还特别注意向名师学。他向鲁国的乐官师襄学过弹琴和乐理,向周王室的史官老子,还有郯子、苌弘等人学过礼。

大约30岁的时候,孔子已经学有所成,名声远播,有人拜他为师。渐渐地投入门下的人越来越多,孔子索性办起了学校。从前的学校都是国家举办的官学,孔子的学校是个人举办的,是“私学”。就这样,孔子开始了他的教育事业,经过不懈努力,终于成为天下读书人的老师。(《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家语·卷九·本性解》)

孔子之志

一次,孔子与颜回、子路谈起志向。

子路重友,就是没钱,说:“我希望有朝一日能够让朋友来分享我的车子、马匹、衣物、锦袍,用坏了都毫不可惜。”

颜回重修养,说:“我的愿望是,有朝一日能够达到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宣扬自己的功劳。”

孔子心系天下,说:“我希望的是,老人安度晚年,朋友互相信任,少年得到关怀(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

匈奴未灭,无以家为

西汉武帝时,霍去病任骠骑将军。他为人寡言沉稳,有勇气,敢于任事。武帝曾经想教他学习孙武、吴起的兵法,他说:“作战只看谋略如何罢了,用不着学习古代兵法。”霍去病常常在前方作战,武帝为他修建宅第,让他前去观看。霍去病说:“匈奴还没有消灭,置办家业做什么(匈奴未灭,无以家为)!”武帝更加喜爱他了。(《资治通鉴》卷19)

马革裹尸

东汉光武帝时,伏波将军马援从交趾返回,孟冀迎接慰劳他。马援说:“现在匈奴、乌桓还在侵扰北部边疆,我打算请求率军讨伐。男子汉只应当战死疆场,用马皮裹着尸体送回家乡安葬,怎么能躺在床上死在女人手中(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孟冀说:“对!立志做烈士的人就应该这样!”

武陵蛮人反叛,马援请求出征,光武帝刘秀怜惜他年迈,没有同意。马援说:“我还能够披甲上马。”光武帝让他试一试。马援上马,跨在鞍上回视,表示仍可征战。光武帝笑着说:“好一位精神矍铄的老翁啊!”于是命他挂帅出征。马援对友人杜愔说:“我深受皇恩,然而年事已高,去日无多,时常担心不能死于国事。今天终于遂愿。这下我甘心了,可以闭上眼睛死了。”(《资治通鉴》卷43、44)

无道之志的后果

三国时,有个叫令狐愚的人在魏国做兖州刺史令,手握重兵。起初,他虽然只是平头百姓,志向却很大,众人都说他一定能够振兴令狐氏家族,只有令狐邵不这么看。令狐邵比令狐愚高一辈,在弘农当太守,他说:此人性格豪爽却不受拘束,不修养道德而志向极大,一旦得志,必定带累我宗族。话传到令狐愚耳朵里,心中愤愤不平。

后来令狐愚做了官,平步青云,一升再升,名声很大,而令狐邵却没有那么顺利。一次,二人相遇,令狐愚慢悠悠地对令狐邵说:从前曾听您说,我不能发扬光大宗族,现在您还说什么呢?令狐邵只是久久地望着他,不发一言。回到家里,令狐邵对妻子说:令狐愚的性情和器量仍旧跟从前一样,依我看,他早晚会给家族带来祸患,不知我能否活到受牵连的那一天,不过你们是躲不过去的。

果然,令狐邵死后十多年,令狐愚企图另立新君,兵败身亡。执掌朝政的司马懿诛灭令狐愚三族,不解恨,又刨坟掘墓,劈开令狐愚的棺材,把遗体拉到市镇上暴尸三日,烧了他的官印、章服,然后裸葬地下。(《资治通鉴》卷75)

淡泊以明志

管宁、华歆(xīn)是三国时魏国的一对朋友。他们一起在园子里锄草,发现地上有块金子。管宁仍挥锄如旧,在他眼里,金子就是一块瓦片;华歆却把金子拾了起来,随后又扔掉了。两人曾坐在一张席子上读书,屋外突然一片喧闹,有人乘坐华贵的马车路过。管宁照旧读书,华歆扔掉书简跑出去观看。管宁一刀割开席子,跟华歆分开坐,说:“你不再是我的朋友。”(《世说新语·德行》)

也是三国时期,南郡庞统听说司马徽住在颍川,驱车2000里路专门去拜访他。到了那里,遇上司马徽正在采摘桑叶,庞统从车中探出头道:“我听说大丈夫处世,就应该做大官,办大事,哪有压抑长江大河的流量,去做蚕妇的事!”司马徽说:“您姑且下车来。您只知道走小路快,却不担心迷路。从前伯成宁愿回家种地,也不羡慕做诸侯的荣耀;原宪宁愿住在破屋里,也不愿换住达官的住宅。难道只有住在豪华的房子里,乘坐肥马拉的车子,有几十个婢妾侍候,才算是特别吗?这正是许由、巢父让出天下,伯夷、叔齐不食周粟的原因。就算有吕不韦那样的官爵,有齐景公那样的富庶,也没有什么可称道的。”庞统色变,说:“我出生在边远偏僻的地方,很少听到大道理。如果不是今天敲大钟、击大鼓的话,还真不知道它们有多响呢!”(《世说新语·言语》)

魏晋名士谈志向

诸葛靓在吴国的时候,一次朝堂大会上,吴主孙皓问他:“你的字叫仲思,思的是什么?”诸葛靓回答说:“在家思尽孝,侍奉君主思尽忠,和朋友交往思诚实,如此而已。”(《世说新语·言语》)

山涛将不再担任朝廷选拔官吏的职务,想推荐嵇康接替自己。嵇康写信向他宣布绝交。(《世说新语·栖逸》)

北方战乱,晋王室在江南建立东晋政权,南渡的士大夫们每逢空闲,喜欢相邀去新亭这个地方聚会,坐在草地上饮酒畅谈。周 叹息着说:“景色在各处都差不多,所不同的只是山河破碎。”听到这句话,大家相对落泪。这时,丞相王导沉下脸说:“我们应当齐心协力,报效朝廷,收复失地,怎么能像囚犯一样相对伤怀呢!”于是大家擦泪向王导道歉。(《世说新语·言语》)

南阳人翟汤和汝南人周邵从小是朋友,一起在寻阳隐居。太尉庾亮曾以当时危局劝说周邵参与国家大事,周邵被说动了,出山做官。翟汤却更加坚定了隐居的志向。后来周邵去看望翟汤,翟汤不跟他说话。(《世说新语·栖逸》)

当初庾亮劝说周邵,费了老大的劲儿。一个坚决请,一个执意推,周邵意志越发坚定。庾亮每次前去拜访,刚从大门进来,周邵便从后门出去。一天庾亮突然到来,周邵回避不及,就和庾亮面对面坐了一整天。庾亮向周邵要吃的,周邵拿出粗茶淡饭,虽然难以下咽,但庾亮特别高兴。两人议论时事,渐谈渐深,约定由庾亮举荐周邵,共同担负起辅佐君王的大任。周邵出来做官后,当到护军、太守,却不称心。一天夜半感慨道:“大丈夫竟然被庾亮出卖了!”一声长叹,背疮发作而死。(《世说新语·尤悔》)

庾亮前去拜访周,周 问:“什么高兴事让你忽然胖起来了?”庾亮反问:“什么忧伤事让你忽然瘦下去了?”周 答:“我没有什么可忧伤的事,只是清静淡泊之志一天天增加,污浊的思虑一天天减少罢了。”(《世说新语·言语》)

谢安素有隐居志向,后来严厉的命令屡屡下达,无奈,这才就任桓温属下的司马。当时有人送给桓温草药,其中有一味远志。桓温拿起来问谢安:“这味药又叫小草,为什么一个东西有两种名称呢?”谢安还没开口,在座的郝隆应声答道:“这很容易解释,不出山就是远志,出了山就是小草。”谢安面现愧色。桓温望着谢安笑道:“郝参军这个失言不算坏,也很有意味。”(《世说新语·排调》)

支遁住在剡(shàn)县东面的山卬(áng)山,他喜欢养鹤,有人送给他一对小鹤。不久小鹤的翅膀长成,想要飞上天空,支遁心里舍不得它们离去,便剪短了它们的翅膀。鹤一个劲儿地振动双翅,就是飞不起来,回头看看翅膀,垂下头,很沮丧的样子。支遁说:“既然有一飞冲天的资质,又怎么肯给人充当观赏的玩物呢!”于是把它们喂到长好翅羽,放它们飞去了。(《世说新语·言语》)

慧远和尚住在庐山,虽然年老了,仍旧不停顿地讲经说法。

弟子中有人偷懒,慧远说:“落日余晖映在桑榆树上,停留不了多久,只希望早晨的阳光,能够随着时间越来越亮!”于是拿起经书登上讲坛,诵经声音响亮流畅,言辞神态非常恳切。高足弟子无不肃然起敬。(《世说新语·规箴》)

小结

立志向就是立道义,因为志向与道义是捆绑在一起的,树立志向的同时也就选择了道义。由此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孔子所说的“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这句话。统帅对于军队非常重要,一旦出了问题,军队还不失为军队;但志向就不一样了,一旦出了问题,人不仅失去了动力和目标,还丢掉了道义,如此整个人也就垮掉了。志向是人的魂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