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烟台大观
12947400000008

第8章 历史精英(2)

当然,他首先是个牧师。1867年7月,美国北方长老会任命他为首任牧师。他恪尽职守,敬业精神十分感人。进入二十一世纪美国出版的报刊仍有年近九旬的同仁撰文纪念他。

他的活动受到了中美两国政府的褒奖,清廷颁予他双龙嘉禾勋章一枚;1907年在白宫受到罗斯福总统的接见。

1920年他享年84岁在烟台病逝,埋于烟台万国公墓。

为纪念他,烟台益文学校历届校友集资建成一栋三层楼房,名言曰“思郭堂”。此楼即烟台二中的旧楼,经历了八十年的风雨不久前才被拆除。

郭显德涉及到一场教案,当时做了比较公正的处理。

吴佩孚

蓬莱城里人,末代秀才。

他是当之无愧的历史名人。1922年第一次直奉战争中他以少胜多,造成了“直系即中央”;“中央即子玉”(吴佩孚的字)的局面。他虎踞洛阳,洛阳就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世界各国政要,国内名流遗老,更甭说各省军阀政客,都络绎不绝地到洛阳去聆听他的政见,他俨然“半个帝王”,就知名度而论,烟台历史上没有一个人能与之抗衡。即使在第二次直奉战争中因冯玉祥倒戈而惨败,也会死灰复燃当什么“十四省讨逆联军总司令”。他确实逆历史潮流而动过,然而就个人品格而论,他不烟不色,是个地地道道的“儒帅”。

前国家主席董必武说:“吴佩孚虽然也是个军阀,他有两点,却和其他军阀截然不同。第一,他生平崇拜我国历史上伟大的人物关、岳,他在失败时,以不出洋、不居租界自矢。吴的不出洋,不居租界的口号,表现了他不愿依靠外国人讨生活的性情,他在失势时还能自践前言,这是许多人都称道他的事实。第二,吴氏做官多年,统治过几省的地盘,带领过几十万的大兵,他没有私蓄,也没有置器产,有清廉名,比较他同时代的那些军阀大都腰缠千百万,总算难能可贵。”

这大约可以视为“定评”,“盖棺论定”。

他宁死不当汉奸尤其为人称道。七.七事变后,日本人出于“以华制华”反动政策的需要,几次邀请他出任华北委员长,并策划所谓的“汪吴合作”,即让汪精卫主政,让吴佩孚当伪军的头儿,均被吴佩孚以“日军撤出中国”为条件拒绝。日本人就在他患牙疾时赴吴宅强行手术,当晚吴即暴卒。

吴佩孚撰写了一首《满江红》,题目叫《登蓬莱阁》,堪称儒帅心境的写照:

北望满州,渤海中风浪大作!

想当年,吉江辽沈人民安乐。

长白山前设藩篱,黑龙江畔列城廓。

到而今,倭寇任纵横,风云恶。

甲午役,土地削;甲辰役,主权堕,江山如故,民族错落。

何日奉命提锐旅,一战恢复旧山河。

却归来,永作蓬山游,念弥陀。

宋琬

清初著名诗人,莱阳城人,号荔裳。

出身“进士世家”,高祖为莱阳第一名进士,其父明末进士,他本人在顺治四年也中进士;但其青史留名,主要还是靠诗坛的声誉。文学史上有“南施北宋”之说,是说当时诗坛的领军人物,南方是安徽宣城的施润章;北方就是莱阳的宋琬了。

宋琬自幼聪敏好学,应试县、府皆名列榜首。1635年,以高才生充拔贡入京深造,与其兄宋璜,其父宋应亨切蹉学问,琢磨诗文,因而相得益彰,名振京华。

这后,他经历过清兵入关的战乱,又在中举之后出任过多次地方官,所以对民间疾苦有所了解,特别是亲历了牢狱之灾,更令他对社会生活有了深刻的感受。1662年春,他的侄儿进京诬告他与农民起义领袖于七通谋,因而被捕入狱,受尽了肉体与精神的折磨。这种独具的生活体验入诗,令他的诗就益“工”。

2.历史事件

烟台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很长,《史记》中提到的秦始皇“过黄、膳登芝罘穷成山”距今有两千多年,但是,这两千多年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却不是很多。《中华世纪坛》上也只记了1892年张弼士创建张裕葡萄酿酒公司,其他就“暂付阙如”。即使这个事件,似乎也过分“平静”了,缺少铁与火的洗礼,没有波澜壮阔的场面,不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烟台人的革命传统究竟源于何时,是一个待考的历史课题。烟台没有惊天动地的重大历史事件,而且有记载的历史事件也缺乏强烈的悲剧色彩,然而,却丝毫没有改变地域文化的悲剧特征,这究竟为什么?值得文化历史学者认真探索。

秦始皇三次东巡

据《史记》记载,秦始皇在统一中国之后即迫不及待地三次东巡,登陆芝罘。第一次是公元前219年,第二次是公元前218年;第三次是公元前210年。第二次记载较详:并渤海以东,过黄睡、穷成山,登芝罘,立石颂德焉而去。

这“立石”,“石”在哪里?据说是因为当地民众不堪来“瞻仰”的官吏“扰民之苦”,夜里偷运到深海之中了。但是,碑文却留了下来,而且是两块。估计当年李斯用不着立上两块,很可能是秦二世重刻天下碑时复制的,所以文字不尽一样。

碑文在历来书中不难查到。

关于秦皇东巡的动机,历来有寻找“长生不老药”的说法。这其实是“以平民之心,度帝王之腹”的民间传说,当不了正史的。一个帝王刚刚并吞八荒,有多少事情要做?况且,“寻药”这样的事也用不着他亲自去做,他也做不了!正像一个老农猜皇帝“顿顿吃饺子”一样,他根本不了解帝王。

秦皇东巡应从他统一中国的历史进程中去寻找动机。“齐”是最后一个被他灭亡的;而且抗衡了很长一段时间,最后才是“草原文化”战胜了“渔捕文化”。他想知道“齐”能抗衡的秘密,而且对完全不同于“草原文化”的“齐鲁之邦”有一种神秘感。为了寻求治国之策,他才马不停蹄东巡的。

道教全真派建立

公元1167年,陕西成阳人王重阳自终南山抵达宁海州(今牟平)昆嵛山,登仙霞洞修真。同年在宁海全真庵创立全真教。先后收马钰、谭处端、邱处机、刘处玄、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七人为徒(后称“北七真人”)。

王重阳及其弟子此后有着众多的宗教活动,1168年,王重阳在文登建立“三教七宝会”;次年在宁海建立“三教金莲会”;在福山建立“三教三光会”;在登州建立“三教玉华会”;在莱州建立“三教平等会”。高唱儒、佛、道三教合一。他的弟子也在胶东各地宣传全真道的教义,结庵修观,所以胶东留下了诸多的道教洞天福地。即使后来遭到了严重破坏,但是遗址尚存,“软件”更蕴藏于民间。例如文登紫金峰上的“东华宫”,修复时竟然有中年人可以绘出当时的草图。邱处机东归栖霞,大建琳宫,金章宗敕赐其额日:“太虚”,雄伟壮丽,时称“东方道林之冠”。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栖霞修复时,也有不少人可以详述当初的盛况。

七真人在王重阳去世后,又各自创立了全真道的不同流派。

胶东是全真派的发祥地,这已是不争的事实。如果用“系统工程”的观点,把胶东众多的道教胜迹“网络化”,很可能造就“道教的麦加”,为发展“宗教旅游”做块极大的“蛋糕”,可惜宗教是把“双刃剑”,这个思路能否变成现实,还是一个未知数。

烟台开埠

根据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英国人强加给清政府的不平等条约——《中英天津条约》规定,北方开埠的口岸是登州。公元1861年1月19日英国驻华公使派英国驻登州领事毛里逊对山东进行考察,毛里逊认为登州海口滩薄水浅,又无遮蔽,遂将《中英天津条约》、《中法天津条约》中规定的通商口岸由登州改为烟台。

5月下旬,三口(牛庄、天津、登州)通商大臣崇厚委派直隶属候补知府王启曾,在登莱青道署协助下,筹办在烟台开埠事宜。

8月22日,在王启曾主持下,宣布开关征税,烟台港正式对外开放。

这是第一种说法——烟台1861年开埠,其着眼点在于“宣布”。

另一种说法是1862年开埠,其着眼点在于机构设置。1862年3月,登莱青道署由莱州移至烟台,道台崇芳兼任东海关监督。7月14日,崇芳设立户关(东海常关),开征常税,户关分置五府16州县,管理大小24个分关。开埠正式实施。

烟台开埠无疑开始了烟台历史新时期,人口迅猛增长,城市规模急剧膨胀,对外贸易迅速发展等等;当然也有人说开始了殖民地化的历程,培养了“洋奴”等等。

但开埠是历史的转折点却是不争的事实。

曲诗文抗捐起义

清末,莱阳连年歉收。1910年乡间断粮绝炊者“十居其九”,官绅却借推行新政之机,巧立名目,增设苛捐杂税。四乡饥民一致要求以“社仓”积谷(1881年建立的集体储备粮,用来调整丰歉的)来抵纳捐税。

各村代表公推柏林庄农民曲诗文为领袖,与县令朱槐之交涉。朱先是推诿,在众怒难犯的情况下“当堂写给示谕”,答应“清仓”,却在乡民四散后,布置血腥镇压,光手铐就赶制了百余副。

面对官府的背信弃义,6月9日曲诗文在城西九里河集合了四五千人;到7月4日发展到数万人,当众发出檄文,宣布武装起义。曲诗文任总指挥,包围莱阳县城,火炮齐发,连续攻城,最后在孙宝琦派来的重兵镇压下失败。

辛亥革命之后,曲诗文在民国三年才从东北潜回莱阳,却与两个儿子同时被捕,受尽酷刑,竞杀害在烟台西南河。

辛亥革命是反清的,曲诗文也是反清的,按说该是“革命先驱”,然而,“革命”却是资产阶级政客的“专利”,他们是排斥农民的。曲诗文是个农民,反对的是孙宝琦这样一个“变色龙”式的政客。(此人后来还当了北洋政府的总理)他就只能在屠刀下丧生,呜呼!辛亥革命!

曲诗文的鲜血令人深思!

天福山起义和蓬、黄、掖民主政权建立

天福山起义无疑是山东省重大历史事件,地点在文登,主要领导人理琪也不是烟台人;但是,这个事件跟烟台的关系无疑十分密切。

1937年12月24日发生的天福山起义不是孤立的事件,当初参加者就有长岛人林乎加(后任北京市委书记),他发动了龙泉乡农学校的武装,并任二大队副大队长;响应天福山起义的还有蓬莱于眉,莱州郑耀南。

大福山起义之后打响了“胶东抗日第一枪”,地点就是牟平雷神庙,理琪也牺牲在那里。

天福山起义形成的“三军”很快“西上蓬黄掖”,在那里相继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权,而且组成了胶东抗日根据地,到了解放战争时期,成了巩固的大后方。

因为有了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根据地,才为革命事业组建了精锐的部队,培养了大批的革命干部,为新中国的成立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讲烟台重大历史事件不该忘了天福山起义。

徐明娥事件

1935年4月18日,警士孙繁树调戏、枪杀了在南山春游的真光女中学生徐明娥。

事件发生后,烟台学生自治联合会发表关于徐明娥事件宣言,举行罢课游行示威。中小学教师组成烟台职教员联合会,支援学生运动。

面对日益高涨的正义行动高潮,警察当局不得不将罪犯扣押,付给死难者家属殡葬费和抚恤金,并为徐明娥举行了葬礼。

这无疑是烟台的“五四运动”,标志着烟台市民民主意识的觉醒;与“文化冷淡”的决裂。烟台市民结束了当“顺民”的历史,有了一个很好的起点;同时,也启蒙和培养了大批革命者,游行队伍中不少人从此走向了革命,成为共产党的高级干部。

1942年反扫荡与地雷战

1942年无疑是胶东历史上斗争最残酷的年代。春季,日伪一万人进攻解放区;11月——12月,侵华日军总司令冈村宁次大将来烟,组织日军1.5万人,伪军及顽军五千余,采取拉网合围战术,对胶东根据地实施冬季大“扫荡”。他们杀光、烧光、抢光,制造了血腥的“马石山惨案”、“荣成崂山惨案”、“招远惨案”、“榆科顶惨案”等。

胶东军民经过40多天的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粉碎了敌人的“扫荡”。在斗争中发扬了聪明才智,海阳“地雷战”彪炳史册,涌现出像赵守福、于化虎那样被称之为“地雷大王”的传奇英雄。

烟台第一次解放与杨禄奎事件杨禄奎事件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伪登州道尹兼保安队指挥摇身一变,被任命为烟台市长,大搞“蒋日伪合流”。据此,胶东军区发起解放烟台的战斗,8月24日晚10时,占领整个市区,次日宣布烟台解放。一座美丽的城市从此开始了新生,回到了人民怀抱。

9月底,美国军舰就来到了崆峒岛海面,10月,他们就要强行在烟台登陆,让烟台市政府和驻军撤出烟台,遭到了严正拒绝。经过激烈的外交斗争,终使美军发表声明承认无登陆理由而遣队离烟。

杨禄奎事件

新生的烟台确确实实让中国人扬眉吐气。1947年4月29日,联合国救济总署美籍职员史鲁域琪纵车轧死了人力车工人杨禄奎。这件事对侵华美军来说,可称为司空见惯的小事。他们享受“治外法权”已经太久、太久;况且“二战”之后他们又习惯予以胜利者自居,在中国的多少地方耀武扬威!可是在烟台不行了!烟台是人民当家作主的解放区!

中共烟台市委、市人民政府、市职工总会都就杨禄奎事件提出强烈抗议、严正交涉,最后迫使“联总”负责人接受治丧、送葬、抚恤死难家属、赔偿损失和登报公开道歉等条件,从此在烟台这块“圣地”上,结束了“治外法权”的历史,史鲁域琪被判处有期徒刑二年。

光荣的烟台有着这样一个历史转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