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老烟台风情
12943700000007

第7章 深海垂钓(6)

小黄山与王家茔

烟台市区工人广场以南的山称小黄山,这个山名的由来与烟台历史上一位名人有关。清康熙33年(1694年),户部尚书王骘(甲骨文之父王懿荣的九世祖),告老还乡回到福山古现故里。

当时小黄山只是一座荒山,东临玉皇顶,北临大海,被王骘选中山北坡为茔地并出资买下。王骘买下这座荒山后,便将荒山定名黄山。为了不与南方的黄山重名,前面加了个小字,于是小黄山这个山名便流传下来。

王骘,字人岳,清顺治12年(1655年)中进士,授户部主事,累官至户部尚书。他为官清廉、公私分明,在四川松威道任职时,只带两名家童,日常费用皆取于家中。康熙26年(1687年),京城兴建太和殿,工部下令向四川征运杉木、楠木各四千根。王骘此时已离开四川,但他深知此举将给四川百姓带来苦难劳役,于是他冒着罢官掉脑袋的危险,毅然上奏《请停止解运楠木疏》。疏词恳切感人,康熙帝阅罢称赞道:“这本他原是说百姓的艰苦,甚是明了,造殿何必定用楠木。楠木何必向四川山沟去取,我北疆大松木用不得吗?”决定停止四川采运楠木之役。川民感激他的恩德,便绘制了他的肖像祀于七公祠中。王骘任江西巡抚时,兴利除弊,严惩贪官污吏,设法减轻人民负担。任闽浙总督时,百姓称他为清廉总督。康熙皇帝南巡时,在江苏无锡召见了他,赐给他一块匾,匾上刻有御笔题写的“养素”二字和康熙大印。据福山区文物管理所所长吕伟达调查,此匾至今完好无损,由其后人收藏。王骘告老还乡时,已82岁高龄,仍在家中以“有子能文何必贵,为官致富不如贫”来教育子孙。康熙34年(1695年)农历5月22日,王骘与世长辞。山东巡抚闻讯上奏康熙皇帝,康熙立即颁旨按户部尚书规格赐葬于他生前购买的茔地小黄山。从此,小黄山北坡成了王家茔。每年清明节,古现王家都要到小黄山扫墓祭祖。

20世纪50年代,王家茔消失,这一带建起了工人文化宫等一系列现代建筑,并发展成为市中心的繁华地段,但南部高处仍树木葱郁、鸟语花香、空气清新、风景怡人。

话说芝阳山

烟台市福山区有一座古老的名山——芝阳山,又名祝圣山,位于福山老城东南二里,雄居内、外夹河中央,海拔69.9米。芝阳山虽然不高,但因其神奇的自然景观和丰厚的文化内涵,自古以来,便名闻遐迩,游人不绝。清乾隆年间所修《福山县志》,对芝阳山有详尽记载。

芝阳山有五峰,西两峰分称升仙峰、祝圣峰,峰下建有祝圣道观,还有能容纳数十人的石洞。金时,道教全真派七真人之一马丹阳途经芝阳山时,“嘉其山形峻峭,石洞清幽,遂筑环堵为修炼处。”

马丹阳,名马钰,祖籍陕西扶风,汉伏波将军马援之后,先世避五代战乱迁居宁海(今牟平)。金大定年间,遇道教师祖王重阳后,与其妻孙不二同时出家,后均成为全真派真人。自马丹阳入住芝阳山后,他修炼的石洞被称为丹阳洞,仰卧于山南坡的一块巨石,因远望酷似人形,巾服俱具,被称为丹阳影。

芝阳山东三峰,有著名的芝阳洞,踞山巅、临悬崖,可谓“天匠挥巨刃,洞穴辟深窈。”洞内有一尊高大的仙人石,相传“自海上潮来”。咏此洞的诗文颇多,《题芝阳洞》传咏最广。三峰从地起/一洞向天开/石像空中现/仙人海上来/无扉云出入/有穴日昭回/疑是博棋岭/千年永不陨。

芝阳山东峰中峰处,有一座格局别致、典雅古朴的古建筑——魁星楼,系明代福山知县周翼龙主持修建。建成后,不但观者如潮,而且成为文人墨客相聚论文吟诗的胜地。

芝阳山除五座山峰、芝阳洞、丹阳洞、丹阳影、祝圣道观、魁星楼外,还有郭宗皋墓。郭宗皋(1499—1588),福山城里人,明嘉靖进士,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因他为官清廉、执法如山、刚直不阿、敢于犯颜直谏,史称“铁头御史”。70岁辞官回乡时,带回两名善种水稻的南方老农,在福山城北买地种水稻,开创了当地水稻种植的先河。郭宗皋去世后,被明万历皇帝封为太子太保,谥号“康介”,有《康介遗集》传世。因他生前对芝阳山情有独钟,死后安葬于此,墓前有御赐牌坊,上书“敕使崇修”四个大字,还有墓碑、华表、翁仲等。

威振罘山的炮台

清光绪年间,先后在烟台修建了两座海岸炮台,一座建在通伸岗,称西炮台,一座建在岿岱山,称东炮台。西炮台修建早、海拔高、规模大,是我国迄今保存最完整的近代海岸炮台,在中国近代海防要塞中占有重要地位。

1875年(清光绪元年)2月,英国驻华使馆翻译马嘉理带领200多名武装“探路队”,由缅甸闯入云南,马嘉理不但不听我方劝阻,还枪杀我景颇族民众,被激怒的民众击毙,这就是近代史上记载的“马嘉理案”。马嘉理之死,完全是他咎由自取,而英国政府则以此为由,向清政府进行了一场史无前例的讹诈,并联合法国、美国共8艘军舰在烟台海域游弋挑衅。山东巡抚丁宝桢奏请在烟台、威海、登州筑设炮台,守卫海疆,l875年11月1日获准,此后通伸岗炮台开工建设。“马嘉理案”虽然以l876年9月3日在烟台签订不平等的《烟台条约》而告终,但通伸岗炮台的建设仍在继续。

通伸岗古称通神沟,传说西沟里的石臼,常年有清澈的泉水涌出,故名通神沟,后改称通伸岗。炮台就建在海拔106米的通伸岗制高点上,这里地势突兀、视野开阔,不但芝罘湾尽收眼底,而且可控制八角湾与养马岛间的整个海域。

通伸岗炮台占地十万余平方米,由瓮城、围墙、指挥所、炮位、弹药库、屯兵室等组成一座庞大的封闭式海岸炮台建筑群,四座炮位设置四门德国克鲁伯大炮,分别控制着各个海171。

通伸岗炮台四周围墙依山势高低形成不规则的四边形,最高处3米,平均高1.6米,全长554米,上部有垛口和射孔。墙体厚一米,采用黄米汤拌三合土经夯实而成,外抹石灰沙浆罩面,东西墙有5处护台突出墙外。南端瓮城入口朝东,进入瓮城便是朝南的炮台正门,门上镶嵌着刻有“东藩”两字的石匾,意为京师东部屏障。进入正门,穿过700余平方米的演兵场,登上陡峭的山坡,再沿台阶而上,便是指挥所,高大的石拱门上方,镶嵌着一块长约2米、宽约1米的白石板,上刻“威振罘山”四个大字,四边配有雅刻着精美图案的青石框,它既是一块石匾艺术精品,又显示出通伸岗炮台的神威。整座建筑采用淡红色石岛石砌戈,醒目部位雕有人物、花卉和图案,工艺精湛、蔚为壮观。指挥所外墙厚达1.2米,指挥所内有宽敞的地下坑道,通向弹药库、屯兵室和炮位,构成了严密的防御体系。

1901年(清光绪27年),依据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通伸岗炮台的四门克鲁伯大炮被拆除,从此失去了防御功能,但炮台建筑幸存下来,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雷斯修道院旧址

《烟台广播电视报》20周年纪念特刊上,刊有一幅l985年1月26日创刊时,作为该报社址的小楼近照,此楼便是昔日烟台著名的雷斯修道院旧址的主建筑,1959年11月,烟台人民广播电台创建时,也曾设在此楼内。

清咸丰8年(1858年),天主教经济南的一位中国神甫传人烟台,此后意大利、法国等天主教会不断派神甫、教士、修女来烟台传教。自清光绪l2年(1886年)起,天主教在烟台修建了多座教堂、修女院、修道院,雷斯修道院便是其中之一。修道院系拉丁文的意译,有时也译作“神学院”,简称“修院”,是天主教培养神甫的学院。

雷斯修道院由天主教法籍主教常明德创建于清光绪26年(1900年)。清光绪20年(1894年),常明德便来到烟台,正式成立烟台教区,任代牧主教,住在烟台山东路始建于清光绪12年(1886年)的烟台主教堂…一玛利亚进教之佑圣母堂内。常明德为培养传教士,在大海阳竹子沟5号(今青年路50号),购买法籍绸商意娜之房,创建了雷斯修道院。主建筑为一栋正方形二层楼房,楼上楼下均有外廊,四面坡屋顶,造型壮观大方,此外还有平房若干,葡萄园l2亩,设小型教堂一座,专供本院传教士及学生用。修道院教授科目为拉丁文、哲学、神学等,学生毕业后可升任神甫,时有修士30余人。

雷斯修道院一度作为“方济各会”的会院,“方济各会”亦称“小兄弟会”,由意大利人方济各创立于十三世纪初,系天主教托钵修会主要派别之一。雷斯修道院还在大海阳河西崖22号创办了崇真贫民男子小学。

清宣统3年(1911年),常明德病故后,由清宣统元年:1909年)来烟台协助常明德主持教务的法籍主教罗汉光继任烟台教区主教。罗汉光在烟台任主教25年,于1936年病故,之后主教空位,由法籍“方济各会”会士董煦代理教务。据l993年出版的《烟台市民族宗教志》记载:“雷斯修道院历任院长多不详,知者有法国人周苏、李神甫、周德范及其兄、纪元凯、狄加略兼牧、张神甫等。”

1952年,雷斯修道院改为教会生产基地,l959年后,成为烟台广播电视事业的诞生地。雷斯修道院的主建筑至今保存完好,系烟台老市区具有历史价值的近代建筑之一,在已经公布和即将公布为“不可移动文物”的二百余座近代建筑中,雷斯修道院旧址当列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