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一点收藏和推荐,您的一点鼓励,都是在支持作者
张维头疼的看着自己的妹妹,他没想到大妹张霜也会是自己的一个书迷。
“把手上的存稿拿出来,姑奶奶我可是等不及要看下面的事情是怎么发展的了。”
张霜一脸不悦的看着张维,她也没有想到自己哥哥组织编写的这本《婆罗多英烈传》居然这么有趣。
作为张家最大的女儿,张霜在平日里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看书了。尤其是那些讲述光怪陆离的神话故事。这一次老哥编写的书尤其对她的胃口。只是一次只有二十回的内容,看完了二十回之后。张霜心里就有点痒痒的,迫不及待就像想看下面的章回。
张家先前就已经把张霜许了出去,大损嫁给同一个县城的刘家长子刘文浩。。刘文浩看见自己的未婚妻张霜这段时间搞得魂不守舍的,也是有点纳闷。
莫不是对自己哪些方面有点不满意还是怎么了?这一天张霜跑到张维面前来的时候。刘文浩也来到了张家,特意看看是那里出了问题。
没想到的是,造成张霜魂不守舍的原因原来是因为看了一本还没完结的小说。张文浩也是有点哭笑不得了。虽然知道自己的这个未婚妻很喜欢看小说,没想到能够搞得这么痴迷,也算是一个极品了。
况且刘家也有一个书坊,看见张家书坊靠着新出的《婆罗多英烈传》大赚了一笔。也有点意思打算出这本书,于是这一次过来也是打算征得张家的同意,出版整个系列的书籍。
对于张维来说,他是有点不太愿意刘家介入这件事情。毕竟现在张家书坊的印刷实力已经开始逐步的建立起来。但是刘家的在朝廷上的影响力比起张家来说更大,为了不得罪他们,也是为了增大张家的影响力,这才会把张霜许给了刘文浩。但是要他把这本书的利益恩出来一些给刘家,仔细一想,对自己也是有利的。毕竟有了刘家在官面上的照拂,张家在印刷出版上就能逐步建立起垄断性的市场地位。
这么一想通,张维也是感觉眼前一片豁然开朗。尤其是在这个时候,麻烦也就不会变成麻烦,而是变成张家的一大助力。
现在张家的印刷作坊还有很多产能尚未被释放出来,张维想了想,还可以在办一份报纸。官方的邸报在民间并没有多大的发行力量,只是在官面上有点发行力量。现在张维可以利用自己印刷术的批量印刷能力来发行报纸。
这么一想,也不失是一条好路呢。
自己把这个想法与老爸张新商议了一下,最终报纸定名为《华夏商报》。
在报纸上张维是打算主要刊载一些目前的商业信息和时政要闻。然后有写了一片创刊号,说明了这份报纸是为了能够让民众知道时情和要问,以及让消息能够迅速流通起来。
为了建成这个报社,张维新招募了一批下层文士来做编辑和采风人,保证报纸能够有足够的消息和咨询能够刊载。
…………
市面上突然出现了一个名为《华夏商报》的报纸,在整座县城能够识字的人来说,这时一个新鲜事物。第一天也就只有不到二十个人来买这个报纸,报纸定价为五厘银子,对与寻常百姓来说,显得稍微贵了一点。但是对于上层人士以及识字的人来说,还是挺便宜的。
关键是已经开始有商人看出了报纸的影响力和商机。于是开始有一些稿件发往报社。
作为发起建设报社的张维做了社长,而总编辑则是一个家族的张鑫,是姑妈家的儿子。在张鑫的引领之下,整个报社的管理方面还算是井井有条。经过一个月的宣传和售卖,华夏商报的发行渠道也扩张到了整个淮安府,影响力也是开始扩散开来。一下子在朝野上的很多官吏就知道了民间也出现了类似于邸报的华夏商报。
对于这个新出现的报纸,张居正是很看好这个新事物。他认为借此可以知道新政策的实行对于民间的实际反应,从而在三衡量和考虑实际影响。除了张居正和一片开明官僚对与这个新生事物吃一种开明的态度之外。以严嵩为首的一批人则是抱有一种延厌恶的态度,毕竟舆论的控制权开始有一部分不在受自己的掌控。
尤其是在报纸已经发行了三个月之后,发行量也是一举突破了两万份。发行渠道覆盖了整个南中国,同时也是开始对朝野的一些政策制定起到了一定借鉴的作用。
正因为如此,一下子民间办报的风气一下子就出现了。东林党也开始办了一份东林时报,还有什么川报、直隶报……一下子感觉好多民间的声音一起迸发,热闹了起来。
作为办了这份报纸的张维,名声一下子就传了出去。很多下层文人以及未中举的进士把报社工作当做了进身之阶,一下子整个报社变得炙手可热。
华夏报纸是原本一开始是四开八张的报纸,经过消息资讯的充实,逐渐变成了八开十六张的分量。在南中国可以说对于当地的民众来说,印刷出来的东西是最具有可信的的东西。报纸上刊登了什么东西,就会去相信什么。
报纸发型规模的不断扩大,原本还有些赚钱的报社也开始扩大了亏损。看见华夏商报现在的影响力也是很大了,于是张维就想起应该开始在报纸上登广告来赚钱了。
为了能够扩大华夏商报的商人中的影响力。于是张维打算举办一次招商大会,请柬发给了江南各大有名的商人。借此机会扩大在商圈的影响力。
确实有很多商人有打算在华夏商报上刊登自家商号的广告,毕竟现在华夏商报在非常广大的地域中具有无可比拟的影响力。于是,从一开始广告位的争夺就具有一点点的火药味了。
尤其是到了主版下方的广告位招商,一下子把整个招商大会的气氛推向了高潮。
“一百两银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