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纪晓岚西域传奇(西域烽燧系列小说)
12541800000001

第1章 泄密获罪成流人(1)

此时从车内走出一位儒雅之士,一脸笑意,站在车旁,机警地环目四顾,突然发现尾随而来的匹马单人也从院门缓缓走进,不由心头一紧,微微皱了一下眉头。当那尾随而来的汉子牵马走过马车时,偷眼一瞥他,他立即感到一股不怀好意的杀气……

在通往古肃州(今酒泉)的官道上疾驶着一挂并不出众的马车。马车虽然并不十分华丽也不十分宽大,但在夕阳余晖的映照下却显得古朴而苍劲,透出几分凄凉之感。

秋风飒飒,万木萧然,倦鸟归林,路人断迹。惟有那城头遥悬的一抹夕阳给这倦旅的马车一丝诱惑之力。

于是,那驾驭马车的中年人一声吆喝,一抖缰绳,那两匹驾车的马鼓起最后的余勇,向城头尽力驰去。

驾辕的是一匹深黑色的马,旁套的则是一匹枣红色的马。两匹马原本都很健壮俊美,而今由于长途劳累,跋涉不休,全身已被尘埃污染得失去了本来光泽毕现的毛色,而透出蒸腾着热气的汗渍。

驾车的中年汉子名叫孟剑秋,年约46岁,身材瘦长,相貌清癯,两眼生辉,面容坚毅,少言寡语,十分内向。如果不是他主动发话、表露心迹的话,你是无法揣摸他的心思的。

他的深沉并不在于他的无话,而在于他的心计和眼神。他的眼神告诉那两匹马:必须在天黑以前进入城中。

数月来他一直驾车赶路。此时临近城门,尽管两匹马都已累得满身是汗,但他却稳坐驭座,神色安然。除了目光炯炯的眼神显示出催赶之意,浑身上下竟然没有半滴汗渍。

车子是由质地坚硬的柞木制成的,从车架到车轮全都是崭新的,它的坚固性是一流的,其特点在于适应长途远涉,而不是外表的豪华巧饰,所以,它是当时清代民间普通的马车式样。

车厢也是木制的,有门有窗,一律挂着普通的民间马车惯用的布帘,而绝对看不出是官宦人家的专车。

车内却铺垫得厚实柔软,可坐可卧,并有高高的座垫,可供禅坐养神。除了生活必需品,最为显著的是堆放着不少书囊,里面放满了古籍珍品,以供研读。

里面究竟坐着什么人?除了知情者,任何陌生路人是不清楚的,也无法看清楚,只能展开各自的想象去猜测。

猜测的结果依然是茫然而又惑然的,因为,马车既不像官车又不像商车,既不像囚车又不像婚车,充其量不过是挂极普通的类似搬迁赶路的民车。

这是事先有意安排的。这不仅出于车主人的意愿和亲朋挚友的要求,更重要的是出于清代乾隆皇帝的旨意。

这挂马车是秘密监制的,制做它的匠人无疑是一流的能工巧匠。

马车从京城驶出也是秘密的,除了当今天子和刑部重臣以及车主人的家属挚友外,很少有人知道。

天将拂晓之际,这挂马车出了京城,沿着官道,混杂在人群车流之中,向遥远而冷漠的西域古道驰去。

一路上披星戴月,历经艰辛,巧涉难关,担惊受怕,终于来到这早已流传着西汉大将军霍去病与众将士饮酒古泉的军事重地——肃州城内。

车主人掀开车帘向后遥望,看见一人骑马尾随而来,他不禁一怔:不是冤家不聚头啊!

即使马车进入壮阔幽深的城门,车主人也安坐如常,始终未露出身形来。

马车从东城门进入通衢大道后,市井小贩的叫卖声不绝于耳。人来人往,穿梭如织,显得十分热闹。

车主人出于好奇,轻轻撩开窗帘,四下观赏,只见一座雄奇的钟鼓楼巍然矗立在街心,他真想登楼远望,赋诗一首,聊表心意。

然而马车并未停留,绕过鼓楼向南驶去。他只好在车内举目观望,但见东西南北四道城门遥对鼓楼,岿然屹立,雄浑壮阔,气势不凡。

他在车内轻声自叹:好一座八卦城仪,兵戎相见,足见古人之心计矣!

入城的马车虽说并不出奇,但自东门而入,自然会使人想起这必是由关内而来的车马,车内究竟是何人何物,当地行人免不了投去探究的目光。

只能以目探测,不便启口动问,更不能掀帘而视。

因为除了驾车的人一副凛然难犯的神情,车后还有一位英年壮士,身背宝剑,骑一匹雪青马,表情冷漠,旁若无人地护送这挂马车。

壮士名叫英杰,年约三十岁左右,身材颀长,面目清秀,双目含威,英武剽悍,自有一股逼人的气势。

然而,此行他却装扮成普通人家的护卫,其情其状似乎是护送家眷搬迁或是远投他乡而已。

多疑好奇的行人面对如此莫测高深的护卫也只好望车兴叹,侧目而过,不便深究其奥,以免招惹是非。

马车行至南门口,停在一家高挂旗幡的车马客栈大门前,立刻被招揽生意的伙计迎入大院。

此时从车内走出一位年约45岁的儒雅之士,一脸笑意,站在车旁,机警地环目四顾,突然发现尾随而来的单人匹马也向院门缓缓走来,他不由心头一紧,微微皱了一下眉头。

站在车旁的人身材瘦长,面容清秀,双目机敏,满脸倦意,似笑非笑,自露几许诙谐之气,使人乍见,便觉不俗,浑身洋溢着书卷之气更令人肃然起敬。

此时他却头戴道冠,身穿道服,腰佩宝剑,手持书卷,俨然是位道学游方之士,大有四海飘泊之仙气。

此人正是清代翰林院侍读学士、深得乾隆皇帝荣宠的文学侍从纪晓岚。

纪晓岚祖籍今江苏省南京市,出身于书香门第,祖辈皆为官宦之流。他自幼聪慧过人,悟性特高,由于家学熏陶,诗词文章往往出口不凡,深得饱学之士的赏识。

纪晓岚11岁时随同父亲纪容舒到北京定居。父亲纪容舒是康熙五十二年的恩科进士,在京师户部和刑部供职。

由于父亲的关系,纪晓岚在京拜康熙六十年进士的戴亨为师,学有所成,长进颇大。纪晓岚从17岁开始参加科举考试,31岁考中了二甲第一名进士,接着跻身翰林院,先后又担任过地方科举考官,后为贵州都匀府知府。他以博学多才、颖悟过人深得乾隆皇帝的宠爱,留在皇帝身边充任文学侍从,颇得殊荣。

当那尾随而来的汉子牵马走过马车时,偷眼一瞥纪晓岚,纪晓岚立即感到一股不怀好意的杀气。

身为世人垂羡的侍读乾隆皇帝的纪晓岚为何此时装扮成一名道士呢?

这自然有一定的道理,也是身在困境不得已而为之。所谓韬晦之计在于保身,不为过也。

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此时的纪晓岚已不是往日的座上客,更不是乾隆的近身侍从,而是因漏言泄密获罪革职,被流放新疆效力赎罪的,严格地说他是个流犯。

何谓漏言泄密?这要从他的姻亲卢见曾谈起。

卢见曾别号雅雨山人,系山东德州人,是康熙六十年的进士。在乾隆元年担任两淮盐运使。因为卢见曾平日广交文士名流,善于赋诗与人唱和,与当时的文坛名流郑板桥、吴敬梓等一大批文人墨客皆有深交,加之他广建书院,倡导学风,被称为东南文坛的盟主。

在他告老还乡之后,两淮盐运使大量亏空,乾隆皇帝下旨追究历任盐官贪贿之罪。纪晓岚身在皇宫,得知此情后深为卢见曾担忧,于是便给他暗中报信。

纪晓岚为了不露把柄,将一撮茶叶装入信函,封口以面浆加盐封死,封函内外不写一字。当卢见曾收到信函拆开一看,立即领悟其意:此函隐喻“盐案亏空查抄”也!于是他立即将财产疏散寄藏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