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淡定的人生不生气
12532700000004

第4章 日出东海落西山,喜也一天,忧也一天(3)

享受生命,就是享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静和怡然;享受生命,就是享受“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奇和喜悦;享受生命,就是享受“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温馨与甜蜜;享受生命,更是享受“有酒学仙,无酒学佛”的自然和淡然。生命是充满惊喜的,人应该在生命的里程中学会默默地享受生命的自然美。

很久以前有一对夫妻,他们容貌秀丽,姿态端正,气派和风度都很不凡。他们相敬如宾,很少有生活的摩擦。但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没想到祸从天降。突然有一天,夫妻二人同时失明了,从此,世界对他们来说是黑暗的。他们互相眷恋,害怕对方被人欺骗。丈夫怕失去妻子,妻子怕失去丈夫,他们就这样厮守着。

20年后,奇迹出现了。有一个名医为他们治好了眼睛,他们重新见到了光明。丈夫睁开眼睛看到面前的妻子已经不是原来的容貌,大声高呼:“谁把我的妻子换走了?”这时的妻子看见了丈夫的异常,也大声高呼:“你是谁,怎么换走了我的丈夫,我的丈夫在哪里?”

他们哭泣着不肯相认,因为他们接受不了生命里的变迁。他们的印象里只有彼此年轻时的样子,不知道随着时间的流逝,自己和对方都在慢慢地变老。他们不懂得去享受生命静变的美丽,没有去体会生命的过程带来的浪漫与快乐。

每个人在不同的年龄段都有不同的生命主题,都会因为这个主题的发挥而大放异彩,这时候自己的生命将会充满生机和活力,充满希望和激情,充满快乐和享受。如果太在乎某一方面而不懂得享受生命,就会给人生留下遗憾。

某电视台有一个女播音,论长相,她是数一数二的。但她还是不满足,所以她去美体,一心想要把青春留住。结果弄巧成拙,美体失败,还在脸上留下了一道长长的疤痕,之后她不得不离开电视台。

她是不懂得生命的,她以为青春是生命的主旋律,可是她忽略了自然。如果她懂得生命的美丽,懂得去享受生命的魅力,那么她将有别样的青春。如果她懂得默默地享受生命,那么她就会明白:其实生命的过程远比容貌的维持要美丽得多,要长久得多。

生命就是一个享受的过程,只有享受过程,人生才能精彩每一天。享受生命就是享受凭栏远眺的孤独,就是享受寂寞的独处;享受生命就是享受纵情自然的欢愉,就是享受生命的静变魅力;享受生命就是享受人生的痛苦,独立承受人生的痛苦;享受生命就是享受成功的喜悦。享受生命就是不过分追求,不刻意勉强,不随意排斥。

生命最不缺少的就是神奇,世间最缺乏的是发现神奇的眼睛和虔诚的心灵。每一个生命来到这个世界上都有他独一无二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人要学会静下心来,享受生命带给我们的一切。

莫思身外无穷事,且尽生前有限杯

人心不足,总是想要得到更多,却没想过,自己真正用得上多少呢?《增广贤文》有言:“良田万顷,日食一升;大厦千间,夜眠八尺。”有的女孩喜欢买衣服,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无可厚非。但你若是仔细检视一下自己的衣橱,就会发现,其实一个季节经常换洗的衣服就那么几套而已。然而,为什么还要买那么多呢?只因为经不住诱惑,内心的欲望一直告诉你:多漂亮的衣服,我要拥有它,别人都有,我也不能落后。

在葡萄园里,有一种鸟,叫做“我所有”。因为它叫起来的声音就好像是“我所有!我所有!”

这只鸟就好像是看守葡萄园的,终日里在葡萄园上方盘旋,看到有人采摘果实,就厉声啼叫:“我所有!我所有!”

只要有人接近葡萄藤,那只鸟就开始大叫;若伸手摘葡萄,它就会叫得更凄厉。年复一年,总是如此。

有一年,到园子里摘葡萄的人比往年更多,那只鸟在人们四周厉声啼叫,非常着急的样子。但大家都见怪不怪,没有人理它,仍旧继续摘葡萄。没想到,那只鸟不断地啼叫,最后竟然吐血而亡。

世间的人多有像这只鸟的,贪心不足,结果累死累活一辈子,不仅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还把触手可得的快乐丢掉了。殊为可惜!殊为可叹!

有个人,父母过世给他留下了许多财产。对这些财产,这人看得很重。他天天计算自己有多少财产,一心希望财产越多越好;连将来果园与田地可以收成多少农作物都算入财产中。年轻人认为家中多一个人就消耗更多食物,所以不愿娶妻生子,原本家中请的佣人也都辞掉了。他年老去世之后,财产由于无人继承,都被收入国库。

你是不是觉得这个人很可笑呢?可是,若你思量一下自己,还不是有同样的心理:没饭吃时,说有粗茶淡饭就可以;有了粗茶淡饭,就想要有点荤腥就更好;等有了荤腥,又想常常吃山珍海味、鱼翅鲍鱼。有了好,想更好;有了钱,想更多钱。这就是人心的不足。

有母子二人相依为命,无以为生,日子过得十分艰难。有神仙看到了,有心帮助这对母子,便在他们家屋后投两粒仙米入井,从此井水化为美酒,于是母子二人靠卖酒为生,就此衣食俱丰。过了段时间,神仙回访,其子却抱怨,井水化酒,好却是好,但却没有酒糟可以喂猪。神仙感叹人心不足,便把仙米收回,美酒又变为井水了。

这正是:“天高不算高,人心比天高,井水当酒卖,还说没有糟。”

我们真正需要的东西并不多,却总是不断地占有更多,为此不惜花费更多的精力与财力。这实在不值得。大诗人杜甫的《漫兴九首》里有一首是这样写的:

二月已破三月来,渐老逢春能几回。

莫思身外无穷事,且尽生前有限杯。

的确,人世间有很多追求,哪怕你累死累活忙碌一辈子,也不可能得到所有的东西。因此,要懂得享受人生,好好对待自己已经拥有的东西,珍惜自己身边的幸福。

大诗人李白有诗:“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有人觉得消极,其实不然,若你心里是积极的,你读这句诗,就会感受到积极的感情。只不过,他的积极在于好好地对待已经拥有的东西,莫要辜负了正拥有的。

很多人往往都会在失去以后才想到要珍惜,后悔当初没有好好享受自己拥有的时光和幸福。等到时过境迁,回首往事的时候,才发现自己这辈子白活了,根本就没有好好享受人生的快乐。

其实,幸褔和快乐早就放在你的面前。当肚子饿时,一碗热腾腾的面放在你眼前,好好地吃完这碗面,就是幸福;当筋疲力尽时,躺在软软的床上好好地睡一觉,就是快乐;当你悲伤时,旁边递过来一张纸巾,或者几句宽慰的话语,就是幸福和快乐。

实际上,我们已经拥有了最宝贵的东西,只是很多人没有好好对待罢了,反而茫然不知所措,盲目地追求这追求那,总也没有尽头。

就说赚钱,钱当然赚得越多越好。但是要赚更多的钱,相应地就要付出更多的代价,这是很自然的。你必须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换取更多金钱,除此之外,你甚至还要为之失去自己的快乐。

但是,你想过这样做值得吗?没有金钱是不行的,但金钱也不是万能的。金钱能买到床铺,却买不到睡眠;金钱能买到补药,却买不到健康;金钱能买到食物,却买不到胃口;金钱能买到书籍,却买不到知识;金钱能买到钟表,却买不到时间。其实,金钱能够满足生活需要即可。

人生不在于拥有多少,而在于如何对待已经拥有的东西。努力为自己的人生赚取更多,无可厚非,但不是为了赚取而赚取、为了得到而得到,而是在赚取和得到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天赋,磨炼自己的能力,实现自己的价值。

做人不要那么贪心,知足一点,认真对待自己的人生,享用所拥有的,割舍不实际的欲念吧!

享受寂寞,修行人生

佛家有语说“接客如独处,独处有佛祖”,意思是说清净的独处容易使大智慧展现眼前,杂乱中安定才是真正的安定。人们往往把交往看做一种能力,却忽略了另外一种能力——独处。独处在一定意义上是比交往更重要的能力。换句话说就是不擅长交际固然是人生的一种遗憾,但耐不住孤独的寂寞也未尝不是人生的一种遗憾。

独处并非所有的人在任何时候都可拥有的一种能力。人生具备这种能力并不意味着不再感到孤独、寂寞,而是在于能够在寂寞时安于寂寞,并且能够使寂寞具有原动力。当一个人在寂寞的时候会有多种状态,归纳起来其实就是三种:第一种状态是惶恐不安,茫然无头绪,做任何事情都没有心情,一心想逃出独处的寂寞;第二种状态是逐渐习惯自己周身的寂寞,静下心来,把生活弄得有条有理,利用读书、写作、交友或其他事情来驱赶寂寞,度过寂寞难耐的日子;第三种状态是把寂寞当做一片诗意的土壤,一种可以利用的契机,引发出人生内在的关于生命、价值、观念等的深邃思考和体验。

独处是对人生中美好时刻和美好生活的体验,独处虽然有些寂寞,但是寂寞中却有一种充实的感觉。人在孤独的时候,就是从人和事务中抽出身来,回到只有自己的境界,然后寻找自己灵魂生长的必要空间。一个人时面对的只有自己,开始了与自己心灵的对话以及与宇宙中某些神秘力量的对话。严格地说:一切灵魂的复活都是在独处的时候展开的。虽然能够和别人一起谈古论今,据典引今,但那只是闲聊和讨论,只有自己沉浸在古往今来的大师们的杰作中时,才会产生真正的心灵感悟。虽然和别人一起游山玩水,但那只是旅游和消遣,只有当独自面对群山和浩瀚的大海时,才会真正感受到自己与大自然心灵的沟通。

从心理学的观点来看,人之所以需要独处,是因为要进行自身内在的整合。整合就是把新的经验放到自身的内在记忆中的某个合适的位置上。只有经过这样一个整合的过程,外来的经验和印象才能被自我所消化,然后自我也就能成了一个既可以独立,又可以生长着的系统。所以,是否有独处的能力,影响着一个人能否真正形成一个相对自足的自我内心世界,而这进而又会影响他与外部世界的关系。

有一个叫上座的和尚,他不知道在哪里听说独处是一种修行,修行好了就能达到成佛的境界。于是,他就时常赞美孤独的生活,赞美独处的好处,然后到处去宣传他的修行。但是这个和尚的做法并没有得到其他和尚的赞扬。因为他所谓的独行只是一种外在的修行,是修给别人看的,没有修到自己的心里,自己是漂浮于修行之外的。其他和尚看到上座这样的修行就把他修行的事情告诉了佛祖,于是佛祖让上座来见自己。

上座来到佛祖的面前,佛祖问他:“大家都说你喜欢独处,并且听到你赞美独处,是这样吗?”

上座高兴地说:“是的,佛祖,的确如此。”

佛祖又问:“你是如何独处的,你知道独处的含义吗?”

上座抬了抬头,笑着回答说:“我一个人到村里去乞讨,一个人离开村庄,一个人回到住的地方,一个人吃饭,一个人修行。我认为的独处就是一个人做自己的事情,然后时间久了就可以成佛了。”

佛祖说:“你的生活的确是孤独的生活,我不否认你的孤独生活,但是我想告诉你的是,真正的孤独的生活应该是什么样的。”接着佛祖继续对他说:“如果要修行,想要达到成佛的境界,就必须放下过去,放下未来,深入观察现在发生的事情,一心一意地去对待身边的事情。但不要执著于它,不要固执地按照自己的思想来考虑事情。这是独处的最佳方法。”

佛祖说独处的方法就是安住当下,如果一个人能够怀有正念,能够安定地处于当下,那么纵使他是一个人在森林里也不是孤独的。此时的他不会去后悔和遗憾过去,不会去担忧未来,把一切看在心里,做到真正的淡定,就能达到真正的修行了。

如何去判断一个人到底有没有他的“自我”境界呢?这里有一个可靠的检验方法,就是看这个人能不能独处。自己一个人待着时,是感到百无聊赖、孤寂难熬,还是感到一种宁静安详、充实满足呢?

一个人的性格与独处是没有任何关系的,爱好独处的人可能是一个性格活泼开朗、喜欢广交朋友的人,只是无论他怎么乐于与别人交往,独处始终是他生活中必须经历的。

世界上没有任何人能够忍受绝对的孤独。但是,绝对不能够忍受孤独的人却是一个灵魂空虚的人。世界上有这样一部分人,他们最怕的就是独处,最耐不住的就是寂寞,独处一会儿对他们来说简直是一种酷刑。只要闲下来,他们就肯定会去找个地方消遣。这些人的日子表面上过得十分热闹,实际上他们的内心极其空虚。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想方设法地避免自己面对的情形。对于这种情形只能有一种解释,那就是连他们自己也感觉到了自己的贫乏、内心的空虚。和如此贫乏的自己待在一起是没有意思的。这样做的结果是让他们变得越来越贫乏,越来越没有趣味,越来越没有了自己,然后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佛经中说:“远离人间的欢乐,为接近智慧,愿独处于寂寞深山。”独处是人生的另外一种修行。在风雨飘摇的天气里,泡一杯茗茶,体会自己在睿智又起伏跌宕的世界里的修行。品一口清茶,在昏黄的午夜灯光下,独享寂寞的美丽,修炼自己独处的道行。

人生在世,不管是喧嚣的热闹,还是怀才不遇的寂寞,都是人生必经的历程;只有有“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感慨,才会有“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希冀……所有的一切都是只有自己经历了,才能品味各种酸甜,体会人生的沧海桑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