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经济学常识一本通
12527800000011

第11章 供给与需求(3)

细心观察就会发现生活中的“吉芬现象”并不少见。就这几年的房市来说,涨得越来越快的房价,没有阻止越来越多的人买房,许多没钱的人就算借钱、按揭、攒钱也会想方设法购买,都希望自己成为“有房一族”。同样在股市上也经常看到吉芬现象。人们常常会争相购买一种持续上涨的股票。以便能够赶上“牛市”多赚一笔。相反地,如果一种股票的价格持续下跌,那么购买它的人会明显很少,同时拥有它的人也都希望尽快抛出,以便避开“熊市”。还有生活中的“雨伞现象”。马路上的人们突然遇到大雨,路边早有准备的小贩趁机推销雨伞,虽然价格明显高过平时,但是雨伞却卖得很不错。

如此看来,“吉芬商品”是否违反一般的商品需求定律呢?所谓需求定律的定义是“在其他条件不变时,需求价格与需求量呈反向变动关系”。需要指出的是,在这里它的前提是指:“其他条件不变”。事实上,这个不变涵盖了许多有关需求的概念,例如“供给弹性”与“需求弹性”。比如上文中讲到的“雨伞的需求量上升”,雨伞销量上升的关键原因不是价格上涨,而是突然天降大雨所致,即“需求定律”的“其他条件”已经发生了变化。这种时候“需求弹性”急剧降低,对价格就不再敏感。此时,只要价格不是高到离谱的程度,人们就会愿意去购买。假如雨不是很大,人们就能够赶到商店再进行购买,那么小商贩的高价雨伞当然就不会再有人过问了。这一情况对爱尔兰的饥民一样适用。土豆价格上涨但是需求量却上升了,原因是人们收入的限制导致他们只能选择土豆。同时,在饥荒逼迫之下,他们预计价格将会再涨,所以就去抢购。

要点回顾

物价上涨,销售量减少,这个规律是在有替代品的情况下产生的,一旦某个物品没有替代产品,或者相对于替代品,它更廉价,那么这种物品的物价上涨可能会引起销售量的增加,而违反常规价值规律。

公共物品:可以一起用,不可一起管

公共物品是具有非竞争性、非排他性、不能依靠市场力量实现有效配置的产品。公共物品的效用不可分割地影响整个公众,而不管其中任何个人是否愿意消费。

在现实生活中,几乎没有完全的非敌对性以及无法排他性的财货。而大致具备这两种特性的财货,称为“公共物品”。公共物品是可以供社会成员共同享用的物品,严格意义上的公共物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欧洲许多城市中心,拥堵的交通已成为人们生活中面临的最大问题。在那里,连停车的地方也很难找到。公共交通也是拥挤不堪,而且还不方便。

为使严重的交通压力得到缓解,同时也为了能给市民提供方便,很多辆崭新的自行车出现在了日内瓦的街头,且自行车上都没有带锁,供所有人使用。谁料还没几个月,放置在街头的这些车子就出现了问题,丢的丢,坏的坏。对于那些被损坏了的自行车,没有人觉得自己应该有责任去修理供众人使用,因此,坏掉的车子便会被丢弃到路旁。还有一些人,觉得没有车干什么都不方便,索性就将车子据为己有,走到哪儿都用锁把车子锁起来。

这样的现象一点儿都不奇怪,在存在私有产权的情况下,这样的结局是完全可以想得到的。没有人会自觉地维护和保养与其他人的共同财产。如果我们出钱把车修好,但谁会知道以后能否用得上呢?没有人会愿意自掏腰包。但如果是自己的车子就不同了,让我们看看那些被偷的车子或被据为己有的车子就知道了。其实,原因就在于,私有财产的价值在个人看来要高于公共财产的价值。

但对于政府和其他公共组织就不同了,他们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要为民众提供公共物品。在上面的这个故事中,政府要做的当然是把损坏的自行车修好,继续为民众提供免费的自行车。

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是相对应的概念。经济学家们区分的标准是私人物品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而公共物品则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所谓非排他性,是指某人在消费一种公共物品时,不能排除其他人也在消费这一物品(不论他们有没有付费),或者排除的成本很高。排他性是指我使用了一件商品别人就不能再用,一个苹果,我吃了一口,别人就不可能再吃我已经吃的这口。

所谓非竞争性,是指某人对公共物品的消费并不会影响别人,同时消费该产品,以及从中获得的效用。即在给定的生产水平下,为另一个消费者提供这一物品所带来的边际成本为零。竞争性是指一件商品我使用了,别人就会少用一件;一个苹果我吃了,其他人可以吃的苹果就少了一个。

显然,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公共物品,诸如城市道路、路灯、公共广场与绿地等。

公共物品在分类上基本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纯公共物品,即同时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第二类公共物品的特点是消费上具有非竞争性,但是可以较轻易地做到排他,有学者将这类物品形象地称为俱乐部物品;第三类公共物品与俱乐部物品刚好相反,即在消费上具有竞争性,却无法有效地排他,有学者将这类物品称为共同资源或公共池塘资源物品。俱乐部物品和共同资源物品统称为“准公共物品”,即不同时具备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准公共物品的特点一般具有“拥挤性”,即当消费者的数目增加到某一个值后,就会出现边际成本为正的情况,而不是像纯公共物品——增加一个人的消费,边际成本为零。准公共物品到达“拥挤点”后,每增加一个人,边际成本开始上升,原有消费者的效用将会减少。

通常,纯公共物品都是由政府来提供的,国防就是其中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没有什么比国家安全更重要了。但国防作为一种经济品,与其他私人物品,如面包、牛奶等完全不同。面包或牛奶等一个人享用过之后另一个人就不可能再享用一遍。而国防却不是这样,一旦有人提供,就会对所有人产生平等的影响。无论是和平主义者还是好战分子,无论是老人还是青年,无论是目不识丁者还是饱学之士,都会享受到同样质量的国防服务。

免费品:不用付费就可以得到的物品,经济学中常指不属于经济品的物品。如空气或海水,它们大量存在于全世界,无须在需求者中间进行配给。因此,这些物品的市场价格为零。

私人物品:与公共物品是相对应的概念。经济学家区分的标准是私人物品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而公共物品则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简而言之,排他性是指当一件商品被人使用后别人就不能再用,竞争性是指一件商品被人使用后别人就会少用一件。如一个苹果被这个人吃了,别人就不能再吃了。私人物品指的就是这种物品。

要点回顾

公共物品是市场经济无法有效提供,必须由众人共同合力提供的,也就是众人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并不是只为哪些具体的人或哪些利益集团提供。由于市场经济自身存在失灵的情况,一些经济活动必须由政府出面进行组织,政府经济部门便有了某种存在的必要。

钻石与水悖论:需要的东西就是有价值的东西

没什么东西比水更有用,但能用它交换的货物却非常有限,且拿很少的东西就可以换到水。相反,钻石没有什么用处,但可以用它换来大量的货品。

钻石对于人类维持生存没有任何价值(使用价值),然而其市场价值(价格)非常高。相反,水是人类生存的必需品,其市场价值(交换价值)却非常低。这种强烈的反差就构成了这个悖论。

有一个人家里很穷,他唯一的财富就是一个木碗,他把木碗顶在头上天天流浪。一天,穷人搭船出海,船在海上遭遇了大风暴,风浪将船打翻,船上的人几乎都被冲走了。穷人抱着一根大木头,被海水冲到一个小岛上才幸免于难。岛上的酋长看见穷人头顶的木碗,感到十分新奇,便用一大口袋最好的钻石换走了木碗,还派人将穷人送回了家。

穷人的奇遇被一个富翁听说了,富翁心中暗想:“一个木碗居然能换回这么多宝贝,我若是送去很多可口的食品,应该能换回更多宝贝吧!”富翁装了满满一船的山珍海味和美酒,千里迢迢地找到了穷人去过的小岛。酋长欣然接受了富人送来的礼物,品尝之后赞不绝口,声称要把最珍贵的东西送给他。富人心中窃喜。当他抬头看时,不由地愣住了:原来酋长双手捧着的“珍贵礼物”竟然是穷人用过的那个旧木碗!

某些物品虽然有一定的实用价值,但是很廉价,而有些物品虽然实用价值不大,但却很昂贵。

世界上水比任何东西都更有用,但是一吨水才几元钱,而成千上万吨水才换得的一颗钻石,除了能让人炫耀他的财富外,几乎没有多大用途。

为什么水的实用价值大而价格低,而钻石的实用价值小却价格高呢?这就是著名的“钻石与水悖论”,也就是价值悖论。

经济学家约翰·劳指出,水之所以用途大、价值小,是因为世上水的数量远远超过对它的需求,而钻石用途小却价值大的原因,是世上钻石的数量太少,不能满足人们对它的需求。可谓“物以稀为贵”。

再来看看西方边际学派是怎样用“边际效用”来说明问题的。由于水一般来说总是取之不尽的,而人对水的需要总有一定的限度,不可能无休止。

比如人喝水,随着人的肚子逐渐有饱胀感,水对他来说就变得无足轻重了,即水对人的“效用”就变得很小了。西方边际学派认为,商品的价值与边际效用有关,边际效用小,其价值也小。对钻石而言,它的数量相对人的需求来说却少得可怜,所以它的边际效用很大,价值也大。

经济学家马歇尔用供求均衡的说法来解释这一现象。他认为,人们对水所愿支付的价格,由于水的供应量极其充足,而仅能保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可是钻石的供应量却非常少,而需要的人又多,所以,要得到它的人就必须付出超出众人的价格。

要点回顾

一件物品的贵与贱,就在于供求双方的比例。钻石是昂贵的,可是在沙漠里,水的价值是最高的,问题就在于,市场因为供求关系的变化而变化了。

蛛网理论:都是弹性惹的祸

蛛丝环环相套,又辐射联通构成了极有代表性的蛛网。在平面直角坐标系表示价格和产量的连续变动,所得图像极其类似蛛网。于是1934年,英国的卡尔多就把这一理论形象地称为蛛网理论。

蛛网理论用的是动态均衡分析。按照古典经济学理论的看法,假如供给量和价格的均衡被打破,经过新的竞争,均衡状态就会自动恢复。蛛网理论却告诉大家,均衡一旦被打破,因为供给和需求的弹性系数不同,经济系统往往不能自动恢复均衡。

现实的生产中,价格一旦变动,需求马上就能作出反应,可是供给却不能及时作出反应,于是生产者的供给与市场价格的信号之间就存在着一个时间差。

农产品的生产往往具有滞后性,人们很容易受到上一年度经济信号的影响。比如上一年粮食获得了大丰收,却因为产量而导致谷贱伤农,因此第二年种粮食的人肯定会减少。然而第二年却因为产量的减少粮价大涨。在高粮价的诱引下,大家又都抢着种粮食,于是就有了新一轮丰收后的谷贱伤农。

在市场机制自发调节下,农产品市场就这样以年为单位做着蛛网波动。在经济学中有两个弹性的概念:供给弹性和需求弹性。供给弹性是指供给量相对价格变化作出的反应程度,即某种商品价格上升或下降百分之一时,对该商品供给量增加或减少的百分比;需求弹性即某种商品价格上升或下降百分之一时,对该商品需求量增加或减少的百分比。根据供给弹性和需求弹性的比较,蛛网模型有3类:

1.收敛型蛛网(供给弹性小于需求弹性)

当供给变动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小于需求时,价格变动对产量的影响越来越小,价格与产量的波动越来越弱,最后自发地趋于均衡水平,即价格收敛于均衡价格,产量收敛于均衡产量。

2.发散型蛛网(供给弹性大于需求弹性)

当供给变动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大于需求变动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也就是说,价格变动对供给的影响大于需求时,价格变动对产量的影响越来越大,价格与产量的波动越来越强,最后远离均衡水平,即价格远离均衡价格,产量远离均衡产量。

3.封闭型蛛网(供给弹性等于需求弹性)

当供给变动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等于需求变动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也就是说,价格变动对供给和需求的影响相同时,价格与产量的波动始终保持相同的程度,既不远离均衡点,也不趋向均衡点。

在现实生产中,农产品广泛存在着发散型蛛网波动的现象:

(1)每个生产者都认为当前的市场价格会继续下去,自己改变生产计划不会影响市场;

(2)价格由供给量决定,供给量由上期的市场价格决定;

(3)生产的商品不是耐用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