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快乐历史一本通:趣味世界史
12527500000012

第12章 神秘的国度——古希腊和古罗马(5)

在前人的基础上,爱利亚学派明确表达了其唯心主义哲学,爱利亚派的名字起源于意大利南部的岛屿爱利亚,其代表人物为巴门尼德和芝诺。这两个人主张一切事物的本原都是抽象的“存在”,物质世界则是不真实的。只有存在是唯一真实的。正是由于爱利亚派的出现,哲学解释上的唯物和唯心、运动和静止的分野才开始明显分化。唯物就是世界的本原是物质,并且认为物质决定精神,存在决定意识。相反的是,唯心则认为人的思考法则即逻辑思维规律高于物质存在,也就是说思维是决定客观事物存在的,如果思维上不通,那么就不可能存在。而这种基本的分歧也一直贯穿着西方哲学的始终,甚至到近代还仍有这样的分歧存在。

说到古典时代希腊的哲学,那么一定要认识最有影响力的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有趣的是他们正好是三代师徒的关系。

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年-公元前399年)出生于希腊雅典一个普通公民的家庭。其父是雕刻匠,母亲是助产妇。苏格拉底崇尚知识,多方求学,逐渐完善成为一个具有全面文化修养的哲学家。苏格拉底非常注重哲学的伦理道德意义,把研究对象从自然转向社会和人类的内心世界,因此也把希腊哲学推向一个新的高峰。苏格拉底的讨论虽以唯心主义为出发点,但包含着许多合理的内核,如辩证思想的影子,认为真理总是具体的,具有相对性,并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反面转化。苏格拉底一生不断探索真理,由于善于辞令,常常把那些自认为知识渊博的浅薄之辈反驳得目瞪口呆,因此他在广大青年中享有很高的威望,不幸于公元前399年被保守派贵族以煽动青年、污辱雅典神的罪名当众受审,处以死刑。苏格拉底无论是生前还是死后,都有一大批狂热的崇拜者和一大批激烈的反对者。他的一生没留下任何著作,但他的影响却是巨大的。

柏拉图(公元前427年-公元前347年)出身雅典贵族,他和老师苏格拉底,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古希腊三大哲学家。柏拉图主要作品有《理想国》、《申辩篇》、《会饮篇》等,内容涉及哲学、政治伦理、教育等问题。柏拉图的哲学思想核心为“理念论”,认为世界分为感觉中的自然世界和理念中的超自然世界两部分。感觉世界不是真实的,理念才是世间万物的原型,万物是理念的摹本,唯一真实的是永恒存在的理念世界。根据这种哲学基础,柏拉图设计了一个理想国。柏拉图认为一个国家应该由三部分人构成,一是少数哲人担任统治者;二是武士,他们肩负卫国之责;而第三种人则是农民和工商业者,他们通过劳动付出供养前两种人。无论哪种人都应各安其位,各负其责,才是“正义的国家”。而奴隶不属于这三个等级,也不应被看成人。柏拉图倡导对永恒的真善美即理念世界的追求,后来人们往往把追求纯精神的唯理主义行为称作柏拉图式的行为。对于爱情,柏拉图认为精神才是美好的、道德的,真的爱情就要追求心灵沟通,排斥肉欲,这种爱情被称为柏拉图式的爱情。

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年-公元前322年)是古希腊斯吉塔拉人,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他是柏拉图的学生,也是亚历山大的老师,他所涉及的领域非常广,著作传说达上千卷,但很多都散失了,其代表著作有《物理学》、《气象学》、《政治学》、《形而上学》、《修辞学》、《工具论》、《范畴篇》等。他师从柏拉图20年,一度任马其顿王亚历山大的教师,后回雅典办了一所叫吕克昂的学校,被人称为逍遥学派。哲学是亚里士多德最擅长的领域。他有句名言:“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其实从这句话便可以看出,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与他的导师柏拉图的关系是既有继承也有批判。亚里士多德不赞成柏拉图的理念论,他认为自然界是客观真实的存在,而人们的认识则是对客观世界的感觉,没有感觉也就没有知识。亚里士多德认为宇宙万物的生成、发展由4种原因所致,这4种原因是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和目的因。形式比质料更重要,因为形式是积极的,质料是消极的,只有形式能给物质以积极的现实性,而目的是决定事物的运动和发展的结果。对于人,亚里士多德认为人作为“政治动物”,一生注定要过城邦生活,因为只有这样,人类的生活才能达到至善。亚里士多德的政治观点是属于温和的民主派,他观察所得:贫富差距过大会引起社会的动荡不安,而拥有适度的财产才是社会平稳的最合理原则。

最另类的“国母”——古罗马“母狼”的传说

在意大利罗马的市政博物馆里,人们能看见一尊母狼哺育两个婴儿的青铜像。母狼整体的神情警觉而威严,神态凶残,四肢健壮,浑身洋溢着野性的生命力,雕像非常逼真、细腻,可以清晰地看见颈部卷曲的毛,下垂的乳房以及消瘦的腹部和肋部。奇怪的是在它的腹下不是小狼而是两个可爱的男婴,还正在抬头吮吸着母狼的奶头。不要小瞧这只母狼,它象征了罗马人坚毅冷峻的民族性格,罗马建城的传说就要从这尊铜像讲起。

传说特洛伊战败后,一些特洛伊人竟然侥幸逃脱,坐船漂流到意大利半岛上,选择中部台伯河出海口附近定居下来,后来还重新建立了亚尔尼龙伽王国。这里阳光明媚,土地肥沃,森林密布,特洛伊人从此在这里安居乐业,远离了战争硝烟,过着其乐融融的世外桃源生活。

亚尔尼龙伽国王的弟弟阿穆留斯一直处心积虑,预谋篡夺哥哥的王位,最后他虽然得逞了,但非常害怕哥哥的后代报仇,所以杀死了侄子,并胁迫侄女西尔维亚去做女祭司,女祭司是终身不许婚配的。事情总会有所转折,一个偶然的机会,战神马尔斯却爱上了西尔维亚,并和她生了一对孪生子。阿穆留斯得知此事后,怒不可遏,随后派人处死了西尔维亚,并下令将那对孪生兄弟放入篮筐扔进台伯河里,把他们淹死。出人意料的是篮筐投入河里不但没有沉没,最后还漂到了河岸。两个孩子的哭声引来了一只母狼,母狼把两个孩子衔走,没有吃掉他们,而是把他们带回了山洞,并用自己的狼奶喂养他们,还有一只啄木鸟也经常给他们找食物。后来一位名叫福斯图卢斯的善良牧羊人发现了这对孩子,把他们带回到家中抚养,还给他们起了名字,哥哥叫罗慕路斯,弟弟叫勒莫斯。牧羊人凑巧打听到了两个孩子的身世,对待这两个孩子就像亲生儿子一样,兄弟俩自小苦练武艺,长大后变成了强健勇敢、武艺高超的英俊青年,并在他们的身边逐渐聚集起一群牧人和逃亡的奴隶,还有流浪者。

一天,兄弟俩无意中遇到了外公,得知了自己的身世非常惊讶、气愤。而与此同时,残暴成性的阿穆留斯早就引起了民众的不满。罗慕路斯兄弟俩就带领那些无法忍受残酷压迫的牧人、奴隶和流浪汉,一起举兵杀死了阿穆留斯,并把政权还给了外公。后来在他们自幼长大的地方建了一座新城市,也就是罗马城的前身。

为了确定城市的名字和统治权,兄弟二人却发生了争吵,并发生了孪生兄弟相残的悲剧。最终哥哥罗慕路斯杀死了弟弟勒莫斯,成为罗马城的统治者,用自己的名字将城市命名为罗马。据后来的罗马学者瓦罗的推算,这件事大概发生在公元前753年4月21日,因此古罗马人将每年的这一天作为开国纪念日。

罗马城刚建成之时,市民以男子为多,而他们大多是流浪汉、逃亡者,甚至流氓、盗贼。所以当时的人都崇尚武力,凶狠好斗的就是好汉。面对城中人口稀少的问题,统治者罗慕路斯曾想尽办法请求周围部落把女儿们嫁到罗马城来,但每次都遭到了拒绝。最后罗慕路斯心生一计,他通知邻近部落:不久,罗马准备开一场盛大的庆典,欢迎各部落朋友前来参加。节庆的日子果然热闹非凡,处处欢歌热舞。一个叫萨宾的部落来的人特别多,而且他们多半带着妻女。正当众人都被奇妙的游戏吸引时,罗慕路斯发出了事先定下的信号。没有婚配的罗马青年迅速闯入萨宾人中,扛起自己看中的萨宾姑娘跑回家就成亲。萨宾人深知自己受了极大的侮辱,怒气冲冲地退出罗马城,并发下毒誓定要为此报仇雪恨。

过了一年之后,在罗马城旁的一个峡谷中双方军队都准备好了进行决战。在此千钧一发之际,山冈上冲下来那些曾经被罗马人抢走的萨宾妇女。她们泪流满面,披头散发,怀里还抱着正在吃奶的孩子,哭着跪在了两军阵前,苦苦哀求双方停止这场互相残杀。无论哪一方得胜,她们都会成为受害者,不是从此失去父亲、兄弟,就是失去孩子的父亲,成为寡妇。面对这样的场景,萨宾人心中的所有仇恨都立刻被融化了,双方的战士最后都同意停止了残杀,并订下和约:从此两个部落合二为一,世世代代都居住在罗马城,互相关爱,互相帮助。

这个故事是关于罗马城的传说,表达了罗马人民对自己的历史有着独特的情感,也反映了罗马先民们创业建城的艰辛。实际上,根据后代学者考证,特洛伊城的沦陷是在公元前13世纪,而罗马建城是在公元前753年,两者相距5个世纪之遥。所以传说并不可信,更多的历史学家则认为,罗马城是操印欧语的拉丁人建设的,大约公元前八百年,一些拉丁人在罗马城的巴拉丁山丘一带定居,并逐渐和周围部落联合,经过了一百多年才建成了罗马城,建城时间约在公元前6世纪上半叶,但比传说中的时间晚。

平民也疯狂——早期罗马共和国

迈向共和制后的罗马历史,可以说是一部连年不断的战争史。

公元前6世纪晚期,塔克文王朝一步步地走向了灭亡的道路,罗马的政权发生更迭。时逢乱世,周边的部落也趁机向罗马进攻,抢占罗马土地。罗马人英勇好战,对此毫无畏惧,将来犯的部落统统打退。可是此时的罗马不但不休整,维持局面,反而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张行动,为迅速增长的人口去掠夺更多的土地。

政权逐渐巩固,罗马的国土也在不断扩展,侵略目标越来越大,罗马扩张的首选目标则是伊达拉里亚人统治的地区。随后,罗马又逐一吞并了意大利大陆南部的城邦。领土变大了,但问题也随之而来:被征服的民族自然不满罗马人的统治,骚乱经常会发生,罗马因此要经常动用兵力实施镇压。罗马不断侵略自然引起了周围国家的猜忌,军事冲突更是没有停止过,但在胜利欲望的驱使下,罗马人从没有放下扩张的打算,最终整个意大利半岛都被罗马所占领。

罗马人发动的一系列战争给社会生活与经济发展都带来了深远的影响,贫苦百姓要长期在军队里服兵役,基本没有时间进行田里耕作,大量田地被荒芜了,生活负债累累,人们原本赖以生存的土地最后都集中在地产主手里,没有了生存的土地最终就会沦为奴隶。

在向共和国转变的过程中,罗马的政治体制也跟随着发生了一些变革。从此不再有国王,国王的权力被民主选举出来的两位执政官所取代,国家的大权就被元老院紧紧地控制着,有一点需要说明,执政官往往都是元老院成员,而这些元老院成员往往都是一些大的地产主,元老们有权力决定公民大会提出的措施和提议是否执行,后来证明,他们所拥有的权力比以前的国王更大了。

权力的严重失衡最终引发了彼此斗争,矛盾的最尖端自然是贵族和平民这两个永久对立的阶层。在政治上,贵族们掌控着国家大权,而平民百姓自然是没有任何地位。

由于平民的权利和地位得不到任何保障,反抗之声越来越大,情况也是愈演愈烈,一些出面保护平民权利的保民官应运而生了。保民官是由平民自己选出的,旨在保护平民的利益,在最初,保民官可以对元老院和执政官的法案进行否决,对政治权力的平衡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为了巩固平民的权利,平民制定了十二铜表法保护自身的权益,贵族的专权被从此打破,平民也开始进入元老院参政,这些多少有点受到希腊文化的影响。但好景不长,毕竟平民的那点权力是微不足道的,很快就被顽固的贵族统治颠覆了,十二铜表法从此就变成了一个名存实亡的法律形式。

“权王”争霸赛——布匿战争

公元前3世纪早期,罗马人成了意大利的最终霸主,并企图继续扩张,以达到称霸地中海的雄伟目标。与此同时,另一个地中海西部的强国,北非的迦太基也不断扩张自己的海上势力。双方为争夺地中海西部的统治权展开了一场著名的战争,这场战争包括三次大战。这场战争时停时打地进行了一百多年,因为当时的罗马人称腓尼基人为“布匿人”,所以这场战争被称为“布匿战争”。

迦太基(现在的突尼斯)是腓尼基人公元前9世纪在北非建立的殖民地。早在公元前6世纪时,迦太基就已经成了地中海的一个拥有七十万人口的强国,并且拥有地中海上最优秀的海军和庞大的陆军,版图囊括北非西部沿岸、西班牙南部、撒丁岛、巴利阿里群岛、科西嘉岛,甚至和意大利半岛有一峡之隔的西西里岛大部分也控制在迦太基手中。罗马人和迦太基人都有称霸的野心,爆发战争只是早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