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父母的爱,有时是害
12525100000004

第4章 错误的爱是一种软暴力(3)

第六种:补偿式的爱

我曾接触到一个孩子,这个孩子本来很懂事也很听话,在学校和老师、同学的关系也非常好,可是不到一年的时间这个孩子完全变了一个人,离家出走、逃学、抽烟、打架斗殴、沉迷网络游戏。在和这个孩子的相处中我慢慢了解到,原来是孩子的父母离婚了,孩子觉得奋斗没有了意义,就有了自暴自弃的想法,加上父母觉得对孩子有所亏欠,就双方比赛着给孩子钱,给孩子买东西,即使孩子并不需要。于是孩子有了太多钱后就和社会上一些小混混成了朋友,慢慢学会了抽烟、打架、上网。从一个优秀的孩子变成了一个问题少年。

溺爱孩子的后果

作者:李涛

在蛾子的世界里,有一种蛾子名叫“帝王蛾”。虽然帝王蛾的身体不大,但它的双翼完全舒展开来却有几十厘米长,它们很顽强。

帝王蛾的幼虫时期是在一个洞口极其狭小的茧中度过的。当它的生命要发生质的飞跃时,这狭小的通道对它来讲无疑成了鬼门关,那娇嫩的身躯必须拼尽全力才可以破茧而出。太多的幼虫在往外冲杀的时候力竭身亡,不幸成了“飞翔”这个词的悲壮祭品。

世界名模辛迪·克劳馥不但拥有一副倾国倾城的漂亮外表,而且是一个心地善良的博爱的女孩子。一次很偶然的机会,她看到了一只帝王蛾从茧中向外苦苦挣扎的一幕,于是动了悲悯恻隐之心,决定将那幼虫的生命通道修得宽阔一些,以减少它挣扎时的痛苦。于是,她拿来剪刀,轻轻地把茧的洞口剪大。这样一来,茧中的幼虫没有花费太多力气,便轻易从那个“牢笼”里钻了出来。

但是,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不久,克劳馥发现,被她从茧的束缚中解救出来的那只帝王蛾,无论如何努力也飞不起来,只能拖着丧失了飞翔功能的双翅,在地上笨拙地爬行!翅膀因为什么变成了累赘?此事令克劳馥十分懊悔,但无论怎样思考她也想不出答案来。于是,她去找动物学家询问原因。

原来,那“鬼门关”般的狭小茧洞恰是帮助帝王蛾幼虫两翼成长的关键所在。当帝王蛾穿越它们的时候,必须要用尽全力往外挤,恰恰是它的用力挤压,才能把它体内的血液顺利送到蛾翼的组织中去;唯有两翼充血,帝王蛾才能振翅飞翔。如果人为地将茧洞剪大,蛾子的翼翅就失去了充血的机会,生出来的帝王蛾便永远与飞翔绝缘了。

溺爱的最大弊端就是父母在爱子心切的情况下,凭借单方面的意愿给予孩子很多不必要的帮助,有的甚至成为子女生活的全权代表。这样做的结果往往只有一个:违背适者生存的自然规律。

不要用爱摧毁孩子的感受

作者:佚名

包办型溺爱的父母不止剥夺了孩子自我探索的机会,实际上,他们对孩子的真实感受也常常视而不见。他们习惯把自己的感受投射到孩子的身上,却以为那就是孩子自己的真实感受。他们这样做,会导致孩子严重不信任自己的感觉,令他不从自己的身上认识自己,而是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中寻找答案。结果就是,孩子迷失了自己。

“背叛自我就是背叛天性。”帕萃斯·埃文斯在《不要控制我》一书中写道:“如果我们总‘接受’别人对自己的定义,就会相信他们的评价更真实。通过别人的观点来认识自我,这种从外在因素来认识自我的逆向方式,只能使对自我的认识更加模糊。”

埃文斯在书中提到了这样一个例子:

有一天,我和朋友正在一家咖啡馆喝咖啡。一位女士贝蒂和她的女儿苏茜,一起走了进来。女儿7岁左右。

他们看着玻璃柜台下的各种冰淇淋。“你要哪种冰淇淋?”贝蒂问女儿。

“我想要香草的。”苏茜说。

“有巧克力的。”妈妈说。

“不,我要香草的。”

“我觉得巧克力的更好一点。”

“不,我就要香草的。”

“你不应该要香草的。我知道你喜欢巧克力的东西。”

“我现在就想吃香草的。”

“你怎么这么倔,真够怪的。”贝蒂说。

在这段对话中,妈妈一直试图否认女儿的感受、女儿的判断,并试图将她自己的判断强加在女儿头上。她这样做无疑是在告诉女儿,你内心的想法、你自己的选择、你自己的判断是错的。她所谓“倔”的意思是:你不知道你的感受,我才知道,但你居然不承认。

妈妈这样做,其实是在将她自己的“内在的小孩”投射到女儿身上。看起来,她是在溺爱女儿——让她吃冰淇淋,实际上,是她对女儿的真实存在视而不见。

有谁能比我们更清楚自己的感受呢?

荣女士说,她也是这样对待同事的儿子的,她虽然问过他喜欢吃什么,但每次买糕点的时候,她还是倾向于买自己喜欢吃的那种。至于带女儿逛糖果店、糕点店的那种憧憬,更是典型的投射心理——看着虚构的女儿吃妈妈喜欢的糕点和糖果,妈妈满足了,实际这个虚构的女儿就是荣女士的“内在的小孩”,也就是她自己。

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有溺爱行为的父母,其实并没有真正站在孩子的角度,他们不懂得孩子真正需要什么,也并不真正关注孩子的成长需要,甚至都没有兴趣去了解孩子的真实感觉、真实想法,他们只想把孩子塑造成他们心目中的小孩的形象,而这会让孩子丧失自我。对这样的孩子而言,爱是一种令人窒息的枷锁。

在冰淇淋的例子中,女儿一直在坚持自己,她之所以能这样做,很可能是她身边有一个人,可能是爸爸,也可能是其他重要的亲人,能看到并接受她自己的真实感受,而且鼓励她坚持自己的判断。否则,她早就放弃了真实的自我、接受妈妈给她的安排了,也就是放弃香草冰淇淋,而选择妈妈想要的巧克力冰淇淋。

不是自己的真实感受却要被别人说成是自己的感受,这不是很荒唐吗?有谁能比我们自己更清楚自己的感受呢?

然而,在习惯了包办型溺爱的父母看来,他们才知道孩子的感受是什么,而孩子自己却不知道。譬如,妈妈坚持让女儿学了10年钢琴。但是,上高中后女儿放弃了,不再弹钢琴了,而且告诉妈妈,她不喜欢弹钢琴,也不喜欢她的老师。

但这个妈妈却认为,女儿肯定喜欢弹钢琴,要不怎么能弹10年呢。而且,她也一定喜欢老师,要不老师凭什么喜欢她。

这是很多家长一个习惯性的悖论:好像除了孩子自己,别人都知道他是谁,而他自己却不知道他是谁。

一个人的成长过程就是他成为他自己的过程,爱是这一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我们给孩子提供什么样的爱,孩子就以适应这种爱的方式成长。

真爱以孩子的成长需要为核心,在孩子不同的发展阶段给予他不同方式的爱:0~2岁期间,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2~4岁期间,尊重孩子自主的探索,但又在孩子需要帮助时出现在他面前……这种以孩子的成长需要为中心的真爱会让孩子成为自爱、爱别人、有鲜明的自我意识、健康的自主人格和高度创造力的人。

与真爱对应的是溺爱。这看似是自我牺牲的爱,其实是懒惰的爱。0~2岁期间,父母以孩子为中心,他们怎么爱都几乎不会犯错。但当孩子到了2~4岁,他们仍然这样做,甚至直到孩子成人了,他们也仍然一成不变地以这种方式去爱他。最终,这会导致毁灭性的结果。要么,在溺爱下长大的孩子缺乏自我,他们只是包办式父母的简陋复制品;要么,他们的自我意识无限膨胀,他们的心中只有自己,没有别人,并最终成为别人的噩梦。

溺爱是陷阱,它披着“一切为了孩子”的外衣,变得仿佛不可指责。但实际上,溺爱的父母是在满足自己的需要。

你是真心地爱孩子吗

作者:佚名

爱是打开心灵大门的钥匙。什么是爱?爱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纯真的感情。孩子3岁前的时候,你是这样爱的。我们的父母真的爱孩子吗?父母为孩子做了什么?花高价交学费、请家教、上兴趣班、买好吃好玩的,这些全都是物质的。假如爱是水桶的话,这是桶,不是水。

爱是无条件的。父母为什么爱孩子?因为他是父母孕育的小生命。父母爱孩子,因为他是父母生命中的“一块宝”,而不是因为他是什么“钢琴神童”或是“数学天才”。爱的本意是无条件的。爱要整体、无条件地接纳孩子,别让你爱的表达和分数、成绩联系在一起,这样会让孩子戴上势利的眼镜去面对爱与关怀。父母对孩子说:“考100分,是我的好宝贝;考30分,我就不喜欢你,你不孝顺。”孩子眼中含泪,心中疑问:爸爸,你到底爱分数,还是爱儿子?

爱是宽容。有了宽容,才会有爱。在宽容的滋润下,孩子才能时时处处感受着爱,在爱的阳光下,活泼、健康地成长。宽容是伞,为孩子撑起一片晴朗的心灵天空;宽容是一曲优美的音乐,孩子时时能感受到优美生活的美好。千万不要吝惜你的宽容,应该让孩子体会到,你的爱在任何情况下都和他在一起。爱的有无是由你的孩子决定的,是由孩子的感受决定的。我们能够对同事、朋友,甚至出轨的配偶做到宽容,为什么就不能对孩子宽容一点呢?孩子感受到父母博大的宽容,必然感受到父母深厚的爱。

爱是欣赏。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就是得到尊重和欣赏。不是好孩子需要欣赏,而是欣赏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好。欣赏孩子可以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帮助他扬长避短,树立自信心。我们要欣赏孩子,给孩子更多的鼓励,让孩子在“我是好孩子”的心态中成长。

学会欣赏孩子,并不仅仅意味着在差生身上发现了闪光点;学会欣赏孩子,也不仅仅意味着不时地赞扬孩子的优点、长处,借此让他们扬长避短,进步更大。学会欣赏孩子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实质上只有最重要的一条,那就是对孩子人格的认可和尊重。

不犯错误的孩子是没有的,孩子总是伴随着大大小小的错误成长。学会欣赏孩子,应该包括欣赏孩子认识错误的勇气、改正错误的方式方法,千万不要用过激的态度对待他们。

欣赏孩子的错误,就是要欣赏孩子的潜能。孩子就像一个花蕾,还没有充分展开,给他时间、机会和土壤,他会开得花枝招展;欣赏孩子的错误,就是要欣赏孩子的独特。应该善于发现孩子的独特之处并加以表扬,帮孩子发现他们身上的第一,让孩子体验一下第一的感觉;欣赏孩子的错误,就是要挖掘孩子犯错误时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意义。孩子在不断的犯错中才能成长,因此,孩子犯错误的时候不要急着训斥他,这是孩子学习和成长的大好时机,要和孩子一起展示错误、欣赏错误、研究错误,在错误中有所发现、有所领悟、有所提高。

要舍得对孩子说“不”

作者:佚名

很多时候,家长要懂得拒绝并学会拒绝。也许拒绝会给孩子带来一时的痛苦,但不会拒绝将可能导致孩子终生的痛苦。

首先,对孩子的零用钱说“不”。

没有钱的孩子心中别无他虑,是轻松而愉快的。有钱的孩子则累,学校没有小卖部,他得计划着早点离家完成一个格外重要的任务——花钱,首先是心累;然后,孩子买的大都是一些小摊上的垃圾食品,伤身体;买的食品,上课了没吃完,还是心事,不时地用手摆弄一番,低年级的孩子有的还会偷偷地把头靠在桌洞旁往嘴里塞一把,提心吊胆地捂嘴偷咽,真是又可气又可笑。你说家长这不是花钱办坏事吗?这种爱要得吗?还有随着孩子的长大,花钱习惯也形成了,胃口也越来越大,家长还能满足他吗?再者,到了大学失去了家长的控制,可以自由支配钱了,养成大手大脚请吃请喝、好逸恶劳的恶习那还不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吗?走上社会,又不肯吃苦,轻松的工作找不到,繁重的工作也不愿意做,那不成了家庭和社会的累赘?

有句话是“再苦不能苦孩子”,而今我认为“再富不能富孩子”则是至关重要的。不要把钱看得太重,不要以为给孩子金钱、满足孩子的物欲就是一切。金钱代替不了教育,代替不了亲情,代替不了父母之爱。因为把金钱看得太重而忽视对孩子的教育,甚至对孩子进行娇惯和放纵,实际上是对孩子无情的戕害。要知道:财富可以传给孩子,但能力不能传给孩子,精神不能传给孩子,钱赚得再多,孩子没有能力继承也是白费。不思进取,坐享其成,花天酒地,是现在不少富家子弟的通病。美国富豪洛克菲勒先生曾是美国首富,但他给子女的零用钱少得可怜。他规定:7~8岁的孩子,每周零用钱30美分;11~12岁的孩子,每周1美元;12岁以上的孩子,每周3美元。零用钱每周发放一次,还要求孩子记清每一笔支出的用途,待下次领钱时交父亲检查。洛克菲勒认为“过多的财富会给自己的子孙带来灾难”。的确,物质上过度的给予,会让孩子感到爱是廉价的,不懂得珍惜、回报与感恩,心灵深处也播下了“享受人生”的种子。

其次,对孩子在生活上无限度的欲望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