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教育孩子时常犯的50个错误
12524400000002

第2章 错误的批评(2)

有些父母教育孩子非常严厉,但是并不懂得教育方法,如果孩子犯了错误,解决的方式就是暴打一顿,好让孩子记住这个教训,但是结果往往事与愿违,父母的责骂并不能阻止孩子继续犯错误。

其实仔细了解一下,就会发现,孩子天生好奇心重,凡事都想自己动手尝试,但孩子的生活经验很少,在动手的过程中一不小心就会“犯错误”。遇到这种情况,做父母的千万不要火冒三丈,更不要逮住孩子就责骂一顿,这样不仅会引起孩子的反感,而且也会扼杀了孩子探究事物的热情,从此做事畏首畏尾,这样的结果恐怕不是父母所希望看到的。

俗话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即使是圣贤也可能有过,何况是正在成长中的孩子呢?因此,孩子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是很正常的。因为孩子来到这个世界,可以说是一张白纸,对事物的了解是一片空白,他们正是在实践中,经过一个个错误,认识了世界、积累了经验、学会了为人处世。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当孩子犯了错误时,有的家长常常张口就骂,举手就打;有的家长声色俱厉,严加训斥,变相体罚;有的家长甚至失去信心,撒手不管,任其发展。所有这些做法,只会严重破坏良好的亲子关系。

一、孩子犯错,父母要多理解

雪莱曾经说过:“一个不肯原谅别人的人,就是不给自己留有余地,因为每一个人都有犯过错而需要别人原谅的时候。”

对待别人的错误要原谅,对待幼小的孩子更是应该以宽容之心来理解和包涵。因为,父母一般看到的仅仅只是孩子犯错误引起的后果,往往忽略了犯错误本身内在的真正原因。

一些教育学家指出,孩子的过错行为具有偶然性和盲目性,并没有构成一种习惯。而这种偶然性,又往往是由于好奇心和喜欢模仿等原因造成的,并非是孩子有意识的错误行为。在这种情况下,父母的宽容是对孩子的理解,孩子体会到了父母的理解,会珍惜父母的宽容,加倍努力使自己的语言和行为更规范,尽力把自己要做的事情做好。

有不少的父母,看到孩子做错了事,或者由于好奇心而损坏了家庭用品,就认为孩子犯了天大的错误,不问青红皂白地责骂孩子;而有的家长对孩子的所作所为撒手不管,采取放任自流的做法。而这两种做法都是错误的教育方式。一个是管得过紧,一个是管得过松,无论过紧或是过松都会影响孩子的成长。

二、收音机被孩子拆坏之后

小松是个9岁的小男孩,活泼可爱,对任何事情都充满了好奇心,经常做一些让父母哭笑不得的事情。有一次,小松的爸爸刚进家门,就看见小松的妈妈将一包散乱的东西摆在自己面前。爸爸仔细一看,是自己的小收音机。精致的收音机已经变成了一堆零件。爸爸明白了,一定是小松的“杰作”。而这时总是调皮好动的小松却耷拉着脑袋坐在沙发上,不敢看爸爸妈妈一眼。小松的妈妈指着一堆的零件,斥责小松:“整天不好好学习,把脑筋都用在歪的地方,不是拆了这个就是弄坏那个,以后你是不是还想把房子也拆了啊!”小松的小嘴动了动,但还是没有说话,只是把头低得更低了。爸爸非常生气,这个收音机陪伴他已有好几个年头了。看着支离破碎的收音机,爸爸真想举起拳头好好教训小松一顿,让他记住这个教训,看他下次还敢不敢这么调皮。但是,爸爸突然想起前两天学校开家长会时,老师教给父母教育孩子的一些方法,其中有一项就是不要在孩子犯错时,对其打骂。爸爸仔细想了一下,小松为什么要拆散收音机呢?我得问清楚这个问题。

于是,爸爸就蹲下身子,轻轻地问小松:“你为什么要把收音机拆掉呢?”小松说:“因为我想看看里边是什么东西让收音机说话。”爸爸又问:“那看清楚里面有什么了吗?”小松回答说:“有很多东西,但是我不知道是什么。”爸爸接着问:“那现在收音机为什么不响了?”小松小声地说:“被我弄坏了。”爸爸看着小松内疚的样子,只是摸摸他的头说了一句“淘气鬼”。爸爸拿着收音机的零件对小松说:“你想弄明白这里面都是什么东西的话,就要用功读书,这样拆了收音机以后还可以让它再说话。但是你现在随便将小收音机拆开,把它弄坏了,这就不对了。以后干什么事要多想一想。家里的东西不能随便乱拆,否则会弄坏的。”小松懂事地点点头,这时的小松好像一下子长大了许多。

三、区别对待孩子犯错误

1分析原因

孩子做错事,可能有各种各样的原因。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

(1)明知故犯,故意做错事。比如,电视剧《妈妈不在的夏天》里的小主角,偷偷将爸爸的钱拿去买雪糕吃,爸爸发现后对他进行教育,他不满爸爸的批评,将爸爸的钥匙偷偷地丢到抽水马桶里。对于类似这样的错误,父母要严厉批评,必须指出孩子犯错在哪里、为什么错了,以及怎样改正。如果有必要的话也可以给孩子一点适当的惩罚,让孩子有所警戒。但是父母需要注意的是要时刻保持冷静,切忌不要有简单粗暴的行为。

(2)经验不足,无心做错事。比如,全家人正在一起吃饭,忽然听见“嘣”的一声,孩子将碗重重地摔在地板上。问他为什么这样做,孩子天真地说:“因为我看见碗里飞进了一只苍蝇,我要摔死它。”对于这样的错事,父母应该给孩子讲清道理,让他意识到犯这种错误会产生的严重后果,然后还要告诉他,今后遇到同样情况应该怎样处理,这就使得孩子既明白了道理,又记住了教训。

(3)好奇心、好动性所致。比如,刚刚送给孩子一个十分贵重的玩具作为生日礼物,仅仅两天,就被孩子拆得四分五裂、面目全非,这令父母大为恼火。对于孩子这种类型的犯错,父母采取暴力方法或一味批评、指责,恐怕只会抑制孩子的想象力和动手能力,挫伤他的积极性。正确的做法是和孩子一起探讨,告诉他相关的知识,并且讲明乱拆的后果,告诉孩子不应该犯同样性质的错误。

2多多鼓励

如果孩子是因为好奇心的驱使做了一些错事、弄坏了一些东西,因为孩子辨别是非的能力不强,在做错事之后一般都会有内疚之心,这个时候家长过于严厉会有相反的效果。在分析了孩子做错事的原因以后,要根据具体情况多对孩子进行鼓励,从而激发孩子探求知识的无穷兴趣。

3阐明错误的危害,让孩子明白正确的做法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不仅仅是要指出孩子的错误所在,还要让孩子知道这样的错误会产生什么样的危害。孩子往往因为认识不够、经验不足,才导致了一些错误的产生,所以家长一定要让孩子理解和掌握正确的做法,不要让孩子的脚步止于错误的面前,而不能真正地了解正确的做法是什么。

总之,孩子难免做错事,孩子做错了事,父母既不要充耳不闻、视而不见,也不要不分青红皂白,一味训斥、打骂。只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采取相应的方法与对策,才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错误4不懂得如何惩罚孩子每个孩子都会犯各种各样的错误,有些错误让父母啼笑皆非,有些错误让父母感到怒不可遏。不同的父母面对孩子不同的错误也会有截然不同的处理方式。有的父母严厉地指责孩子的过错,例如大声呵斥,甚至是身体上的一些处罚。这些父母惩罚孩子时的出发点,是为了更好地教育孩子,但往往事与愿违,孩子并没有在惩罚后记住教训,也没有因为惩罚而不再去犯错误。因为父母在惩罚孩子的同时,往往忽略了告诉孩子所犯错误的危害性以及正确的做法是什么。父母愤怒的训斥伤害了孩子幼小的心灵,并且孩子在遭到惩罚时害怕的心理往往大于做错事的内疚心理,孩子并没有意识到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对的,甚至不知道什么是正确的做法。孩子不明白自己究竟错在哪里,不明白到底应该怎样做才不使父母发火。孩子的这些疑问都无人可问,因为他们在犯错误后得到的仅仅是家长的训斥。

对孩子犯错误,不注重方式的惩罚或家常便饭式的惩罚,可能会导致孩子以下几种情形:

1逆反

父母也有犯错误的时候,当孩子犯错误遭受到训斥时他们就会想:“妈妈犯错误,怎么没有人训?”这样孩子就会产生一种抵触心理。以后,再遭到训斥时,孩子往往表现出非常逆反的情绪:“不管父母说的是对还是错,我就是不听你们的话,我就是不照你们说的做”、“怎样惩罚我也不怕,看你们能把我怎么样”……

2顺从

这样的孩子很有可能养成怯懦的性格,“父母好可怕,他们说什么我就听什么,这样就不会犯错了”,但是事实上孩子往往并不明白自己真正的错误在哪里,也就不会懂得下一次该如何避免类似的错误,因为孩子仅仅是震慑于父母的严厉和训斥。这样发展下去,往往会让孩子形成怯懦的性格,即便是成人以后,在处理事情上也是唯唯诺诺、毫无主见。

3父母与孩子有隔膜

父母惩罚不当往往是孩子说谎的开始,也是孩子封闭自己的心灵、不再与父母进行交流沟通的开始。孩子因为畏惧父母的惩罚而远离父母,父母的惩罚往往使孩子与父母之间的心理距离拉大。

4破罐破摔

一些孩子往往因为父母的不当惩罚而对自己的行为刻下一个烙印,对自己说“反正我也不是好孩子,爱怎么样就怎么样吧”,这些孩子往往因为父母不加解释的训斥认定自己就是父母眼中的坏孩子。

所以,父母应该知道,即使是一些轻微的惩罚,对于孩子来讲,也是要慎用的,因为孩子既有敏感的自尊心,又有对惩罚是否公平的敏锐的感受能力。一个没有经过认真思考就做出的惩罚,会让孩子感到万分委屈,进而改变他对家长的看法,也会改变他对自己的评价。因此,父母要明白什么时候应该惩罚孩子,怎样做才能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怎样的惩罚方式让孩子明白自己究竟错在哪里。不能再用不当的惩罚方式给孩子造成伤害。

一、专家教育观点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惩罚是一种敏感性极强的教育手段。”他认为惩罚的手段和方式不应该是简单粗暴的,因为惩罚的教育目的往往是为了让孩子明白自己错在哪里,怎样避免犯同样的错误,也许就是在简单粗暴处罚的当时,对孩子会有一定的威慑力量,但这个功效并不是长期的,因为孩子没有从内心明白,进而认同父母的观点,因而不会对其产生一个良好的、长期有益的影响。

他还进一步指出:“应该认真地考虑一下,是什么因素促使孩子犯错,应该把你们自己放在孩子的位置上,你们就会相信孩子是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改正错误的。”

因为孩子的心往往敏感而脆弱,父母简单粗暴的惩罚方式,最容易伤害孩子的情感,往往在其内心世界留有阴影,过于简单处罚的结果往往是教育目的没有达到,却适得其反地伤害了孩子。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父母应该站在孩子的角度和立场来考虑问题,不要仅仅看见孩子犯错所造成的后果这样一些很表面的东西。父母应该思考的重点是孩子犯错的原因,而不是孩子犯错的结果。

二、不因打翻牛奶瓶而受惩罚

史蒂芬·葛雷是个曾经取得过重要医学成就的科学家。据他自己讲,小时候发生的一件事情对他影响很大。

有一次他尝试着从冰箱里拿一瓶牛奶,却不料失手将瓶子掉落在地上,牛奶溅得满地都是。他的母亲并没有对他大呼小叫、教训或惩罚他,只是说:“哇,你是想给我们的地板洗牛奶浴。反正牛奶已经洒了,在我们清理它以前你要不要在牛奶中玩几分钟?”小葛雷欣然接受。几分钟后,他的母亲说:“你知道,每次当你制造这样的混乱时,最好要把它清理干净并且物归原处。所以,你想这么做吗?我们可以用一块海绵、一条毛巾或一只拖把。你喜欢哪一种?”他选了海绵,于是他们一起清理打翻了的牛奶。他的母亲又说:“我们在用两只小手拿大牛奶瓶上已经做了个失败的实验,现在我们到后院去,把瓶子装满水,看看你是否可以拿得动它。”通过这次“犯错”,小葛雷学会了如何抓大奶瓶,如果他用双手抓住瓶子上端靠近瓶嘴的地方,就可以拿住它而不会滑掉。

许多年以后,这位知名的科学家回忆说,那一刻他知道他不需要害怕错误。除此以外,他还学到,错误只是学习新东西的机会。对于科学实验也可以应用这个道理,即使实验失败,也还是可以从中学到有价值的东西。

三、惩罚孩子要作换位思考

莎莎是个9岁的小女孩,她有一个7岁的妹妹莉莉,两姐妹性格迥异。莎莎活泼爱动,但有些毛躁,莉莉却十分文静,做事有始有终,很有条理。妈妈经常在莎莎面前说:“做完作业后把你的东西整理好,不要放得到处都是,看你妹妹的多整齐。”妈妈常常这样说她,但莎莎却毫无改进,以前还略微收拾一下,现在却似乎连做样子都不肯做了。妈妈看她这样火气更大了,于是就将莎莎狠狠训斥一顿,命令她马上将东西收拾好。这时候莎莎干脆不理妈妈,转身就走出了门,妈妈很是恼火但也毫无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