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那些“穿越”的孩子
12515600000002

第2章 农民工子女的成长环境(1)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与孩子的亲子关系如何,孩子取得进步时如何赞美和奖励,孩子犯错误时如何批评和教育,父母亲之间关系如何,教育孩子的理念、方式是否一致,直接影响甚至决定孩子的成长与未来。农民工家长作为一个流动性偏大,收入、文化水平偏低,闲暇时间偏少的特殊群体,其教育孩子的理念、规划、标准、方式及环境如何,对于户口虽然在老家农村,但可能从小就在上海长大,也在上海接受教育的“农二代”的成长有着关键性的影响。

随着2012年《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的颁布实施,农民工与市民一样,享受均等的基本公共教育、劳动就业服务、社会保险、基本社会服务、基本医疗卫生、人口和计划生育、基本住房保障、公共文化体育和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已经成为城市政府的职责要求,农民工子女成长的制度环境正在不断改善。

一、进城务工人员教育培训需求调研报告

(注:课题顾问:王伯军;课题负责人:李经中、王松华、钱滨、郑国瑞;课题组成员:柯立英、臧得顺、刘程、袁晓艳。)

前言

目前,上海常住人口已达2400万人,其中:1400万人为本地户籍人口;1000万人为来沪常住人口,或者称为进城务工人员。进城务工人员在上海经济社会建设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围绕上海实现“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战略目标,在了解上海进城务工人员教育培训现状及需求基础上,构建政府、企业、社区、学校合作培训机制,提升进城务工人员的技能文化素养,对于促进他们更好地融入上海,促进上海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调研范围:按照教育培训目标,本次调研确定的范围为以农民工为主体的在沪进城务工人员。

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与访谈相结合、总体研究与个案分析相结合方法。

问卷调查包括六个方面,即学习意愿、学习目标、学习载体、学习方式、学习动力和学习时间,由此找准教育培训的着力点。同时,在发放、填写调查问卷过程中进行个别访谈。本课题还针对进城务工人员教育培训中的个案——来沪务工子弟“家长沙龙”与“家长课堂”进行深度剖析,通过点面结合,对上海的进城务工人员教育培训现状有全貌了解。

调查样本:调查样本注重代表性与典型性:在进城务工人员相对集中的地域——浦东新区航头镇(该镇实有人口12.5万人,其中:本地户籍5.6万人,进城务工人员6.9万人),选取该镇3所中小学家长(进城务工人员)作为调查对象。1340份调查问卷覆盖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文化程度、不同在沪工作年限的进城务工人员,具有已婚家长群体(31~50岁年龄段,该年龄段占调查对象的94.1%)的代表性。同时,选取一家劳务派遣公司(上海恒道信利劳务服务公司)的1000名员工(未婚人数占83%,16~30岁年龄段占调查对象的95.8%)作为调查对象,这些调查对象具有未婚单身群体的代表性。研究报告还列出抽样调查的样本概况,包括性别、年龄、户籍来源地等基本信息,可用于评估抽样调查在做总体推断时的有效性。

第一部分 航头镇31~50岁家长群体教育培训需求的现状与分析

本次被调查对象男性占66.3%,女性占33.7%;年龄为18~63岁(本次调查通过航头镇航头学校、下沙学校和民办航头小学向学生家长发放。据了解,24岁以下者为学生的哥哥姐姐作为家长填写,53岁以上者为学生的爷爷奶奶作为家长填写),其中24~30岁占4.7%、31~40岁占62.7%、41~50岁占31.4%;职业主要为:工业制造业企业员工占28.7%、服务行业员工占8.2%、个体经营户占26.6%、企业主或企业管理技术人员占7.8%、务农占19.2%;来沪时间最长的27年,最短的1年,其中1~5年的占19.2%、6~10年的占39.5%、11~20年的占39.3%、20年以上的占2%;文化程度:初中以上学历占70.5%,其中初中学历53%、高中学历13.2%、大专学历3.1%、本科学历1.2%;在目前单位接受过正式的劳动培训或在职教育的占41.2%,未接受正式的劳动培训或在职教育的占58.8%。

一、现状

1.学习意愿

被问及“当在工作中取得重大成绩的时候,希望得到的奖励”是“得到培训的机会以提高自己素质”的占20.7%(其他选项比例分别为:发奖金36.9%、公费旅游6.9%、授予荣誉5.8%、晋级晋职10.1%,其他19.6%);

被问及是否了解为进城务工人员开设,可以学到很多经济、管理、法律知识的上海市初级工商管理(EBA)培训项目时,38.1%的人选择“不了解,今后想参加”(其他比例分别为“了解”7.9%,“听说过,但没参加”33%,“不了解,也不想参加”的21.1%);

被问及“如果所在单位工会、共青团和妇联组织组织各类培训、讲座活动,您是否愿意参加”时,选择“愿意”的为63.7%(不愿意的为36.3%);

被问及“希望所在单位工会、共青团和妇联组织在业余时间开展哪些活动”时,排在第一位的选择是“实用业务培训”,占21.6%;

被问及“您认为所在单位工会、共青团和妇联组织可以为您提供什么帮助”时,排在第一位的选择依然是“为技能培训提供机会”,占23.4%(其他分别为“增进社会交往与联系”占20.5%、“发挥兴趣爱好”14.2%、“找对象”1.3%、“提供政策咨询”9.8%、“提供育儿指导”10.7%、“提供就业信息”14.4%)。

2.学习目标

被问及“在职业发展上,您更希望得到的是什么”,选择“工作、技能培训机会”和“学历提升机会”的占58%;

被问及“您认为当前需要继续学习哪些内容”,排在前3位的分别是“与工作相关的业务知识”(占29.9%)、“处理人际关系的方法和知识”(占17.4%)和“实用日常生活技能”(占14.3%);

被问及“您希望接受何种程度的学历教育”时,排在前2位的分别为“中专(高中)教育”(占39.8%)和“在接受EBA培训后继续接受大专学历教育”(占16.1%)。

3.学习载体

被问及“您在学习生活中经常接触的是哪些媒体”时,排在前3位的分别为“电影”(占29.5%)、“户外广告(如大型宣传板、招牌灯)”(占17.5%)、“书籍”(占12.1%);

被问及“您运用网络媒介的频率为多少”时,选择“每日、每周或者每月必用”的占52.5%,选择“几乎不用”的占47.5%;被问及“您选择上网的途径是什么”时,选择“家里或者单位电脑上网、手机上网”的占77.6%,选择“网吧上网”的占3%;被问及“您通常会在网上做什么”时,排在前2位的分别为“浏览时事新闻”(占22.6%)和“查找资料信息”(占20.6%)等与学习相关的内容,远远超出“聊天交友”(占10.1%)和“进行网络游戏”(占2.3%)的比例。

4.学习方式

被问及“您希望的学习方式是什么”时,选择“参加各类技能培训”的占40.6%,远远超出“网上自学”(占17%)、“参加各类学历教育”(占14.8%)和“参加各类综合性讲座”(占8.4%)的比例。

5.学习动力

被问及“您认为通过学习可以实现什么目标”时,选择“提高自身修养”的占34.6%,选择“提升职场竞争能力”的占22.9%,选择“满足自己的兴趣爱好”的占20.5%,选择“增加居住证积分”的占12.9%。

6.学习时间

被问及“您每周业余时间有多久”时,选择“一天以上”的占56.5%;

被问及“您每周可以用于学习的时间是多少”时,选择“不能保证有学习时间”的占48.7%,选择“一个双休日”的占18.6%,选择“4~8小时”的占13.2%,选择“两个双休日”的占10.9%,选择“4小时以下”的占8.5%。

二、分析

根据《上海统计年鉴(2012)》,2011年上海进城务工人员主要分布在浦东新区(214万人)、闵行区(124万人)、松江区(100万人)、嘉定区(86万人)、宝山区(77万人)、青浦区(64万人)和奉贤区(54万人),上述区域进城务工人员占全市的77%。航头镇地处浦东城郊结合部,产业分布较为均衡,既有传统的农业,也有制造业和服务业,航头镇的进城务工人员调研数据在上海郊区城镇乃至全市具有一定代表性。

从调研情况来看,被调查对象学习需求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学习需求明显。无论是EBA培训,还是其他各类政府组织的培训,进城务工人员都将其作为相对于其他需求来说的第一选择。

二是学习内容明确。进城务工人员的学习内容主要集中在工作业务培训、生活技能培训及人际关系培训等非学历教育上面。

三是学习目标集中。对于学历教育,鉴于53%的被调查对象为初中文化程度,其所希望接受的学历教育排在第一位的为中专(高中)教育。

四是影响因素多元。进城务工人员的文化程度、目标导向、职业类型及劳动关系影响其教育培训需求。具体而言:

(1)文化程度影响进城务工人员的教育培训需求。根据统计,未上过学的占2.1%,小学学历的占27.3%,初中学历的占53%,高中学历13.2%,大专学历3.1%,本科学历1.2%。根据调查访谈,文化程度偏低的(小学及以下),学习时间更难以保证,学习载体相对传统,学习内容偏重技能培训;文化程度偏高的(初中及以上),学习时间相对较多,学习载体相对丰富,学习内容既有技能培训,也有学历教育等。

(2)目标导向影响进城务工人员的教育培训需求。根据统计,45.9%的被调查对象未来想留在上海;28.4%的人选择“不太想,看机会”;11.3%的人选择“不想,以后回家乡”;4.2%的人选择“就这样往返于上海与老家之间”;10.2%的人选择“不知道”。对于目标导向是“留沪”还是“回家”,会影响其教育培训需求。根据调查访谈,选择“留沪”的,其教育培训需求强于选择“回家”的。

(3)职业类型影响进城务工人员的教育培训需求。根据统计,被调查对象中“自雇”类(包括个体经营户、务农承包蔬菜大棚)占45.8%,“受雇”类(包括工业制造业企业和服务行业员工)36.9%。如果把7.8%的“企业主或管理技术人员”也算作“受雇”类(考虑到学校家长普遍收入情况,企业主人数相对较少,几乎可以不计),则“受雇”类占44.7%,与“自雇”类基本持平。根据调查访谈,“自雇”类的教育培训需求低于“受雇”类的教育培训需求。

(4)劳动关系影响进城务工人员的教育培训需求。根据统计,被调查对象中直接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的占46.4%,签订劳务派遣合同的占21.4%。根据调查访谈,劳务派遣员工在福利待遇、晋级晋职等方面都不同于企业的正式员工。对劳务派遣员工而言,职位与收入是有“天花板”的,即除了少数劳务派遣员工可以转为企业正式员工外,大多数劳务派遣员工因为身份关系,其再努力也不会有什么成效。这种对于未来的“绝望”,严重影响其教育培训需求。

第二部分 劳务派遣企业16~30岁群体教育培训需求的现状与分析

本次被调查对象男性占56.1%,女性占43.9%;年龄为16~48岁,其中:16~23岁占86%,24~30岁占9.8%,31~40岁占3.1%,41~50岁占1.1%;职业主要为:工业制造业企业员工占75.3%,服务行业员工占8.2%,企业主或企业管理技术人员占4.5%;来沪时间最长的10年,最短的1年,其中:1~5年的占89.7%,6~10年的占10.3%;文化程度为:初中以上学历占93.8%,其中:初中学历20.6%,高中学历55.3%,大专学历16.4%,本科学历1.5%;在目前单位接受过正式的劳动培训或在职教育的占76.4%,未接受正式的劳动培训或在职教育的占23.6%。

一、现状

1.学习意愿

被问及“当在工作中取得重大成绩的时候,希望得到的奖励”是“得到培训的机会以提高自己素质”的占12.8%(其他选项比例分别为:“发奖金”51.6%,“公费旅游”9%,“授予荣誉”8.2%,“晋级晋职”17.5%);

被问及是否了解为进城务工人员开设,可以学到很多经济、管理、法律知识的上海市初级工商管理(EBA)培训项目时,41.1%的人选择“不了解,今后想参加”(其他比例分别为“了解”10.7%,“听说过,但没参加”33.3%,“不了解,也不想参加”的14.4%);

被问及“如果所在单位工会、共青团和妇联组织组织各类培训、讲座活动,您是否愿意参加”时,选择“愿意”的为69.3%(不愿意的为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