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地震灾区百姓卫生防病手册
11454200000002

第2章 地震应急救援措施

1.1家庭应准备哪些急救用品

在地震前,家庭应准备急救用品,如:斧头、铁铲、扫帚、螺丝刀、钳子、铁锤、扳手、绳子、塑料布、塑料带、厚底鞋、手套、蜡烛、打火机、水果刀、橡胶管、帐篷、毯子或睡袋、手电筒、电池、基本的急救药物、防护眼镜、多用途灭火器、洗漱用品等。将这些急救用具装在工具箱或渔具箱以便于携带以及防水。

1.2家庭应准备哪些急救药品

双氧水,用于清洗和消毒伤口;抗生素药膏;个人用的包装好的酒精棉签;阿司匹林及其他药片;处方药及其他需要长期服用的药物;抗腹泻药物;滴眼液。另外用于外伤包扎的绷带、纱布、医用胶条、医用棉花等。

1.3车间工人如何避震

车间工人可以躲在车、机床及较高大设备下,不可惊慌乱跑,特殊岗位上的工人要首先关闭易燃易爆、有毒气体阀门,及时降低高温、高压管道的温度和压力,关闭运转设备。大部分人员可撤离工作现场,在有安全防护的前提下,少部分人员留在现场随时监视险情,及时处理可能发生的意外事件,防止次生灾害的发生。

1.4学校如何避震

在学校中,地震时最需要的是学校领导和教师的冷静与果断。有中长期地震预报的地区,平时要结合教学活动,向学生们讲述地震和防、避震知识。震前要安排好学生转移、撤离的路线和场地;震后沉着地指挥学生有秩序地撤离,到就近的开阔地带避震。

1.5如何在影剧院、体育馆等处遇到地震时应急

如果你正在影剧院、体育馆等处遇到地震时,正在进行比赛的体育场,应立即停止比赛,观众要沉着冷静,特别是当场内断电时,不要乱喊乱叫,更不要乱挤乱拥,应就地蹲下或躲在排椅下,注意避开吊灯、电扇等悬挂物,用皮包等物保护头部,等地震过后,听从工作人员指挥,有组织地撤离。

1.6地震发生时行驶的车辆应如何应急

(1)司机应尽快减速,逐步刹闸。

(2)乘客(特别在火车上)应用手牢牢抓住拉手、柱子或坐垫等,并注意防止行李从架上掉下伤人。面朝行车方向的人,要将胳膊靠在前坐席的椅垫上,护住面部,身体倾向通道,两手护住头部;背朝行车方向的人,要两手护住后脑部,并抬膝护腹,紧缩身体,做好防御姿势。

1.7楼房内人员地震时如何应急

地震一旦发生,首先要保持清醒、冷静的头脑,及时判别震动状况,千万不可在慌乱中跳楼,这一点极为重要。其次,可躲避在坚实的家具下,或墙角处,亦可转移到承重墙较多、开间小的厨房、厕所去暂避一时。因为这些地方结合力强,尤其是管道经过处理,具有较好的支撑力,抗震系数较大。

1.8在商店遇震时如何应急

在百货公司遇到地震时,要保持镇静。由于人员慌乱,商品下落,可能使避难通道阻塞。此时,应躲在近处的大柱子和大商品旁边(避开商品陈列橱),或朝着没有障碍的通道躲避,以及内墙角处就地屈身蹲下,用手或其他东西护头,避开玻璃门窗和玻璃橱窗,也可在通道中蹲下,等待地震平息。

1.9地震后如何防止火灾

在大火中应尽快脱离火灾现场,脱下燃烧的衣帽,或用湿衣服覆盖身上,或卧地打滚。也可用水直接浇泼灭火。切忌用双手扑打火苗,否则会引起双手烧伤。伤处用消毒纱布或清洁布料包扎后送医院进一步处理。

1.10如何正确应对地震时燃气泄漏和火灾危险

当遇到燃气泄漏时,可用湿毛巾或湿衣服捂住口、鼻,不可使用明火,不要开关电器,注意防止金属物体之间的撞击。当遇到火灾时,要趴在地下,用湿毛巾捂住口、鼻,逆风转移到安全地带。当遇到有毒气体泄漏时,要用湿毛巾捂住口、鼻,按逆风方向跑到上风地带。

1.11地震时,人员疏散应避开哪些地方

应避开高大建筑物、窄小胡同、高压线、变压器、陡山坡、河岸边。

1.12地震发生后应当采取哪些自救措施

大地震中被倒塌建筑物压埋的人,只要神志清醒,身体没有重大创伤,都应该坚定获救的信心,妥善保护好自己,积极实施自救。

(1)要尽量用湿毛巾、衣物或其他布料捂住口、鼻和头部,防止灰尘呛闷发生窒息,也可以避免建筑物进一步倒塌造成的伤害。

(2)尽量活动手、脚,清除脸上的灰土和压在身上的物件。

(3)用周围可以挪动的物品支撑身体上方的重物,避免进一步塌落;扩大活动空间,保持足够的空气。

(4)几个人同时被压埋时,要互相鼓励,共同计划,团结配合,必要时采取可行的脱险行动。

(5)寻找和开辟通道,设法逃离险境,朝着有光亮、更安全宽敞的地方移动。

(6)若一时无法脱险,要尽量节省体力。如能找到代用品和水,要计划着节约使用,尽量延长生存时间,等待获救。

(7)保存体力,不要盲目大声呼救。在周围十分安静,或听到上面(外面)有人活动时,用砖、铁管等物敲打墙壁,向外界传递消息。当确定不远处有人时再呼救。

1.13地震发生后应当遵循哪些互救原则

互救是指已经脱险的人和专门的抢险营救人员对压埋在废墟中的人进行营救。为了最大限度地营救遇险者,应遵循以下原则。

(1)先救压埋人员多的地方,也就是“先多后少”。

(2)先救近处被压埋人员,也就是“先近后远”。

(3)先救易救者,也就是“先易后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