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现代汉语递进范畴研究
11447500000007

第7章 现代汉语递进范畴研究综述(3)

2.8关于递进句和相关句的区别研究关于递进关系和邻近关系的区别,高葆泰(1981:96-104)有过论述:递进关系不同于并列关系和连贯关系。递进关系的特点是后面的小句比前面的小句有更进一层的意思,典型格式是“不但A,而且B”;并列关系和连贯关系的复句后一小句都不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小句之间也不用关联词语“不但(不仅、不只、不光)…,而且(并且)…”“尚且…,何况…”等。

关于递进句和相关句的研究,景士俊(1991)从关联词语和语义角度研究了递进句和并列句、转折句之间的关系和区别。

郭志良(1999)认为种属关系性进层复句、总体与个体或整体与部分关系性进层复句、累积关系性进层复句等可以分化出转折复句;而范围关系性进层复句、纵向序位关系性进层复句中顺进复句不能分化出转折复句等。

邢福义(2001)分析了“不但不p,反而q”、“更”字等句式与转折句的关系,从逻辑与句法关系,小句之间的语义关系角度对这一句式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使人耳目一新。

三、总结

3.1成绩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我们总结递进复句研究的成绩有以下几个方面:

1、研究范围的不断明确王维贤《语法学词典》把递进复句定义为“递进是小句间关系的一种。指小句间有一层进一层的关系。常用关联词语“不但A,而且B”等连接。”这个观点在语法学界基本上是达成共识的。这个观点的一致性,是有其背景和道理的,因为从《马氏文通》在虚字卷的《推拓连字》里论及递进复句开始就是以“推开上文而展拓他意也。”,后来的《新著国语文法》设立了复句系统,并且单独设立了“进层的复句”,归入等立复句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吕叔湘的《中国文法要略·范畴论》中在离合关系中设立递进句,并定义为“两件事情的加合,可以是平列的,也可以有轻重之别。要是分轻重,大率是先轻后重,就是一层进一层,我们称之为‘递进’”。

因此“一层进一层”是递进的基础与共同点,也是递进范畴的基本点。至于其间还存在分歧,那是由于人们对“一层进一层”各人的理解不尽相同造成的。

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景士俊(1991),他认为递进关系有两种句义,一种是进层义或者叫做递进义,另一种叫做补充义。在一般人看来补充都是作为说明,有的甚至归为解说关系。

2、研究理论和方法的不断改进三个层面的理论、“两个三角”和“三个充分”理论、语义特征分析法、语义指向分析法、变换分析法等等方法的运用。

邢福义(1991)的研究有更多的理论概括和思考,提出了“语义关系具有二重性”等重要观点。王维贤(1994)用三个层面理论分析复句;从历时角度进行研究的如曹小云(1998)、卢卓群(1999)等。

3、研究角度的不断更新王维贤(1994)从句法语义上进行分析;吴春仙(2001)从语义逻辑角度进行分析;周换勤(1995)从语用学的角度进行分析;徐阳春(2001)运用语言学和逻辑学兼顾的方法,分析递进句式;张斌(1987)从主观和客观的角度进行分析;赵淑端(1985)认为递进存在着说话人的心理关系。

4、研究内容的不断深入过去人们注重宏观上的分析说明,自邢福义开始注重对递进复句进行微观地分析研究,使得对递进复句研究的内容不断地深入。

3.2局限性递进复句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以上的成绩,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

1、尽管都认为递进关系是一层进一层,但如何算进一层,又怎样判断,进一层里面是否再分为并列、转折、递进、因果等等,都还有待进一步地深入研究。

2、对递进复句的研究目前还主要处于观察、描写阶段,个别先生进入了解释阶段(如邢福义),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完整的立体的语义系统。特别是从真实文本出发,用动态的视角,从句法、语义和语用三个层面着手来研究汉语的递进范畴在复句、句群以至篇章中的表现的很少。

3、多限于句际之间的研究。缺少句内和句段之间的递进研究。

4、限于有标记递进复句的研究,主要是:

1)认为递进可以有关联词语连接的,也可以无关联词语连接的,即有意合法的递进复句。以王维贤《现代汉语复句新解》为代表。

2)认为递进复句需要有关联词语来连接,不能靠意合法,以吕冀平(1983)为代表。

我们认为,对递进程度的研究还没有一个科学的标准来鉴定。应该从宏观的角度,全面考察递进复句,并关注其与“左邻右舍”的关系,最终建立一个递进度的连续统。这些工作目前笔者还没有看到相关的研究或是报告。

第二节现代汉语层递研究概况

层递属于修辞学范围,由于对修辞部分的层递格的研究扩大了我们对递进范畴的研究范围,所以也纳入了我们的研究领域。层递不仅涉及复句内部,而且也牵涉到了句际、段落之间的递进,更为突出的是涉及到了单句内的递进。例如陆稼祥、迟太宁(1990)《修辞方式例解辞典》从构成成分把层递分为四类:短语层递,小句层递,句子层递,段落层递。其中的“短语层递”,就是单句内的递进。因为层递短语在句子里面可以做各种成分。在分析时,对层递的意义分类有两种:递升式层递和递降式层递。

一、层递和递进的区分

1.1关于层递层递是用三个或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语句,表达层层递进或层层递退的意思。运用层递可使事理说得层次分明,条理清晰,给人深刻的印象。层递可分为递进和递退两类。

递进又称阶升。就是按照逐步升级的方法,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由轻到重、由低到高、由浅到深、由近到远、由先到后的顺序逐层排列。如:

(1)声音开始是林红一个人的,以后变成几个人的,再以后变成几十个、几百个人的了。(杨沬《坚强的战士》)

(2)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陌上桑》)

递退又称阶降。就是按照逐步降级的方法,由大到小、由多到少、由重到轻、由高到低、由深到浅、由远到近、由后到先的顺序逐层排列。如:

(3)时间是宝贵的,过去了永不会以我们应该珍惜时间,要珍惜每一天、每一小时、每一分、每一秒。

(4)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议于市朝,闻寡人耳者,受下赏。(《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1.2层递和递进的区分就最一般的情况而言,层递与递进的区别是比较明显的。层递是一种修辞格,递进是语言单位间的一种语义关系。两者有一定的交叉关系,但区别是存在的。关于层递和递进的同一性和差异性,刘小南(1983)进行了论述。他认为,递进有两种形式,有等次的递进和无等次的递进,只有有等次的递进才可以和层递具有同一性。无等次的递进是层递和递进的差异所在。但是他只是把递进中的层递和非层递区分出来,而并未分析层递是否都是递进。实际上层递并不一定表示递进关系,也有其他的关系存在,比如选择、转折等。

二、层递和排比的区分

2.1层递和排比的设立现代最早研究修辞格的专著是唐钺(1923)的《修辞格》列“阶升”和“趋下”。阶升是“讲话作文时,把吃紧的话搁在最后,轻的话搁在最前,中间以次渐重。”趋下与阶升相反,不是“依次渐重”,而是“以次递轻”。中国第一个真正创立科学的修辞学体系的人是陈望道。陈望道(1932,2001)的《修辞学发凡》把辞格分4类38格,第一次把层递和排比分列了出来。

2.2层递和排比的区别80年代以后的教材著作在处理层递和排比两个辞格时,看法仍然不统一。有的着眼于两者的不同,设两个辞格,有的则把层递作为排比的一种。前者如王勤(1995)的《汉语修辞通论》,后者如邵敬敏主编的《现代汉语通论》。设立两个辞格的,也总是在教材中说明他们的区别和联系或专门写文章来说明两者的区别。例如有人认为:“层递句主要是依靠意义来决定的,而排比句则强调结构的相同或相似”。有人则认为:“两者都含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并列语句,这些语句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义相关,而且这两种修辞手法的各个语句之中往往有共同的词语出现,但是组成排比的各项只要在语义上是同一范围、同一性质即可,排列上不强调次序的先后;层递则强调内容上的层层递进,要求构成它的各项遵守一定的排列次序,或由小到大,或由轻到重,或由大到小,或由重到轻,逐层地循序递升或递降”。

潘晓东(1984)认为:“排比的句式非常整齐,几个词组或小句,结构相同,字数相等或相近,这是排比在形式上最大的特点。而构成层递的词组或小句,形式上有时不太整齐,有时和排比一样,整齐划一。所以如果只看两者有共同点的形式,就容易混淆。”但是,“排比和层递各自在内容上有根本的区别点:排比句之间的语意是平列的,而层递句之间的语意是有层次等差的。三个以上的词语或句子(小句)按照语意的大小轻重、程度深浅、数量多少、时间先后等顺序逐层依次排列,构成层递,这是层递的本质属性,这就是它的区别特征。凡是有这个本质属性或区别性特征的,不管形式是否整齐,就是层递。”刘小南(1983)依据形式和意义相结合的标准,认为层递和排比的区别除了意义之外,形式上仍然是有区别的。他认为“排比对语言结构的要求是相同或相似,层递对语言结构的要求是整齐而匀称。固然,相同、相似的结构必然整齐、匀称,但是结构不相同、不相似的,只要语言的字数分布在各个部分里的数量大体相同,也可以构成整齐、匀称的条件而成为层递。”这样层递和排比显然是可以区分开的(他认为不存在兼而有之即既是排比又是层递的说法。认为只要是具备了整齐匀称的形式,在内容上又是层层递进的就属于层递,而不可能是排比),同时,层递和递进句也是可以区分开的(在意义上取得了按程度轻重的有等次的递进,但形式上并未取得层递的整齐、匀称资格。

尽管如此,一般的看法仍是:排比是侧重形式的辞格,而层递是侧重意义的辞格。

三、关于层递项的问题

3.1层递项关于层递格式之争的一个问题就是层递项的问题。层递项就是形成层递辞格的几个构成单位,包括词、短语、小句、句群、段落等。

3.2层递项的数目有人认为只要两项或两项以上就行,有人认为必须三项或三项以上才可以。前者的观点还是源于陈望道先生。陈先生《修辞学发凡》认为层递成立的条件之一是“要说的有两个以上的事物”。后来史尘封(1995)的《汉语古今修辞格通编》对层递定义为“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语或句子,语义上由低到高,或由弱到强,或由高到低,由强到弱,范围由大到小,这种层层推进、节节递升或递降的修辞格,我们称之为层递。”后者的观点如张弓(1993)(《现代汉语修辞学》。张弓认为“要有三层以上的事件(起码三层)”。唐松波、黄建霖(1989)主编的《汉语修辞格大辞典》中也论述“用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句子按事物的深浅、高低、大小、轻重等顺序连续排列,表达层层递进的意思。”关于两项还是三项的问题,刘小南《论“层递”》专门有论述,他说“陈先生的看法是对的,是符合客观的语言实际的。两个事物只要按大与小、长与短、宽与窄、多与少等比例有等次的排列起来,就会显示出事物的逐步升级与逐步降级的趋势,是可以获得层递的表达效果的。”持三项以上观点的大约是从排比分离出来的观点,而持两项以上的观点的则主要是从层递的区别特征来鉴别的。

四、层递研究述评

4.1层递研究的成绩

1、打破了只在复句内部研究递进的局限,扩大到了单句内递进和句际之间的递进和句段之间的递进。

2、揭示了层递的特点:即层递具有渐进性和层次性。层递,主要表现语义上的变化,或渐次增强,或渐次减弱。语义上的增强和减弱,是由语言结构的变化所引起的。语言结构上的变异,具有渐进性,而不是跳跃性。这既符合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也符合人们认知事物的规律: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它易于为人理解和接受。

3、区分了相关的辞格:如对层递格和排比格进行区别。

4、区分了层递格和递进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