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飞逝,转眼三十多个春秋,人已渐至中年,依旧孑然一生,一事无成。虽然处在国家日益昌盛的年代,百年难遇幸福的时节,尤有我等无能之辈,辜负昔日老人们的希望,碌碌无为,以至今日穷困。想上一辈的老人,在那艰难岁月。他们冒着生命的危险,忙忙碌碌,四处奔波,却也养活一大家子,其中或悲或喜或仁或忠或爱或恨......终不过是其生存之法,皆胜过今**等千万倍。细查老长辈们的昔日言行,深为其求生养家之精神所感动,论其洁堪比明月,论其德可昭红日,论其功应不亚于帝王将相征战杀伐。我想,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生生不息,绵延5000年依旧能够屹立于东方,大的方面固然有无数英雄儿女前仆后继,为国家和民族抛头撒血,其业绩彰显于历史典籍,可谓多矣,而小的方面,老百姓终其毕生经历,生儿育女,其中的坚辛和功劳本应该大书特书,翻开厚厚典籍,竟然乏人问津。而他们的事迹看似平凡,但在这些平凡的琐事中却孕育着无数的光芒,需要并也值得我们去挖掘。闲暇之余,悔恨之际,也提笔记录当日点滴,一则可寄托对老人们的哀思,二则表达自己对老长辈的敬意,三则也可昭告世人当日的老长辈们的苦处,也劝解大家更应珍惜今日的幸福生活。
然而,笔者早年也是个不学无术的人,更没有进过什么中文学院。以至今日下笔难以成文。更困难的是当年耳闻之事,老长辈们多以方言道来,普通话里面找不出那些字词来,因此,这么多年来,也不过首先把那些方言译成普通话。实在普通话里找不到对应的字词,也只好保留。再加上,几十年间的事情,前前后后时空跨度颇大,人物也繁多,又没有现成的模子可框套。更不可能象时下的小说家们用剪刀和浆糊等工具,轻松成文述章。思前想后,几经大的删改,也还没有制成象模象样的章体,来把往日记录的真实的事件连缀成文。终究不过是些散乱的材料的堆积,登不得大雅之堂
又某年清明,有一位长辈提醒我,说应当作篇祭文把父母当年的事迹述出,那也是会让多少人掉泪的。受此启发,我才想用古人立传叙史的方法,为父母亲分别做个祭文,学古人之法,为他们立个传记,以至于今日,方渐渐弄出点眉目,由于父亲和母亲的事情原本一个整体,但牵扯的人物时间空间跨度太大,要遵照历史的客观性,按照既有的叙述方法不好叙述清楚,不得已又分出了《我的父亲》和《我的母亲》两个章节来。好得两个章节互有首尾,彼此照应并不损害他们的作为整体的完整性。而且可分别以其见闻为线索把杂乱的人物攒起来,正好解决了客观对待历史问题。而不象小说家们对人物或事故进行整理加工,解决了人物的时间和空间跨度问题,又难免失去了历史的客观性。如此一来,不知觉先后已经有十三载有余。
通览全文,其中不过记录了当年父辈为了生儿育女,养家糊口的琐事,并无什么大奸大恶,大忠大贤所创的惊天地泣鬼神可书之伟业,更没有象现在的文人,为了提高卖座,故意弄得云霞满纸,以便吸引年轻人的目光,满足低级趣味。而本书只不过是将我自己当年的所听,所见,所历一一真实地叙述出了。故文章难以吸引众人的目光,也是常理。好得借了老人之口,先娓娓道来往事,开了篇章之首,才敢自专渐渐进入正题。观者偶有斥责,那也是老人叙述不清,与我无干的。更有甚者,观后难免有耽误时间之嫌,故设有“引言”,象过去唱戏之前先走回过常,让大家很短时间内知道正题的内容,可供读者选择观读与否,免得破费时间,误了正事。
曾有一位老人观后,深有感触,对我说,你这文章,不过是说了我们上个世纪80年代以前的老辈人的人生经历,虽然没有什么可指责,也不可太誉。文章说来说去,还不如用我几句话来概括:“天晴挣来落雨吃,落雨挣来生病吃,生病死时来不及吃。”我听后,恍然大悟,却又深感惭愧,自己这么多年的亲劳,原来还抵不过老先生几句话。尽管如此,这世界上,也算有人与我有相同的看法的,只是大家表达方式不同而已。倘若早几年前听了老先生的这几句话,我也就不必要劳神来写这文章。转念一想,如今既然已经写了,里面的事情又是百分之九十的真人真事情,我只是换了名字而已。如今看来,此书文学价值也不大,但作为那时代一群小老百姓的生活真实写照,当个历史资料放在一旁,也有可取之处。遂曰:笔录点滴十三载,未成章体又一年。不论兴亡帝王是,偏书寻常百姓家。南来北往龙门阵?人去茶凉莫当真。
引言
我出生于1971年,5月22日。父亲按照辈份给我取了个名字叫“寿田”。寿,大概是“长寿,安康“之意,老辈人都希望后辈“家财万贯,多制田产”。我的名字“胡寿田”洋溢着父亲的祝愿,也预示了现实生活未尽父亲的意愿。父亲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出身,靠着编排夏布的手艺赚了些钱,解放后翻身做了主人,娶了我的母亲------一个地主家的女儿。这是一个由两个曾经对立的阶级出身的人组成的家庭。贫农出身的父亲,善良,爱要面子,毫无危机感。母亲虽然出身地主,却很勤劳,节俭,有计划,有危机感。总想存点钱以备急用。在我的记忆里,母亲总是埋怨父亲有点钱就借给别人。却又收不回来,只顾全了自己的面子,迟早会亏了自己家人。在最困难时候,父亲受到了应有的惩罚。父亲带着幼小的我去给所谓的朋友借钱,那些平时受过父亲的恩惠的人,纷纷捂紧了自己的口袋。我们向五个人借钱,到天黑也仅仅借到2元钱。万般无奈的父亲终于病倒了。在这最艰难的时候,还是母亲向一个朋友学了两天卖凉粉,便回家作起了卖凉粉的小生意。靠着这个小生意养活了我们四个姊妹,和病重的父亲。那个时候,做小生意是属于投机倒把,在那非凡的年代里。家里时常会因此被政府人员抄家。而每次抄家,母亲那些家当总会被砸的得稀烂。每当这时,母亲总是沉默不语。待政府人员走后,母亲就会收拾那些破粹的东西,第二天,则依旧会躲在家里卖,远近邻里和附近学校学生都会慕名而来。通常,政府人员下班回家后,母亲则趁着夜色,跳着担子出去,经常是躲在那街边的小巷里卖。日子一长,那些小巷里的人也就熟了。他们经常为母亲充当“耳抱神”。有时候我跟母亲出去作生意,那些不知名的叔叔,阿姨们,婆婆公公们,时常来通知母亲,某某政府官员或者市管会的沿大街过来了。得了消息的母亲就挑着担子,躲进小巷里,我就帮母亲提着桶跟在身后。母子俩就在小巷里歇息着。估计那些政府官员已经路过,才又把担子挑在更显眼的地方去卖。有时候好心的大娘干脆让母亲躲进他们家里,等一会儿又出来。白天,当然不如晚上安全,在风声很紧的时候,母亲则是在晚上才到街边去卖。那些从远处回来的,或是下了夜班的人,看完电影的人,总是会吃上母亲的凉粉。母亲经常卖凉粉到深夜才收摊,有时仅仅为了剩下的那么一点只直1角钱的东西。多守侯一到两个小时。我经常陪伴母亲,直到最后时刻,所以常常站在街边打磕睡。运气不好的时候,偶而还是有滋生事端的人。有个冬天的夜里,一个酒鬼要母亲倒点醋给他喝。母亲不同意,那酒鬼就想抓了醋瓶。母亲则拿着菜刀,怒道,“你在来,我砍死你”那个酒鬼这才跌跌撞撞的走了,却威胁说,去找人来。“我非常害怕,劝母亲收了摊子回家把。母亲道”怕什么,那是个酒鬼,不敢再来了。”我还是很害怕,一味地要回去了。母亲这才答应。(现在想来,在那也深人静时候,做为女人的母亲还是很害怕的。)自从遇见这么个酒鬼后,我每次和母亲深夜回家穿过那条小巷子,心理就很恐惧,总怕那个酒鬼会夺在黑暗处袭击我们。在以后的日子里,那个酒鬼到是没有袭击我们。反而是一位姓阵的政府官员吓了我们一跳。这位陈姓的官员据说是刚从区乡升进县委组织部的,大家都叫他陈部长,最要命的是他就被安排住进了这条小巷一所政府的房子里。那天,晚饭后,母亲刚挑担子到街上,放在巷子口。就碰上了那位陈部长路过。“你为什么要在这里卖凉粉。”陈部长声色严厉的责问母亲,沉默。除了沉默还是沉默。”国家的政策,你知不知到?”就在那时,巷子里坐家的姓李的大叔路过。他和陈部长是一个小院里的,和阵部长很熟悉,因而明知故问道,“陈部长,你吃凉份”。阵部长道,“我顺便问问他,为什么违***的政策”李大叔忙对陈部长说道,“你不知道她家很困难,她们两口子都没工作。有四个孩子要养,还有一个病人。她自己的右手有些不方便......”陈部长听罢忙道,“这样子说......哦......哦!”,一边说,一边就离开了。过几天,陈部长又看见母亲,就不在再责问,反而,问母亲,道“你生意好不好”见凉粉已经剩下不多,又惊叹到:“你这么点凉粉,怎么求一家人的生活。”自那以后,陈部长看见我们,也不怎么过问,有时还让他那爱吃凉粉的老婆,告诉我们一些政策消息,让我们多注意。尽管如此。运气最糟糕的时候,我还是看见母亲哭了。我的小伙伴,叫强强的告诉我,“你们家里面去了很多人。”我急忙回家,见家里面静悄悄的。哥哥姐姐门没放学。父亲不在家。房门是关着的。里面隐隐约约听女人的哭声。我好奇地透过门逢,看见了母亲,她在哭,一边哭,一边收拾被市管会抄得乱遭遭的东西。“......要做点小生意,糊个口,它都不许你......”母亲的哭诉,让我呆在那里。因为我从没看见过母亲哭泣。即使在家里最困难的年头里,我也仅仅是看见母亲背墙而坐,用一双充隐淡淡哀伤的眼竟偶而扫过我们等待吃饭的四姊妹。也没有看见母亲哭过。即使在那样的年头,我也没看见象今天这样哭泣,哭泣的母亲。就这样,我呆在那里,不知道怎么办,直到母亲看见我,她就突然停止了哭泣。恢复了往昔的平静。对我说道:“桌上有点凉份。”我这才主意,桌上一片狼籍。被砍的稀烂的凉份。和倒得满桌子的调料。母亲很快收拾起来,然后,又帮我切一碗凉粉。母亲的握刀很奇特。她用拇指与手掌合起来,不能弯曲的中指按在刀背上。也许是熟能生巧,母亲的凉粉切得很均匀,很细。那天,我一连吃了几碗。我很少有这种机会的。平时母亲不会这么大方。我居然吃得津津有味。(那年我仿佛只有4岁半。)到了晚上,父亲才从市管会被放出来。夜里,母亲和父亲商量,不作了生意。等待居委会安排工作。可是接下来,居委会也并没安排工作。去问居委会主任,主任只说,要安排的人太多,让母亲等。病重的父亲拉着我,一连几天都去找居委会主任,并向抱怨:“我们一家人没收入,情况你是了解。作点小生产意,你门不许做,总不能就这样挨饿。”过了几天风声没这么紧了。那居委会主任也不来家里检查是否还在家里投机到把。母亲就又开始在家里卖凉粉。很晚了则挑出去到小巷子头上卖。居委会也睁只眼闭只眼。就这样,艰难地拖到了***主席的时代。那天,街上,突然有很多人**示威。有几个从队伍中出来的人来吃凉粉,母亲因问大家为什么**.那些人,道:“***上台了”。“本来与我们什么相关。”旁边另一个人道“反正是上面让我门这些人必须参加**,否则要扣工资,现在已经点了名了,我们也就偷跑出来了。”这群人乱哄哄的走了后,再也没有谁来查抄过了。相反,政府还逐渐逐渐地从默许,到允许,最后干脆发了个体执照。
起初,工商所要求母亲写个申请,否则不发执照。一连几次催促,父亲也提醒母亲。”不理会他的,反正,每月没少给他们缴钱。”母亲常常反驳。没多久,执照也发下来了。病重的父亲拿着那执照,很高兴,一边把玩这那执照,一边自言自语道:“这下,他们不会来找麻烦了。”可到了月底,上们收税的却多了许多。母亲那着那税票,给父亲看。父亲禁不主骂骂咧咧起来。“怎么多了许多......”不过,父亲重不敢当着收税人员骂。发泄了不满情绪后,钱还是要缴。缴了以后,父亲总还是很感激地对我们说,“只要不象过去那样动不动没收,我们有条活路就行了。”父亲虽然很庆幸,一家人有条活路,可他还是在饱受支气管炎折磨近20年后,于83年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