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中华青少年成长必读集萃:时文选粹
10810500000015

第15章 莲花盛开的水瓶(1)

把感动留给未来

罗海岩

2008年,中国历史上必将用如椽大笔来书写的一年,也必将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深刻的印记。从新年伊始特大冰雪灾害陡现南方地区,到“藏独”势力引发;从山崩地裂、万民倒悬的汶川之难,到尽情表达中国文化内涵。

从首次实现千年梦想的太空漫步,到波及世界的对中国食品业的失望和怀疑;从巨大的垮坝事件和矿难事故,到尾随至年末的经济危机的重重阴影……这一年里,中国经历了诸多极不平凡的重大事件,饱经了苦难、震撼、激扬和伤情。一个个动人的场景铭刻在人们的心里;一幕幕起伏跌宕的悲喜剧,擦干了人们或悲伤或幸福的泪水。这是人类与自然的较量,是中国与世界的互动,是文明与愚昧的印证,是迈向世界强国之列的中国,发出的雄浑和强劲的足音。13亿中国人民还将记下在这段时间里,参与或目睹的在这块土地上发生的第一次,它标注着我们度过的极不平凡的艰难时局:第一次举国为普通遇难者降半旗并设立哀悼日,第一次出现170万之众的志愿者队伍,第一次募捐创出470亿元的纪录,第一次设立时间、区域有限的自由示威区……我们无法回避灾难、矛盾和挑战,中国人民的勇气和智慧,已经将一切磨难作为过程,注入了文明演进的历史长河。

2008年是中国前进过程中的一个“撑竿跳”,是今后前进路上的“北斗星”,也是中国历史发展绕不过去的一个“门槛”。不认真总结和反思2008年怎样达到了顶点的最高值,就不会在今后的发展中执其牛耳。忽略和遗忘2008年给我们的示范性,就会使许多事情在今后的嬗变中,重新探究摸索,枉费时间和资源。

我们有必要从纷繁复杂的世象中,提挈纲目,理顺这一年的思路,从中发现内在的本质规律性。因为只有作出这个努力,才能不负过去一年的曲折和劳顿,才有理由和资格向过去的一年行“告别礼”,转身迎取新的生活。

每一次民族的进步都是过去历史的演进、孕育和积蓄,是对未来发展取向的昭示。悲壮的过去,常常成为伟大的开始;胜利者的欢笑,常常衍生意想不到的悲戚和不测。

感悟

先人们给我们留下了“祸兮福所倚”的哲学思想,“利”与“害”可能共存,“舍”后必会有“得”。过去的2008年,每一个中国人的心情都在大悲大喜中跌宕起伏。新的日子里,我们应学会反思,把握“危”中之“机”。国歌中有“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这样的句子,有人认为它已过时,但我要说,国歌,在历史上起到过巨大的作用,有着伟大的历史功绩。今天,它仍会教育、激发我们居安思危,它永远不会过时。

川味,在人最屏蔽的痒处挠了一下

罗海岩

达观就是不认死理,不较死劲,转换看问题的方式、角度,“东方不亮西方亮”。幽默就是一种宣泄,一种渺小、无奈和恐惧的心理宣泄,顺势应变的自我拯救。

川人是中国最大的移民群体。他们身上流淌着古代蜀国的血液,也积淀着中原文明和湖广之风。反差极大的个性交织在他们身上,形成一种独特的“川味”。“川味”的诙谐在此次地震中尽情地渲染出来,被认为是历次自然灾害中都没有过的奇异现象:

地震时,成都高楼里有四个老太太在打麻将,其中一个说:“为什么我感觉楼在晃啊?”另外一个老太太起身看了看窗外:“没事没事,快出牌吧,别的楼也晃呢。”

几个老太婆去看新楼盘,走到7楼时遇到地震,其中一个对售房小姐说:“你们修的啥子房子哟,才到7楼就在晃了,要是再高点儿不把人晃晕哟,不买了!”

公交车上,地震时司机扯过头来对乘客大吼一声:“你们哪个在摇车子!”地震时有人用摄像机拍下了房子里惊慌失措跑出来的人。有个商场保安指着镜头说:“你们早就晓得啊?咋个还带了摄像机来!”

一位大伯在山上水库边钓鱼,当扯到一条大鱼,还没有拉出水面时,地震发生了,顿时山摇水动,大伯见状高呼一声:“不对哦!出龙了!”

地震时,手术医生发现病人开始抖动,就大声喊麻醉师:“怎么搞的,人醒了,再加点麻药喔。”一位四川大学的学生说:“地震那天坐在出租车里,走到人民南路广场那儿,咋个看见毛主席的塑像左右向我挥手呢!”

一位汶川地震幸存者被俄罗斯救援队救出。记者问他感觉怎样,幸存者想了半天说:“狗日的地震好凶嗷!老子被挖出来看到老外,还以为把老子震到国外去喽!”

无论面临怎样的灾难,川人自有鲜明的表态方式,那是自我救助的一套生存策略和生命哲学。这些段子值得人们收集起来,如同在悲痛中的挠痒,浓重的悲情被神奇的话语所稀释,成为酸辣苦甜咸的综合体。

川人自有独特的文化人格。不研究这种文化人格,就不可能进行创伤后的心理治疗,以及全面的灾后重建。目前,灾区在重建家园之时,也慢慢恢复了打麻将、唱歌跳舞的娱乐生活。

以自由和世俗为精神底色的川人,再次显示出他们的生命活力。

四川从来都是中国实力的腹地和发展的发动机。蜀道青天,巴山夜雨,从远古就孕育了“三星堆”及“金沙遗址”那样的古老文化。进入近现代之后,四川英雄辈出,解放军的总司令和十大元帅中的近半数出自四川。

四川人的顽强精神,植根于李白笔下感叹“蜀道难”的自然环境。世界从什么时候知道川风蜀韵,恐难考证,但13世纪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沿着崎岖的山道穿行,从元朝大都来到成都时,就惊叹那里的居民“能纺织出精美漂亮的绫绸”。

群山环绕的地方,人们大都比较落后,但四川腹地,丰衣足食,世界上很少有像四川这样的山区能生存这么多淳朴、顽强的人们。勤劳、热情、友善成为人们议论川人时常用的词汇。始于20世纪70年代,很多尼泊尔从事工程承包建设的人就到四川招工,他们评价说,“一个四川民工的劳动效率往往相当于几个尼泊尔工人”。科威特谢赫·达尔基亲王赞扬川人白天黑夜地干活,不辞劳苦地耕作,正是被这种勤劳、质朴的品质所感动,亲王和四川做了在中国的第一笔大额石油生意。李冰治理水患,兴修都江堰,让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两千多年后人们坐享其利。由治水而治国,治水思想渐次演变为一种政治和生活哲学。人们普遍嗜好摆龙门阵、搓麻打牌,麻将桌椅遍布城市乡镇。家家必备《成都商报》类休闲报纸,除了看股票、广告,就是社会新闻,十几个版面足够打发闲散时光。这大概就是川人的两面性吧。

感悟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巴蜀之地号为“天府之国”,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秦汉以来,四川已经列为正式的管辖范围。明清之后,这西南蛮荒之地得以彻底开发,农业、小商品经济得到发展。经济之昌盛促进了文化之繁荣。巴蜀可谓是历史上文化之大省,人才辈出,济济一堂。古代有唐代的诗人李白,以及宋代的“三苏”,现代有文学家巴金和郭沫若。同时,无边的崇山峻岭磨炼出的顽强性格,四川多出战将,朱德、刘伯承、陈毅、聂荣臻、邓小平等都是四川人。浪漫与顽强在川人身上得到完美的融合。

淡也有淡的味道

熊春茂

自从去年5月我被诊断出患有淋巴结转移性腺癌后,心仿佛掉进了冰窟窿,天空顿时弥漫了乌云。我烦躁不安,情绪抑郁,每当看到医生无奈的眼神,看到一些病友相继离去,我更是心如刀绞,以泪洗面。我恨上天的不公,恨命运的不济,更悔恨自己没有好好珍惜过去的健康岁月。如今说来,一切都晚了。现在的我,每天早上醒来,只能掰着指头计数,庆幸自己又赢得了一天,除此之外,我还能做些什么呢?

何不出去走走?或许能缓解心境。打点好简单的行装,我踏上了去江西婺源的旅途。

山峦青了,田野绿了,柳枝鹅黄了,无名野花在春风的吹拂下,绽开了灿烂的笑脸;小鸟唱了,鱼儿游了,耕牛下地了,春耕号子在农民的吆喝中,划破了寂静田野的上空。习习的春风从车窗吹进,浓浓的春意从四周聚来。

八个小时的车程,当天下午,我来到了婺源的江岭。江岭的风景真是优美。清凌凌的小溪水欢快地奔跑着,黄澄澄的油菜花热烈地怒放着,青苗绿茶连绵成片,一望无垠,粉墙黛瓦在氤氲的雾气中时隐时现。水环绕着田舍,花簇拥着山峦,太阳从薄雾中透出朦朦胧胧的白光,真有一种“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世外桃源的感觉。

正赏得兴起,天公却不作美,淅淅沥沥下起了小雨。游客纷纷撑起了雨伞,还有的轻声埋怨:“路也泥泞了,还有什么劲?”

我怀着同感顺声回头,原来是一个女孩,跟着父母出来旅游。

“晴有晴的景致,雨有雨的味道,都要学会欣赏。”那位戴着眼镜的父亲宽慰女儿。

这让我突然想起弘一大师的境界。有一天,著名教育家夏丐尊先生前去拜访弘一大师,恰逢弘一大师正在吃饭。夏先生见他只吃一道咸菜,问道:“难道您不嫌这咸菜太咸吗?”“咸有咸的味道!”弘一大师回答。吃完饭,弘一大师开始喝白开水,夏先生又说:“难道没有茶叶吗?这水有什么味道?”“开水虽淡,但淡也有淡的味道。”弘一大师笑笑说。

回头再看看那位中年男子,我突然心情开朗了许多。第二天游览的景点是大鄣山。登山是我一向的爱好,我兴致勃勃地和其他游客一起,慢慢向峰顶登去。约至山峰的三分之二处,我渐渐觉得路越来越陡,人越来越乏,我权衡了一下,决定就地休息,不再攀登。

扭头恰好看见那一家三口的母亲,也在不远处休息,我主动搭讪,彼此聊开了。原来,那位中年男子也是一位癌症患者,更是一位乐观主义者。医生说他只有半年的生存期,他也不抱怨,认为人要活着,就必须有个好心态,否则生不如死。

我们正聊着,那对父女从山顶回来了。“山顶上根本就看不到什么风景,只有一片白茫茫的云山雾海。”女孩一回来就抱怨着。“我可不这么认为,我觉得,站在山顶上,听一听耳旁呼呼的山风,也惬意得不得了,更别说‘荡胸生层云’的感觉了。”中年男子充满欣喜地说道,“其实,风景不风景,快乐不快乐,只需一个好心态而已。”

听完他的话,想着自己近一年来低落的情绪,我沉默了许久。我突然明白,人生短暂,咸淡自有不同的味道。活着一天,就是品评人生不同滋味,快不快乐,不在其他,全在于自己的心态。

感悟

“我们无法改变环境,但可以改变心境;我们不能改变容貌,但可以展现笑容;我们不能控制他人,但可以控制自己;我们不能预测明天,但可以利用今天;我们不会样样顺利,但可以事事尽力。”许多朋友都熟知这一段话,可是,能够真正用这种心态来抚平自己内心浮躁的又有几人?要么抱怨,要么麻木,好像我们的生活一无是处。试着用“淡也有淡的味道”这种心态来品味一下自己的生活吧,你会发现山间之明月,江上之清风,无一不拥之入怀,何愁生活无味?

不要弄脏别人的衣服

邓海建

市里来了一位美国的教育学专家,学校辗转联络邀其过来做场讲演,我和同事开车去接。那天偏偏下起了大雨,这位叫怀特的专家倒也和蔼可亲,上了车不断地用半生不熟的中文和我们开玩笑。

从市区到县里的一段路正在大修,恰好是中午下班的高峰时间,人流如织,泥水雨水,自行车小汽车,交织在一起。路面上积水一块块的,车轮飞过,多半躲闪不及地会被溅得泥头土脸。尽管路面还不算太坑坑洼洼,在上这段路前,我们还是小心地提醒怀特先生要坐好。他起先也没在意,依然谈笑风生,在我们不断按喇叭的声响里他警觉地看看窗外,才发现走的是这条路,他立刻一边摆手一边扯大嗓门儿叫:“NO !NO !NO !”同事赶忙刹车,英语老师颇感歉意地说:“怀特先生,请坚持一会儿,马上就到了,路面整修呢。”他直摇头,说:“我不是这个意思。”搞了半天,我们终于明白,他是担心我们飞转的车轮把泥水溅到行人身上,而且提了两个要求:一是这段路上不得按喇叭催促行人和其他车辆;二是遇到小水潭要先让行人通过。同事问:“Why ?”他只一个理由:“因为我们坐着比他们舒服。”

后来他在讲座上谈到“尊重学生”的问题,就举了这个例子,他说,“尊重”就是你别弄脏人家的衣服,而不是弄脏了之后再去道歉和清洗。

再次听到“不要弄脏别人衣服”,是从德国回来的好友邀请我去下乡采风的那次。晴好的天气,凉风习习,我正换运动衣旅游鞋呢,可他突然来电话说不能去了。我问他原因,他说不能开车。我笑笑说,我也有驾照可以开啊。他说,不是车的问题,也不是人的问题,是风的问题。我很疑惑,告诉他没有龙卷风,台风什么的。他急急地解释说,是他忽然看到天气预报说风力五级左右,而去乡下的那条路很长一段是沙石路,车一经过尘土飞扬,遇到稍微大点儿的风,估计行人会更遭殃的,不能弄脏别人的衣服啊……我终于理解了8200万人口就有5000万辆汽车的“汽车王国”德国,居然路面秩序井然:因为他们不“善于”见缝插针,因为他们敬畏黄白线,因为他们关心着车外同一马路上陌生人的衣服和心情。一切就是我们说得太多做得太少的简单的两个字——“尊重”而已。

感悟

尊重是车行泥泞之路时怀特先生的不要弄脏了别人的衣服的温馨话语;尊重是“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的坚定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