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古代帝师传(中国古代名人传奇丛书)
10809400000028

第28章 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诸葛亮(1)

少年艰辛隐居待时

诸葛亮生于汉灵帝光和四年(公元181年),卒于公元234年,字孔明,人称卧龙,东汉末年徐州琅邪郡阳都县(在今山东沂南县)人,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诸葛氏是当时琅邪郡的望族,诸葛亮的先祖诸葛丰曾在西汉元帝时做过司隶校尉,即守卫京师的长官。诸葛亮的父亲诸葛圭,字君贡,东汉末年做过泰山郡丞之职。诸葛亮早年丧父,与弟弟诸葛均一起跟随叔父诸葛玄到豫章赴任。不久,东汉朝廷派朱皓取代了诸葛玄的职务,诸葛玄就去投奔老朋友荆州牧刘表。

十五岁的诸葛亮也一同随叔父前往。

建安二年(公元197年),诸葛玄病逝。诸葛亮和弟妹失去了生活依靠,并且他看到刘表昏庸无能,难以成就一代霸业,于是便结庐于襄阳城西二十里的隆中山中,隐居乡间耕种,维持生计。建安四年(公元199年),19岁的诸葛亮与友人徐庶等从师于水镜先生司马徽。

由于诸葛亮机智聪明,从小就显现出与众不同的品格,在民间还流传着有关诸葛亮求学的许多小故事呢。

其中一则就是诸葛亮“喂鸡求学”的故事:相传诸葛亮小的时候,从师于水镜先生。水镜先生隐居在襄阳城南水镜庄,他在这里办了一个学堂,专门教授兵法及天文地理知识,共收了十多个弟子。水镜先生家里养了一只花颈公鸡。这只公鸡每天一到晌午就啼叫三声,水镜先生听到鸡叫声就下课放学。诸葛亮从小非常好学,听水镜先生讲兵法、阵法和天文地理的时候非常入迷。可每当他听得津津有味时,那只公鸡就啼叫起来,使得诸葛亮非常不耐烦。于是他就想了一个法子。他在裤子上悄悄地缝了一个口袋,每天上学的时候,就抓几把小米放在其中。当晌午快要到的时候,他就偷偷地朝窗外撒一把小米。公鸡看有小米可以吃,就顾不上啼叫,连忙啄食起来。刚刚啄完,诸葛亮就又撒一把,这样直到把口袋里面的小米撒光。等公鸡吃完口袋里的小米再叫时,水镜先生已多讲了一个时辰的课了。这样师娘天天饿着肚皮等水镜先生上完课吃饭,时间长了免不了要抱怨几句:“怎么要讲到这么晚,晌午过了,也不知道饿!”

水镜先生说:“你没听见公鸡才叫唤。”师娘是聪明人,决心打探一下其中的奥妙。第二天快到晌午的时候,她悄悄地来到了院子里,只见那只花颈公鸡刚要伸长脖子叫唤,就有人从书房窗口撒出一把小米。她走上前,把事情看了个仔细,又悄悄地回家了。这天水镜先生回来,刚一进门就喊肚子饿,招呼师娘盛饭。师娘等他吃完饭后,才笑着把刚才看到的事情,一五一十地告诉了水镜先生,且说道:“没想到你这个当先生的还不如小诸葛呢。”水镜先生听后一愣,又哈哈大笑起来,心想诸葛亮喂鸡求学,真是聪明过人,将来必定是盖世奇才。于是就把他平生的本事都传授给诸葛亮,最终使得诸葛亮成为一代俊杰。

诸葛亮除了自幼就显露出超于常人的聪明才智外,从少年时代就显现出志向远大,以天下为己任的宏伟目标。诸葛亮在隆中隐居的十年中,广交江南名士,如结交了庞德公、庞统、黄承彦、石广元、崔州平、徐庶等名士。他的智谋也为大家所公认,他密切注意时局的发展,对天下形势了如指掌。所以诸葛亮与庞统并称为“卧龙”“凤雏”。当时的名士司马徽对他俩推崇备至,曾赞叹道:“卧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此外,诸葛亮还十分注意观察和分析当时的社会,积累了很多丰富的治国用兵的知识,这些都为他以后出山辅佐刘备,为刘备建立汉室家业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三顾茅庐隆中对策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诸葛亮27岁。这时的诸葛亮博览群书,广交密友,精研兵法,静观时势却没有出山的意向,看来只等遇到明主了。当时东汉末年的局势是,曹操的势力最大,他通过“挟天子以令诸侯”

的手段,控制了东汉王朝。而在当时的军阀混战中,刘备集团的力量相对较薄弱,又没有稳定的根据地,刘备率领的队伍一直处于颠沛流离的境地。他曾经一度寄居大军阀曹操、袁绍、刘表之下。但是曹、刘二人相比,曹操以权谋、奸诈和残暴闻名,所以其为人多被天下的很多名士所不齿。但刘备却不同,他乃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且为人品质纯良,品格高尚,爱民爱才、宽厚仁义且待人公正真诚,处处显现出汉家风范,所以所到之处均深受礼遇和尊敬。在他的身边网罗了一大批得力之才。这些都是诸葛亮心目中所仰慕的明主风范,所以,一旦被明主选中,便披肝沥胆,死而后已。

古代的臣子和国君之间最看重的就是知遇之恩,在刘备和诸葛亮共谋大业的二十余年中,给后人留下了很多感人的故事。其中,“三顾茅庐”的故事是大家最耳熟能详的了。

话说建安十二年,汉宗室刘备在屡遭挫折之后,在谋士徐庶的指点下,听说在隆中隐居的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带领关羽和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山,协助他共谋大业。恰巧诸葛亮这天不在,出外云游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转回去。不久,刘备估计诸葛亮该回来了,又和关羽、张飞二人冒着大风雪第二次去请诸葛亮出山。不料这一次,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刘备只得留下一封书信,表达了自己对诸葛亮的倾慕之情,力邀他一同和自己共谋天下事,恢复汉室宗业。过了一些时候,刘备准备再去请诸葛亮。关羽劝刘备道:“这个诸葛亮也许就徒有一个虚名,未必有真才实学,不要去了吧。”张飞却说,让他一个人去叫,如果诸葛亮不来,拿绳子也要把他捆来。刘备狠狠地把张飞责备了一顿,又和他俩第三次拜访诸葛亮。到时,诸葛亮正在草堂中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张飞又生气了,吵吵嚷嚷着放把火把他烧出来算了,刘备又狠狠地斥责了张飞一顿。就这样三人一直在门外等候,直到诸葛亮自己醒来,刘备才和诸葛亮彼此坐下谈话。在两人的谈话中,刘备向诸葛亮请教统一天下的大计,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提出了要取得军事上的主动权,首先要夺取荆州和益州作为根据地,结束刘备当时颠沛流离、四处依附别人的处境,对内要改革政治,对外联合孙权,南抚夷越,西和诸戎,等待时机,两路出兵北伐,从而统一全国的战略思想,这次谈话就是著名的《隆中对》。刘备听了诸葛亮这一番精辟透彻的分析,思想豁然开朗,对诸葛亮是佩服得五体投地,高兴地说:

“我今天得到了先生您,真好比鱼得到了水啊。”刘备觉得诸葛亮人才难得,于是恳切地请诸葛亮出山,帮助他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诸葛亮见到刘备一心一意想为国家做事,而且诚恳地请他帮助,为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遂“出山”辅助。从此,诸葛亮登上了政治舞台。

联孙抗曹三足鼎立

诸葛亮出山后,通过对当时形势的分析,做出一个重要的决定,即“联诸葛亮善观天象,当时孙刘联军已经做好迎战的准备,但是要用火攻必须要借助风的配合,所谓风借火势,会越烧越猛,诸葛亮观察天象,算得准确的时间和风向,这才有了历史上‘乌林大火映赤壁’的战争场面。孙抗曹”,紧接着,一场轰轰烈烈的赤壁之战展现出诸葛亮超群的军事才能。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废除“三公”,自任丞相,加强专制体制,集军政大权于一身,然后亲率大军,自江陵沿江东下,到赤壁(今湖北嘉鱼)东北,开始了征伐南北、统一中国的行动。曹操的军队当时约有二十万人,却号称八十万人,气势汹汹,阵势上真是吓人。在这种局面下,江东的孙权政权是乱作一团,朝廷之上有主战的,有主降的,所以孙权本人也是摇摆在抗曹和降曹之间,难以抉择,经过谋臣鲁肃的建议,孙权有意联合刘备对付曹操。这时诸葛亮也与刘备商量着联孙抗曹的事宜,但苦于没有一个穿针引线的人。当诸葛亮在分析了江东当时的处境和可能采取的对策之后,料定孙权方面会派人前来试探。果然,孙权的智囊鲁肃不久来到刘备的营地,从而成为诸葛亮开展一场出色外交谈判的起点。

诸葛亮听说江东来人拜访,胸有成竹地说:“大事就要解决了!”接着十分慎重地叮嘱刘备,凡来人提及与曹操作战的问题,都推给他诸葛亮回答。当然,身为军师的诸葛亮自有打算,他不仅要从与来人对形势的谈话中捕捉相关信息,而且还打算通过倾心交谈彼此结交朋友。结果,直率的鲁肃经过诸葛亮的争取,透露出江东投降倾向与抗曹势力的现状和作为决策者的孙权目前害怕曹操兵多将广、不敢决策抗曹的心态,并且自告奋勇,愿意充当诸葛亮出使江东鼓动抗曹的引荐人。后来的情况证明,在江东谈判中,鲁肃确实起到了穿针引线和弥合裂缝的作用,给予诸葛亮很大的支持。来到江东之后,诸葛亮在见到孙权之前,首先遭遇到的是一批力主降曹、胆怯自私的文官。如张昭等人,虽然他们对最后的决策不能起决定作用,但是他们的言论严重影响着孙权抗曹的决心,诸葛亮采用了快刀斩乱麻的果断手法,对各种不利于孙刘联兵抗曹的言论,一驳到底,不拖泥带水。这就是被后人屡屡称道的“舌战群儒”的典故。

很快,诸葛亮与孙权直接会谈。他看到孙权气势威武、仪表堂堂,立即判断对手有很强的自尊,只有采取激将法才可以达到劝说他联刘抗曹的目的。对待这位江东的最高权威人物,诸葛亮看准他当时在战与降之间举棋不定的矛盾心态,不但把曹操的实力格外加码地描述了一番,而且用反语建议他如果不能早下抗曹决心,不如干脆投降。孙权不甘屈辱,立即回敬一句:“如果是像你说的那样,那么请问你的主公刘备为什么不投降曹操呢?”这正是诸葛亮所期待的结果,于是诸葛亮赶紧抓住这个话茬,毫不犹豫地抛出一枚令对方自尊心难以承受的重磅炸弹:“想当年,齐国的壮士田横仍然能够信奉节义而不愿意投降受到侮辱,更何况我们的主公刘备呢,刘备乃是大汉王室的后裔,英才盖世,天下的众人没有不倾心仰慕的,假若和曹操抗衡,最后失败了,那也是上天的安排,自己怎么能轻易地屈服于旁人呢?”

这个激将法真的是非常有效,既是对孙权的强大刺激,也是对孙权的有力鞭策,当然还表明刘备一方对抗曹的坚定态度。此时,被触犯了尊严的孙权面子上挂不住了,非常生气,站起身来,回到了后堂。在鲁肃的斡旋下,诸葛亮与孙权的谈判迅速恢复,并且很快实现妥协,事实证明了这个激将法的有效威力。十分清楚,诸葛亮是怀着破釜沉舟的心情向孙权展开强大攻势的,这完全符合当时形势对双方的要求。同时也再次证明了诸葛亮的料事如神和足智多谋。这种激将法,诸葛亮使用的是得心应手,正如他后来用《铜雀台赋》激怒周瑜一样,都取得了别人意想不到的正面效果,在与周瑜的会见中,诸葛亮将善于拨弄对手弱点的战术发挥到了极致。周瑜是对孙权决策影响最大的人物,一旦抗曹开始,他必然也是主帅,诸葛亮必须调动起他的强烈抗曹愿望。于是利用曹植《铜雀台赋》中“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的句子,谎称曹操借开战之名,想夺取孙策遗孀大乔和周瑜妻子小乔。自尊心极强的周瑜,哪里受得了这样的刺激,立刻勃然大怒,也不在诸葛亮面前摆架子了,马上表明了自己决心抗曹的意愿,至此,诸葛亮圆满完成了此次出使江东的重要任务。

战争最讲究的是天时和地利,历史上曾有很多以少胜多的例子均占天时。其实,当时的实际情况对刘备、孙权联军是有利的。虽然曹军人数占优势,但曹军远来疲惫,并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北方的士兵不习水战,经过2小时的战斗,孙刘联军获胜。曹操把军队退至乌林(今湖北嘉鱼西,在长江北岸),与对方隔江对峙。

由于曹操的士兵多为北方人,不习水性,很多人在摇摆的战船上又吐又拉,于是曹操命人把船用大铁锁都拴在一起,这样很牢固。谁知道对岸的孙刘联军正密切注视着曹军的行动,周瑜部将黄盖见曹军连接船舰,大为高兴。他急忙向周瑜报告道:“两军相持,贵在出奇制胜,如今曹军锁牢船舰,急切难以解开,正值秋冬季节,天气寒冷干燥,若放上一把火,足令他无可逃遁,水军可一举全歼了,请快下令进攻吧!”周瑜答道:“我也正准备采取火攻,真是不谋而合。只是如何放火,能把曹军的战船烧个干干净净,还需仔细斟酌。”于是两人仔细商量起来,过了一会儿,两人竟乐得哈哈大笑起来。

赤壁大战的成功,这里还要不得不提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的典故。诸葛亮善观天象,当时孙刘联军已经做好迎战的准备,但是要用火攻必须要借助风的配合,所谓风借火势,会越烧越猛,诸葛亮观察天象,算得准确的时间和风向,这才有了历史上“乌林大火映赤壁”的战争场面。话说,赤壁之战的晚上,周瑜用黄盖诈降计,派黄盖率小型战船10艘,上面满装柴草,再用膏油灌注,谎称投降,向北岸的曹营驶去。距离曹营两里时,黄盖命各船一起点火,借助风势,直扑曹操水军的船只。风猛火烈,曹军战船被火烧着,因为战船都被铁锁相连,一时间难以解脱,火焰借助风势,随即蔓延到北岸营寨。